解讀陽明心學:主旨可歸結為「良知」,與心、理、物密切相關

2020-12-27 曉宇談育兒

王陽明於龍場悟道,提出「心即理」的思想,這是陽明心學的發端。在平定寧王之變後,王陽明又提出了「致良知」三個字,作為自己學說的要害與主旨。

他的所有學說及思想,如心外無理、知行合一等,都歸匯到「致良知」裡,得到了總結、提升和融會貫通。

正如王陽明自己所述:

良知明白,隨你去靜處體悟也好,隨你去事上磨練也好,良知本體原是無動無靜的,此便是學問頭腦。我這個話頭,自滁州到今,亦較過幾番,只是致良知三字無病。醫經折肱,方能察人病理。(王陽明《傳習錄》)

一、良知與心

王陽明哲學就其基本思想方向來說,繼續了陸九淵以來的心學傳統,而這個傳統主要是根據於孟子的。所以王陽明自然繼承了孟子的思想,他說:

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傳習錄》)

王陽明「四句教」又說「知善知惡是良知「。可見,良知便是人心的一種先天的知孝知弟知惻隱知善知惡的能力和性質。

如果將心比作鏡子,那麼良知作為「心之靈明虛覺」,可比作鏡子之「明」,所以王陽明又將良知稱為「照心」,即「物來能照之心」

心與良知二者在王陽明哲學中可相互替換,良知即心之本體,心之本體即心之「虛靈明覺」。王陽明發展了孟子的「良知」,將其提升到了「本體」的高度。

王陽明的學說雖然被稱為心學,但「心」卻是其早年的提法,在其思想完全成熟後,他在更多場合下是用「良知」來代替「心」的,因此籠統地看,我們可以將「良知」與「心」等同。

二、良知與理

良知作為內在的道德意識和準則,以天理為內容,所以,良知又等於作為道德法則的理、天理。王陽明認為良知就是天理的昭靈明覺處,所以「良知即是天理」。

如王陽明說:

若只是那些儀式求得是當,便為至善,即如今扮戲子,扮得許多溫凊奉養的儀節是當,亦可謂之至善矣。(《傳習錄》)

可見,若只是行為符合法則,並不能認為是至善,是合乎天理的。所以王陽明可以提出「心即理」、「心外無理」的命題。

當然,王陽明之「天理」與朱熹之「天理」並不完全等同。在朱熹的學說中, 天理不僅指當然之理,還包括必然之理,是天下萬事萬物的總的原理與規律,因此包括自然、社會、歷史及具體事物的規律、屬性、法則,而心或良知能否囊括天下萬物的定理是有疑問的。

三、良知與物

王陽明提出「良知即天理」,其所說的天理並不包括具體的事物之理,良知也不能達到對具體事物的認識,因此,良知(心)與物的關係成為王陽明哲學理論中的一個難題,也成為常為人質疑與詰難的地方。

王陽明的解決辦法是以事釋物。這實際上是將物分為人的行為與客觀事物兩種,而王陽明的關注點始終在前者。

王陽明說:

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於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於事君,既事君便是一物;意在於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意在於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傳習錄》)

物是否存在於主體的意義世界中,完全取決於心的知覺與觀照,而知覺與觀照的能力,也被王陽明稱為「良知」。所以王陽明說:

若草、木、瓦、石無人的良知,不可以為草、木、瓦、石矣。豈惟草、木、瓦、石為然,天地無人的良知、亦不可為天地矣。(《傳習錄》)

離開了主體的良知,甚至連天地都無所謂天地,更無所謂高低,只有相對於主體才有天地之分,才呈現高低之別,如果離開了主體的觀照,

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傳習錄》)

學習王陽明,人生少走一段彎路

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心若不動,萬事從容!

王陽明之所以被稱作為聖人,就是因為他的心學影響了世界!他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幾百年來,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曾在授勳宴會上,講授自己的人生之道。他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眾人,上面只七個大字:一生伏首拜陽明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人生多學習王陽明,便能少走一段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王明陽心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陽明心學的傳世典籍《傳習錄》,深入淺出地闡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讓讀者輕鬆領悟陽明心學的神奇智慧精髓

王陽明心學是一種實用的學說,能夠讓我們的思維從混亂變清晰,性格從猶豫變果斷,內心從惶惑變安定。

現在購買只需13.8元,不過一杯咖啡錢,就可以修煉內心強大的自己,開啟與生俱來的正能量。

相關焦點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解讀】 心作為客觀存在的主體,本來無善惡可言,是本來空靈清淨之物。善惡是與人的意念同時出現的,人只要有意念心就動,人只要心動,只要一有意欲,就必然相伴而出現善或惡。當善惡已經存在的時候,分清善惡就非常重要,如果能分清孰善孰惡,這就是良知;如果不分孰善孰惡,就是沒有良知。
  • 怎麼理解陽明心學體系「心即理」?
    「心即理」是王陽明心學的邏輯起點,是其哲學思想的理論基礎,也可以說是他的宇宙觀。在「心」與「理」的關係問題上,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產生了很大分歧。程頤認為「須是遍求」事物,方可「達理」;朱熹繼承程氏學說,提出了「即物窮理」的主張。
  • 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構築了陽明心學的基石是什麼呢?那就是王陽明概括的四句話,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後來人們稱之為陽明心學「四句教」,也是陽明心學的核心,我們就陽明心學四句教深入解讀:1.
  • 第二集 心即理 :陽明心學的邏輯起點
    「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是我們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必讀的一本經典。這句話的意思是,當心達到「純是天理」、「虛靈不昧」或者說「致良知」狀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的心達到非常寂然、專一、虛靜的時刻,那麼萬事萬物的道理就會自動顯現。所以說,心外沒有理,心外沒有物。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緣木求魚。08.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解析:心本來是沒有善沒有惡的。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陽明心學粗略一看有點唯心主義又好像佛道儒都有關聯,可越是鑽研越感到博大精深,經天緯地,用白話解說可真是需要謹慎避免曲解!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
  • 陽明心學之「心」究竟是什麼?
    陽明心學,先要弄清何為心,那麼必須先從概念上來明確為什麼是「心」。用現代哲學來說物質與意識的統一,「心」物質的存在與「心」的意識的整體。因此陽明心學之心,側重於後。心的思考過程、思維過程意識性質則就偏向了意識層面,有「有生俱來」的「心」,有需要「致良知」之「心」,是陰陽關係,辯證關係,一體兩面。
  • 許嘉璐:陽明心學的落地與升華
    尤其是對東亞幾國來說,把積存或沉睡在個人和集體記憶中的「良知」喚醒,是解決當前種種家庭的、社會的、國際的風險和危機不可或缺的課題。我們提倡對陽明心學要「真學」,是指不是為任何與名利相關的目的而學,當然也就不為裝點門面而學,而是為了自己精神——心靈的升華而學,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古之學者為己」。身處於新時代,更應該為天下蒼生、為世界平安而學。
  • 陽明心學語錄 | 良知箴 (十二):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四句教」既然被陽明先生視為其心學的宗旨,那它的重要性究竟在哪裡呢?答案很簡單:第一,這「四句教」的第四句話「為善去惡是格物」,是陽明心學與程朱理學的分水嶺;第二,在程朱理學為天下人修身成聖指出的舊的路徑外,陽明心學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我們先來分析第一個答案。
  • 學陽明心學
    之前我就看過酈波老師的《曾國藩家訓》,但是對比一下關於王陽明的講習,感覺陽明心學對酈波老師的影響更為深遠一些,或者換句話說:酈波老師就是陽明心學的忠實支持者,也是對陽明心學有足夠心得體會的實踐者。我花了差不多一個多星期不間斷地看完了酈波老師的視頻,對王陽明提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有了初步的感知,不敢說我對這些理論有多大的研究,但依然讓我有足夠的認同感。
  • 內心明澈,知行合一,陽明心學的思維方式是什麼
    《傳習錄》: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陽明心學的文化源頭
    陽明心學告訴我們性本善,要相,並貫徹自己內心本初想法。陽明心學的思想高度以及對生活的實用性深受後人所尊崇,其中不乏曾國藩這樣的清末名臣。任何一種思想體系都是先傳承再創新的,那陽明心學是傳承自哪裡呢?孟子
  • 關於近期陽明心學與致良知四合院曝光事件的一些思考
    致良知四合院號稱喚醒人們的大愛之心,但是如果將這些硬性任務指標強壓給學員、員工,員工和學員無法感受到這種愛。陽明心學中,任何事物都是修心的途徑,而外在行為事物反而是表象,稻盛和夫強調工作職場是最好的修心途徑。上述的做法,顯然與陽明先生的思想是背道而馳的。最終,這樣的企業很可能也是主業下滑。第二,企業員工被迫或變相被迫犧牲自由時間讀書學習。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
    2016年10月、2017年11月,我們在京分別成功召開了兩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在這兩屆論壇期間,平和縣委郭德志書記帶領平和縣相關領導親自參加了這兩次論壇,表達了對我們弘揚陽明心學工作的肯定和關注。 最後,我們要感謝第九、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峰會組委會主席許嘉璐先生為本次峰會所給予的支持。
  • 陽明心學不是唯心主義
    中學課本裡把陽明心學歸入了唯心主義哲學範疇,而我們的「顯學」是唯物辯證法,是唯物主義哲學,這就導致了很長時間陽明心學的不入流。回溯到陽明心學誕生的年代,當時的「顯學」是朱熹主導的封建儒學,陽明心學同樣處在不入流的社會地位。今天,要把陽明心學和唯心主義之間的等號拿掉,按照新時代與時俱進的發展觀來提升對陽明心學的認識。
  • 快速了解心學精髓之妙——「普通人」修習陽明心學的幾個建議
    陽明心學,可以說是聖人之學,但做為「普通人」,尚沒有一顆聖人的心,或者不想成為聖人,如何修習陽明心學?王陽明說陽明心學修煉體驗如此美妙,天地萬物一體之心如此活潑潑的,為啥很多人體會不到?首先,普通人入門修習陽明心學,可以將「去除煩惱痛苦糾結、獲得更多快樂、獲得幸福圓滿自在的人生」為目的。其次,陽明心學去除煩惱痛苦和不快樂的主要途徑是去除私慾。我們的很多糾結煩惱痛苦,背後往往都是私慾所致。基於私慾的很多念頭和想法,通常是各種苦惱的根源,90%苦惱的情緒為私慾所致。
  • 浙江大學公開課:《陽明心學》全集
    「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是我們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必讀的一本經典。 第一集 王陽明與陽明心學01.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 陽明後學與陽明心學的變異
    不少對初學心學的愛好者都有這樣這樣問題:為何陽明心學沒有取代程朱理學?有的愛好者還簡單地認為心學倡導人性解放、不利於統治者等。事實是怎樣呢?筆者帶大家了解一下陽明後學。王陽明去世後,陽明學派分裂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粵閩、泰州等七個學派,其中泰州、浙中影響較大。然而,黃宗羲認為:「陽明先生之學,有泰州、龍溪而風行天下,亦因泰州、龍溪而漸失其傳。泰州、龍溪時時不滿其師說,益啟瞿曇之秘而歸之師,蓋躋陽明而為禪矣。王艮是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王龍溪是浙中學派的代表人物。
  • 修習陽明心學,一定注意這個最常見的大坑
    陽明心學蘊含著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文化智慧的集中體現,陽明心學影響力越來越大,但是修習陽明心學,也需要注意其中的一些「坑」,其中最常見的一個坑,就是學陽明心學後,整天只關注自己的「心」了。陽明先生龍場悟道,創立心學,本質是陽明先生重新建立了自我與世界的關係王陽明經過千難萬險,終於龍場悟道,悟得「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其本質是陽明先生重新建立了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人心即天理,良知本在人心,天地萬物為一體。
  • 【陽明王道】心學初級班開始招生啦(2天1晚小班課)
    陽明先生一生歷經坎坷,但最後卻以短暫的人生成就萬世敬仰之功德,即是因為龍場一悟。正是因了這一悟,才有我們今日所學之陽明心學。陽明心學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事上磨鍊、四句教等義理為核心,系統闡發孔孟之道、思孟學派、宋明理學之宗旨,從萬有到一心,從經典到生活,從理想到現實,包羅萬象,簡易明切。
  • 研究||李敬峰:呂柟對陽明心學的辯難及其思想史意義
    發表時有刪節,此為未刪節版。呂柟是與陽明「中分其盛」、與湛若水、鄒守益共主講席的關學集大成者,他對陽明心學的認知經歷了始而信、中而疑、終而辯難不已的嬗變。在陽明心學風靡天下之際,他以張載、朱子學為旨歸,以捍衛朱子學正統為己任,圍繞陽明心學的致良知、格物、知行等核心命題,向陽明心學展開不遺餘力的辯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