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我」——「我」與知行合一

2020-12-16 IMO顧問

知行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陽明心學的重要主張,也是王陽明先生在對儒家文化傳承的重要貢獻。在陽明先生的主張裡,知是良知,行是實踐,知行合一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

陽明心學之所以被稱之為心學,就是陽明先生認為一切都是心的功夫,只有從心上入手,才可能找到問題的根本解,無論是知還是行,都要從心的根本處出發,所以聖人修心。他自己的一生自「龍場悟道「後,都是圍繞著心的修煉展開的,所以能夠達到:立德立言立功的聖賢最高境界。

所以,如果要對應中國文化找到一個「我「清醒的存在的狀態就是:知行合一。

一方面,陽明先生說知和行是一回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良知要通過道德行為展現出來,而道德行為也離不開內在的道德意識。他說:知之不行,未為真知。就是說如果你沒有在行為中呈現出來,那不是真正的良知。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人們說知道了,但是卻根本做不出來,或者做出來的和說知道的是兩碼事;更經常遇到一些道貌岸然的人,嘴上有嘴上的主張,行為裡呈現的是完全不同的狀態。也有人經常批判別人的行為,但是到自己的行為就是兩回事。這種種的狀態都是知和行的分離,是「我「和我,身心分裂的表象。

另一方面,陽明先生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這是說,我們要以知為行。內在的道德意念是行為的開始。而這個知又是從哪來的。陽明先生說要格物致知,也就是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在物事的進展中去觀察和覺知。

經常,我們也會遇到匆匆開始做事,做到一半,發現開始就錯了;也有在做的過程中,總是別彆扭扭的,回頭看,在知的層面上,各有各的主意,並沒有真正的統合起來。

正如稻盛和夫先生在經營哲學中的強調,最基本的原理原則就是:作為人,何為正確?可是,在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真正在踐行著這個標準和原則呢?

我們是否經常在自己的舒適圈裡,或者在「小我「的自私自利裡,總想著自己合適,而忽略了他人和外在世界的更大的平衡與和諧。

這個世界很多的問題根源就出在「良知「的丟失,或者是不自知。

「我「的清醒的安立和作用,就是讓我們從心魂處真正的發展出來誠意正心,格物致知,然後才可能去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境界。如果沒有出發處的」我「的意識存在,一切都只是虛空的疊加,都是夢幻泡影。

當然,「我「的醒來和強壯也需要一個過程。在我們正在進行的《易經與生命傳記》課程上,82歲的Rinke爺爺,全球生命傳記的先鋒,一位資深的人智學學者說:」我「在剛開始醒來的時候,是非常弱小的,需要細心去呵護。正如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關上和外界溝通交互的大門,就是」我「的脆弱,在遇到打擊時,就躲回到內在自認為安全的角落了。

所以「我「的意識轉化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就是一次次」知行合一「的驗證,在過程中的糾偏和調整,也需要有外在的更多陽光雨露的滋養,」我「才能夠茁壯成長,去支持我們去到更高的境界!

相關焦點

  • 關於「知行合一」,我的1700字理解
    關於對知行合一的理解,知乎上的大多數答案可以被總結成兩種:一、「知行合一」是一個「指示性」的「動詞」。「知」意為「真理」或「道理」,「行」意為「行動」。這個詞就意為「要讓我們的行動符合真理」。這自然而然就包含著一條「指示性的建議」:我們要不斷地找尋真理,通過反覆實踐,讓我們的行動符合真理,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二、「知行合一」是一個「說明性」的「名詞」。「知」意為「你的思想」,「行」意為「你的行動」。這個詞意為「你的思想與你的行動總是一致的」。反過來說,你的行動代表了你的真正思想。
  • 知行合一王陽明6:心中無「我」,才能煩惱盡除
    知行合一王陽明6:心中無「我」,才能煩惱盡除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之前我們講到了,內心的煩惱私慾,主要是因為心中有個「我」。這該如何理解呢?
  • 知行合一 行勝於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貴在堅持知行合一、堅持行勝於言,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工夫,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變為實實在在的東西。堅持知行合一、堅持行勝於言,實質是把言行一致作為價值倡導的重要前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意味著強調我們所要倡導的價值觀是社會主義的,也意味著強調我們是抵制價值虛無主義的。
  • 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知行合一是大儒王陽明先生提出的,我對此有些見解跟大家分享一下。學習是行動的開始,行動是學習的結果,兩者是一體的。我認為知行合一的意思是對某件事而言,只做對其有利的事,不做對其有害的事,心裡只存有這個想法,而學習「什麼是有利的事,什麼是有害的事」是對其有利的第一件事,也是行動的第一步。
  • 明辨是非 知行合一
    第二篇;明辨是非 知行合一        第二篇的題目比較簡單,叫「明辨是非 知行合一」,主要講四大哲學思想流派誰是誰非。
  • 北大光華EMBA項目:科學思辨、趨勢前瞻、知行合一、敢當無我
    在北大光華EMBA同學們學習「思想",這些思想體現在課堂內外,我們闡釋為:科學思辨,趨勢前瞻,知行合一,敢當無我。科學思辨科學思辨貌似是科學研究的事情,但其實對企業家非常重要,能幫助企業家去偽存真、化繁為簡,做出正確的商業決策。商業世界風起雲湧,要堅守科學思辨尤其不易。
  • 《傳習錄》:本心與知行合一
    陽明先生的另外一大主張是:「知行合一」。很多人對「知行合一」的理解是「思想和行動要一致,不要說一套、做一套」。在沒有閱讀先生的大作前,我也抱有同樣的觀念。真正閱讀之後,才發現這是一種誤解。他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又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所成」。現代主流觀念認為「知」指道德、良知,「行」指行為。
  • 《知行合一 王陽明》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王陽明》一書,是一部歷史類書籍,介紹的是我喜愛的一位聖人王陽明,此書作者度陰山。有句話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的聖人,或者說完人,兩個指的是孔子和王陽明,另外半個指的是曾國藩。王陽明是明朝一大學者,是心學的創始人,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知行合一」學說的踐行者。聖人理想王陽明很早就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北宋大師張載所說的話,王陽明將其視為人生目標。
  • 想學知行合一?別天真了《王陽明全集》讓我陷入絕望,太難了
    我最近就掉到一個大的坑裡。這件事要從我想搞懂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開始。想了解知行合一到底是怎麼回事,以及王陽明為什麼很多人都說他可以跟孔子並駕齊驅。抱著這樣的想法,我開始尋找一些關於王陽明的資料以及學說。在網上送機了很多信息。但是雜亂無章,說什麼的都有,並沒有解決我的問題。於是我想買一下關於王陽明的書籍看一下。
  • 知行合一?你懂嗎?
    我要告訴你的是,「知行合一」的這篇文章或這趟講 座,只能促進你去實踐,因為沒有實踐,你了解了也是白費,知行合一就是要你把這些智慧應用在實踐中,才能真正領悟,否則不叫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思想的創始人王守仁跟其他的聖人、哲學家最大的區別,就是他不是理論派,而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理論加實踐派。他在以後的教育生涯中,大部分時間都是 從事政務和軍事活動。
  • 如何解讀知行合一?
    如何解讀知行合一?上一期我們講了格物致知的含義,今天講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是基礎,知道了我們生而為人那些事不能做,那些事可以做。然後就是如何去做達到知行合一。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知道和做到的距離。知是知道,行是行動。讀書有沒有好處?
  • 心想生:當你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你就能活出你的神性
    我簡單模擬一下,如果9點,你聽完答疑解惑了,問自己感覺如何?感覺不好,不管什麼原因感覺不好,格物致知。和平了之後,問自己想做什麼?假如說你格物致知到9:30你和平了,馬上知行合一,問自己,此刻當下在我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我做什麼最開心?去做,對結果零期待。問自己最想做什麼?陪孩子玩。好,陪孩子玩。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什麼意思
    一提王陽明,大家都會想到他提倡的「知行合一」,而且似乎每個人都懂是什麼意思。流行的解釋是:知行合一說的是認識(「知」)和實踐(「行」)的關係,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僅僅是一方面,還要將之運用於實踐,就是知道了還要行,讓實踐和認識相統一,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達成修齊治平的目標。知行合一真是這個意思嗎?我的理解是:這個解釋完全錯誤!
  • 學以致用 知行合一
    要迅速行動起來,深入抓好全會精神的學習宣傳貫徹,要結合我委具體工作實際,採取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形式,廣泛開展宣傳宣講,及時總結各部門湧現出的好經驗好做法,形成學習宣傳貫徹全會精神的濃厚氛圍,有力推動發展改革領域新時代的建設取得更大進步。要結合發改委工作實際狠抓貫徹落實,全力抓好決戰項目建設、推動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衝刺發改委全年目標任務等工作,推動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地落實。
  •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
    2009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知行合一」,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黨校網友發表署名程大中的《習近平治國思想中的「知行合一」》文章,「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核心思想,其含義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既倡導學習與立志,又倡導學以致用,崇尚實踐。
  • 王陽明是何時始論「知行合一」的?專家學者龍場論壇上找答案
    10月29日,陽明心學·龍場論壇——王陽明始論「知行合一」510年學術研討會在王學聖地秀美修文舉行。來自全國各地陽明心學專家及愛好者200餘人齊聚修文,共襄聖學,探討「知行合一」的時代價值,進一步傳承、弘揚和倡導「知行合一」思想。
  • 知行合一,止於至善
    未來的路雖總充溢著迷茫與孤獨,漫長坎坷又布滿荊棘,但若能放下外界的紛紛擾擾與流言蜚語,知行合一,便能獲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徵程。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講,「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即懂得道理;行,即踐行鍛鍊。知道卻不去行動,就是沒有真正明白。
  • 知行合一到底能不能選?
    因為我的實踐取得了一些新的情況,所以改變了我的認知,實踐產生的認識,實踐改變了認識。但你怎麼能說是實踐指導認識呢?指導是什麼意思?是我們的思想、頭腦中的東西,才去指導我們的行為。指導這個詞語的主語,是一種認識一種思想一種意識。
  • 知行合一|致良知四合院十大觀點系列
    在這一年,陽明先生首倡「知行合一」。關於「知行合一」,有三個要點與大家分享:知行本一知與行本來是一,有怎樣的知,就有怎樣的行;同樣,一個人有怎樣的行,就意味著他有怎樣的知。所以說,「知行合一」的真相是「知行本一」。生活工作中,常常聽到有人發出這樣的感慨:這個道理我知道,只是沒有行出來而已罷了。表面上看很有道理,其實這是一種似是而非、欲蓋彌彰的表達。因為真知必有真行,淺知必有淺行,偽知必有偽行。行不出來,反映的是「知」的層次還不夠,沒有達到「真知」的程度。
  • 知行合一 薪火傳承
    我想這件事的意義在於它開啟了建省不久的貴州在繼承聖人之學上的特殊地位。陽明先生作為得道之人,在貴州講學自然就站在全國的巔峰,他的德性光輝和聖人大智慧的彰顯,無疑給貴州文化增添了燦爛的光華,影響非常深遠。我對貴州當代學者在陽明心學的繼承、研究和踐行功夫,一直抱以非常讚賞的態度,這主要是從學者們的德行上來觀照的,因為德性的發明和自覺,是要有理趣宗旨的體證和信仰為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