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王陽明說的「放下自我」,在當今社會有著怎樣的借鑑意義?
事實上,王陽明的這句話不只是對他,也是對每一個用心生活過、努力拼搏過的人說的。
先來看看王陽明個人的經歷,他曾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陷謀反……對一個有志青年來說,他可謂受盡了苦楚和折磨。如果這些遭際發生在普通人身上,可能不得重病也抑鬱了。但是王陽明就不是普通人,他悟道了之後一直非常樂觀,而且心態好到爆炸!
那麼說到當今社會的現代人,雖不一定有王陽明那麼波瀾起伏的人生,但囿於職場、婚姻、房/車、醫療、教育、家庭、養老等現實問題,同樣壓力巨大。比如我們時不時就會看到看到有人加班猝死、懷孕跳樓的新聞。
其實在當今社會,尤其是對壓力巨大、抑鬱滿懷的人來說,王陽明的這種「放下自我」的心態更是一種重要的能力。
1,放下煩惱
王陽明被貶龍場時,他的一幹隨從都哀傷憂愁,相繼病倒了,只有他無恙,他把這歸功於他能放下煩惱,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事實上,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了,良好的情緒有助於身體分泌激素,提高免疫力。
快樂的人不是沒有煩惱,而是不會被煩惱所左右。
2,活在當下
王陽明說:「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意思是過去已無力挽回,未來還尚未可知,想它又能有什麼益處?其實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活在當下」,這是一種佛家的大智慧。
《無燈會元》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叫慧海的禪師,他去向馬祖道一禪師請教如何修行,馬祖禪師說:「飢來吃飯,困來眠。」佛之見地認為,餓了就吃、困了就睡,如果心總能安穩與當下,再無馳求,那麼就會收穫超然舒緩的平靜。
3,知足常樂
王陽明說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
意思是功夫只在於減少,而不在於增多,即去除「物慾」和「人慾」。
叔本華說過:人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是無數欲求的凝結。
人世間的痛苦大多源於欲望,求而不得最是痛苦。要想從痛苦中解脫,就要學會節制自己的欲望,懂得適可而止。無數先輩告訴我們,如果把快樂建立在欲望的滿足上,一旦欲望得不到滿足,快樂也就會蕩然無存。
在贛州時,王陽明去問候病倒的好朋友陳九川:「對人來說,以積極正面的心態去面對疾病真的很難,你覺得呢?」
陳九川答:「的確很難。」
王陽明說:「經常保持快樂的心情,就是功夫。」
在王陽明看來,保持快樂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放下自我,更是一種超然的大智慧,是人生最高級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