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這一世的智慧在於「心」,要認清自己,遵從自己的內心

2020-12-14 周聊昔憶

王陽明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1472年,他出身於浙江餘姚一個顯赫的家庭,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雖然王陽明的出身起點並不低,但是他的一生並不太順利,早年因得罪宦官劉瑾而被打了40廷杖,之後被貶到貴州龍場做縣丞。

貴州是個偏僻荒蠻的地方,一般外來的人根本生存不下去,換做旁人肯定會抱怨命運的不公,但王陽明並沒有抱怨,反而是保持了積極樂觀的心態在龍場活了下來,不僅如此,他還教當地原著名耕地建房,很受當地百姓的擁戴,歷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就是在這個時候頓悟的。

王陽明的一生給後人留下了很多人生智慧,他的一生是堅定地、堅持的,也是特立獨行的!

人這一世的智慧在於「心」,要認清自己,找回自己的心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能看清別人是一種智慧,能看清自己可以稱為聖明了。」

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找回自己的心,有自知之明的人做事才會量力而行。

歷史上真正能夠認清自己並且戰勝自己的人寥寥無幾,但王陽明絕對算得上其中一個。

因為王陽明這種時刻保持清醒的坦然心態,讓的得以與孔子並列為聖人。

現在的人們,似乎都在拼勁全身力氣招攬財富,然而卻越來越迷茫,久而久之,變得焦慮迷茫,沒有安全感。

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背叛了自己的初心,丟失了自己的本心,沒能堅持做自己。

當今社會,心為物役似乎已是常態,外界的物左右了我們內在的心,以至於人們普遍感覺,物與幸福的增長不成比例。

其實,並不是我們的心脆弱,而是我們在追逐外物的過程中,將其迷失了。

王陽明則告訴我們,一切的秘密也不過是三個字:心不動。

心不動的秘密也不過是一句話:收回向外追逐的目光,重新發現內心的良知,並依之而行。

心若安定,萬事從容。

王陽明的心學正是讓我們看到了,內心本來不可動搖的力量。作為一代名臣,他嚴於律己,恪盡職守,深受老百姓們的愛戴和尊重,自己悟出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還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理念。

生命雖是短暫的,學說卻是永恆的。他的生命雖然消失了,但他的思想學說卻歷久彌新。

縱觀王陽明一生,只要是他想做到的事情,最終都做到了,之所以能成功,離不開他知行合一的智慧。

想了解王陽明的朋友,我建議你讀一讀《傳習錄》,裡面記錄了王陽明的心學智慧以及他的一些語錄,讀完之後你的心態一定會有所改變。

另外還有一本《知行合一》,這本書就像一本人物傳記,記錄了王陽明的一些生平趣事,了解他的同時,還能學到智慧。

有需要的朋友,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人這一世的智慧在於「心」,要認清自己,找回自己的心
    人這一世的智慧在於「心」,要認清自己,找回自己的心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認清別人是一種智慧,認清自己就稱得上聖明了。千百年來,能夠真正認清自己、戰勝自己的人並不多,王陽明正是其中的一個。正是因為時刻保持這種清醒的自我認識,才使他成為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大聖人。
  • 參透王陽明:強大的內心是自己的上帝
    每個人生活的世界,實際上是由你的內心決定的。強大的內心是自己的上帝,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能支配你,那就是你自己。你認為你是快樂的,再苦再累你也感覺幸福;你認為自己是痛苦的,錦衣玉食你也不滿足。   人一生的成敗、幸與不幸,全來自於自己的內心,強大的內心無須外求。
  • 王陽明的心學與維護自己的內心世界
    陳獻章之後,湛若水和王陽明為代表人物,湛若水提出其心學宗旨「隨處體認天理」,而王陽明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王陽明提倡的「致良知」,是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他的名言是:「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 王陽明:善惡來源於內心,要修煉自己的內心,才能不被俗世左右
    說明他沒有明白凡事要以內心修心為先的道理,這一生中要做到修心才能去做事。王陽明說: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他認為人心就是天理,世界上,並沒有存在於心外的事情,所有事情的根本都源於自己的內心。人一生應該從自己的內心去,觀看事實的真相。
  • 王陽明:人生的智慧在於進退之間,莫要賭天意,不要猜人心
    人活一世,數十載的光陰,有的人追求功名利祿,黃袍加身;有的人碌碌無為,安於現狀;有些人僅僅是活著就已經很吃力了。但是我們依然要明白,人生的智慧在於進退之間。人生的智慧在於進退之間人這一輩子說短也不短,說長也不長,時間有限,精力有限,想要讓自己的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就要懂得:人生的道路就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在於行,在於知道之後去驗證求真
    王陽明認為,知行合一的要點不在於知,而在於行。知很重要,但顯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行,是從行為上落實驗證,求得知道後的心裡踏實。如果只一味地學習,什麼都知道懂得了,但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得到驗證,沒落實到個人的行為做事上,那這樣的知道和懂得,僅僅是一種虛浮的智慧,並不算真正的智慧。
  • 王陽明:你不快樂,是因為疏於照看自己的心
    在他看來,人活於世,煩惱苦悶皆由心生,而他提出的處世五法則是引導眾人抵禦外界紛擾的絕佳智慧。讀懂王陽明,讓心靈去修行。讀懂王陽明,就能擁有健康心靈。王陽明學說的精髓在於「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認為朱熹要求人們絕對服從抽象的「天理」是沒有道理的,不符合現實社會的客觀實際。
  • 王陽明:能成大事之人,落魄時懂得這樣改變,讓自己的內心更強大
    在壓力如此大的現代社會,很多人的口頭禪都變成了「道理都明白,卻依然過得很糊塗」,其實這就是因為大家沒有學會跟自己的內心對話,忽略了去了解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內心變得更加強大,那麼建議大家嘗試了解一下王陽明的思想,學著去改變自己。
  • 遵從內心,遇見最好的自己
    人生是一場無法回程的旅行,途中總會看到不一樣的的風景,遇見不一樣的人,但最終還是要遵從內心,回歸自己。從呱呱墜地到兩鬢斑白,從一聲輕啼到遲暮之年,我們成長的同時,不斷經歷世間功名利祿的誘惑,嘗遍人生酸甜苦辣的滋味,領悟七情六慾帶來的苦果,所有的這些體驗都只是為了在成長的路上遇見自己,完成內心的渴望,做最好的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去往自己該去的地方,而遵從自己內心的路是心要去哪裡,那身體便跟著走到哪裡。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關鍵在於悟透這一「心學智慧」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在修身、立學、為文、武功方面均有大成的人,這一點似乎只有清代的曾國藩能與之相提並論。然而曾國藩在為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卻「屢敗屢戰」,且兩次因為遭逢慘敗而急得想跳水自盡,其勝負之機、其為將風度又與王陽明四十二天內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相去甚遠。
  • 王陽明:收回自己的能量,專注做自己的事,內心就會變得更強大
    《鬼谷子》裡講:「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也。」現代人無時無刻不處於一種焦慮、急躁的狀態之中。總想著要用有限的時間做更多的事,卻總是顧此失彼,到頭來一事無成。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心平氣和的狀態,讓我們從競爭的社會,繁瑣的的生活,得到超脫,以專注的心態,做好自己的事,而心浮氣躁的人,靜不下心做事。行動力強的人,把能量專注到自己想做的事上。一友自嘆:"私意萌時,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它即去。"
  • 王陽明心學智慧:能成大事的人,落魄時懂得這樣改變,內心更強大
    他們都是從自身出發,首先跟自己和平相處,改變自己。畢竟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要想生活得更好唯有改變自己,讓自己去適應周圍的環境。從此以後王陽明才變得聰明起來,遇見自己看不慣的人跟事王陽明不再跟他們「硬碰硬」,而是學會化敵為友,這才事事都變得順利起來,平定寧王的戰亂,上戰場,實現了自己的抱負。我們要學習王陽明,有時候也要改變一下自己的固有思維,遇到事情的時候換一種方向思考,或許你就可以得到不一樣的答案。
  • 王陽明:人到中年生活不順心,內心不夠強大,多是這些原因
    王陽明的心學智慧告訴我們人到中年,要想活得順心,就要強大自己的內心,並做到以下三點。第一,不要太在乎別人的評價王陽明說過:「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第二,降低自己的欲望,得失心不要太重人活在世,都是在不斷的追求名利,為此奔波忙碌,因為要得到所謂的名和利,最終卻失去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如:親情,友情,愛情以及你最舒心的快樂。
  • 《王陽明心學》精選10句人生智慧,每天讀一遍,做個內心強大的人
    3、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如今於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空間裡,鬱鬱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他的世界會比別人更加開闊。
  • 王陽明:人生慌亂不堪,根源在於得失心太重 l 龍道
    王陽明說,人為了生存,難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東西,諸如金錢、名利、地位。不過,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導下追尋這些,有的人卻只是一門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們的內心永遠盯著那些外物,必然會累得死去活來。
  • 王陽明:人若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驕傲自滿
    感悟:當今社會,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腳亂、越忙越亂,把事情弄得一團糟,自己也困頓不已、狼狽不堪。為什麼會這樣?王陽明一語道破天機——那只是因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結果,恐懼得到壞的結果,於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顆本來能泰然處之、平和應對的心。
  • 王陽明:心學四大驚人智慧:修好這顆心,百病自不侵
    聽到此訊,王陽明悲傷之餘,命兩名童子去把三具屍體埋了,並感慨地說:我早知道你會丟了性命,前兩天,我隔著籬笆都能看到你愁容滿面,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如果你真的貪戀這五鬥米的俸祿,開心地去上任有何不可,為什麼要這麼不開心呢?要知道,此去路途遙遠,餐風宿露,攀越崖壁,更是難免要勞累筋骨,消磨心神。
  • 王陽明心學:修煉強大的內心,讀懂人生慢慢順意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沒有志向的人是難以成功的,不管是哪一個行業,想要有所成就,沒有一個不需要以崇高的志向為基礎。每個人都有其價值,而想要展現自我價值,就需要一個舞臺,窮人要想翻身也是如此,當你沒錢又沒成功時,關鍵是找對舞臺,而這個舞臺不在別處,就在你的心中。
  • 王陽明心學:人到中年,別把錢和人脈看得太重,牢記「六字真言」
    這句忠告的重點主要是在「六字真言」上,這六個字彙聚了王陽明畢生的智慧和感悟,分別是:行、勤、知、底、心、誠。「行」的意思代表著」言出必行「人活一世,最基本的就是要說到做到,言出必行。否則會讓人覺得你這個人是個不靠譜的人,不值得深交,漸漸的會脫離朋友圈,所有人都會遠離你。尊重都是互相的,做一個有誠信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敬。
  • 王陽明:守好三顆心,修好這一生!
    我們的心就是人生的方向盤,心之所向,就是人生的方向。所以要想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關鍵就在於如何引導和掌握自己的心境。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在王陽明看來,做事與做人,關鍵在於一顆心。身處滾滾紅塵中,守好自己的本心,方能過好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