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堪稱「六家歸一」。王陽明本一介書生,卻成為中國歷史上「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聖人,其創立的心學影響至今。
是什麼成就了王陽明?強大的內心是自己的上帝。
(1)強大的內心無須外求——「此心具足,不假外求。」
我們之所以具有各種各樣的生命活動,能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去認識世界,去分辨是非、善惡,去做出各種判斷和推理,就在於我們具有一個「心」。王陽明所說的「心」不是一塊血肉,「凡知覺處便是心。」
王陽明認為:「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就是說,你所見、所聞、所感、所想,構成了你的全部世界。
每個人生活的世界,實際上是由你的內心決定的。強大的內心是自己的上帝,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能支配你,那就是你自己。你認為你是快樂的,再苦再累你也感覺幸福;你認為自己是痛苦的,錦衣玉食你也不滿足。
人一生的成敗、幸與不幸,全來自於自己的內心,強大的內心無須外求。凡事外求,結果只能是怨天尤人,欲逃離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內心!六祖慧能曾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王陽明在龍場悟道後說:「吾心自足,不假外求。」
(2)強大的內心八風吹不動——「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此心不動」,指心不受外界幹擾,「得、失、謗、揚、贊、嘲、憂、喜」八風吹不動。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出來。
「隨機而動」,是指在捕捉到事物的本質而在恰當的時機行動,這是成功的關鍵。要做到隨機而動,前提是此心不動。每當危機到來時,很多人成了無頭蒼蠅,本能地東跑西撞,亂了方寸!
而心一動,你看見的事物就只是你的妄念在對方身上的投射,而不是真實存在了。而只有心靜神定,泰然自若,才能發現事物的真相,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隨機而動,才能轉危為機,轉敗為勝。
在「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理念指引下,王陽明成了偉大的軍事家,他一生打仗無數,未嘗敗績。在他去世前一年,兩廣再次叛亂,其他人無法平叛,朝廷不得已再請王陽明出山。孰料,叛匪一聽說鼎鼎大名的王陽明要來,立即就投降了。
(3)強大的內心敢於擔當——「靜處體悟,事上磨練。」
「靜處體悟」,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但王陽明更強調「事上磨練」,在具體的事情上磨練自己才能站得穩,才能靜亦定,動亦定。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有一次,王陽明的一位官員弟子向他討教,說自己很想專心學習「知行合一」,但公務繁忙,怕精力不夠用。王陽明對他說,你還是沒理解「知行合一」,這正是要在事上磨練的啊。比如斷案時,你能不受犯人態度的影響,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糾正自己的偏見,這就是「知行合一」的功夫,何必要離開公務談「知行合一」呢?弟子一聽,恍然大悟。
「知行合一」,事上練。首先要具備調查、洞悉全局的能力,然後就是敢於擔當,遇到事不怕事,而且敢於迎難而上。神奇的是,你越是迎難而上,越是敢於擔當,你遇到的困難就越是迎刃而解。
(4)強大的內心光明磊落——「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用明鏡比喻聖人之心:「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聖人的心就像明鏡,清清明明,任何事物來了都可以照見,等它們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跡。
王陽明臨終時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八個字,可以說是王陽明一生的概括,也是他對世人最後的教誨。內心坦蕩,無有虧欠,生死無礙!世間萬物都是你心的映射,心是光明的,世間一切就是積極美好的。
人之所以成不了聖賢,是因為這些人的良知被內心的私慾所侵蝕、所蒙蔽了,所以需要去除人的貪慾,恢復良知,恢復天理。什麼是天理?天理就是一顆沒有私心物慾的心,心中的理其實也就是世間萬物的理。
王陽明認為每個人都有良知,良知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人人可以「致良知」,「人皆可以為堯舜」。
王陽明心學的獨特價值在於,強調心的作用,強大的內心是自己的上帝,創造力全在於人的內心,人的心智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唯一差異。對於一個人來說,心境澄澈,則心無掛礙,才能達到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