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大家開始疑惑,究竟發展了近500年的王陽明心學對於人們的生活還有什麼意義呢?
固然時代在不斷變遷,但外在環境的變化卻從未影響過人心。
看透和超越外在環境,從內心尋求強大的力量之源,這正是王陽明心學對於今天的最大價值。
例如,下面這四大人生智慧,將直擊人們的要害!
01
回頭看內心
世事驚濤駭浪,心是定海神針
如今,我們的內心早已受到世間萬物的驅使,甚至還覺得物質與幸福的增長不成比例。但實際上並不是我們的內心變脆弱了,而是我們在不斷追求萬物的途中迷失了自我。
王陽明的心學恰恰讓我們看到了,心原本就具有的不可動搖的力量!
先不說王陽明連續兩次參加科舉以失敗告終;被宦官劉瑾迫害逃亡差點丟了性命;在平定寧王叛亂之時,所表現出的「此心不動」可見其心理素質有多強大;就連他的學生,我們都是望塵莫及吶!
王陽明眾多學生中有一位名叫聶豹的,晚年時期曾經遭遇誹謗而被捕入獄,那時候他淡定從容,絲毫沒有恐慌,不得不令人佩服,這便是一個真正修過心學之人才能表現出來的素養。若是心學能夠在中國廣為流傳,那麼聶豹便不是特例,反而令人們習以為常。
王陽明曾說:「樂是心之本體,雖不同於七情之樂,而亦不外於七情之樂。雖則聖賢別有真樂,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許多憂苦,自加迷棄。雖在憂苦迷棄之中,而此樂又未嘗不存,但一念開明,反身而誠,則即此而在矣。」
很多信奉王陽明心學之人,就是這樣在快樂中生存的,有道是:「素富貴,行乎富貴;素患難,行乎患難」。或許如今的人們理解不了曾經我們中國人是這樣心靈自由地生活,內心的情感能夠如此充盈。
現今社會我們的生活被功名利祿所包圍,有錢人想賺取更多的錢,有權人想擁有更大的權,那些車、房、色等欲望都不能完全滿足,但凡有一點不滿足,人們就會輾轉反側,焦慮不安,在豐富的物質之下,像犯罪率、自殺率、離婚率、精神病率等等都在不斷提高,感覺人們都是心浮氣躁,慢慢地由浮躁升級到暴躁甚至暴戾。我們常看到媒體報導的犯罪案件,皆因為這種暴戾之氣。
針對於如此情況,王陽明的心學或許有辦法。一旦人們發掘自己內心的力量時,便不會被外界左右,生活也就能自得其樂!
一定要記住,無論何時,都沒有人能替你看顧你的內心。如今,太多人竭盡全力去賺取財富,卻不明白自己的生活為何變得越來越迷茫糾結,漸漸充滿了挫折與焦慮,甚至連安全感和存在感都失去了。然而對於這最好的救贖之道,就是把習慣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來,去關注放逐已久的心靈!
王陽明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那些在名利場上奔波、隨波逐流的現代人,該去找找自己的定盤針了。
02
認定了就做自己
沒骨頭,撐不起頂天立地
所謂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就是一個人最容易被外界環境所影響,被眾人的意見所左右。當今這個物質至上、利益為先的時代,人們極度缺乏價值的追求和內心的信仰。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身不由己,內心早已被滲透而發生變化,突然在某個時刻會驚醒,看一看陌生的自己,還會感覺自己開始變得冷漠、可怕、悲哀,眼睜睜看著自己越來越沒有底線和操守。有些人會利用現實和生存來替自己開脫,這很說不過去,畢竟你還沒有到了那種活不下去的地步。古往今來有多少先賢早已擁有「窮達不墮、生死不移」的骨氣,這為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
這一切的一切皆因我們背叛了自己的內心,丟失了自己的本心,沒有堅持做自己!
王陽明曾對弟子說:「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他強調要以高度的自信屹立於人世間。良知人人都會有,這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但最終怎樣做,還得聽從於自己的內心。
眾所周知,蘋果公司的創始人——賈伯斯曾經去印度修行,還去日本學習了禪宗。那時候,有位大師便跟他說:「修行就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因此賈伯斯才決定創辦蘋果公司。每每談到自己的成功之時,賈伯斯都會強調:「我是在跟隨自己的內心」。
王陽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堅定、堅持自我、特立獨行的一生。
當朱子學被眾人推崇的時候,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這無疑對當時的人們來說是巨大的衝擊。人們尚未理解王陽明的本意,有些人表示很驚訝,但是也有些人卻指責不斷。
王陽明曾用如此話語來表達自己的處境:「危棧斷我前,猛虎尾我後。倒崖落我左,絕壑臨我右。我足復荊榛,雨雪更紛驟……」
到了嘉靖元年,王陽明已經為平定藩王之亂立了大功,但仍有別的官員對他進行人身攻擊。那時候進士考試的試題由禮部負責,這些試題中涉及到了心學,出題人心裡想的讓考生通過答題來指責王陽明,足以見他的處境有多艱難。
儘管如此,王陽明壓抑過自我、反省了己過後,依然堅信自己的學說正確、明澈——「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處,更無掩藏回護,做得『狂者』。使天下盡說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王陽明的做法令我們見識到了心學的真諦,內心的力量源泉正是要遵循自己的良知、做真實的自己。這並不是我行我素、恣意妄為,而是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是一種骨氣和硬氣。這其中,既有當下人心危機的根源,也有對治的藥方,心病還須心藥醫!
03
工作就是修行
不努力工作,是最大的無良
王陽明曾對一個感慨政務纏身,沒時間研修心學的官員說:
心學並不是懸空的,只有將它與實踐相結合,才是它最好的歸宿。我常說多做事來磨練自己,你若是要斷案,就從斷案上來學習心學。
例如,當你判案時,要有一顆無善無惡的心,不能因為對方的無禮而惱怒,不能因為對方言語婉轉而高興,不能因為厭惡對方的請託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為同情對方的哀求而屈意寬容他,不能因為自己的事務煩冗而隨意草率結案。如果拋開事物去修行,反而處處落空,得不到心學的真諦。
凡人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工作是為了賺錢餬口,與之相關的有「乏味」「機械」「勞累」等,充滿了俗世氣味;而修行則是「高大上」的,與之相關的有「心靈」「修道」「正果」等,「修行」兩個字本身就給人遠離塵世的超脫之感。
俗人眼中的修行就應該是找一個深山老林,最好是有古廟靜寺的,靜靜打坐,練練瑜伽,讀讀佛經,大口呼吸,或者是朝拜宗教聖地,例如去到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佛教神山岡仁波齊轉上幾圈,還得冒著生命危險。
這樣的修行方式對於王陽明來說就是「著相」了,太過矯揉造作,為修行而修行!王陽明認為,工作就是修行,工作情境就是最好的修行之地,工作越繁重,修行的時機越好。
王陽明對「工作中修行」是這樣解釋的: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除了良知的指示外,心無旁騖。你在工作中的表現如何,良知輕而易舉就能知道。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
號稱「吃透陽明心學」的日本經營大師稻盛和夫曾說:「工作中修行是幫助我們提升心性和培養人格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們去用心工作,就是用工作來磨練我們的心,提升了我們的靈魂層次,光明了我們的良知。」
工作中修行,就如同走路,應該邊走邊認,邊問邊走,在路上體認良知,最後必能抵達目的地——良知的光明。一個人最大的無良就是不能盡職,因為它是對你良知的背叛,同樣也會把你的人生帶入深淵。
安心工作、努力工作吧,那就是你的修行。不僅是你事業的路,也是你人生的路。
04
人忙心不能忙
不做紅塵俘虜,不成欲望奴隸
王陽明的弟子歐陽德曾經問過他一個極為現實的問題:「尋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無事亦忙,何也?」歐陽德意識到,要讓內心凝定是極難做到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心意多處於一種煩亂的狀態,有事時固然很忙,但無事時卻也閒不下來。於是他尋求師父的幫助,想要從師父那裡得到一個真正的答案。
「忙」是一種現實的存在,事務繁雜,逼使著人投入其中,身體得不到休息,是一種忙;而心煩意亂,時刻充滿各種雜念紊思,得不到片刻的寧靜,也是一種忙。
王陽明是如何回答的呢?他說:
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時,與天運一般不息,雖酬酢萬變,常是從容自在,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跟古人相比,生活在現代的人簡直是太忙了。無論是身體,還是心靈,都得不到片刻的休息。這樣一來使得很多人都迷失了自我,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現代人時時刻刻都處於一種焦慮、急躁、浮泛、灼熱的狀態下,即使有了閒暇時間,要麼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去支配,要麼依舊處於心緒煩亂、無所適從的狀態,這便是所謂的空虛、無聊!
經過考量王陽明對於「忙」下的定論,我們不難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首要原因就是欲望的膨脹。是欲望蒙蔽了內心,從而失去了心中主宰,因此留給我們的只是不停地奔忙。
太多的欲望左右了自己,便成為一個「逐物」之徒,一顆心靈若是被各種欲望所控制,那麼自己心中所想與實際所做地就都是這些了。得之,心為之興奮;失之,魂為之沮喪。付諸行動當然是為了追求這些,身體安得不忙?日思夜想的當然是這些,心性安得不亂?
對於當今社會地大多數人來說,放棄物質上的追求估計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我們不能完全被它所左右,至少要在心靈留一處空白之地,至少要節制一些絕不放縱自己。過極簡的生活,我們便沒有那麼地「忙」了。若是一個人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那麼他就會終日忙亂,找不到內心甘甜的幸福,從而成為被物慾驅使的奴隸。
更為重要的是,節制欲望能夠讓我們的本心變得更加真切,重新擁有身心的主宰。這樣即使在不得已的繁忙和壓力之下,也能更加從容、高效地去處理諸多事物,做到「人忙而心不忙」。
活著的最好狀態是什麼?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詞,是從容。
不急不緩,淡定悠閒。事再大也舉重若輕,事再多也有條不紊。用做事去修行,用心境安生活。這就是從容的活著。
似乎高高在上,似乎遙不可及。王陽明則告訴我們,一切的秘密也不過是三個字:「心不動」。心不動的秘密也不過是一句話:收回向外追逐的目光,重新發現內心的良知,並依之而行。
完
∞文章來源: 致良知書院∞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立刪∞
∞執行主編:張俊 出品:冬日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