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陽明6:心中無「我」,才能煩惱盡除
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之前我們講到了,內心的煩惱私慾,主要是因為心中有個「我」。這該如何理解呢?
有個故事,一個暴風雨之夜,站臺上有三個人,一個渾身發抖得了重病的老人,一個救過你性命的醫生,還有一個是你的夢中情人,分別代表了惻隱之心,感恩之心,還有私利之心,此時你的車裡只有一個位置,你會帶上誰?似乎帶上誰都不合適,總有遺憾。而王陽明的心 學就可以解決這個遺憾,他說之所以不完美,就是因為這個車裡有個我,因為你始終不能放下自我,所以就會留有遺憾。那麼是不是可以換一個思路,讓我下車,讓醫生開著車送老人去醫院,自己留在夢中情人旁邊呢?當然這只是一個故事,但是這個故事可以解釋王陽明的思想,如果你始終心中有我,那麼就會體現出一種主觀心態,這種主觀心態會調動你的七情六慾,讓你產生很多私慾。比如傲慢,偏見,這就是人的天性。
古之聖賢之所以為聖賢,就是心中已經無我,無我之後,自然謙虛謹慎,不再傲慢。謙虛是一切善的基礎,而傲慢是一切惡的源泉。比如心中有我的人,總是很自戀,他們總覺得別人不行,你有事總覺得是別人錯了,別人對不起我,然後就會生氣,會驕傲,其實所有的氣性,都是因為驕傲得來的。如果你把姿態放低,別太拿自己當回事,達到無我的境地,多看看別人身上的優點,反思自己的不足,這樣心態才能平和。
當你心中無我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置身事外的感覺,就不會被自己的主觀情緒所幹擾。就比如養豬,在17-18年,大家都賠得稀裡譁啦,談豬色變的時候,就是你該入場養殖擴充規模的時候了,而2019因為周期回歸疊加非洲豬瘟,所以豬價大爆發。此時大家都羨慕紅了眼,很多外行都過來投資養豬了,這時候就是你該準備減少規模,防禦寒冬來臨的時候了。可是為什麼大家都對這些常識視而不見呢?就是因為你被自己的主觀情緒控制了,賠錢了害怕,賺錢了膽大。從2019下半年到現在大規模入手養豬的人,估計很快就要哭死了。
而在股權投資中,大家都知道熊市低估買入,不管賠多少錢都要堅定持有,而市場高估了,不管賺了多少錢都要堅決賣出。很簡單的道理為什麼90%的人做不到呢?就是因為你的心中有個我,市場低估的熊市,你總是被悲觀情緒籠罩,害怕它再跌,又或者是因為你貪婪,總想買在最低點,結果在猶豫中錯過了買入時機。而剛到了牛市起點,賺點錢就想賣出,總想著保護利潤。又或者市場都高估了,因為貪婪還不捨得賣出,被賺錢的
氣氛包圍。
如果你能做到買了就當沒買,沒有了利益上的得失,自然就不會有恐懼和貪婪。心態就會自然平和,就會理智地對待市場的漲跌。少了操作上的失誤,自然就會賺到錢了。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模擬交易能做的很好,一旦真金白銀開始投入的時候就開始賠錢了。這就是紙上談兵和實戰的區別,置身事外自然可以理智的指點江山,而置身事內就會被自己利益得失的私慾幹擾。所以,心中有我,就會總把自己的得失看得太重,就會患得患失,心神錯亂,自然就沒有了智慧可言。如果能達到無我的境界就不會產生私慾,不會被自己的情緒幹擾,心態平和了,自然就會理智地做出決定。其實無我就是王陽明所說的聖人至高境界:無善無噁心之體。說白了就是你能否拋開私慾,客觀地看待一切事物,做出正確的決定。而王老師說的良知光明,智慧自顯,其實就是說客觀看待事物本身,就會客觀理智地做出決定,而這樣的決定自然是充滿智慧的。
想要達到這種無我的至高境界,其實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不斷地從實踐中修煉總結,老牟自己也是剛找到點感覺,還差得老遠,所以我們一起修煉吧
有一次王陽明講學,旁邊有人吵架,一個人破口大罵,說對方你真是喪盡天良,你的良心讓狗吃了,王老師幽默地跟弟子說,你看這兩個人也懂得心學,他們所說的良知,天理,這不都是心學理論嘛!王老師接著說,雖然他們心中都知道是非善惡,但是他們太過執著於別人,如果有罵街的精力來反省自己,那便是真正的良知了。所謂聖賢之道就是,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反思自己,那麼天下就和諧了。其實,當你把責任放在自己身上的時候,你才能改正,才能進步,相反總是指責別人的人,就很難進步了。
王陽明告誡弟子,一味地去指責別人有兩個壞處,第一看不到自己的錯誤,第二,自己也會生氣,還容易得罪人。所以指責別人是非常錯誤的行為。
那麼我們平常該如何化解人和人之間的矛盾呢?王陽明提供了一個絕招,那就是多檢討自己。歷史上,大家公認的舜是最孝順的兒子,而他的老爸則是一個惡毒的父親,總想著害他。但是當遇到一對父子吵架的時候,王陽明卻對這對父子說,舜是最不孝的兒子,而舜的老爸則是最慈祥的父親。這對父子思考了一會,於是便很快和好離去。說舜是最不孝的兒子,這其實就是舜內心的想法,他總在想自己不孝,所以才能盡孝。而舜的老爸,總想感覺自己是慈祥的,所以才處處為難舜。而在別人眼裡,結果就剛好反了過來。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發,我們總認為自己有錯,才能夠克服錯誤,做對的事情。如果我們總認為自己沒錯,那麼你就只能不斷地去犯錯誤。所以你的心態,決定了你的方向。
那麼別人的錯誤就不指責了嗎?顯然不是的,王老師有他自己的方法,王陽明說我們指責別人,是希望他改正錯誤,而不是彰顯自己,所以要做到不責而責,也就是懷著愛人之心,對他人進行批評和指正。簡單來說,指責別人,並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有多正確,更不是為了發洩情緒。我們要容忍別人的缺陷,寬恕別人的無知。當你把心思都用在審視自己的時候,寬容也就會隨之產生了。壞人哪都有,而且還很多,所以我們能做到的就是管好自己,你的心只要不動,就有了俯視別人的資本,別人就無法用言語傷害你。當然這也是一種高深的境界,至少老牟現在還做不到。
其實只有不自信的人才喜歡責別人,證明自己。喜歡跟別人爭論的人,往往都是因為不自信,所以他們事事非要跟別人爭出一個短長。只有自信的人才會反思自己,也只有自信的人,才會不計較別人的誹謗,當你有足夠的自信之後,其實根本不用理會那些毫無意義的觀點。所以要想此心不動,就要做一個自信的人,多學習,多修煉。
網絡上有個段子,說父子趕著驢出門,有人說這兩人真傻,有驢都不知道騎,後來兒子騎上去了,路人又說,你看這兒子真是不孝,他騎驢,讓他爹走路。兒子一聽趕緊下來,讓父親騎上去,後來又有人說,這爹也夠心狠的,讓孩子走這麼遠的路。最後父子二人一塊騎在驢上,於是罵聲又來,說他們虐待動物。所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你無論怎麼做,都會有人說閒話。而怕被別人說閒話,就是不自信的表現。如果你問心無愧,也不指著別人吃飯,當然也就無所謂。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王陽明最大的功績就是以一幫烏合之眾,破掉寧王20萬精銳,很多人都請教他的用兵之道。而王陽明的回答卻是,只是臨戰時此心不動罷了。也就是說自己的心不被外界事物和情緒所幹擾。王老師之所以能做到此心不動,其實就是因為臨戰前考慮得非常周全,遇到事情自然能夠鎮定自若,而且他也深通人性,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能隨機改變戰略。其實用在現在的商業談判上也很適用,做好充足的備選方案,不論對方怎麼威脅你恐嚇你,都不要屈服,始終盯著自己的需求和目的,見招拆招,對手就不能拿你怎麼樣。比如平定寧王的時候,皇帝身邊的死太監詆毀王陽明,說他要造反。有人勸王老師趕緊離開南昌這個是非之地。而王陽明則非常自信,他說我都交出兵權了,皇帝應該不會信他的鬼話的,他重傷我,目的就是調我離開。如果我走了,就正中他的詭計。退一萬步講,如果皇帝真的聽信了謠言,那麼我躲避到哪也沒有用的。這就是王陽明講得此心不動,你的心要做到不被情緒幹擾,鎮定自若的把事情反覆想清楚,從而找到最佳的途徑。所以王陽明的可怕之處就在於,他總能夠洞悉人性。
平定寧王之亂時,王陽明說了八個字,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意思是說,不但自己的心不動,還要抓住敵人心動的破綻,然後快速打擊。這就是王陽明的兵法秘訣,王陽明能順利的剿滅匪患,平定寧王,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能夠在堅持本心不動的基礎上,再給敵人製造很多的假象,擾亂敵人的心緒,讓敵人做出錯誤的判斷。所謂聲東擊西,其實就是讓對手的心動,對方的心只要亂了,那麼機會就來了。
其實帶兵打仗跟我們投資做生意是一樣的,面對市場的風雲變化,你是否能做到此心不動,心如止水呢?要想看出其他投資者是否心亂了,你自己就必須保持本心不動才行,絕大部分投資者,根本看不出市場情緒的變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自己的心先亂了,總是太在意一時的榮辱得失,結果就是被恐懼和貪婪的情緒幹擾,最後處處犯錯,越害怕損失越心亂,越心亂結果是越賠錢。越是貪婪想一口吃個胖子,結果就是沒吃成胖子,還被市場無情的胖揍了一頓。所以我們一定要時刻保持本心光明,越是危急時刻越要客觀冷靜,一方面要勤加修煉,另一方面也要多學習投資知識,儘量的減少損失波動。
記住王老師的那句話,工作就是修煉,當你賦予危機修煉的意義之後,你就更能沉得住氣。即便在賭博中也是適用的, 輸得起的才有機會贏,而輸不起的則一定會輸。
王陽明在龍場悟道,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發現了良知的神奇威力,就像阿基米德發現槓桿原理一樣,給我一個支點和足夠長的槓桿我就能撬動地球。知行合一中的良知就是我們做事情的支點。而這個「行」就是那根足夠長的槓桿。那麼這又該如何理解呢?咱們明天接著講
如果您新歡老牟的讀書圈就加入我們一起學習吧,微信添加老牟的讀書圈,每天讀書半小時,讓您輕鬆獲得成長!
知行合一王陽明2:有善有惡意之動,如何控制情緒,讓心態平和?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
知行合一王陽明4:為善去惡是格物,把逆境當成修行
知行合一王陽明5:不要空談理想,工作本身就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