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總有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人世紛雜,也總會有氣不過、看不順眼的人出現。但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太執著於這些人和事,無需尋根究底,也無需非要一較高下。
古語云:「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明代的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也對這個觀點非常贊同,還曾更具體地提出聰明人該有哪「三不問」,又有哪「三不爭」。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看王陽明的教誨,早些悟透,早些受益。
三不問
一不問結果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只要你在過程中盡了全力,那無論結果如何,至少你可以對瀟灑地自己說:「我奮鬥過,我沒有遺憾!」而且就算是失敗了,你每一次的努力都絕不是做無用功,而是在為最終的勝利積攢力量。
正如那句老話:盡人事,聽天命。各種外界因素我們不可控,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究竟該以怎樣的姿態面對困難與挑戰。你要做的,就是抓住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做拼搏。既已奮鬥過,結果就不必強求,得到是意外之喜,失去則是時機尚未來臨,僅此而已。
二不問過往將來
王陽明說:「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確實,過往已過,即使再如何追究不放也無法改變,只會徒增煩惱,讓自己深陷泥沼不可自拔;而將來尚未到來,杞人憂天不僅不能改變明天,還會讓你的今天過得一團糟。
所以過往將來都不必放在心上,皆作雲煙散罷。
三不問人心
王陽明說:「人心,則雜於人而危矣,偽之端矣。」東野圭吾在《白夜行》中就深刻寫道:「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直視太陽,容易被強光刺傷眼睛;直面人心,容易讓痛苦絕望席捲內心。
隔著肚皮的人心最是難測。社會複雜,人心亦是,也許前一秒的友人還對你言笑晏晏,後一秒就厭惡鄙嫌。你捉摸不透,就不要想著去探究人心,因為你可能承受不了它背後巨大的惡意。
三不爭
一不爭口舌
王陽明:「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翁然能收斂得,憤怒嗜欲正到勝沸時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在我們情緒激動之時,若還能克制自己,閉口不言,這種是非大智大勇者不可做到。
對於很多普通人而言,通常內心有什麼不滿不快,情緒激動時便會直接通過言語表達出來。但這個時候說出的言語往往缺乏思考,漏洞百出,只是為了洩憤、逞一時之快而說出的,這樣只會將自己置於一個不利的位置。
二不爭功利俗名
王陽明:「名與實相對。務實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輕一分。若全是務實的心,就沒有一絲求名的心。如果務實的心猶如飢而求食,渴而求飲,還哪裡有時間和精力好名?」
名利心越重,越難腳踏實地做事,為爭虛名勞心費神,到頭來,名利反而會成為捆綁自己的枷鎖。相反只有那些把虛名看成浮雲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富貴名利最終只會隨你一同入黃土,只有真正踏實地做學問,有大智慧的人,才可流芳百世,受萬人敬仰。
三不爭面子
王陽明說:「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久久自然有得力處。」
真正的尊嚴面子不是靠與旁人爭來的,而是要靠自己去掙來。只有自己有出息,旁人才不敢怠慢你。只有堅定自己的內心,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我們才能有一個大格局去成大事。
王陽明一生傳奇,從一個叛逆少年成長為一代聖賢,他的心學智慧更是被學者奉為圭臬。王陽明的思想也是影響了無數後人,就連日本的明治維新改革都是都是以王陽明心學思想為嚮導的。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如果你也想學習更多的王陽明心學升華自己的內心,那就可以來看看《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這本書,書中從「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以及「致良知」的修養學說,這三部分探討了人生哲學,相信憑藉對前人思想精華的學習,不斷追尋內心的強大力量,相信我們終有一天也能創造出不凡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