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放下自我,是人生最高級的修行

2020-12-22 遙池

有人問:王陽明說的「放下自我」,在當今社會有著怎樣的借鑑意義?

事實上,王陽明的這句話不只是對他,也是對每一個用心生活過、努力拼搏過的人說的。

先來看看王陽明個人的經歷,他曾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陷謀反……對一個有志青年來說,他可謂受盡了苦楚和折磨。如果這些遭際發生在普通人身上,可能不得重病也抑鬱了。但是王陽明就不是普通人,他悟道了之後一直非常樂觀,而且心態好到爆炸!

那麼說到當今社會的現代人,雖不一定有王陽明那麼波瀾起伏的人生,但囿於職場、婚姻、房/車、醫療、教育、家庭、養老等現實問題,同樣壓力巨大。比如我們時不時就會看到看到有人加班猝死、懷孕跳樓的新聞。

其實在當今社會,尤其是對壓力巨大、抑鬱滿懷的人來說,王陽明的這種「放下自我」的心態更是一種重要的能力。

1,放下煩惱

王陽明被貶龍場時,他的一幹隨從都哀傷憂愁,相繼病倒了,只有他無恙,他把這歸功於他能放下煩惱,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事實上,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了,良好的情緒有助於身體分泌激素,提高免疫力。

快樂的人不是沒有煩惱,而是不會被煩惱所左右。

2,活在當下

王陽明說:「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意思是過去已無力挽回,未來還尚未可知,想它又能有什麼益處?其實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活在當下」,這是一種佛家的大智慧。

《無燈會元》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叫慧海的禪師,他去向馬祖道一禪師請教如何修行,馬祖禪師說:「飢來吃飯,困來眠。」佛之見地認為,餓了就吃、困了就睡,如果心總能安穩與當下,再無馳求,那麼就會收穫超然舒緩的平靜。

3,知足常樂

王陽明說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

意思是功夫只在於減少,而不在於增多,即去除「物慾」和「人慾」。

叔本華說過:人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是無數欲求的凝結。

人世間的痛苦大多源於欲望,求而不得最是痛苦。要想從痛苦中解脫,就要學會節制自己的欲望,懂得適可而止。無數先輩告訴我們,如果把快樂建立在欲望的滿足上,一旦欲望得不到滿足,快樂也就會蕩然無存。

在贛州時,王陽明去問候病倒的好朋友陳九川:「對人來說,以積極正面的心態去面對疾病真的很難,你覺得呢?」

陳九川答:「的確很難。」

王陽明說:「經常保持快樂的心情,就是功夫。」

在王陽明看來,保持快樂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放下自我,更是一種超然的大智慧,是人生最高級的修行。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離了工作和生活,修行就變得毫無意義。11歲的王陽明在私塾讀書。有一天,他一本正經地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這相當於是在問:人生的終極價值是什麼?他的老師吃了一驚,因為從來沒有學生問過他這樣的問題。但他還是很快作出了堅定的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王陽明嚴肅地看著老師說:「我認為不是這樣,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
  •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
    它要求我們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統籌自身的經驗和知識超越自我,而不是讀死書。 真學問,我們可以稱其為「學道」,即「坐而論道,起而行之」,這就是王陽明提倡的「知行合一」。
  • 王陽明:人生沒有心想事成,只有水到渠成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場修行,是福,還是禍,只源於四個字:放下執念。龍場的歷練猶如一場修行讓他放下了榮辱得失,甚至放下對生死的眷戀,依著一顆平常心更加專注的研習心學。恰恰是他放下聖人的執念,專心悟學之後,才有了「龍場悟道」,心學橫空。不是你不行,只因還欠人生一場修行。
  • 慎獨,是自律的最高境界,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在王陽明這裡,謹獨其實就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卻包含了諸多要素。慎獨最隱蔽的東西往往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同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慎獨,之於他人是坦蕩,之於自己,則是心安。慎獨是對於心中自律的堅守,是在無人時、細微處,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
  • 最高級的修行,是慎獨
    一個表裡如一的人,做事光明坦蕩,事無不可對人言,少有愧疚、猜疑、顧忌等種種陰暗,心中自然綠意盎然,步步花開。慎獨,是一種君子的人格。而且是基本人格、第一人格。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這天,曾國藩拜過父親的牌位,讓兒子紀澤扶他去花園散步。父子倆拉著家常,不知不覺走近一片竹林。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修養
    在王陽明看來,穩定的情緒不是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通過智慧和修行就可以獲得的能力,而能夠做到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高的修養。如何去擁有這種和智慧和修養?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 智慧活法 | 王陽明: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
    月餘後,他卻深表起遺憾來:「您講得真精彩,可是我不能每天都來聽,身為官員,好多政事纏繞,不能抽出太多時間來修行啊。」王陽明接口道:「我什麼時候讓你放棄工作來修行?」該官員吃了一小驚:「難道在工作中也可以修行?」
  • 王陽明:控制情緒,就是修行
    心學專家王陽明認為,控制情緒,就是一場修行。01控制情緒,是一種能力。王陽明說:「喜怒哀樂,本體自是中和的。才自家著些意思,便過不及,便是私。」王陽明先後共考了三次科舉,同期的考生中,有的因金榜高中而得意洋洋,有的因名落孫山而捶足頓胸。唯獨王陽明,多次落第,但一臉淡然的樣子,令人不得不懷疑他是否傷心過度或者對名次麻木了。他卻道:「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 王陽明:最頂級的修行是,斷舍離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最好的修行,是斷舍離。 1 斷絕貪慾 王陽明說:「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
  • 【博學之】工作即修行!王陽明斬釘截鐵地說
    一語道破王陽明的「心學」 王陽明為什麼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同樣是一座大山,旅遊的人就認為它是善的,有急事要翻越它的人就認為是惡的。同樣一個人,在朋友心中是善的,而到了他的敵人心中,他就是十惡不赦的。」 有善有惡意之動——人生觀 人人皆有良知,為何有人會流芳千古,有人則遺臭萬年?為何有人出類拔萃,有人卻碌碌無為?為何有人是善人,而有人就成了惡人?這些問題的答案很簡單:他們的人生觀出了問題。
  • 王陽明:一個人情緒不好,是差點智慧的表現(寫到你心坎的智慧)
    在贛州的時候,陳九川病倒了,王陽明對陳九川說:「生病這件事,正確面對它確實很難,你感覺如何?」陳九川說:「這方面的功夫,確實很難。」王陽明回答說:「經常保持快樂的心情,就是功夫。」在王陽明看來,保持快樂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通過智慧和修行就可以獲得的能力。
  • 王陽明:男人如何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記住24個字
    王陽明一生成就斐然,不僅做到了文人的最高志願「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還和孔子並稱為「聖人」,而他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王陽明第一次、第二次參加科舉都沒有通過會試,第三次他才考過。王陽明認為人在低谷時,能力不是唯一,只有做到這24字才能走出低谷成就大器。
  • 王陽明:認知的層級決定人生的品質
    @王陽明心學智慧人從生下來開始,就要面對生存的問題,然後「活著」就成了一輩子的大事。想好好活著,就要找到生存的空間,就要有判斷力,和認知有關。因為有競爭,想要活得好,想要活出品質,就需要有更高層級的認知能力,而認知能力的提升就是向心內攀登。
  • 王陽明:處在人生低谷,牢記這3點,你會活得更輕鬆,過得更快樂
    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可謂受盡了命運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裡,早就被鬱悶死了。但王陽明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生活中往往過得不開心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做到這三點。而王陽明總結的內心的快樂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是不是快樂,這三點值得我們去好好學習和研讀。一、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
  • 王陽明:懂得節制,是更高級的人生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聖人,他一生推崇知行合一,他用一生的實踐告訴我們: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節制。01 節制,是一種大智慧「節飲食,戒遊戲」是王陽明家訓中的重要一條。王陽明所提的節飲食,飲食有度,方得健康、方得自在;戒遊戲,則是為了立志,防止過於沉迷遊戲,消磨意志,一事無成。此外,還要懂得節制脾氣,修煉涵養。王陽明因軍功卓著,遭小人記恨。他們散播各種謠言,對王陽明百般侮辱。王陽明卻全當沒聽見,一點火氣沒有。他說:「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 知行合一王陽明4:為善去惡是格物,把逆境當成修行
    知行合一王陽明4:為善去惡是格物,把逆境當成修行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昨天我們講到了,良知也分大小,良知小的人,會從事農業工商,本分為民,良知大的人則要當官,在更大的舞臺發揮自己的才能。
  • 早起,是人生最高級的修行
    當你覺得生活無望,又苦又累,前途渺茫,人生像是一座刻意給你施加重量的大山,壓得你喘不過氣來時,不如試試堅持早起。它也許不能對你產生直觀的療效,但能從根本上幫你扭轉趨近頹廢的生活。把時間拉遠來看,你會發現,早起一小時,你就已經贏了自己,也贏了絕大多數人。
  • 王陽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
    王陽明為什麼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為什麼能成為曾國藩、梁啓超、蔣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靈導師?後世無數王陽明的崇拜者,為什麼也能走出精彩人生,成就輝煌事業?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王陽明說過這樣的話:「在心體上不能遺留一個念頭,有如眼中不能吹進一丁點灰塵。一丁點能有多少呢?
  • 磨,世上最好的修行;熬,人生最濃的滋味!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人只有在磨練中才能成才,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熟,這就是在事上磨練的含義,也就是要培養活智慧,而不做死學問。真學問,稱之為「學道」,即「坐而論道,起而行之」,也就是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
  • 王陽明:此心不動,方能萬事從容!
    看透和超越外在環境,從內心尋求強大的力量之源,這正是王陽明心學對於今天的最大價值。 例如,下面這四大人生智慧,將直擊人們的要害! 那時候,有位大師便跟他說:「修行就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因此賈伯斯才決定創辦蘋果公司。每每談到自己的成功之時,賈伯斯都會強調:「我是在跟隨自己的內心」。 王陽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堅定、堅持自我、特立獨行的一生。 當朱子學被眾人推崇的時候,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這無疑對當時的人們來說是巨大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