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你不快樂,是因為疏於照看自己的心

2021-02-17 霸州如願雨花齋

王陽明曾經是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心學曾經是一門風靡天下的顯學。在當代中國,假如你在大街上做一個調查,問一問王陽明是誰,以及心學在講什麼,也許在一百個人中,不見得有幾個人能答得上來。

王陽明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哲人。他繼承了宋代大儒陸九淵的思想,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

在他看來,人活於世,煩惱苦悶皆由心生,而他提出的處世五法則是引導眾人抵禦外界紛擾的絕佳智慧。讀懂王陽明,讓心靈去修行。讀懂王陽明,就能擁有健康心靈。

王陽明學說的精髓在於「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認為朱熹要求人們絕對服從抽象的「天理」是沒有道理的,不符合現實社會的客觀實際。

他認為「天理」就在每一個人的心中,要求人們「知行合一」,通過提高自己內心的修養和知識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慾與雜念,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運行,即所謂的「致良知」;教化人們,應將道德倫理融入到人們的日常行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慾,就可以破除「心中賊」。

王陽明主張「致良知」,認為只有療救人心,才能拯救社會,只有每一個人去掉內心世界的「惡欲」和「私慾」,才能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王陽明的「心學」肯定了每一個人的感性認識,更貼近現實生活,遠比朱熹的冰冷冷的教條更有人情味。

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最高境界,王陽明用自己一生的行動實現了人生的最高價值。王陽明臨終前,他的學生周積問他還有什麼遺言,他自信而樂觀地說:「心光明,亦復何言!」後人從中不難品味出他的滿足感與成就。

修身養性的最高之境,在於無論面對何事都能不急不焦保持內心的寧靜。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提到:「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與身體的操勞相伴隨而來的,往往還有內心的忙亂急躁、焦慮不安。王陽明的欲修身先養心,對修身養性有重要指導意義。所謂「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給內心留一份悠閒,而使其深受煩惱與擔憂所累,便更難在為人處世。

王陽明主張欲靜心先戒躁。「如今於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

意思是:如今,對於憤怒等情緒,只要順其自然,不過分在意,心體自會豁然開朗,而實現本體的中正了。依王陽明之見,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空間裡,鬱鬱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他的世界會比別人更加開闊。

王陽明所提倡的欲心曠先求簡,在某種程度上與道家所說的「順其自然」相仿,但相對於老莊的無為之態,王陽明推崇的是「無為之下的有為」,即以退為進大道至簡的本真心態。

人活一生也應如此。為什麼人們會不厭其煩地追求那些看似風光,實際上令人身心疲憊的「負擔」呢?皆因內心少了一種簡單的人生態度。與其困在財富、地位與成就的壁壘中迷惘,不如嘗試以一顆簡單的心,追求一種簡單的生活。

王陽明的心學有兩個要點。一是「心即理也」,即一個人只要能夠悟到心的本體,心本身是善的,人心的制高點是良知。那麼他就可以日益精進,達到成賢成聖的高度。心學的第二個要點就是「知行合一」。

王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說,在道德觀念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就是行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的行,就是知的完成,知行是合在一起的。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位,便是思誠的工夫。」在他看來欲簡泊,先意誠。人的本心就是真,這世上只有兩件事,一件為真,一件為假。求真必然務實,求假自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的不僅是對人的態度,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糊弄別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難。

要判斷一個人的心靈狀態是否健康良好,最簡單的標準,就是王陽明經常引用的《中庸》裡的一句話:「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也就是說:一個人無論處在怎樣的境遇之中(富貴、貧窮、順境、逆境),都能保持自在安詳、自得其樂的心境,都始終保持內心強大。做到這一點,就可以稱為「君子」,亦即心靈健康的人。而要想獲得這樣的心靈狀態和精神境界,就必須通過兩個字——修行。

今天很多人之所以感覺沒有幸福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在於大多數中國人都不懂修行為何物,從而疏於照看自己的心靈。心靈是幸福的「感受器」,而健康和良好的心靈狀態則是幸福的直接源泉。

因此,如果我們對於心靈的運作機制一無所知,對於心靈與人生的關係全然懵懂,任由自己的心靈家園常年拋荒,那無異於親手斬斷了我們與幸福之間天然具有的聯繫。

閱讀聞思獲利益,
點讚隨喜皆功德,

利益眾生廣結緣,

你我同種福慧田。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你不快樂,是因為靜不下心
    人類史上有兩種哲學家,一種是不停奔走,向各種各樣的人和物請教、傳播自己的學說,比如柏拉圖。另一種是不喜歡走遠路,只是安靜地坐著,從自己心坎上說起,比如中國理學的大師們,王陽明也是其中之一。 我們都知道,想讓自己忙碌多年的心靜下來其實很難。所以靜坐有很多門道。 首先要有個好環境,這個環境應該不受外界幹擾,非常安靜,如此才能比較容易靜下來;其次,要將身體安放好,也就是靜坐的姿勢。坐姿可有很多種,盤坐、立坐皆可。佛家和道家喜歡用盤坐。立坐就是「正襟危坐」:雙手平放膝上,背挺直,全身放鬆。王陽明心學用的是此法。最後,調整呼吸。
  • 王陽明心學之四:讓自己快樂,讓他人舒服
    等自己找到了工作,周末節假日卻要留下來加班,無法好好休息,心裡就不快樂。好不容易有了喜歡的人,結果人家並不喜歡自己。愛而不得,心裡也不快樂。最後碰到一個自己喜歡對方也喜歡自己的人卻沒錢結婚,還是不快樂。容易結了婚又要開始賺錢養家總有無窮無盡的不快樂。難道我們這輩子就活在不快樂中嗎?
  • 王陽明:為何別人做事很順,自己卻總是倒黴?是因為命不好?
    #王陽明一生磨難,體弱多病,先天性肺病,5歲才開始說話,結婚也是晚婚逼婚逃婚,後生也是折騰和受盡磨難,。1 .活在當下,活出自我,快樂才會順利很多人特別在乎別人的眼光,活在他人的期待和評價裡,學習各種成功學,心靈雞湯自我激勵。其實天理就在心中,原本俱足,「格物致知」就是去掉所有雜念,回歸生命原本的樣子,活出真實的自己,滿足自己內心的渴求,不被道德和框架綁架,放飛內心。快樂了做事就會更加順利如意。2.
  • 參透王陽明:強大的內心是自己的上帝
    王陽明本一介書生,卻成為中國歷史上「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聖人,其創立的心學影響至今。   是什麼成就了王陽明?強大的內心是自己的上帝。   (1)強大的內心無須外求——「此心具足,不假外求。」
  • 王陽明:處在人生低谷,牢記這3點,你會活得更輕鬆,過得更快樂
    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對於自己的生活是不滿意的,因此他在生活中也不會快樂。而一個人想要過得幸福並不一定要追求很多的名利和地位,其實更重要的是內心的快樂。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可謂受盡了命運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裡,早就被鬱悶死了。
  • 王陽明:「此心不動,萬事從容」
    後來,僕人承認是自己偷了鞋,朋友跑來向王陽明道歉,並問王陽明當時為何不解釋,王陽明說:我沒有偷你的鞋這是自信,就算你誤會我也未傷我分毫,你來向我道歉我又未得分毫,你倒是先發怒,後愧疚,心亂的很,有自信的人,外界的毀謗傷不了你。
  • 王陽明:人這一世的智慧在於「心」,要認清自己,找回自己的心
    人這一世的智慧在於「心」,要認清自己,找回自己的心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認清別人是一種智慧,認清自己就稱得上聖明了。千百年來,能夠真正認清自己、戰勝自己的人並不多,王陽明正是其中的一個。正是因為時刻保持這種清醒的自我認識,才使他成為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大聖人。
  • 王陽明「心學」的「心」確指什麼
    王陽明心學關鍵就落在一個「心」字,心是什麼,心就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或者說本性;它與後天習得的知識經驗相對立。這是王陽明心學大廈的基礎。心學有三大核心思想:1.心即理(價值存在)2.知行合一(價值判斷)3.致良知(價值歸宿)。三者是必然的遞進關係。
  • 王陽明提醒:情緒不好總生氣?是你意不定,心不正,智慧不夠
    不知道是否是這個社會太過於浮躁,還是人太過於急功近利,很多人總是覺得自己變得易怒,情緒不好,容易生氣,到最後把自己搞的精疲力竭,心神不寧的。他悟道的心學正是提供了這樣一種解決方案:意定了,心正了,才能不為外物所連累,不為外物而煩惱。在贛州的時候,王陽明的弟子陳九川生病倒下了。
  • 王陽明:想讓自己心安,保持一顆清淨的心
    王陽明說:聖人無善無惡,只是「無有作好」,無有作惡,不動於氣。這句話的也就是說:無善無惡是靜態時候的一些表現,有善有惡是氣動時候的表現。所有事情所有表現都在自己一念之間,如果你自己內心飄然不定,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你連自己最根本的內心你都無法看清,那麼你怎麼能分辨是非呢?
  • 王陽明:此心不動,方能萬事從容!
    雖則聖賢別有真樂,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許多憂苦,自加迷棄。雖在憂苦迷棄之中,而此樂又未嘗不存,但一念開明,反身而誠,則即此而在矣。」 很多信奉王陽明心學之人,就是這樣在快樂中生存的,有道是:「素富貴,行乎富貴;素患難,行乎患難」。或許如今的人們理解不了曾經我們中國人是這樣心靈自由地生活,內心的情感能夠如此充盈。
  • 王陽明:人這一世的智慧在於「心」,要認清自己,遵從自己的內心
    王陽明的一生給後人留下了很多人生智慧,他的一生是堅定地、堅持的,也是特立獨行的!人這一世的智慧在於「心」,要認清自己,找回自己的心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能看清別人是一種智慧,能看清自己可以稱為聖明了。」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找回自己的心,有自知之明的人做事才會量力而行。歷史上真正能夠認清自己並且戰勝自己的人寥寥無幾,但王陽明絕對算得上其中一個。
  • 王陽明:「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是王陽明心學中最可怕的一部分!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還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哲學絕非是書齋裡的空想,他本人也踐行知行合一,因此他能夠在各個領域都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這才有了傑出作為。他崇尚"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八字真言。
  • 王陽明:一個人情緒不好,是差點智慧的表現(寫到你心坎的智慧)
    王陽明正是通過他自己的智慧,在逆境中保持了快樂的心境,在毒瘴之地生存了下來,而且還修身治學,德業兼進,最終在龍場悟道,創立心學。1活在當下,才能快樂王陽明說:「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只要常存養此心,就能經常覺察到心的存在,這就是做學問。
  • 王陽明:守好三顆心,修好這一生!
    我們的心就是人生的方向盤,心之所向,就是人生的方向。所以要想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關鍵就在於如何引導和掌握自己的心境。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在王陽明看來,做事與做人,關鍵在於一顆心。身處滾滾紅塵中,守好自己的本心,方能過好這一生。
  • 王陽明:心學四大驚人智慧:修好這顆心,百病自不侵
    王陽明在謫居龍場的時候,寫下了一篇千年傳誦的《瘞旅文》,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這是在正德四年的秋天,有一個從京師來的小官,帶著一個兒子和一個僕人,從龍場路過去上任,陰雨天黑,投宿於一苗民家。沒想到,第二天中午有人從那條路過,就發現了官員的屍體。晚上,官員的兒子也死了。第三天,就連僕人都沒有逃過厄運。
  • 王陽明:保持快樂是一種能力,很多人不快樂錯在沒做好這兩件事
    你快樂麼?你的快樂一般能持續多久呢?為什麼許多人快樂,卻保持不了太長時間,更多人則是根本無從抓住快樂?快樂好難啊!不管有錢沒錢,有勢沒勢,我們可能一生都在追尋,不論古今。王陽明說:「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他多次告誡弟子思慮過多徒勞無益。時間是一維的單程線,過去了就是過去了,再怎麼遺憾追悔都沒用了。而未來還沒來,誰也不能未卜先知,輕易妄斷,否則會永遠和「事與願違」打交道。
  • 王陽明:能成大事之人,落魄時懂得這樣改變,讓自己的內心更強大
    很多時候我們期盼著能結交有能力,有權勢的人來幫助自己,卻忽略了一顆赤誠的心才是友誼的堅實基礎。真正赤誠的人會在朋友 成功時錦上添花,落難時雪中送炭, 而不是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才想起這些朋友。凡事遵循自己的內心人心就是天理,"心"左右著我們的一切 。
  • 王陽明: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本源,做有價值的事,才能獲得真正快樂
    王陽明自己說:「我來龍場兩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卻安然無恙,這是因為我始終保持了積極的情緒,樂觀的心態,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悲悲切切,抑鬱哀愁。」王陽明告訴我們:心態保持快樂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真正的快樂是一個不斷放下自我的過程。
  • 王陽明:氣大難成事,有的人意不定、心不正,錯在沒做好這3件事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也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對於如何保持快樂的心情,王陽明認為:意定了,心正了,才能不為外物所連累,不為外物而煩惱。1、不要總是去指責他人,這會讓你退步王陽明認為,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時常反省,如果只能看到別人的不足,過度的指責別人,卻忽視了自己的,那麼自己什麼時候才能成長呢,如果時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後加以彌補,根本就沒有時間去指責別人,從而還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