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明澈,知行合一,陽明心學的思維方式是什麼

2020-12-22 意拙書齋

《傳習錄》: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陽明先生的朋友提出一個疑問:先生你說心外無物,深山中的花樹獨自盛開凋零,和我們的心有什麼關係。

先生說:「你未觀賞這樹上的花時,此花與你的心同樣寂靜;你來欣賞這樹上的花時,花的鮮豔就被你感知了。從這兒就該知道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了。」

要說明白這段話,就要先說陽明先生的思想。在陽明先生的心裡無論任何問題,都可以在自己心裡找到答案,這世上所有的事都根源於自己的內心。

也就是陽明思想「心即理」,所謂理是什麼?理就是原則,規律,也是道家的道,儒家的至善。

他認為萬物的維繫與存在,全是因為理的存在。天地萬物,生於一氣,流轉不停。天地萬物本就是一體。

既然萬物一體,那便是同具此理,人是天下萬物中的一類,所以人心也必然具有這個理。理具有整體性,完整不可分割,如此推論,陽明先生說「心即理」。

陽明心學,說「知行合一」,同樣是根據「心即理」的觀點出發而推導,凡事心有感應,或做或止,發於自然,沒有不得當處。

如王學中拿好好色舉例,人見色為知,好色為行,而在見之,便已然好了。這便是知行合一。

陽明先生說的知與知識,不是一類,知識是學習得來的,「知行合一」的知不是學來的,是與生俱來,因為知與行同源於心,所以陽明先生「知行合一」。

陽明先生說的「知行合一」這一大境自然是好的,但如何可做到,他認為,知為心之本體,常人都有私心欲望。

須用格物致知的辦法,讓心恢復明澈,內心明澈,行自然就有了,因為心行本是一體。

陽明先生相信,心的本體純乎天理,良知充塞流行,有感斯應,無物不照,故稱是知行合一的。

說到這裡,我們對問題的答案應該有了自己的理解,提問的人主要是對心外無物心中有惑。

先生回答不見花樹,心中便沒有花樹,來說明他自己的思想。

所以這個問題,用普通人的眼光和理解來看,覺著陽明先生的回答甚是無理,看與不看,事物都真實存在,這是客觀現實,並不以主觀看法為轉移。

所以必須要用陽明心學的思維去思考,看為行,有行便有知。沒看到為無行,無行便是不知,知行本為同源於心,所以不看此花,就是無行無知,心與花同寂,看到此花,知與行合一,花便與心同時明白。

陽明先生作《詠良知》:「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相關焦點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
    許先生強調,平和縣既是陽明先生率兵平寇立功的第一站,也是其偉大思想的傳播地,更是王陽明因地名縣的實踐地。平和縣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亂到治,與陽明先生有著密不可分的歷史淵源,充分彰顯了其「知行合一」學說的民族精神。認為本次首屆海峽兩岸陽明心學峰會,「開兩岸共同研究、弘揚陽明心學的先河,對增強兩岸文化自信、促進國家統一,庇佑兩岸民眾同享中華振興的福祉,具有特殊的意義」。
  • 陽明心學和道學淵源頗深,知行合一也是內聖外王
    王守仁是明代心學的代表人物,他對於理學的貢獻比起宋代朱熹來說也不遑多讓。或許也是因為王守仁的陽明心學,明朝在儒學理學的造詣上能夠和宋代媲美。王守仁是弘治十二年的進士,可他的仕途卻並沒有一帆風順。之前也說過理學是包含了二程和朱熹的理學和陸九淵的心學兩種思想。兩者不同的就是對於理的看法。宋代開始儒學就受到了道教和佛教的影響,其中陰陽五行八卦等等都開始流行,求道和求知也是儒家中的內容了,王守仁吸取了很多道教思想於是對於陸九淵的心學頗為贊同。陽明心學中關於道教,關於天人合一的內容非常多。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致良知,是陽明心學的無上心印,也是他一生修學與智慧的結晶。「致」則有體認、擴充、踐行三義。由「致良知」一語,我們便不難發現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一切聖賢學問,歸根究底,都在於體認內心本具的良知;一切道德踐履,也無非是在心上做為善去惡的功夫,並把這種功夫擴充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進而推至萬事萬物。
  • 陽明心學——感悟
    知行合一,這個詞大多數人都有所耳聞,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了解其來源、體會其深刻含義。知行合一是偉大思想——心學的精髓。心學的創始人則是流芳千古的王陽明先生。王陽明何許人也,王陽明,字伯安,名守仁,浙江餘姚人。明朝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心學」集大成者。
  • 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構築了陽明心學的基石是什麼呢?那就是王陽明概括的四句話,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後來人們稱之為陽明心學「四句教」,也是陽明心學的核心,我們就陽明心學四句教深入解讀:1.
  • 王陽明心學日曆來了:每天看一頁,頓悟知行合一
    △王守仁,別號陽明(1472-1529)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 知行合一是種實用的學說,它能讓我們的思維從混亂變清晰,性格從猶豫變果斷,內心從惶惑變安定 但現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很多人無法拿出整塊的時間學習陽明心學;又或者缺乏專業人士帶路,無法掌握心學的精髓。 這時候,這套《2021王陽明心學日曆》就顯示出它的作用了。
  • 陽明心學之「心」究竟是什麼?
    陽明心學,先要弄清何為心,那麼必須先從概念上來明確為什麼是「心」。因此陽明心學之心,側重於後。心的思考過程、思維過程意識性質則就偏向了意識層面,有「有生俱來」的「心」,有需要「致良知」之「心」,是陰陽關係,辯證關係,一體兩面。「心」之用依附於「心」之體,心的整體性,心的存在與心的用,體用關係。
  • 陽明心學互動問答
    10月29日——31日,首屆企業家致良知(貴陽)論壇在貴陽的陽明大講堂召開,《互動問答》是白立新老師在31日與現場觀眾的互動問答。陽明學互動問答我來自於上海交大,做國學研究很多年了。現實當中很難一下子做到「知行合一」,所以我們常常是錯知錯行,或者是先知而後行,很難一下子到達「知行合一」的境界,我們怎麼樣能夠更快捷地到達「知行合一」的境界?
  • 陽明心學的反常思維方式:人生的根本意義是什麼?
    人生的主要或根本意義,不是為了活著,更不是為了名利,而是為了致良知(陽明心學),也就是不斷磨練自己的靈魂,達到光明的境地。這是陽明先生在生死絕境悟出的道理。1508年,貴州龍場,深夜,一個中年人躺在一口石棺中。這是處在人生最低點的王陽明;他37歲,剛從最繁華的北京貶到荒無人煙的貴州龍場。
  • 知行合一王陽明9:一心俯首拜陽明!
    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今天我們將結束這本書。昨天我們說到了王陽明的思想直到清朝末期才重新出現,這就是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林則徐是王陽明的門徒,他提倡睜眼看世界,勇敢學習先進技術和思想,而且做事上,林則徐也繼承了王陽明事上練的傳統,做事必然盡心盡力,哪怕天下人都反對,他也必當全力以赴。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陽明心學粗略一看有點唯心主義又好像佛道儒都有關聯,可越是鑽研越感到博大精深,經天緯地,用白話解說可真是需要謹慎避免曲解!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
  • 許嘉璐:陽明心學的落地與升華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每當歷史的軌跡由於複雜的原因出現轉折的時候,語言就會發生與之相應的變化,原因之一是,語言是反映現實、反映人們思維的內容和方式。現在,在基礎教育普及、現代文化多樣、古代傳統遺忘、良知亟待喚醒、對外交流頻繁的環境中,陽明心學的弘揚和發展,同樣遇到了語言問題——我稱之為話語形式和思維方式轉換問題(或曰難題)。
  • 學陽明心學
    最開始看的是酈波老師百家講壇的《五百年來王陽明》,講的太好了,非常推薦大家去看一下,不管你是否對陽明心學有興趣,都非常值得去看一下,你肯定能被酈波老師幽默風趣的表達所吸引,也能對王陽明這個人的一生有個整體的認識。
  • 提升知行合一層面,從容面對意外挑戰 陽明心學經典解讀
    提升知行合一層面,從容面對意外挑戰 | 陽明心學經典解讀 原創 致良知四合院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 從中,我們學到了什麼? 大體上,面對突如其來的挑戰,人們一般會經歷這樣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慌亂無助。 突發情況來臨,難免手忙腳亂,這是正常的。問題在於,這個階段會持續多長? 第二階段,理性認識。
  • 陽明心學:解決企業難題的定海神針 || 7月心和塾企業家貴州研學
    陽明心學不僅引導人們內心的良知,更在現今時代,被大力提倡與呼籲重新拾起,把心學運用在企業管理中。,內則心靈明澈,外則經世致用,對企業經營管理方面也是有著深刻的受益。孫鍵老師:從心出發 以心求道我們在學習陽明心學不是立刻就能夠理解其中的深意。陽明心學、程朱理學都是建立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之上,陽明心學屬於儒家的一個重要分支。
  • 《紅樓夢》是一部體現了陽明心學思想精華的小說
    陽明心學是在明代中後期由思想家王陽明創立的一種哲學流派。陽明心學主張「知行合一」、「致良知」、「事上煉」。王陽明繼承了陸九淵的心學,提出「心即理」的主張。將所謂的道德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變成內心的道德自覺。陽明心學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思想,強調個人在進行道德實踐過程中的能動性。
  • 紹興文理學院推動陽明心學入校園 成立陽明書院
    紹興文理學院推動陽明心學入校園 成立陽明書院 2012年07月19日 09:11:51   浙江在線07月19日訊兩個多月來,本報一系列「紀王」報導受到讀者關注,並在社會上引發熱烈反響。記者了解到,紹興文理學院日前成立陽明書院,在以此為載體推行學生公寓書院制改革的同時,將陽明心學帶進校園。  在紹興文理學院南山校區的兩幢學生公寓之間,一間掛著「陽明書院」匾額的屋子裝點得古色古香。因為暑假開始,這裡顯得清雅靜謐。屋子內外掛著很多表現王陽明哲學思想的字畫,似乎時時刻刻在提醒著學子應該怎樣做人做事做學問。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最後我們介紹一下心學的第四大理念:事上磨練。也就是我們一開始講的心學的修行的第二個方面——做事。以上,我們講的更多的是修心的層面,但修心的目的是什麼?不要為修心而修心,修心的目的是為了把人生的事辦明白。
  • 度陰山講陽明心學:四句教
    今天繼續學習度陰山解讀陽明心學。整理筆記雖然不是太好玩,但裡面的故事蠻有意思的!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王陽明奉命到廣西去討伐思恩、田州的叛亂。出徵前,有兩個弟子,一個叫錢德洪,一個叫王汝中,討論他的四句教。四句教是什麼呢?
  • | 陽明心學課堂
    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陽明心學課堂的精髓在哪裡?如何在這100天,真正地突破自己?在有限的時間內,怎麼感召更多的同學參加學習?陽明心學課堂與每日28分鐘課程有什麼區別?當一個學生發自肺腑發自內心地願意學習,並立下高遠的志向,知道為什麼而學習,這樣的學生將勢不可擋。所以,我們在教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一定要建設他們的心靈品質。建設心靈品質,提升格局和境界,增長智慧,我們看似沒有教孩子太多東西,卻打開了學生的心扉,開啟了他們的心靈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