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陽明9:一心俯首拜陽明!

2020-12-15 老牟的讀書圈

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今天我們將結束這本書。昨天我們說到了王陽明的思想直到清朝末期才重新出現,這就是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林則徐是王陽明的門徒,他提倡睜眼看世界,勇敢學習先進技術和思想,而且做事上,林則徐也繼承了王陽明事上練的傳統,做事必然盡心盡力,哪怕天下人都反對,他也必當全力以赴。

隨後的晚清三傑中的曾國藩和左宗棠也是心學推崇者,曾國藩表面上反駁王陽明,但是他的思想和做事原則都是跟王陽明一樣的。回頭我們也會讀讀曾國藩,在這裡就不多講了。而左宗棠則一直強調自強,對王陽明的心學也是推崇有加,還經常引用王陽明的話,比如去山中賊易,去心中賊難。

再後來百日維新的康梁二人也是心學的門徒,這個很好理解,他們總想著推翻太后,變法圖新,所以必然要借用王陽明的思想,去對抗傳統理學。為自己找到變法基礎。康有為的歷史評價不高,但是梁啓超還是可以的,他後來寫過不少有關王陽明心學的文章。比如他說王陽明心學是孔孟思想的結晶,既能讓我們不動心,又能讓我們從心所欲,而達到這一境界正是王陽明提倡的致良知和事上練。

他也有幾點總結,1不可做權威人物的奴隸,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他提倡「學貴自得」,也就是說不能因為他是個權威人物就完全聽信他的話,要有自己的判斷

2不可做世俗的奴隸,要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和獨立意識,不能被社會習氣所染,變成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人。

3. 不可做境遇的奴隸,人生在世,必然是有順境就有逆境,順境時,不可貪圖安逸,消磨志氣。逆境時,不能放棄心中的夢想。應該自尊自信的面對一切困難。任何時候都不能喪失信心,哀莫大於心死,那些做出偉大事業的人都是內心強大,自信滿滿的人。

再後來革命黨中的很多人,孫中山,汪精衛,宋教仁這些全部都受到過王陽明心學的影響,他們需要通過這種心學思想,來激勵當代青年,奮起反抗。

另外,王陽明心學在日本也大放異彩,一個叫做中江藤樹的人,發現了王陽明心學的寶庫,並潛心學習,後來還以此理論招收了一大批弟子,其中一位叫做大鹽平八郎,他完全接受了王陽明心學,練心,知行合一,事上練的思想,主張人人平等,以此煽動群眾,在一次饑荒之中,他帶著農民起兵造反,不過他後來失敗了,他也被幕府追殺,最後自殺身亡。但是大鹽平八郎卻把武裝起義的大門一腳踹開了。後來的吉田松陰,高杉晉作,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這些日本明治維新的關鍵人物,都通過王陽明的理論改造著自己的國家。在他們的事跡中,都能看到王陽明心學的影子。

後來有日本軍神之稱的東鄉平八郎,也是心學的代表人物,他最著名的事跡就是在參觀完北洋水師的鐵甲艦後,揚言中日開戰,日本必勝。別人看到的只是滿清鐵甲艦的裝備強大,但東鄉平八郎看到的是艦隊腐敗,軍紀渙散。後來他又主導了日俄戰爭,打敗了歐洲強敵,所用到的還是王陽明經常使用的那招,故布疑陣,聲東擊西。圍著旅順港,在對馬海峽設下伏兵。又完全出乎俄國人意料地使用自殺式戰術,搶佔了戰場先機。徹底打敗了俄國人。當然日本人也就此佔據了中國東北。所以這是用了中國人的軍事思想,在中國的地盤上,打敗了敵人,佔領了中國的土地。後來有人問東鄉平八郎用兵之道,他默不作聲地掏出一塊腰牌,上面寫著:一生伏首拜陽明!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在現代日本,稻盛和夫也是王陽明的粉絲,他多次主動承認,人生最大的偶像就是中國的王陽明,並承認自己是王陽明的忠實信徒。稻盛和夫經常提到一句話叫做敬天愛人,說的就是要堅持正確的做人之道,摒棄私慾,體恤他人,他在創立KDDI公司的時候,就捫心自問,我創建這個公司,有沒有私慾,是為了自己賺錢,還是為國家做貢獻,為更多的人能有工作。後來他確定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事,所以才全力以赴,最終把企業帶進了世界500強。

其實我們做生意也應該是這樣的,你在做一件事的時候。是想著自己得私利呢?還是想著能幫助多少人呢?想要做出偉大的生意,就得想著你能解決別人什麼問題,說白了你的出發點不應該盯著利益,而應該盯著別人的需求。一個被人需要的生意才是好生意,你幫助的人越多,解決的問題越大,你的生意就越大,這才是商業的本質。比如阿里解決了10億人的購物問題,騰訊解決了10億人的溝通問題,所以他們都成就了偉大的事業。如果沒有一顆至善的心,沒有一顆仁愛的心,是不會有太大格局的,最後做成大生意的人不是那些絕對聰明的人,而是那些包容一切的人。

後來有人讓稻盛和夫總結這兩家公司的成功之道。稻盛和夫說,京瓷的成功不在於技術,而在於判斷的基準的不同,我經常想的不是京瓷該幹什麼,或者我該幹什麼。而是想作為人,到底該幹什麼,這就讓京瓷具有了普遍性。這就是王陽明所提出的,對靈魂深處的拷問,是非對錯,好壞善惡,所以他的基準是良知。另外,稻盛和夫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知行合一,無論你讀過聽過什麼理論真理,自己不親身實踐一下也是毫無意義。那些聖賢,給出的道理都是非常簡單的,但其實做起來的時候你會發現,極其困難。這就是所謂的知易行難。

稻盛和夫有一次去聽通用電氣CEO傑克韋爾奇的講座,有的年輕人就很不耐煩,說傑克,你有沒有點新鮮的內容,你說的這些我們的都知道了。傑克韋爾奇的回答是,是的先生,但是我們把您知道的東西做到了。這句話深深觸動了稻盛和夫,那麼你學了那麼多東西,真正又做到了多少呢?這也是來自靈魂的拷問,這就跟開車一樣,你拿到駕照不代表你會開車,道理誰都懂,但是關鍵就在於危急時刻你是否還能從容應對,是否還能做到此心不動,理智的處理一切?良知光明,知行合一,這八個字真的需要你用心去體會。

比如我們讀書學習就是這樣,有些東西你看一遍兩遍根本無感,但是當你看到10遍100遍的時候,可能就會突然開竅。任何成功都是通過積累得到的,天賦固然重要,但是離開積累天賦什麼都不是。所以耐心一點,踏實一點,我們看到的是某些人幾年間就突然暴富,但是我們沒看到的是他在這之前做過怎樣的努力所以借用王陽明的話來說,我們必須做到本心光明,要時刻致良知才行。心擺正了,你的路也就對了。如果心歪了,就要付出慘痛的代價了。

這就是本書的全部內容了,這本書主要講了陽明四句教,告訴我們向內心去尋找答案,其實絕大部分時候我們都知道什麼什麼是錯,也都知道該怎麼做才對,我們只要遵循內心的指引,去努力就好。而且王陽明告訴我們知行合一事上去練,把工作當成一種修行,當你為工作賦予一個偉大的意義的時候,你就會有更多的動力。時刻想著,我在修行,一切都是考驗,那麼心底的良知就會被喚醒。也就不會再受到情緒左右了。

讀完本書,您有何感想呢?明天我們開始講王陽明心學的第三部,咱們明天見!

如果您新歡老牟的讀書圈就加入我們一起學習吧,微信添加老牟的讀書圈,每天讀書半小時,讓您輕鬆獲得成長!

知行合一王陽明5:不要空談理想,工作本身就是修行

知行合一王陽明6:心中無「我」,才能煩惱盡除

知行合一王陽明7:摒棄弱點,光明本心,才能無所畏懼

知行合一王陽明第二部8:心學的傳播命運

相關焦點

  • (李說當然668期)一生俯首拜陽明
    從行德哲男的言談舉止中可以看到日本人對王陽明及心學學說的無限尊重。我和他見面的瞬間,幾乎拉動了新大谷酒店在場所有人的目光,從目光中可以看到行德哲男在日本地位之崇高。有人說,在中國歷史上真正能體現三不朽之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兩個可以稱為聖人的,就是孔子和王陽明。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在明中葉傳到日本,一舉成為顯學,後來影響到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思想界。
  • 一篇文章告訴你,王陽明心學多「兇猛」?日本軍神:只能俯首叩拜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一下王陽明,還有王陽明心學,看看這個讓日本軍神俯首叩拜的學說,究竟多「兇猛」?幾年前,火爆一時的暢銷書《明朝那些事》讓很多人都知道的了王陽明,另外,語言幽默的通俗版陽明傳記《明朝一哥王陽明》,也讓許多人知道了王陽明;「百家講壇」講述《傳奇王陽明》,更是讓他火了一把。
  • 一生俯首拜陽明之知行合一
    王陽明龍場悟道最關鍵的一個理論就是知行合一,也就是從此開始,他不僅在仕途上平步青雲而且在心態上也發生了巨大的變法。把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和孔子這句話相互印照,應該能得出學習並且把學到的東西加以應用,那樣才是快樂才有成就感的。 古人有句話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
  • 立德立功立言的王陽明,咋這麼牛?學知行合一,普通人應該怎麼做
    歷史上,王陽明,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一個文人,多次替朝廷平叛,從無敗績,乃明傑出軍事家。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而且桃李滿天下。創立心學,獨立於儒學,自成一派。東鄉平八郎,學習王陽明,成為日本軍神,他最廣為流傳的一句話是:一生俯首拜陽明。近代蔣介石,毛主席,對於王陽明,都非常推崇。
  • 王陽明心學是成功學?不要過度神話
    據說在給東鄉平八郎的慶功會上,他面對一片誇讚之聲,沒有自吹自擂,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眾人,上面刻著七個大字:一生俯首拜陽明,這事兒真偽有待確認。最起碼日本正史之中沒有這樣的記載。暫且不說東鄉平八郎研究沒研究。如果他研究過王陽明,那也是被弄跑偏了。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
    2018年10月9日,主題為「知行合一 祖國統一」的首屆海峽兩岸陽明心學峰會在福建平和隆重開幕。許先生強調,平和縣既是陽明先生率兵平寇立功的第一站,也是其偉大思想的傳播地,更是王陽明因地名縣的實踐地。平和縣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亂到治,與陽明先生有著密不可分的歷史淵源,充分彰顯了其「知行合一」學說的民族精神。認為本次首屆海峽兩岸陽明心學峰會,「開兩岸共同研究、弘揚陽明心學的先河,對增強兩岸文化自信、促進國家統一,庇佑兩岸民眾同享中華振興的福祉,具有特殊的意義」。
  • 日本的軍界、商界為什麼都「一生俯首拜陽明」?
    在這次宴會上,面對著與會眾人的一片誇讚之聲,東鄉平八郎默不作聲,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眾人,上面只有七個大字: 一生伏首拜陽明。明朝末年,出現了一個「離經叛道」的大師王陽明,他最偉大的貢獻,一是開創了「人人皆可為聖賢」的體系,把孔子所開創的儒家學說的這層窗戶紙捅破了。二是解決了知行合一的世界難題。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王陽明認為,原因只有一個,你只是知道了這個道理,卻並未真正用「心」去體悟它。知是行的開端,行則為知的完成,二者互為始末。一件事情,只有自己親身經歷後,才能體悟其中順、逆的切實情境。7.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閒話、管閒事。
  • 有句話叫「一生伏首拜陽明」,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他的名字叫王守仁,號陽明,是明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軍事家。與大多數的文人不同,他不僅精潤儒家、道家、佛家,而且能夠統軍徵戰,甚至都做到了極致,每戰必勝,堪稱全勝將軍。這樣的人才即便在世界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 「一生伏首拜陽明」王陽明究竟厲害在哪?《夢想帝王》手遊給你答案
    王守仁,幼名王雲,字伯安,號陽明先生,這後人大都稱他為王陽明以表尊敬。用俗氣一點的話說,王陽明稱得上是明朝的全民偶像。如今,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在包括韓國,日本在內的大中華文化圈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至今仍然有著不小的積極意義。
  • 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
    龍場時期的「悟道」,代表了陽明心學的初步形成,即從本體上悟得了「心即理」「心外無理」和「知行合一」之旨。 王陽明從正德三年(1508)春初到龍場,到正德五年(1510)春晉升廬陵(今屬江西吉安市)知縣,前後約經歷了兩年貶謫生活。
  • 《知行合一 王陽明》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王陽明》一書,是一部歷史類書籍,介紹的是我喜愛的一位聖人王陽明,此書作者度陰山。有句話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的聖人,或者說完人,兩個指的是孔子和王陽明,另外半個指的是曾國藩。王陽明何以與其齊名?王陽明是明朝一大學者,是心學的創始人,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知行合一」學說的踐行者。聖人理想王陽明很早就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北宋大師張載所說的話,王陽明將其視為人生目標。
  • 王陽明「知行合一」命題的內涵與局限
    關鍵詞:王陽明;知行合一;格物;致良知;事  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的「知行合一」命題素稱難解。他曾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傳習錄上》,《王陽明全集》,第5頁)這兩句話言簡意賅,是「知行合一」命題的核心內容,但其內涵卻頗多爭議。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陽明心學粗略一看有點唯心主義又好像佛道儒都有關聯,可越是鑽研越感到博大精深,經天緯地,用白話解說可真是需要謹慎避免曲解!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
  • 浙江餘姚:「知行合一」打造陽明文化高地
    在文化軟實力日益彰顯地位的今天,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陽明心學以其「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精髓,對提升城市實力、發展文化旅遊、塑造城市形象的深遠影響不言而喻。  近年來,寧波堅持擦亮王陽明這張「金名片」,在寧波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中正式提出「開展王陽明思想等傳統文化的研究傳承」,將其作為「加快文化強市建設,打造一流的城市軟實力」的重要抓手。
  • 王陽明雕像在平和縣陽明公園落成
    10月9日上午,王陽明雕像在平和縣陽明公園落成。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封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公元1518年,王陽明奏請設立平和縣,因而被平和當地人民稱為「縣父」。今年,恰逢平和縣置縣500周年,平和縣委、縣政府決定設立一座王陽明雕像,旨在永勒其勞,永銘其功。
  • 李承貴|王陽明「知行合一」論五種旨趣
    王陽明常言「知行合一」是「知行本體」,是「根本頭腦」,是「立言宗旨」,這暗示「知行合一」是其處理「知行關係」的根本原則。王陽明又說:「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1]這在提示我們,「知行合一」是一種治病的「藥」。既然是治病的「藥」,這就意味著可由所治之「病」求解「藥」之內涵、特性和意蘊,即「知行合一」的內涵、性質與意蘊。那麼,陽明「知行合一」究竟要治哪些「病」呢?
  • 李承貴:王陽明「知行合一」論五種旨趣
    王陽明說:「理也者,心之條理也。是理也, 發之於親則為孝,發之於君則為忠,發之於朋友則為信,千變萬化,至不可窮竭,而莫非發於吾之一心。」[4]雖然「理」依所著對象而呈現千姿百態,但無論哪種樣態都源於「心」。既然「理」作為「心」之「性」而成為「心」內在之物,因而也自然成為價值意義的規定者。王陽明說:「聖人之所以為聖,只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慾之雜。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什麼意思
    一提王陽明,大家都會想到他提倡的「知行合一」,而且似乎每個人都懂是什麼意思。要理解知行合一,先看看王陽明自己是怎麼說的。「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他明明白白地表達:知、行是一個功夫,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
  • 王陽明是何時始論「知行合一」的?專家學者龍場論壇上找答案
    10月29日,陽明心學·龍場論壇——王陽明始論「知行合一」510年學術研討會在王學聖地秀美修文舉行。來自全國各地陽明心學專家及愛好者200餘人齊聚修文,共襄聖學,探討「知行合一」的時代價值,進一步傳承、弘揚和倡導「知行合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