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陽明6:心中無「我」,才能煩惱盡除

2020-12-18 老牟的讀書圈

知行合一王陽明6:心中無「我」,才能煩惱盡除

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之前我們講到了,內心的煩惱私慾,主要是因為心中有個「我」。這該如何理解呢?

有個故事,一個暴風雨之夜,站臺上有三個人,一個渾身發抖得了重病的老人,一個救過你性命的醫生,還有一個是你的夢中情人,分別代表了惻隱之心,感恩之心,還有私利之心,此時你的車裡只有一個位置,你會帶上誰?似乎帶上誰都不合適,總有遺憾。而王陽明的心 學就可以解決這個遺憾,他說之所以不完美,就是因為這個車裡有個我,因為你始終不能放下自我,所以就會留有遺憾。那麼是不是可以換一個思路,讓我下車,讓醫生開著車送老人去醫院,自己留在夢中情人旁邊呢?當然這只是一個故事,但是這個故事可以解釋王陽明的思想,如果你始終心中有我,那麼就會體現出一種主觀心態,這種主觀心態會調動你的七情六慾,讓你產生很多私慾。比如傲慢,偏見,這就是人的天性。

古之聖賢之所以為聖賢,就是心中已經無我,無我之後,自然謙虛謹慎,不再傲慢。謙虛是一切善的基礎,而傲慢是一切惡的源泉。比如心中有我的人,總是很自戀,他們總覺得別人不行,你有事總覺得是別人錯了,別人對不起我,然後就會生氣,會驕傲,其實所有的氣性,都是因為驕傲得來的。如果你把姿態放低,別太拿自己當回事,達到無我的境地,多看看別人身上的優點,反思自己的不足,這樣心態才能平和。

當你心中無我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置身事外的感覺,就不會被自己的主觀情緒所幹擾。就比如養豬,在17-18年,大家都賠得稀裡譁啦,談豬色變的時候,就是你該入場養殖擴充規模的時候了,而2019因為周期回歸疊加非洲豬瘟,所以豬價大爆發。此時大家都羨慕紅了眼,很多外行都過來投資養豬了,這時候就是你該準備減少規模,防禦寒冬來臨的時候了。可是為什麼大家都對這些常識視而不見呢?就是因為你被自己的主觀情緒控制了,賠錢了害怕,賺錢了膽大。從2019下半年到現在大規模入手養豬的人,估計很快就要哭死了。

而在股權投資中,大家都知道熊市低估買入,不管賠多少錢都要堅定持有,而市場高估了,不管賺了多少錢都要堅決賣出。很簡單的道理為什麼90%的人做不到呢?就是因為你的心中有個我,市場低估的熊市,你總是被悲觀情緒籠罩,害怕它再跌,又或者是因為你貪婪,總想買在最低點,結果在猶豫中錯過了買入時機。而剛到了牛市起點,賺點錢就想賣出,總想著保護利潤。又或者市場都高估了,因為貪婪還不捨得賣出,被賺錢的

氣氛包圍。

如果你能做到買了就當沒買,沒有了利益上的得失,自然就不會有恐懼和貪婪。心態就會自然平和,就會理智地對待市場的漲跌。少了操作上的失誤,自然就會賺到錢了。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模擬交易能做的很好,一旦真金白銀開始投入的時候就開始賠錢了。這就是紙上談兵和實戰的區別,置身事外自然可以理智的指點江山,而置身事內就會被自己利益得失的私慾幹擾。所以,心中有我,就會總把自己的得失看得太重,就會患得患失,心神錯亂,自然就沒有了智慧可言。如果能達到無我的境界就不會產生私慾,不會被自己的情緒幹擾,心態平和了,自然就會理智地做出決定。其實無我就是王陽明所說的聖人至高境界:無善無噁心之體。說白了就是你能否拋開私慾,客觀地看待一切事物,做出正確的決定。而王老師說的良知光明,智慧自顯,其實就是說客觀看待事物本身,就會客觀理智地做出決定,而這樣的決定自然是充滿智慧的。

想要達到這種無我的至高境界,其實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不斷地從實踐中修煉總結,老牟自己也是剛找到點感覺,還差得老遠,所以我們一起修煉吧

有一次王陽明講學,旁邊有人吵架,一個人破口大罵,說對方你真是喪盡天良,你的良心讓狗吃了,王老師幽默地跟弟子說,你看這兩個人也懂得心學,他們所說的良知,天理,這不都是心學理論嘛!王老師接著說,雖然他們心中都知道是非善惡,但是他們太過執著於別人,如果有罵街的精力來反省自己,那便是真正的良知了。所謂聖賢之道就是,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反思自己,那麼天下就和諧了。其實,當你把責任放在自己身上的時候,你才能改正,才能進步,相反總是指責別人的人,就很難進步了。

王陽明告誡弟子,一味地去指責別人有兩個壞處,第一看不到自己的錯誤,第二,自己也會生氣,還容易得罪人。所以指責別人是非常錯誤的行為。

那麼我們平常該如何化解人和人之間的矛盾呢?王陽明提供了一個絕招,那就是多檢討自己。歷史上,大家公認的舜是最孝順的兒子,而他的老爸則是一個惡毒的父親,總想著害他。但是當遇到一對父子吵架的時候,王陽明卻對這對父子說,舜是最不孝的兒子,而舜的老爸則是最慈祥的父親。這對父子思考了一會,於是便很快和好離去。說舜是最不孝的兒子,這其實就是舜內心的想法,他總在想自己不孝,所以才能盡孝。而舜的老爸,總想感覺自己是慈祥的,所以才處處為難舜。而在別人眼裡,結果就剛好反了過來。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發,我們總認為自己有錯,才能夠克服錯誤,做對的事情。如果我們總認為自己沒錯,那麼你就只能不斷地去犯錯誤。所以你的心態,決定了你的方向。

那麼別人的錯誤就不指責了嗎?顯然不是的,王老師有他自己的方法,王陽明說我們指責別人,是希望他改正錯誤,而不是彰顯自己,所以要做到不責而責,也就是懷著愛人之心,對他人進行批評和指正。簡單來說,指責別人,並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有多正確,更不是為了發洩情緒。我們要容忍別人的缺陷,寬恕別人的無知。當你把心思都用在審視自己的時候,寬容也就會隨之產生了。壞人哪都有,而且還很多,所以我們能做到的就是管好自己,你的心只要不動,就有了俯視別人的資本,別人就無法用言語傷害你。當然這也是一種高深的境界,至少老牟現在還做不到。

其實只有不自信的人才喜歡責別人,證明自己。喜歡跟別人爭論的人,往往都是因為不自信,所以他們事事非要跟別人爭出一個短長。只有自信的人才會反思自己,也只有自信的人,才會不計較別人的誹謗,當你有足夠的自信之後,其實根本不用理會那些毫無意義觀點所以要想此心不動,就要做一個自信的人,多學習,多修煉。

網絡上有個段子,說父子趕著驢出門,有人說這兩人真傻,有驢都不知道騎,後來兒子騎上去了,路人又說,你看這兒子真是不孝,他騎驢,讓他爹走路。兒子一聽趕緊下來,讓父親騎上去,後來又有人說,這爹也夠心狠的,讓孩子走這麼遠的路。最後父子二人一塊騎在驢上,於是罵聲又來,說他們虐待動物。所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你無論怎麼做,都會有人說閒話。而怕被別人說閒話,就是不自信的表現。如果你問心無愧,也不指著別人吃飯,當然也就無所謂。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王陽明最大的功績就是以一幫烏合之眾,破掉寧王20萬精銳,很多人都請教他的用兵之道。而王陽明的回答卻是,只是臨戰時此心不動罷了。也就是說自己的心不被外界事物和情緒所幹擾。王老師之所以能做到此心不動,其實就是因為臨戰前考慮得非常周全,遇到事情自然能夠鎮定自若,而且他也深通人性,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能隨機改變戰略。其實用在現在的商業談判上也很適用,做好充足的備選方案,不論對方怎麼威脅你恐嚇你,都不要屈服,始終盯著自己的需求和目的,見招拆招,對手就不能拿你怎麼樣。比如平定寧王的時候,皇帝身邊的死太監詆毀王陽明,說他要造反。有人勸王老師趕緊離開南昌這個是非之地。而王陽明則非常自信,他說我都交出兵權了,皇帝應該不會信他的鬼話的,他重傷我,目的就是調我離開。如果我走了,就正中他的詭計。退一萬步講,如果皇帝真的聽信了謠言,那麼我躲避到哪也沒有用的。這就是王陽明講得此心不動,你的心要做到不被情緒幹擾,鎮定自若的把事情反覆想清楚,從而找到最佳的途徑。所以王陽明的可怕之處就在於,他總能夠洞悉人性。

平定寧王之亂時,王陽明說了八個字,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意思是說,不但自己的心不動,還要抓住敵人心動的破綻,然後快速打擊。這就是王陽明的兵法秘訣,王陽明能順利的剿滅匪患,平定寧王,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能夠在堅持本心不動的基礎上,再給敵人製造很多的假象,擾亂敵人的心緒,讓敵人做出錯誤的判斷。所謂聲東擊西,其實就是讓對手的心動,對方的心只要亂了,那麼機會就來了。

其實帶兵打仗跟我們投資做生意是一樣的,面對市場風雲變化,你是否能做到此心不動,心如止水呢?看出其他投資者是否心亂了,你自己必須保持本心不動才行,絕大部分投資者,根本看不出市場情緒的變化,最主要原因就是他自己的心先亂了,總是太在意一時的榮辱得失,結果就是被恐懼和貪婪的情緒幹擾,最後處處犯錯,越害怕損失越心亂,越心亂結果是越賠錢。越是貪婪想一口吃個胖子,結果就是沒吃成胖子,還被市場無情的胖揍了一頓。所以我們一定要時刻保持本心光明,越是危急時刻越要客觀冷靜,一方面要勤加修煉,另一方面也要多學習投資知識,儘量的減少損失波動。

記住王老師的那句話,工作就是修煉,當你賦予危機修煉的意義之後,你就更能沉得住氣。即便在賭博中也是適用的, 輸得起的才有機會贏,輸不起的則一定會輸。

王陽明在龍場悟道,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發現了良知的神奇威力,就像阿基米德發現槓桿原理一樣,給我一個支點和足夠長的槓桿我就能撬動地球。知行合一中的良知就是我們做事情的支點。而這個「行」就是那根足夠長的槓桿。那麼這又該如何理解呢?咱們明天接著講

如果您新歡老牟的讀書圈就加入我們一起學習吧,微信添加老牟的讀書圈,每天讀書半小時,讓您輕鬆獲得成長!

知行合一王陽明2:有善有惡意之動,如何控制情緒,讓心態平和?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

知行合一王陽明4:為善去惡是格物,把逆境當成修行

知行合一王陽明5:不要空談理想,工作本身就是修行

相關焦點

  • 知行合一王陽明7:摒棄弱點,光明本心,才能無所畏懼
    知行合一王陽明7:摒棄弱點,光明本心,才能無所畏懼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昨天我們講到了,知行合一擁有巨大的威力,可以撬動天地萬物。
  • 知行合一王陽明9:一心俯首拜陽明!
    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今天我們將結束這本書。昨天我們說到了王陽明的思想直到清朝末期才重新出現,這就是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林則徐是王陽明的門徒,他提倡睜眼看世界,勇敢學習先進技術和思想,而且做事上,林則徐也繼承了王陽明事上練的傳統,做事必然盡心盡力,哪怕天下人都反對,他也必當全力以赴。
  • 《知行合一 王陽明》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王陽明》一書,是一部歷史類書籍,介紹的是我喜愛的一位聖人王陽明,此書作者度陰山。有句話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的聖人,或者說完人,兩個指的是孔子和王陽明,另外半個指的是曾國藩。王陽明何以與其齊名?王陽明是明朝一大學者,是心學的創始人,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知行合一」學說的踐行者。聖人理想王陽明很早就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北宋大師張載所說的話,王陽明將其視為人生目標。
  • 李承貴|王陽明「知行合一」論五種旨趣
    王陽明說:「就其主宰處說,便謂之心。」[9]這表明,主張「理在心中」,就是希望通過「理」的內化而規定「心」的性質,而這個任務只有靠「心」來完成。王陽明又說:「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之矣,而又親切簡易。故不若言.人之為學,求盡乎心而已。』」[10]「求盡乎心」便是求索「善體」的用功方向,但由於心之善體常為「欲」、「習」所遮蔽,使「求盡乎心」需要配套相應的工夫。
  • 李承貴:王陽明「知行合一」論五種旨趣
    王陽明說:「就其主宰處說,便謂之心。」[9] 這表明,主張「理在心中」,就是希望通過「理」的內化而規定「心」的性質,而這個任務只有靠「心」來完成。王陽明又說:「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之矣,而又親切簡易。故不若言.人之為學,求盡乎心而已。』」[10]「求盡乎心」便是求索「善體」的用功方向,但由於心之善體常為「欲」、「習」所遮蔽,使「求盡乎心」需要配套相應的工夫。
  •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
    2009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知行合一」,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黨校網友發表署名程大中的《習近平治國思想中的「知行合一」》文章,「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核心思想,其含義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既倡導學習與立志,又倡導學以致用,崇尚實踐。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解讀】 有個學生問王陽明,安靜的時候我感覺很不錯,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亂了陣腳,為什麼呢?王陽明說:「這是你只知道靜養,卻沒有下克己的功夫。這樣一來,碰到事情就亂了陣腳。人應該在具體的事情上磨鍊自己,才能站得穩,才能靜亦定,動亦定。人必須在事上磨鍊,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
  • 王陽明「知行合一」命題的內涵與局限
    而按照「知行合一」的教法,吾人若有志繼絕學於今朝,就一定要從立志那一刻起,改變自身的行為模式,以身任道;只有在踐道過程中,對儒學的體認才能不斷加深。陽明對「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還有一處從工夫論角度的說明: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
  • 《傳習錄》:來看看王陽明是如何解釋知行合一的
    本月初買了兩本書,《中國哲學簡史》和《傳習錄》,這兩天在看傳習錄,對「知行合一」和「格物致知」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傳習錄》是輯錄王陽明與其門弟子及友人之間的對話,書信而成,集中體現了王陽明本人的思想,「知行合一」是《傳習錄》的重要主題之一,另外還有「心即理」,「致良知」,下面通過原文來看王陽明本人是如何解釋知行合一的
  • 王陽明「知行合一」,與佛家「信解行證」的共同之處
    王陽明是大家非常熟知的人物,特別是他的「知行合一」的觀點,被大家所認可。這與佛家講的「信解行證」的論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一般人認為是學到的知識要付諸於行動,才能學以致用。如果學到的知識不用於社會實踐就不是知行合一。其實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原本不是這個意思。王陽明認為,凡是那些嘴上知道實際上做不到的人,他們的知和行「已被私慾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例如有一些人,知道孝敬父母是一種社會美德,但由於私慾心嚴重,但實際上對父母不好,在王陽明看來,這種人實際上是不知孝的。
  • 知行合一(王陽明)
    今天看了知行合一王陽明,王陽明又名王守仁,其在心學上有著不可磨沒的地位,中國思想史將「龍場悟道」定義為心學的誕生。所謂「龍場悟道」歸納為八個字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陽明的解釋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無所不能,能解決一切問題,不需要任何外來幫助。
  • 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
    可見,王陽明主張的靜坐,是旨在擺脫紛紛世務而滌除私心雜念的一種道德實踐,是王陽明確立良知心學過程中的重要階段。 廬陵任職不到一年,陽明奉命入京朝覲。於正德五年年底調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次年調吏部主事。其後五年,歷任考功清吏司郎中、南京太僕寺少卿、南京鴻臚寺卿等職。他仕宦之餘,講學不輟,故弟子日眾。
  • 王陽明:做到知行合一即神人,多數人卻忽視了知行中最重要的一點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是致良知,而致良知的功效就是知行合一,如何做到知行合一是心學的關鍵,一個人想取得成功一是需要啟迪心中智慧,覺醒心的力量;二是需要知行合一,需要從知道到做到。但為什麼很多人做不到知行合一呢?是因為忽視了知與行之間的心,知行合一,其實要實現的是知心行合一。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的是什麼?
    王陽明因此,「知行合一」這一概念才被很多人拿來引用或踐行,儘管大多人並不懂得這個概念的真真意思,也就是說,直到我們這個時代,「知行合一」這個概念仍然被濫用或者錯用,因為人們很把容易把它理解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並理所當然的認為,知了就是行,或者行了才能知。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什麼意思
    流行的解釋是:知行合一說的是認識(「知」)和實踐(「行」)的關係,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僅僅是一方面,還要將之運用於實踐,就是知道了還要行,讓實踐和認識相統一,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達成修齊治平的目標。知行合一真是這個意思嗎?我的理解是:這個解釋完全錯誤!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一種境界,不是一種常態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在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首次提出的,是心學最為核心的觀念。王陽明最為得意的弟子徐愛曾經向王陽明請教了這個問題。愛曰:「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這句話大意是說「現在的人都知道應該孝順父母,敬愛兄長,但是卻做不到。所以說知與行是分為兩件事」。對此,王陽明提出了反駁。
  • 王陽明:男人若想成大業,需破除心中這3賊,避免徒勞無功
    這樣一個心學大家告誡我們:人活一輩子,煩惱苦悶皆由心生,破山中賊易,而破心中賊難,可人也只有破除心中三賊,才會有出息、才能成大事。破「猶豫」之賊有的人懂得道理很多,理論知識掌握得很好,但是不能做到知行合一。那當我們做事時,就經常會糾結萬分,猶豫不決,下不定主意,可這就會使你失去最好的行動時機,最後眼看別人獲得成功,自己卻懊悔不已。這就是心中「猶豫」之賊在作祟。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
    良知感應神速,無有等待,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也,不得不言「知行合一」。此其立言之大旨,不出於是。比如王陽明的大弟子徐愛,他在與陽明討論「知行合一」說時所提出的「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古人說知行做兩個,亦是要人見個分曉,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5,表明人們確實是在「知行做兩個」的常識背景下來理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的。
  • 王陽明:遇到很多煩惱,過的不舒服?靜心閱讀這兩句話,學會放下
    當你遇到很多煩惱,過得並不是很舒服的時候,就靜下心來閱讀這兩句話,王陽明已經把自己的心學中有相關的2句總結了出來。一、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職,天下乃治。心統五官,亦要如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而王陽明的這句話是:君主只需要端正身子拱手,清靜肅穆,讓朝廷的官員各司其職,天下才能大治。人的心統領著人的五官,也應該是這樣。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簡單歸納下這劍柄、劍刃、劍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