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何時始論「知行合一」的?專家學者龍場論壇上找答案

2020-12-18 天眼新聞

10月29日,陽明心學·龍場論壇——王陽明始論「知行合一」510年學術研討會在王學聖地秀美修文舉行。來自全國各地陽明心學專家及愛好者200餘人齊聚修文,共襄聖學,探討「知行合一」的時代價值,進一步傳承、弘揚和倡導「知行合一」思想。

510年前,陽明先生「龍場悟道」後創辦龍岡書院,大啟西南教化,廣開黔中學智,首論「知行合一」。今年是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思想510周年,修文誠邀全國陽明心學專家和愛好者,深入挖掘「龍場悟道」的歷史地位和「知行合一」的時代價值。

貴州省陽明學學會會長王曉昕說,始論「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思想與行為的重要發展標誌,同時也是中國哲學史和中國思想史上幾千年來關於知行關係討論的一次重大突破,一次理論上的重大飛躍。對於現實世界來說,「知行合一」是人們實現崇高社會理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不可或缺的途徑和手段,是一種人格操守和精神境界,是人們理應持守的處世原則和做人的道德準則,是人們行動的指針和催人奮進的動力。

在學術研討會上,圍繞陽明心學思想精髓及當代價值,徐靜、吳光、張新民、王曉昕、高斌、王學斌、李小龍、度陰山、張明等專家學者談了自己的感悟見解,顧久對各個專家學者的發言作了點評。專家學者們獨到的見解,精彩的發言讓在場人員飽嘗了一頓豐富的陽明文化盛宴。在研討發言交流會上,錢耕森、唐耀、何丹、張寒松、郝永、肖倫文等專家學者分別分享對陽明文化的理解和學習心得,闡述「知行合一」的時代價值。

當天,還對《陽明文化的當代價值》、《知行合一:王陽明經典詩文集萃》、《王陽明經典名句》三本書進行了首發推介。據介紹,這三本書是目前全國少有的陽明心學普及讀本、應用教材,對推動陽明心學的傳播弘揚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都市新聞

記者 賈華

編輯 郝夢

校對 高琴

編審 廖波 周密

相關焦點

  • 王陽明龍場悟道的釋經學意蘊
    而近些年,漸有學者從經典詮釋學的角度對王陽明龍場悟道後所著《五經臆說》有所關注,並挑明了王陽明龍場悟道與他對《易經》《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等經典的體悟直接相關3,甚至指出王陽明龍場大悟之後:「他所悟的並不是《大學》原文如何解釋的問題——陽明對《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當然有他的解釋,但那是以後的事,而龍場當時之悟道,則可以用他自己的一句話來說明。
  •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了什麼,有何現實意義?
    無非就是王陽明得罪劉瑾之後,被貶到龍場,然後在艱苦的環境下苦中作樂,教書育人,帶著一幫子追隨而來的文人,建立了「陽明書院」(記憶有些混淆,因為故事不是重點,懶得核實了)。 那麼,王陽明在龍場想通的問題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如此重要,甚至被尊稱為「道」? 外人只知道「陽明學」的觀點是「致良知」、「知行合一」、「心無外物」,卻不知道正因為這幾個觀點解決了自北宋理學創立之後一直困擾著儒家的問題,才得以名揚青史。
  • 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陽明青壯年時,曾讀書於紹興市郊會稽山陽明洞天,自稱陽明子、陽明山人,故學者稱他為陽明先生。 黃宗羲撰《明儒學案·姚江學案》,評論王陽明「其學凡三變而始得其門」,說: 先生之學,始泛濫於詞章,繼而遍讀考亭(朱熹)之書,循序格物,顧物理、吾心終判為二,無所得入。於是出入於佛、老者久之。及至(龍場)居夷處困,動心忍性,因念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學凡三變而始得其門。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對於我們現在的處境來講,有何借鑑意義?
    讓我們把目光轉回來,投向500年前,那個時候,還是明朝,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半聖人之一的王陽明還在,他所創立的心學,已廣為傳播。心學有三個部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我們今天主要就知行合一這部分,結合當今現狀,做出適當的分析,以期古為今用。
  • 傳習堂 | 王陽明:龍場悟道
    此後,王陽明先生的全部思想和觀點,都是以此為基礎而產生的,可見「龍場悟道」在心學發展中的地位。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由於上書直言,遭宦官陷害,身陷大牢,還受到杖責四十的刑罰。死裡逃生後又被貶到龍場驛站做驛丞,其間經歷的磨難可想而知。可為何他會在安靜但條件惡劣的龍場突然悟道呢? 首先,王陽明生活在一個儒家倫理濃厚的家庭中,倍受親人關愛。
  •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
    2009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知行合一」,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黨校網友發表署名程大中的《習近平治國思想中的「知行合一」》文章,「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核心思想,其含義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既倡導學習與立志,又倡導學以致用,崇尚實踐。
  • 李承貴|王陽明「知行合一」論五種旨趣
    王陽明「知行合一」論五種旨趣李承貴  【摘要】: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是為了解決「知行二分」,其欲解決的「知行二分」凡有五種:「外心求理」之「知行二分」、「沉湎經書」之「知行二分」、「言行不一」之「知行二分」、「輕忽念頭」之「知行二分」、「冥行虛知」之「知行二分」如此,王陽明「知行合一」便表現為五大旨趣。
  • 李承貴:王陽明「知行合一」論五種旨趣
    王陽明「知行合一」論五種旨趣李承貴【摘  要】: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是為了解決「知行二分」,其欲解決的「知行二分」凡有五種:「外心求理」之「知行二分」、「沉湎經書」之「知行二分」、「言行不一」之「知行二分」、「輕忽念頭」之「知行二分」、「冥行虛知」之「知行二分」如此,王陽明「知行合一」便表現為五大旨趣。
  • 王陽明「知行合一」命題的內涵與局限
    關鍵詞:王陽明;知行合一;格物;致良知;事  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的「知行合一」命題素稱難解。他曾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傳習錄上》,《王陽明全集》,第5頁)這兩句話言簡意賅,是「知行合一」命題的核心內容,但其內涵卻頗多爭議。
  • 在被席書問到經典問題時,王陽明的回答也很經典:知行合一
    王陽明首次提出知行合一是在龍場講學期間,在被席書問到"朱陸異同"這個經典問題時,他同樣做出了經典的回答,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知行合一。01 龍場坎坷遭遇的感悟王陽明被貶到龍場的遭遇極其坎坷,一般人早就心灰意冷了,甚至絕望了。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心學大師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故學者稱其為陽明先生,也稱王陽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其主要事跡記載於《明史·王守仁傳》中。
  • 王陽明論「良知」與「良知之樂」
    1508年,37歲的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學說,初步建立陽明心學的思想體系;50歲在江西平定「寧王之亂」後,正式提出「致良知」三字;晚年(51-56歲)在浙江居鄉講學期間,將心學思想發展到爐火純青的圓融境界。
  • 知行合一(王陽明)
    今天看了知行合一王陽明,王陽明又名王守仁,其在心學上有著不可磨沒的地位,中國思想史將「龍場悟道」定義為心學的誕生。所謂「龍場悟道」歸納為八個字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陽明的解釋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無所不能,能解決一切問題,不需要任何外來幫助。
  • 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你應該這樣理解
    御史薄彥徽等會同南京給事中戴銑,上疏請誅劉瑾等「八虎」。劉瑾大怒,逮薄、戴等人下詔獄,各杖三十,戴銑竟被杖死獄中。時任兵部主事的王陽明挺身而出,抗疏力救,劉瑾遂逮陽明下詔獄,廷杖四十,貶為貴州龍場驛驛丞。出獄以後,陽明將赴謫所。但劉瑾派人尾隨其後,意欲加害。王陽明設置投江自盡假象,並作《絕命詩》迷惑閹黨。經過一番曲折歷險,終於在正德三年(1508)春天,到達龍場驛。
  • 王陽明為什麼在龍場這個地方,能突然悟道,成為偉大的哲學家
    此後,王陽明先生的全部思想和觀點,都是以此為基礎而產生的,可見「龍場悟道」在心學發展中的地位。 在來到龍場之前,王陽明在兵部幹到了36歲。由於上書直言,遭宦官陷害,身陷大牢,還受到杖責四十的刑罰。死裡逃生後又被貶到龍場驛站做驛丞,其間經歷的磨難可想而知。可為何他會在安靜但條件惡劣的龍場突然悟道呢?
  • ...中華文化學院推出「空中大課堂」第九期「王陽明:『知行合一...
    【院訊】浙江中華文化學院推出「空中大課堂」第九期「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巨擘」 2020-12-01 15: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歷史上的一次有意義的頓悟!王陽明的龍場頓悟到底悟出了什麼
    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是集心學之大成者,創立了陽明學派。「龍場頓悟」是陽明心學思想宗旨確立的重要標誌。明正德元年,王陽明因得罪宦官劉瑾,在朝堂遭受「廷杖」,受此種「失身枉道之恥」,不僅給他的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而且使其心靈遭受了深刻創傷。在被貶謫貴州龍場。
  • 找「我」——「我」與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陽明心學的重要主張,也是王陽明先生在對儒家文化傳承的重要貢獻。在陽明先生的主張裡,知是良知,行是實踐,知行合一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他自己的一生自「龍場悟道「後,都是圍繞著心的修煉展開的,所以能夠達到:立德立言立功的聖賢最高境界。所以,如果要對應中國文化找到一個「我「清醒的存在的狀態就是:知行合一。一方面,陽明先生說知和行是一回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良知要通過道德行為展現出來,而道德行為也離不開內在的道德意識。他說:知之不行,未為真知。就是說如果你沒有在行為中呈現出來,那不是真正的良知。
  • 一本好書推薦,學習王陽明心學的入門書:錢穆《陽明學述要》
    要了解王陽明精彩一生的,好的書籍要數日本學者岡田武彥的《王陽明大傳》,寫得非常專業紮實。最近百家講壇有兩位老師,一個是浙江大學的董平教授開講的《傳奇王陽明》,另一個是南京師範大學的酈波教授開講的《五百年來王陽明》,這兩位在電視上開講,語言通俗,比較吸引人,但主要集中在作為歷史人物的王陽明,對於其學術思想方面發揮的比較少。
  • 中華五千年,王陽明憑何成為「兩個半聖人」之一?這4個字是答案
    大家都答了五花八門的答案,沒有讓老師滿意,而王陽明回答這個問題是衝口而出,作聖人是天下第一等的事情。這個境界令老師和後世的人們都驚掉下巴,但是這就是少年壯志呀!誰敢說人家做不到?這就是志向異於常人。從此之後,王陽明對朱熹的「格物窮理」生出疑惑:格物並不能得到「道」。龍場悟道1506年,王陽明三十五歲,因抱打不平為南京言官戴銑上疏,被劉瑾下詔獄,受廷杖四十,被貶至貴州龍場任驛站驛丞,也就是驛站站長。次年,在趕赴龍場的路上,先是被劉瑾派出的錦衣衛一路追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