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對初學心學的愛好者都有這樣這樣問題:為何陽明心學沒有取代程朱理學?有的愛好者還簡單地認為心學倡導人性解放、不利於統治者等。事實是怎樣呢?筆者帶大家了解一下陽明後學。
王陽明去世後,陽明學派分裂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粵閩、泰州等七個學派,其中泰州、浙中影響較大。然而,黃宗羲認為:「陽明先生之學,有泰州、龍溪而風行天下,亦因泰州、龍溪而漸失其傳。泰州、龍溪時時不滿其師說,益啟瞿曇之秘而歸之師,蓋躋陽明而為禪矣。王艮是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王龍溪是浙中學派的代表人物。
王艮教學的對象主要為下層甚至不識字的群眾,如農夫、樵夫、陶匠、鹽丁等。這使學派大盛,也合乎王陽明心學「愚夫愚婦可學」的觀點,又為陽明心學的流弊打下基礎。王艮說:「聖人之道,無異於百姓日用;凡有異者,皆謂之異端。」在他看來,因為百姓日用已經是聖人之道,所以沒有刻意去做功夫的必要。
泰州學派的傳人,如羅汝芳、周汝登等,都是崇尚虛無、沉迷禪學道術的,直至學派背離儒家「尊德性而道問學」之宗旨。
王龍溪以「四無」去「四句教」,即心體既然無善無惡,意、知、物同樣無善無惡,那麼無善惡可知可格,「致良知」的功夫就沒有必要存在。可以說,王龍溪的「四無」實質上從根本上動搖了陽明心學的基礎,因而他做補救說:「利根之人,一悟本體,即是功夫。」王龍溪貶低知識,玄談本體,直接導致空談之風,因而黃宗羲認為王龍溪的學說接近佛老,致使王守仁之學漸失其傳。
另外,以鄒守益為代表的江右學派提倡「主靜」、「主敬」,也是把陽明心學局限於道德涵養層面。羅洪先、王宗沐、朱得之等重要的陽明後學都持「三教合一」或三教本質並無不同的態度,他們的後學漸漸流於佛老,也是陽明心學變味的重要原因。
明末及之後人們對心學的批評,主要是由於陽明後學帶來的不良風氣。有些人也會把矛頭指向王陽明,把陽明後學的問題歸咎到王陽明頭上。
總的來說,王陽明的成就固然與他的心學不無關係,然而陽明心學是建立在王陽明個人天賦、廣泛學習、長期歷練、不懈探索基礎上的。陽明後學中有些人沒有王陽明的天賦還不願意去努力,卻希望如王陽明那樣悟道,這如同登高樓,希望不經過低層而直接上到頂樓,終究只得空中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