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即理」是王陽明心學的邏輯起點,是其哲學思想的理論基礎,也可以說是他的宇宙觀。在「心」與「理」的關係問題上,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產生了很大分歧。程頤認為「須是遍求」事物,方可「達理」;朱熹繼承程氏學說,提出了「即物窮理」的主張。而陸九淵則認為「理」不寓於外物,而存在於人的心裡,「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不過,陸九淵的「心」即「理」說在主觀唯心主義方面還不夠徹底,對「心」與「理」的關係問題還存在並列傾向和把「心」客觀化的痕跡。而王陽明則克服這個缺陷,發展了陸氏「心即理」這一命題,主張「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認為求「理」不在於「格物」,而在於「致知」,即「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王陽明公開宣稱:「聖人之學,心學也,堯舜禹之相授受」。王陽明以「心即理」作為「立言宗旨」,否定了朱熹分裂「心」與「理」為二的理論;以「求理於吾心」作為「致知」途徑,否定了朱熹「以吾心而求理於事事物物之中」的觀點;又以「心之本體」說擴充了「心」的內涵,修正了陸九淵的「本心」說。
王陽明認定:吾心便是天理,便是世界的本體,它既是萬物產生的根源,又是事物變化的歸宿。因此,天地間諸事萬物,舉凡綱常倫理、言行舉止,成敗榮辱等等,無一不是根於吾心而森然畢具。所以,王陽明反覆強調:「心外無物,心外無義,心外無善」,「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他提倡求「理需從自己心上體認,不假外求始得」。
王陽明「心即理」之說,是其「知行合一」論的基礎,它充分肯定了認識主體的能動作用,相信自我的道德力量和自我成聖潛在能力,反對迷信外在權威,否定用現成規範和書本教條來禁錮人的身心,而主張依靠自我的「心之本體」(良知)來主宰和支配一切行為,在道德實踐中努力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然而,王陽明的「心即理」之說,把人類的主觀意識和客觀存在等同起來,這就否定了有離開心而獨立存在的物質世界。王陽明所謂「天下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從反映論的角度來看,就是把人類認識的能動作用片面誇大和過分神化,以致用吾心之主觀精神吞併了客觀存在之物理。怎麼理解陽明心學體系「心即理」,這裡僅根據學者們的解析若加整理,還望各位發表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