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此心不動,方能萬事從容!

2020-12-15 騰訊網

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大家開始疑惑,究竟發展了近500年的王陽明心學對於人們的生活還有什麼意義呢?

固然時代在不斷變遷,但外在環境的變化卻從未影響過人心。

看透和超越外在環境,從內心尋求強大的力量之源,這正是王陽明心學對於今天的最大價值。

例如,下面這四大人生智慧,將直擊人們的要害!

01

回頭看內心

世事驚濤駭浪,心是定海神針

如今,我們的內心早已受到世間萬物的驅使,甚至還覺得物質與幸福的增長不成比例。但實際上並不是我們的內心變脆弱了,而是我們在不斷追求萬物的途中迷失了自我。

王陽明的心學恰恰讓我們看到了,心原本就具有的不可動搖的力量!

先不說王陽明連續兩次參加科舉以失敗告終;被宦官劉瑾迫害逃亡差點丟了性命;在平定寧王叛亂之時,所表現出的「此心不動」可見其心理素質有多強大;就連他的學生,我們都是望塵莫及吶!

王陽明眾多學生中有一位名叫聶豹的,晚年時期曾經遭遇誹謗而被捕入獄,那時候他淡定從容,絲毫沒有恐慌,不得不令人佩服,這便是一個真正修過心學之人才能表現出來的素養。若是心學能夠在中國廣為流傳,那麼聶豹便不是特例,反而令人們習以為常。

王陽明曾說:「樂是心之本體,雖不同於七情之樂,而亦不外於七情之樂。雖則聖賢別有真樂,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許多憂苦,自加迷棄。雖在憂苦迷棄之中,而此樂又未嘗不存,但一念開明,反身而誠,則即此而在矣。」

很多信奉王陽明心學之人,就是這樣在快樂中生存的,有道是:「素富貴,行乎富貴;素患難,行乎患難」。或許如今的人們理解不了曾經我們中國人是這樣心靈自由地生活,內心的情感能夠如此充盈。

現今社會我們的生活被功名利祿所包圍,有錢人想賺取更多的錢,有權人想擁有更大的權,那些車、房、色等欲望都不能完全滿足,但凡有一點不滿足,人們就會輾轉反側,焦慮不安,在豐富的物質之下,像犯罪率、自殺率、離婚率、精神病率等等都在不斷提高,感覺人們都是心浮氣躁,慢慢地由浮躁升級到暴躁甚至暴戾。我們常看到媒體報導的犯罪案件,皆因為這種暴戾之氣。

針對於如此情況,王陽明的心學或許有辦法。一旦人們發掘自己內心的力量時,便不會被外界左右,生活也就能自得其樂!

一定要記住,無論何時,都沒有人能替你看顧你的內心。如今,太多人竭盡全力去賺取財富,卻不明白自己的生活為何變得越來越迷茫糾結,漸漸充滿了挫折與焦慮,甚至連安全感和存在感都失去了。然而對於這最好的救贖之道,就是把習慣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來,去關注放逐已久的心靈!

王陽明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那些在名利場上奔波、隨波逐流的現代人,該去找找自己的定盤針了。

02

認定了就做自己

沒骨頭,撐不起頂天立地

所謂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就是一個人最容易被外界環境所影響,被眾人的意見所左右。當今這個物質至上、利益為先的時代,人們極度缺乏價值的追求和內心的信仰。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身不由己,內心早已被滲透而發生變化,突然在某個時刻會驚醒,看一看陌生的自己,還會感覺自己開始變得冷漠、可怕、悲哀,眼睜睜看著自己越來越沒有底線和操守。有些人會利用現實和生存來替自己開脫,這很說不過去,畢竟你還沒有到了那種活不下去的地步。古往今來有多少先賢早已擁有「窮達不墮、生死不移」的骨氣,這為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

這一切的一切皆因我們背叛了自己的內心,丟失了自己的本心,沒有堅持做自己!

王陽明曾對弟子說:「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他強調要以高度的自信屹立於人世間。良知人人都會有,這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但最終怎樣做,還得聽從於自己的內心。

眾所周知,蘋果公司的創始人——賈伯斯曾經去印度修行,還去日本學習了禪宗。那時候,有位大師便跟他說:「修行就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因此賈伯斯才決定創辦蘋果公司。每每談到自己的成功之時,賈伯斯都會強調:「我是在跟隨自己的內心」。

王陽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堅定、堅持自我、特立獨行的一生。

當朱子學被眾人推崇的時候,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這無疑對當時的人們來說是巨大的衝擊。人們尚未理解王陽明的本意,有些人表示很驚訝,但是也有些人卻指責不斷。

王陽明曾用如此話語來表達自己的處境:「危棧斷我前,猛虎尾我後。倒崖落我左,絕壑臨我右。我足復荊榛,雨雪更紛驟……」

到了嘉靖元年,王陽明已經為平定藩王之亂立了大功,但仍有別的官員對他進行人身攻擊。那時候進士考試的試題由禮部負責,這些試題中涉及到了心學,出題人心裡想的讓考生通過答題來指責王陽明,足以見他的處境有多艱難。

儘管如此,王陽明壓抑過自我、反省了己過後,依然堅信自己的學說正確、明澈——「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處,更無掩藏回護,做得『狂者』。使天下盡說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王陽明的做法令我們見識到了心學的真諦,內心的力量源泉正是要遵循自己的良知、做真實的自己。這並不是我行我素、恣意妄為,而是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是一種骨氣和硬氣。這其中,既有當下人心危機的根源,也有對治的藥方,心病還須心藥醫!

03

工作就是修行

不努力工作,是最大的無良

王陽明曾對一個感慨政務纏身,沒時間研修心學的官員說:

心學並不是懸空的,只有將它與實踐相結合,才是它最好的歸宿。我常說多做事來磨練自己,你若是要斷案,就從斷案上來學習心學。

例如,當你判案時,要有一顆無善無惡的心,不能因為對方的無禮而惱怒,不能因為對方言語婉轉而高興,不能因為厭惡對方的請託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為同情對方的哀求而屈意寬容他,不能因為自己的事務煩冗而隨意草率結案。如果拋開事物去修行,反而處處落空,得不到心學的真諦。

凡人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工作是為了賺錢餬口,與之相關的有「乏味」「機械」「勞累」等,充滿了俗世氣味;而修行則是「高大上」的,與之相關的有「心靈」「修道」「正果」等,「修行」兩個字本身就給人遠離塵世的超脫之感。

俗人眼中的修行就應該是找一個深山老林,最好是有古廟靜寺的,靜靜打坐,練練瑜伽,讀讀佛經,大口呼吸,或者是朝拜宗教聖地,例如去到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佛教神山岡仁波齊轉上幾圈,還得冒著生命危險。

這樣的修行方式對於王陽明來說就是「著相」了,太過矯揉造作,為修行而修行!王陽明認為,工作就是修行,工作情境就是最好的修行之地,工作越繁重,修行的時機越好。

王陽明對「工作中修行」是這樣解釋的: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除了良知的指示外,心無旁騖。你在工作中的表現如何,良知輕而易舉就能知道。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

號稱「吃透陽明心學」的日本經營大師稻盛和夫曾說:「工作中修行是幫助我們提升心性和培養人格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們去用心工作,就是用工作來磨練我們的心,提升了我們的靈魂層次,光明了我們的良知。」

工作中修行,就如同走路,應該邊走邊認,邊問邊走,在路上體認良知,最後必能抵達目的地——良知的光明。一個人最大的無良就是不能盡職,因為它是對你良知的背叛,同樣也會把你的人生帶入深淵。

安心工作、努力工作吧,那就是你的修行。不僅是你事業的路,也是你人生的路。

04

人忙心不能忙

不做紅塵俘虜,不成欲望奴隸

王陽明的弟子歐陽德曾經問過他一個極為現實的問題:「尋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無事亦忙,何也?」歐陽德意識到,要讓內心凝定是極難做到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心意多處於一種煩亂的狀態,有事時固然很忙,但無事時卻也閒不下來。於是他尋求師父的幫助,想要從師父那裡得到一個真正的答案。

「忙」是一種現實的存在,事務繁雜,逼使著人投入其中,身體得不到休息,是一種忙;而心煩意亂,時刻充滿各種雜念紊思,得不到片刻的寧靜,也是一種忙。

王陽明是如何回答的呢?他說:

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時,與天運一般不息,雖酬酢萬變,常是從容自在,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跟古人相比,生活在現代的人簡直是太忙了。無論是身體,還是心靈,都得不到片刻的休息。這樣一來使得很多人都迷失了自我,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現代人時時刻刻都處於一種焦慮、急躁、浮泛、灼熱的狀態下,即使有了閒暇時間,要麼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去支配,要麼依舊處於心緒煩亂、無所適從的狀態,這便是所謂的空虛、無聊!

經過考量王陽明對於「忙」下的定論,我們不難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首要原因就是欲望的膨脹。是欲望蒙蔽了內心,從而失去了心中主宰,因此留給我們的只是不停地奔忙。

太多的欲望左右了自己,便成為一個「逐物」之徒,一顆心靈若是被各種欲望所控制,那麼自己心中所想與實際所做地就都是這些了。得之,心為之興奮;失之,魂為之沮喪。付諸行動當然是為了追求這些,身體安得不忙?日思夜想的當然是這些,心性安得不亂?

對於當今社會地大多數人來說,放棄物質上的追求估計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我們不能完全被它所左右,至少要在心靈留一處空白之地,至少要節制一些絕不放縱自己。過極簡的生活,我們便沒有那麼地「忙」了。若是一個人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那麼他就會終日忙亂,找不到內心甘甜的幸福,從而成為被物慾驅使的奴隸。

更為重要的是,節制欲望能夠讓我們的本心變得更加真切,重新擁有身心的主宰。這樣即使在不得已的繁忙和壓力之下,也能更加從容、高效地去處理諸多事物,做到「人忙而心不忙」。

活著的最好狀態是什麼?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詞,是從容。

不急不緩,淡定悠閒。事再大也舉重若輕,事再多也有條不紊。用做事去修行,用心境安生活。這就是從容的活著。

似乎高高在上,似乎遙不可及。王陽明則告訴我們,一切的秘密也不過是三個字:「心不動」。心不動的秘密也不過是一句話:收回向外追逐的目光,重新發現內心的良知,並依之而行。

∞文章來源: 致良知書院∞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立刪∞

∞執行主編:張俊 出品:冬日陽光∞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此心不動,萬事從容」
    後來,僕人承認是自己偷了鞋,朋友跑來向王陽明道歉,並問王陽明當時為何不解釋,王陽明說:我沒有偷你的鞋這是自信,就算你誤會我也未傷我分毫,你來向我道歉我又未得分毫,你倒是先發怒,後愧疚,心亂的很,有自信的人,外界的毀謗傷不了你。
  • 心若安定,萬事從容
    心安定,事從容。不急不緩,淡定悠閒,事再大也舉重若輕,事再多也有條不紊,用做事去修行,用心境安生活,盡情的在一個安寧的世界裡,做自己,成為自己,成為一直夢想中的那個人,這就是從容的活著。心不動,即是收回向外追逐的目光,重現發現內心的良知,並依之而行。
  •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中國五千年一共出了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剩下半個是曾國藩,今天就說和孔聖人齊名的王陽明。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抵制誘惑。
  • 王陽明:「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是王陽明心學中最可怕的一部分!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還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哲學絕非是書齋裡的空想,他本人也踐行知行合一,因此他能夠在各個領域都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這才有了傑出作為。他崇尚"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八字真言。
  • 王陽明四句教與中國儒釋道:此心不動,隨幾而行。做到即知行合一
    大致如此,所以古往今來很多人不喜歡朱熹。理、欲,替換進去,四句教就成為了這樣4句:無理無欲心之體,有理有欲意之動,知理知欲是良知,為理去欲是格物。這樣子,其實也講得通的。我們從小到大教育,其實更多的狀態,即上面4句話的真實寫照,大家用心體悟一下,是不是這樣?
  • 王陽明:此心不動,萬事隨風。人是心,心定則事安,心不定則事廢
    導語:不念過往,不畏將來,活在當下。古往今來,成大事的人都是堅定的信念,具體長遠的目光,對形勢分析得比較準確。心認為不可能的事情,一定不能實現;心認定能成功,事一定成。人是心的動物,心若計算,處處都是怨言;心若放寬,時時都是春天;心寬一寸,路寬一丈。
  • 王陽明:人這一世的智慧在於「心」,要認清自己,遵從自己的內心
    雖然王陽明的出身起點並不低,但是他的一生並不太順利,早年因得罪宦官劉瑾而被打了40廷杖,之後被貶到貴州龍場做縣丞。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能看清別人是一種智慧,能看清自己可以稱為聖明了。」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找回自己的心,有自知之明的人做事才會量力而行。歷史上真正能夠認清自己並且戰勝自己的人寥寥無幾,但王陽明絕對算得上其中一個。
  • 《王陽明哲學》
    一,王陽明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致良知」就是講良知實踐在行動上去,這與朱熹「向外物求道理」截然不同。「致良知」其實就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並不是被大家誤讀的,只是抽象思維,只一味地想,而不動手去做。也就是說「致良知」與「知行合一」是相伴相生的存在。二,王陽明思想的演變與發展。
  • 王陽明「心學」的「心」確指什麼
    王陽明心學關鍵就落在一個「心」字,心是什麼,心就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或者說本性;它與後天習得的知識經驗相對立。這是王陽明心學大廈的基礎。心學有三大核心思想:1.心即理(價值存在)2.知行合一(價值判斷)3.致良知(價值歸宿)。三者是必然的遞進關係。
  • 王陽明:世間事,不動心,不煩惱
    大意:唯有天下的至誠,方能確立天下的大本。感悟:著名翻譯家傅雷曾說:「一個人只要真誠,總能打動人,即使人家一時不了解,日後便會了解的。我一生做事,總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還是坦白。所以要走向王陽明主張的知行合一,使知真能經得住三思的考驗,行真能成為一種功夫,那麼知行就自能成為智慧與功業的完美合一,就像王陽明那樣。
  • 中紀委網站刊文談王陽明家訓:修成光明之心,方能抵抗誘惑
    諷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沉潛反覆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順導其志意,調理其性情,潛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頑,日使之漸於禮義而不苦其難,入於中和而不知其故。走進故居,正堂前上方抬頭可見「吾心光明」四字,既包含著王陽明「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的心學悟道,也體現了王陽明臨終一句「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的最後獨白,更是對他畢其一生追求真理、心治家國的真實寫照。1472年,王陽明誕生於此並度過了他的童年時光。
  • 楊劍平先生談王陽明的心學
    一個學生問:「老師你說『心外無物,難道說我們在沒有看到這個花樹時它就不存在嗎?」這個典故頗似西方主觀唯心主義的「石頭碰到了我腳時,由於我感覺到了它所以才存在」。難道真是這樣嗎?實則非也。王陽明當時回答學生說:「你未看到此花樹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當你看到此花時則,花色一時明豔起來,便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心不動則不傷!王陽明的無上絕學:你的心有多穩,你就能成多大事
    《心經》裡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還說「無眼耳鼻舌身意」,世界萬物,包括我們的身體,都如夢幻泡影,應該是這樣去看待。為什麼要這麼去看呢?因為這樣可以讓人不沉淪苦海。境由心造,我們所有問題的根源都是來自心,你想什麼,你就會遭遇什麼。在明代有個聖人王陽明,他以「心學」著稱於世,對於人生的根本,他有極為通透的研究。心外無物,他認為,明白了自己的「心」,也就看清了這個世界。
  •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的臨終遺言,到底是什麼意思?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青龍浦,船上。當弟子問要說點什麼,王陽明留下這一句話後,溘然長逝。至此,以陽明心學照亮後世,同時開啟中國文藝復興的王陽明,走完了他探索、艱難、光輝而偉大的一生。後世把他稱為「立德立言立功」真三不朽,他也被儒家稱為儒家四聖之一: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這短短的八個字,是寓意最深、感情最濃的臨終絕筆。
  • 王陽明:天下最難的學問,抵不過一個「藏」字,進可發達退可保身
    人到中年,做人,要有一點城府,要學會掩藏幾分自己長處、優點的大智慧,不做「槍打出頭鳥」的蠢事,低調做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釋義:別人有短處,要少議論,掩藏幾分,這是用質樸淳厚來造就寬宏的氣量。
  • 王陽明:能靜中體悟,事上磨練,方為人
    在廬陵任時,王陽明處理政事之餘,仍念念不忘弟子們的修行情況,聽說在湖南的諸多弟子比拼靜坐,有人甚至除吃拉外靜坐不動達三月,要坐成標本了。他覺得問題很嚴重。於是寫信給這些人說,我最早說的靜坐,並非是枯坐,也不是讓心靜。你們現在不要再靜坐,要把靜中體悟和事上磨練合二為一。
  • 王陽明:守好三顆心,修好這一生!
    我們的心就是人生的方向盤,心之所向,就是人生的方向。所以要想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關鍵就在於如何引導和掌握自己的心境。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在王陽明看來,做事與做人,關鍵在於一顆心。身處滾滾紅塵中,守好自己的本心,方能過好這一生。
  • 王陽明:人到中年,要明白「人生哪能皆完滿,凡事但求半稱心」
    在觥籌之後,人散夜闌之時,一半妥協,一半堅守,兩邊都讓一小步,妥協就成了從容,堅守就成了雅致。從容多了,就會豁達地體會一下怨恨之間的不舍,以及市井裡不精緻卻紮實親切的活法。王陽明出身文人世家,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並以讀聖賢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關於情緒管理,"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這樣說:"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翕然能收斂的;憤怒嗜欲正到沸騰時,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王陽明認為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夠做到以上三點,換而言之,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是因為你的智慧還不夠。有一天,一個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陽明回答道:哪裡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得此心不動;如果非要說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
  • 王陽明:世態炎涼,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而結果越是不令人滿意,人們的心就越浮躁,越難以安靜,也就越難以成功,從而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這個意思是說,克制省察的功夫只靠一味靜心修養是不夠的,必須通過具體事情來實現克制之功,從而達到,靜時心能定,動時心也能定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