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陽明心學的重要主張,也是王陽明先生在對儒家文化傳承的重要貢獻。在陽明先生的主張裡,知是良知,行是實踐,知行合一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
陽明心學之所以被稱之為心學,就是陽明先生認為一切都是心的功夫,只有從心上入手,才可能找到問題的根本解,無論是知還是行,都要從心的根本處出發,所以聖人修心。他自己的一生自「龍場悟道「後,都是圍繞著心的修煉展開的,所以能夠達到:立德立言立功的聖賢最高境界。
所以,如果要對應中國文化找到一個「我「清醒的存在的狀態就是:知行合一。
一方面,陽明先生說知和行是一回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良知要通過道德行為展現出來,而道德行為也離不開內在的道德意識。他說:知之不行,未為真知。就是說如果你沒有在行為中呈現出來,那不是真正的良知。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人們說知道了,但是卻根本做不出來,或者做出來的和說知道的是兩碼事;更經常遇到一些道貌岸然的人,嘴上有嘴上的主張,行為裡呈現的是完全不同的狀態。也有人經常批判別人的行為,但是到自己的行為就是兩回事。這種種的狀態都是知和行的分離,是「我「和我,身心分裂的表象。
另一方面,陽明先生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這是說,我們要以知為行。內在的道德意念是行為的開始。而這個知又是從哪來的。陽明先生說要格物致知,也就是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在物事的進展中去觀察和覺知。
經常,我們也會遇到匆匆開始做事,做到一半,發現開始就錯了;也有在做的過程中,總是別彆扭扭的,回頭看,在知的層面上,各有各的主意,並沒有真正的統合起來。
正如稻盛和夫先生在經營哲學中的強調,最基本的原理原則就是:作為人,何為正確?可是,在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真正在踐行著這個標準和原則呢?
我們是否經常在自己的舒適圈裡,或者在「小我「的自私自利裡,總想著自己合適,而忽略了他人和外在世界的更大的平衡與和諧。
這個世界很多的問題根源就出在「良知「的丟失,或者是不自知。
「我「的清醒的安立和作用,就是讓我們從心魂處真正的發展出來誠意正心,格物致知,然後才可能去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境界。如果沒有出發處的」我「的意識存在,一切都只是虛空的疊加,都是夢幻泡影。
當然,「我「的醒來和強壯也需要一個過程。在我們正在進行的《易經與生命傳記》課程上,82歲的Rinke爺爺,全球生命傳記的先鋒,一位資深的人智學學者說:」我「在剛開始醒來的時候,是非常弱小的,需要細心去呵護。正如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關上和外界溝通交互的大門,就是」我「的脆弱,在遇到打擊時,就躲回到內在自認為安全的角落了。
所以「我「的意識轉化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就是一次次」知行合一「的驗證,在過程中的糾偏和調整,也需要有外在的更多陽光雨露的滋養,」我「才能夠茁壯成長,去支持我們去到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