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告訴我們性本善,要相,並貫徹自己內心本初想法。陽明心學的思想高度以及對生活的實用性深受後人所尊崇,其中不乏曾國藩這樣的清末名臣。任何一種思想體系都是先傳承再創新的,那陽明心學是傳承自哪裡呢?
孟子
孟子提倡惻隱之心,並且從惻隱之心出發,總結出人性的四個方面:「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這就是孟子主張「人性本善」的四端說。而王陽明也是相信性本善的,並將孟子的惻隱之心稱之為良知。
宋明理學
王陽明的心學深受宋明理學的影響,宋明理學這樣的文化變革的設想並不是從二程開始的。而是唐朝的韓愈提出的,在隋唐時期,天子尊崇佛教,士大夫談論佛教讀書人也在思考佛教。這個時候韓愈開始著急了,對於國家本土文化的焦慮。我們本土的堯舜禹湯,文武周王,孔孟之言。韓愈提出了道統的問題,但這個問題當時並沒有解決。
到了北宋之後思想家研究佛教,有著深刻的領會。開始對於先秦儒家的文本,對於先秦文本給予重新解釋,思想重新建構。所謂理學是對於儒家思想文化的重新建構。理學到了南宋時期分為了三種學派。一派是朱熹的經典理學派,格物致知。另外一派是陸象山也是陸九淵提出心即理。第三派就是以呂祖謙為代表浙東學派,認為理存在歷史之中。
朱陸都是理學,認為理是世界萬物的本源。但是朱熹認為應該格物致知,理存在於物質之上,陸象山認為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萬物的真理存在的內心之中。
傳承與創新
陽明心學一方面傳承了前人的思想,另一方面結合社會狀況,結合自身有著創新。將性本善,心即理發展到一個高度之上。我想很多人會說,陽明心學這點來自於哪,那一點來自於哪,思想體系的搭建一定不是憑空產生的。很多儒家大聖厲害的地方可能並不是創造了一個新的東西,更加令人值得敬佩的是採取前人思想之精髓,結合時代,提升思想高度。陸象山提出了心即理,可這只是概念上的觀念,而王陽明將其發展成了一個思想體系,思想分支。
陽明心學的發展史給予我們的經驗就是對待前人的成就,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更新發展出自己的一個新高度。同時,面對一個完整的體系,無論是否與哲學有關,都不要解構的太過了,那樣反而得不到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