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陽明先生的朋友提出一個疑問:先生你說心外無物,深山中的花樹獨自盛開凋零,和我們的心有什麼關係。
先生說:「你未觀賞這樹上的花時,此花與你的心同樣寂靜;你來欣賞這樹上的花時,花的鮮豔就被你感知了。從這兒就該知道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了。」
要說明白這段話,就要先說陽明先生的思想。在陽明先生的心裡無論任何問題,都可以在自己心裡找到答案,這世上所有的事都根源於自己的內心。
也就是陽明思想「心即理」,所謂理是什麼?理就是原則,規律,也是道家的道,儒家的至善。
他認為萬物的維繫與存在,全是因為理的存在。天地萬物,生於一氣,流轉不停。天地萬物本就是一體。
既然萬物一體,那便是同具此理,人是天下萬物中的一類,所以人心也必然具有這個理。理具有整體性,完整不可分割,如此推論,陽明先生說「心即理」。
陽明心學,說「知行合一」,同樣是根據「心即理」的觀點出發而推導,凡事心有感應,或做或止,發於自然,沒有不得當處。
如王學中拿好好色舉例,人見色為知,好色為行,而在見之,便已然好了。這便是知行合一。
陽明先生說的知與知識,不是一類,知識是學習得來的,「知行合一」的知不是學來的,是與生俱來,因為知與行同源於心,所以陽明先生「知行合一」。
陽明先生說的「知行合一」這一大境自然是好的,但如何可做到,他認為,知為心之本體,常人都有私心欲望。
須用格物致知的辦法,讓心恢復明澈,內心明澈,行自然就有了,因為心行本是一體。
陽明先生相信,心的本體純乎天理,良知充塞流行,有感斯應,無物不照,故稱是知行合一的。
說到這裡,我們對問題的答案應該有了自己的理解,提問的人主要是對心外無物心中有惑。
先生回答不見花樹,心中便沒有花樹,來說明他自己的思想。
所以這個問題,用普通人的眼光和理解來看,覺著陽明先生的回答甚是無理,看與不看,事物都真實存在,這是客觀現實,並不以主觀看法為轉移。
所以必須要用陽明心學的思維去思考,看為行,有行便有知。沒看到為無行,無行便是不知,知行本為同源於心,所以不看此花,就是無行無知,心與花同寂,看到此花,知與行合一,花便與心同時明白。
陽明先生作《詠良知》:「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