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遇到很多煩惱,過的不舒服?靜心閱讀這兩句話,學會放下

2021-01-09 遼寧臺故事大王

王陽明被稱為是中國的兩個半聖人之一,一個是孔子孔聖人,另還有半個是晚清名臣曾國藩。王陽明作為明代哲學家,心學集大成者,他的「陽明心學」自誕生以來,就掀起了中國思想界的一股狂潮;不僅對國內的影響很大,在國內外同樣也是,例如日本的「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就是深受其影響,才有了後來的「稻盛心學」。

當你遇到很多煩惱,過得並不是很舒服的時候,就靜下心來閱讀這兩句話,王陽明已經把自己的心學中有相關的2句總結了出來。

一、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職,天下乃治。心統五官,亦要如此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而王陽明的這句話是:君主只需要端正身子拱手,清靜肅穆,讓朝廷的官員各司其職,天下才能大治。人的心統領著人的五官,也應該是這樣。對一個國家來說,國君要定好自己的位,做好自己的事,然後下面幹活的臣子們各自盡到自己的職責,於是天下安泰。

讓人們把自己的心看個是統領自己身體各個器官的中心,想要避免我們所處環境中的其他事物,對我們造成傷害,那麼就要在自己的內心上下功夫,否則的話,內心受到幹擾,自然就會感覺到很多煩惱。

每一個個體,終究還是置身於人山人海中。在人群的洪流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地被裹挾前行,那麼,如何去尋找自己?老子的話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二、親眼要是時,心便逐在色上,耳要聽時,心便逐在聲上

人心統率五官,也須如此。如今眼睛要看,心就去追求美色;耳朵要聽,心就去追求美聲。就像君主要挑選官員,就親自字吏部;要調遣軍隊,就親自去軍營。這樣,不僅君王的身份蕩然無存,六卿也不能盡職盡責。

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環境是不斷的進步和發展,不斷的變化的。因此人們的內心也會因為社會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的變化。那麼怎樣才能做到人的內心不因為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呢?

王陽明心學自誕生以來,影響了中國,更影響了世界!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王陽明的「心學」更流傳到東亞,成為日本明治維新的重要推手,引領日本迅速崛起,曾經有人長嘆:「中日的差距,就在一個王陽明」。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更曾說過:「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書中從「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以及「致良知」的修養學說,這三部分探討了人生哲學,相信憑藉對前人思想精華的學習,不斷追尋內心的強大力量,相信我們終有一天也能創造出不凡的成就。

想要了解王陽明心學的可以看看這本《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裡面有王陽明一生中精彩有趣的故事,就像是一本人物傳記,讀起來有趣還能學到智慧,能輕鬆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放下自我,是人生最高級的修行
    有人問:王陽明說的「放下自我」,在當今社會有著怎樣的借鑑意義?事實上,王陽明的這句話不只是對他,也是對每一個用心生活過、努力拼搏過的人說的。那麼說到當今社會的現代人,雖不一定有王陽明那麼波瀾起伏的人生,但囿於職場、婚姻、房/車、醫療、教育、家庭、養老等現實問題,同樣壓力巨大。比如我們時不時就會看到看到有人加班猝死、懷孕跳樓的新聞。其實在當今社會,尤其是對壓力巨大、抑鬱滿懷的人來說,王陽明的這種「放下自我」的心態更是一種重要的能力。
  • 靜心,讓心歸零!
    做人要明白,人的心靈,就像一個容器,時間長了,裡面難免會有垃圾,只要學會定時清除內心的垃圾,讓心歸零,將該放的放下,將該忘的忘掉,心才會幹淨,活著更自在。靜心,讓心歸零,這是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修行,修一顆清淨心,保持空杯的心態,用全新的姿態,去迎接即將到來的生活。
  • 王陽明告誡我們:真正的孤獨,不是無話可說,而是有話也不說
    老了之後,子女都不在身邊,平時您跟周圍的人也是無話可說的,您是否會感到孤獨呢?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寫過:真正的孤獨,不是無話可說,而是有話也不說啊。」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寫過:某些親人的所作所為,會讓我們有話也不說。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修煉好24個字
    以下就以陽明心學為本,告訴世間男人們此生要學會這十二句真理。1、修心:內心強大的男人,才會大有作為修心即為放平心態,不與自己慪氣,也不與他人爭鬥,是一個自然平和的狀態。世間萬千誘惑,內心雜念多變,這是好事!
  • 王陽明:水到絕境是飛瀑,人到絕境是轉機,低谷時看看這兩句話!
    他的學說簡潔有力,讀懂了王陽明,可以讓你受益無窮。王陽明:水到絕境是飛瀑,人到絕境是轉機,低谷時記住這兩句話第1句話:「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沒有志向的人是難以成功的,不管是哪一個行業,想要有所成就,沒有一個不需要以崇高的志向為基礎。
  • 王陽明一生的智慧精義,藏在《傳習錄》這兩句話中,參透福至心靈
    有人說,中國五千年來,只出來了兩個半聖人,第一個是孔子,這個不消多說了,古今公認的,第二個是王陽明,這個是今天說的重點,剩下的半個是曾國藩,這個爭議比較大,也不是今天的重點。今天重點說一下王陽明,開創心學,立德!一己之力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多次剿匪,生平無一敗績!這是立功!「知行合一」《傳習錄》,這是立言!
  • 這兩句話,很多人一輩子都讀不懂
    所以很多喜歡運動的人,並不是在乎它能帶來健康的身體,而是很多方面的,他們可以說是喜歡上了運動這種東西,所以不用強迫,更不會感受到痛苦,自然也就沒有堅持不下去的道理。同樣的,有些人生的道理,很多人一輩子都讀不懂,就比如下面這兩句話。
  • 王陽明:氣大難成事,很多人意不定、心不正,錯在沒做好這3件事
    不知道是這個社會太浮躁,還是人心太急功近利,很多人遇事對人總是易怒易暴躁,到最後也能讓事情越來越糟糕。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也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他的陽明學說對中國、日本,以及東南亞都有很大影響。
  • 年近50的人,餘生最舒服的活法,是從放下這些東西開始
    生活全在一顆心,只有時不時的放下一些,才能清心,才能靜心。生活裡的遺憾,不過是一種很平常的狀態,而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放下。放下是一種頓悟,一種生活的智慧。那些毫無意義的堅持,只會讓自己更苦更累,不如趁早放下。
  • 高僧的開解:人生不順時,默念這兩句話,好運不請自來
    生活中難免遇到被人欺負或者是受人侮辱的時候,那麼是應該奮起反抗還是忍氣吞聲?也許兩者都不對。那麼究竟要怎麼做呢?最近我有一位朋友就很是憋屈,他活了小半輩子了,沒想到還受人侮辱。然而這個人是他領導,他也沒辦法反擊,可是心裡就是不舒服,他就跟我一起去了城外的一家古寺想找高僧指點。這座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古寺坐落在青山之中,綠水環繞,冬暖夏涼。這裡修行的僧人很多都是得道高僧,我們去的那天就遇到了一位高僧正在河邊取水,便上前跟高僧打了招呼,說明了來意,高僧引我們到了林中小亭,三人席地而坐。
  • 王陽明:年輕人焦慮急躁,記住這14字口訣,才能過得瀟灑自在
    王陽明:年輕人焦慮急躁,記住這14字口訣,才能過得瀟灑自在。明朝思想家、教育家王陽明曾與朋友交談,其內容說的是生活與思想意念雜亂無章,並深究其緣由,尋求解決的方法。《傳習錄》中有一段記載:「尋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無事亦忙,何也?」
  • 王陽明:擁有這四種力量,你會越來越優秀
    總有人感嘆人心險惡,可王陽明告訴我們,哪怕是罪惡滔天的罪犯,心中也是有良知的。明白了這一點,就能明白他們最需要的不是懲罰,而是感化。這就是慈悲。總有人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從而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王陽明則告訴我們,沒有任何一個人是一無是處的,每個人身上都有美好的東西、珍貴的品質。
  • 王陽明:世間事,不動心,不煩惱
    感悟:保持一顆快樂的心很難,人總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生病了、降職了、失戀了、失業了等等,這些讓人很難快活起來。世人多以為快樂與否在於外境,王陽明則告訴我們快樂只在於心,而且要從心著手去做功夫。說白了,一切還要落回到自心修養上去,這便是良知功夫的內涵。心的修養越深,受外境影響的程度就越小。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對觸碰到底線的人,要學會「心狠」
    王陽明曾經說過:「心軟之人一生窮」心軟的人都很善良,但卻是一種不公平的善良。往往會成全了他人,傷害了自己。心軟的人通常意志都不怎麼堅定,容易被他人利用,最終成全了別人,自己一事無成。所以,為人處世,要學會對這幾件事「心狠」。一、對自己的兒女,要學會「心狠」為何要對兒女心狠?
  • 王陽明:氣大難成事,有的人意不定、心不正,錯在沒做好這3件事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也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對於如何保持快樂的心情,王陽明認為:意定了,心正了,才能不為外物所連累,不為外物而煩惱。當你與別人遇到一些事情上的分歧或者是摩擦時,在不違反道德的前提下,不妨試著主動低頭,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以退為進,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2、越不想做什麼,就應該耐著性子去做,這是最鍛鍊人的性質日間功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 王陽明:與人交流,少說這3種話,才能越處越好
    但是交流的內容卻有很多人陷入誤區,導致和人的交往很不愉快。有人不善言談,交流時沉默以對,有人滔滔不絕,不給人插話的機會。這種都是無效的交流,很難和人有高質量的交往。也有人在交流時,說話不過腦子,過分直爽,惹人厭煩。
  • 王陽明:男人如何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記住24個字
    王陽明一生成就斐然,不僅做到了文人的最高志願「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還和孔子並稱為「聖人」,而他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王陽明第一次、第二次參加科舉都沒有通過會試,第三次他才考過。王陽明認為人在低谷時,能力不是唯一,只有做到這24字才能走出低谷成就大器。
  • 王陽明:守好三顆心,修好這一生!
    在王陽明看來,做事與做人,關鍵在於一顆心。身處滾滾紅塵中,守好自己的本心,方能過好這一生。《孟子·公孫丑上》有這麼一句話: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這句話是說,心懷光明、常思己過可以帶給人們一種道義上的勇氣,一個嚴於律心、光明磊落、胸懷坦蕩的人,必然是一個無所畏懼的人。人之初都有一顆光明心,只是在成長的路途中,有人為私利將光明的火種撲滅,讓光明的寶鏡蒙塵。
  • 謹記這兩句話,不善社交的老實人,也可以變得很圓滑
    謹記這兩句話,不善社交的老實人,也可以變得很圓滑文/號外歷史之小玲 圖/網絡老子有句話是:「萬物之始,大道至簡。」這句話旨在說明,世間萬物都是由最簡單的東西組成。老實人不夠圓滑、不善社交不如謹記這兩句話,只要能掌握精髓保你在人際交往之中也能遊刃有餘。一、為善之端無盡,只講一「讓」字,便人人可行。——王永彬 《圍爐夜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想要做善事,有很多的方式方法,只要記住一個「讓」字,人人都可以行善。就像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就是兩家人「互相禮讓」才有的,流傳至今仍是佳話一段。「讓」是不爭,是仁恕。
  • 知行合一王陽明6:心中無「我」,才能煩惱盡除
    知行合一王陽明6:心中無「我」,才能煩惱盡除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之前我們講到了,內心的煩惱私慾,主要是因為心中有個「我」。這該如何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