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陽明心學體系「心即理」?

2020-12-25 荊石國學

「心即理」是王陽明心學的邏輯起點,是其哲學思想的理論基礎,也可以說是他的宇宙觀。在「心」與「理」的關係問題上,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產生了很大分歧。程頤認為「須是遍求」事物,方可「達理」;朱熹繼承程氏學說,提出了「即物窮理」的主張。而陸九淵則認為「理」不寓於外物,而存在於人的心裡,「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不過,陸九淵的「心」即「理」說在主觀唯心主義方面還不夠徹底,對「心」與「理」的關係問題還存在並列傾向和把「心」客觀化的痕跡。而王陽明則克服這個缺陷,發展了陸氏「心即理」這一命題,主張「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認為求「理」不在於「格物」,而在於「致知」,即「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王陽明公開宣稱:「聖人之學,心學也,堯舜禹之相授受」。王陽明以「心即理」作為「立言宗旨」,否定了朱熹分裂「心」與「理」為二的理論;以「求理於吾心」作為「致知」途徑,否定了朱熹「以吾心而求理於事事物物之中」的觀點;又以「心之本體」說擴充了「心」的內涵,修正了陸九淵的「本心」說。

王陽明認定:吾心便是天理,便是世界的本體,它既是萬物產生的根源,又是事物變化的歸宿。因此,天地間諸事萬物,舉凡綱常倫理、言行舉止,成敗榮辱等等,無一不是根於吾心而森然畢具。所以,王陽明反覆強調:「心外無物,心外無義,心外無善」,「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他提倡求「理需從自己心上體認,不假外求始得」。

王陽明「心即理」之說,是其「知行合一」論的基礎,它充分肯定了認識主體的能動作用,相信自我的道德力量和自我成聖潛在能力,反對迷信外在權威,否定用現成規範和書本教條來禁錮人的身心,而主張依靠自我的「心之本體」(良知)來主宰和支配一切行為,在道德實踐中努力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然而,王陽明的「心即理」之說,把人類的主觀意識和客觀存在等同起來,這就否定了有離開心而獨立存在的物質世界。王陽明所謂「天下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從反映論的角度來看,就是把人類認識的能動作用片面誇大和過分神化,以致用吾心之主觀精神吞併了客觀存在之物理。怎麼理解陽明心學體系「心即理」,這裡僅根據學者們的解析若加整理,還望各位發表自己的見解。

相關焦點

  • 「陽明心學核心觀點」心即理的最高層面是什麼?
    陽明心學有三大重要觀點: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儘管「心即理」的概念最早是由南宋哲學家陸九淵提出,但是卻是到了明朝中葉,由陽明先生將這個概念發揚光大。「心即理」是陽明先生37歲龍場悟道的親身體證 。1508年,被貶謫到貴州龍場的陽明先生,於半夜呼躍而起,說出了石破天驚的這段話「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後來,徒弟徐愛問陽明先生:「至善只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陽明先生回答:「心即理也。
  • 陽明心學的文化源頭
    陽明心學告訴我們性本善,要相,並貫徹自己內心本初想法。陽明心學的思想高度以及對生活的實用性深受後人所尊崇,其中不乏曾國藩這樣的清末名臣。任何一種思想體系都是先傳承再創新的,那陽明心學是傳承自哪裡呢?孟子
  • 想要理解王陽明的「心即理」,不妨先了解他所在的生活時代
    ——王陽明陽明心學包含3大理念,其中最難理解的就是「心即理」,如果弄懂了「心即理」就把握住了陽明心學的精髓。當然水有源樹有根,任何一種哲學思想都不是憑空產生的,王陽明的「心即理」也是一樣。其實從孔孟開始,就對「心」特別重視,比如說,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一篇中就提到了「本心」,意思是人的「天性」。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陽明心學粗略一看有點唯心主義又好像佛道儒都有關聯,可越是鑽研越感到博大精深,經天緯地,用白話解說可真是需要謹慎避免曲解!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
  • 心即理,心外無物
    主張「心即理」,理就在人的心中,「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事雖萬殊,理具於心,所以不必再事事物物上求理,天理自在心中,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慾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
  • 當代社會如何理解和領悟「心即理」
    王陽明心學中,「心即理」是重要的理論基石。按照王陽明的解釋,心即理就是指「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王陽明回答說:「只要理解了,為什麼非要記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體光明。若僅求記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體光明。」王陽明說,讀書的目的在於發明我們的本心,就是「致良知」,而不在於記住一個詞,一句話。不在於如何去記住書本,而在於如何用書本上的道理啟發自我。9.
  • 王陽明:心即理
    心即理主要是針對朱熹心與理二分而發的。在王陽明看來,朱熹雖然主張心與理統一,但其中一個「與」字仍表現出心和理之間的區別,因為此心指主體之心,而理是事物之理,由於外心而存在於事物之中,也即客觀之理。心雖然能認識客觀事物之理,但此理不在心中,從道德認知角度說,這容易造成疲於追逐外在事物而忽視主體自身的道德建構。
  • 學習陽明心學就是兩件事:修心和事上磨練(其實也是一件事)
    @王陽明心學智慧陽明心學是實踐的學問,內部修心,外部做事,內外兼修。初學陽明心學,可以也分內外兩步:內部學習理論和方法,外部事上磨練。到了高級狀態時,知行合一就不分內外了。本文談一下總體的學習方法,不進入具體內容。
  • 論「心即理」
  • 內心明澈,知行合一,陽明心學的思維方式是什麼
    要說明白這段話,就要先說陽明先生的思想。在陽明先生的心裡無論任何問題,都可以在自己心裡找到答案,這世上所有的事都根源於自己的內心。也就是陽明思想「心即理」,所謂理是什麼?理就是原則,規律,也是道家的道,儒家的至善。他認為萬物的維繫與存在,全是因為理的存在。
  • 解讀陽明心學:主旨可歸結為「良知」,與心、理、物密切相關
    王陽明於龍場悟道,提出「心即理」的思想,這是陽明心學的發端。在平定寧王之變後,王陽明又提出了「致良知」三個字,作為自己學說的要害與主旨。他的所有學說及思想,如心外無理、知行合一等,都歸匯到「致良知」裡,得到了總結、提升和融會貫通。
  • 王陽明心學|心即理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
    文/飛仙王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那什麼是心即理呢?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很顯然,心學的心不是人體那一團血肉,不是指推動血液循環的心臟器官。否則已死的人,他的心臟器官還在,但是他不能夠視、聽、言、動了。你的心,就是指那個能夠主宰眼睛視、耳朵聽、口言、四肢行動的東西。打個比喻,人的軀體就像一套衣服,是誰或者什麼東西穿著軀體這件衣服,那就是心。這個心,人得之則生,失之則死。
  • 學陽明心學
    最開始看的是酈波老師百家講壇的《五百年來王陽明》,講的太好了,非常推薦大家去看一下,不管你是否對陽明心學有興趣,都非常值得去看一下,你肯定能被酈波老師幽默風趣的表達所吸引,也能對王陽明這個人的一生有個整體的認識。
  • 陽明心學——感悟
    知行合一是偉大思想——心學的精髓。心學的創始人則是流芳千古的王陽明先生。王陽明何許人也,王陽明,字伯安,名守仁,浙江餘姚人。明朝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的一生充滿神奇色彩,四歲之前就已將爺爺王天敘經常朗誦的書籍爛熟於心。年少的王陽明問私塾老師「何謂天下第一等事」,老師回答道「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
  • 快速了解心學精髓之妙——「普通人」修習陽明心學的幾個建議
    陽明心學,可以說是聖人之學,但做為「普通人」,尚沒有一顆聖人的心,或者不想成為聖人,如何修習陽明心學?王陽明說陽明心學修煉體驗如此美妙,天地萬物一體之心如此活潑潑的,為啥很多人體會不到?快速理解陽明心學的精髓全貌關於陽明心學精髓是什麼,眾說紛紜,從快速體味到陽明心學的精妙之處的角度,對普通人而非聖賢,理解陽明心學的精髓,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 修習陽明心學,一定注意這個最常見的大坑
    陽明心學蘊含著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文化智慧的集中體現,陽明心學影響力越來越大,但是修習陽明心學,也需要注意其中的一些「坑」,其中最常見的一個坑,就是學陽明心學後,整天只關注自己的「心」了。整天把著、有意識關注自己的心,是對陽明心學的誤解陽明心學不是整天有意觀照自己的心,把持著讓自己的心不動,而是事事集義,哪怕洗灑掃除都心學的修煉。陽明心學出發點基礎是立志,立志之後,日常修習的方法,最重要的注意事事集義。
  • 陽明心學和道學淵源頗深,知行合一也是內聖外王
    王守仁是明代心學的代表人物,他對於理學的貢獻比起宋代朱熹來說也不遑多讓。或許也是因為王守仁的陽明心學,明朝在儒學理學的造詣上能夠和宋代媲美。王守仁是弘治十二年的進士,可他的仕途卻並沒有一帆風順。之前也說過理學是包含了二程和朱熹的理學和陸九淵的心學兩種思想。兩者不同的就是對於理的看法。宋代開始儒學就受到了道教和佛教的影響,其中陰陽五行八卦等等都開始流行,求道和求知也是儒家中的內容了,王守仁吸取了很多道教思想於是對於陸九淵的心學頗為贊同。陽明心學中關於道教,關於天人合一的內容非常多。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最後我們介紹一下心學的第四大理念:事上磨練。也就是我們一開始講的心學的修行的第二個方面——做事。以上,我們講的更多的是修心的層面,但修心的目的是什麼?不要為修心而修心,修心的目的是為了把人生的事辦明白。
  • 《紅樓夢》是一部體現了陽明心學思想精華的小說
    陽明心學是在明代中後期由思想家王陽明創立的一種哲學流派。陽明心學主張「知行合一」、「致良知」、「事上煉」。王陽明繼承了陸九淵的心學,提出「心即理」的主張。將所謂的道德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變成內心的道德自覺。陽明心學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思想,強調個人在進行道德實踐過程中的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