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2020-12-17 神鳥知訊視界

有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應該會了解一些農村生活場景,在農閒時期,大家往往會在村口屋後拉家常,聚在一起說說村裡新鮮事,回想起以前的農村生活,雖然不像現在這樣方便,但是鄰居之間相處還是很和睦的,很享受那種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的時光。

在農村生活,也會有很多趣事發生,每到夏天,小夥伴們都會一起到田間河堤去捉蝌蚪,路過田間地頭,鄰居奶奶都會把自家地裡面種的小甜瓜送給我們,在農村,除了好玩外,也能學到很多課外知識,尤其是一些野草野花的藥用價值,一些民間神話傳說,最主要的還有一些俗語。

在農村,一般到了五、六十歲的年齡段,大都是有了孫子、外甥的人,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輩分的,這些人人經歷的大半輩子,懂得俗語也是比較多的,也很喜歡念叨些俗語,像鄰居奶奶每次和別人鬧不愉快是,都會念叨「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只是這句話具體是說什麼呢?

先來看一下這句「五十望人三不爭」,人到了五十歲,就逐漸步入了晚年,無論身體還是事業都應該到了上限,這時候自己的子女也都長大成人,能夠自立門戶,這時候自己也能退居二線,不用那麼拼命勞累了,沒事可以帶帶孫子孫女,這時候面對一些事情就要看開些,不要再像年輕人一樣衝動,血氣方剛。

所謂的三不爭也就是不爭權力,不爭地位,不爭錢財,不過小編覺得這三不爭應該是泛指,不單單是說這三種情況,應該還包括其它方面,反正就是希望人到了50歲之後,能夠對一切放寬心,不要有憂慮,自尋煩惱。

這「六十望棺三不有」是說人到60歲的事情,記得以前在農村,有些老人家裡會放棺材,這些老人多半都是年過60,且子女不在身邊,60歲又被稱為花甲,到了60歲,人生是真的到了下半段,何故時候看到棺材,應該做到三點,一是不要有恐懼,二是不要有後顧之憂,三是不要有悲傷。

不過這裡應該三也是量詞,除了上面的三種心態不要有之外,應該還包括其它方面,總之人到了60歲,對世間萬事萬物應該都看淡了,見慣了大場面,內心早已是波瀾不驚,能夠樂觀的去面對日後的生活。

當然這句話是以前經常聽家中老人念叨的,以現在的眼光看有點落後,畢竟五、六十歲還能幹一番大事業的大有人在,「老驥伏櫪,志在千裡」,不過這句話也只是說的是大部分的自然現象,希望老人們能夠安度晚年,關於這句話,你是怎麼理解的,歡迎在評論中留言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話「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說的是什麼意思?
    「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這句俗語,相信不少朋友聽過,這句話所包含的真正意思,現在來看,也有一定的意義。「五十望人三不爭」前半句的意思主要說的是,人到了50歲之後,看到一些人或事,要學會放棄爭論,三爭,三可以代表一個量詞,也可以代表具體的三件事,比如不爭強好勝,不爭權奪利,不爭權地位,通俗一點來說,不爭金錢、名利或地位。
  • 「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看懂了,煩惱它自己就跑了
    所以,身而為人的我們,需要淡定從容地接受生命中的各種突然的捨去與別離,如此才能心平氣和地去過完自己的後半生…說到對人生的選擇和態度,突然想起了中國那一句很有智慧的俗語,說的是:「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具體講的是什麼?我們一句一句來解讀探尋。
  • 俗語:「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六十望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年輕人,可能對俗語有一些陌生,其實這也不是說由於目前的教育,接觸的這些比較少,主要還是因為俗語是咱們老祖宗的智慧結晶,是通過口述流傳下來的,而且看似簡單的俗語,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都是對人生,情感等各個方面極為精闢的總結,所以,沒有一定的人生閱歷是看不明白的。
  • 農村老話:「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六十望棺材」,說的有道理嗎?
    晚上一家人閒談時,父親說起大哥,用了一句老話「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六十望棺材」,希望年近40的大哥振作起來,好好賺錢,別把心思都用在玩上了。其實在農村有很多這樣的老話,都是前人總結的經驗教訓,雖然短小精悍,但仔細想起來卻很有哲理。
  • 農村俗語:「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指的是哪三不?
    文/綰九農村俗語:「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指的是哪三不?在城市中生活久了,總覺得一切來得那麼容易和便利,生活是方便了,心靈上卻多了份空虛和浮躁。一切仿佛就在昨天觸手可及卻又那麼的遙遠,耳邊好像又迴蕩著朗朗上口的民謠和俗語。記得支書爺爺給我們講了很多很多俗語,讓我這麼多年都記憶憂新的是"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對於這句話,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俗語:「四十望財不比三,五十望人不親三」,啥意思?有道理嗎
    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追求和目標,年輕的時候可以瘋狂,可以犯錯,因為你有資本,你要怕。但是步入中年以後,就完全不一樣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拖家帶口,一家子的重擔大都擔在你的肩上,不容許你犯錯誤。有些人很虛榮,很喜歡攀比,我們的老祖宗針對這種情況,給出了建議,是這麼說的:「四十旺財不比三,五十望人不親三」,啥意思?
  • 俗語「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除了論語中有關於三十、四十、五十歲這些年齡的目標要求,咱農村的一些老話對人生這三個具有轉折意義的年齡也有要求。小的時候,對門的王叔上了年紀卻還沒有對象,把王奶奶急得恨不得天天託人給王叔說媒,王叔本人對此卻不以為意,時常和王奶奶就結婚一事爭辯,王叔常說:「我單身我快樂,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你們二老也不用受媳婦的氣,攢的錢你們想怎麼花就怎麼花,這多好。」
  • 俗語:五十不治財,六十不治棺,啥意思?中年人不妨看看
    文/妮子俗語:五十不治財,六十不治棺,啥意思?中年人不妨看看從早期的封建社會到現在,農民這個階層永遠是幹著最苦最累的活,為社會的繁榮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農民們並不一定有很高的知識水平,但是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年復一年的耕作中,也自己總結出了很多規律,並且精煉成一句話,其中一些很有道理並且被大家所認可的話流傳較為廣泛,漸漸變成了我們現在所說的俗語。小編也覺得他們的一些話非常的有道理,而且也留下了很多俗語,有一句俗語是「出門不露白,露白會失財」,不知道大家聽過沒有?今天小編來帶大家看看這些流傳下來的俗語。
  • 農村俗語:五十歲不建房,六十歲不栽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五十歲不建房,六十歲不栽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過去,除了結婚生子的事情外,對於一家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蓋房子了。在以前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人們蓋房可能會將一家人手中的錢都花出去,所以,講究非常的多。
  • 俗語「人到30望子,40望財,50望人」啥意思?有道理嗎?
    而其中最讓大家感興趣的莫過於語言中俗語。那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俗語「人到30望子,40望財,50望人」它教人每個年齡段該幹什麼。 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家都在一天天長大,在一天天變老。人的壽命有限,我們在每個年齡段都有自己的小目標,感悟,以及理想,這樣才能見到自身的成長。那麼對應的年齡到底應該幹什麼?這個問題其實我們早就有了答案。
  • 農村老古話「五十不治財,六十不治棺」啥意思?有道理嗎?
    三、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在農村,老一輩們認為,到七十歲之後,一個人走親串門時,遇到某些突發情況時間晚了還不回家,這時主家一定要把老人送回去,不能留在自家過夜,慢慢長夜保不準發生什麼突發事件;而到了八十歲後,正好遇到飯點,也儘量不留老人在自家用餐,這個年齡段的老人咀嚼功能下降,怕咽著;而到了九十歲高齡,老人到自家串門的
  • 農村俗語「五十歲以後有三不靠」哪三不靠,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俗語「五十歲以後有三不靠」哪三不靠,什麼意思,你知道嗎在農村,有些老人喜歡用一些俗語和人們聊天。有些俗語都是他們自己的親身經歷,在他們心裡,有困難都不算困難,畢竟,他們那個年代更苦。
  • 農村俗語「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俗語在農村流傳千年,分類眾多,其中不乏一些農業生產、社會經驗以及生活道理的哲理短句,這些「老話」看似輕描淡寫,但細細品來,話糙理不糙。比如說「吹什麼風,落什麼雨」,「忙中易出錯」,這些俗語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在農民之間口口相傳,成為一道特殊的農村文化,對於以下的三則俗語,多是經驗之談,你們認可嗎?
  •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是啥意思?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裡面有什麼講究?老祖宗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花甲」。因此來看,這關於年齡的農村俗語確實包含著其中一些道理。但是來說,在農村裡還有一句農村俗語,說的是,「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作衣」,那麼這句農村俗語又包含著何種意思呢,為什麼老祖宗又會說這些呢?李子來回答。
  •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是什麼意思?
    很多的農村俗語都有對稱、互文或諧音的特點,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有利於口頭傳頌。在很長的一段歷史長河中,俗語指導著農桑活動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起到了警示、告誡和經驗總結的作用。要問我國的民俗諺語有沒道理?我認為時過境遷,不可同日而語;或許在以前農業生產較為落後的時期,確實是比較有參考意義的;但是到了科技高速發展的現在,有的俗語也就沒那麼適用了,甚至還比較片面的意思。這就是社會發展程度不一樣,人們對自然規律和農業生產活動的認知能力的差異性。這樣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應該如何理解呢?有沒有一定的道理呢?就此探討如下。
  • 農村俗語30望子,40望財,50望人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
    在農村,一個人一生,分了很多時間段,每一段都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嚮往。因此農村人就形成了這樣一句俗語,「30望子,40望財,50望人」。這句俗語就展現了農村人從30歲到60歲之內的奮鬥過程。~~農村人一生奮鬥過程大概是這樣的。
  • 農村俗語: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啥意思?有什麼講究
    農村俗語: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啥意思?有什麼講究在中國有著非常多的文化傳承,其中傳播最廣的還是民間俗語。民間俗語裡面擁有著非常多的智慧和經驗,能夠指導人們的生活和實踐。很多俗語都是前輩們總結出來的,非常的經典,非常的有效,裡面的道理也很通俗易懂,即使時間過去了很久,裡面的道理還一直被人津津樂道。這就是俗語的魅力,這就是俗語自身的傳播能力。這次小編就要跟大家分享一個經典的俗語,那就是:「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這裡面有什麼深刻的道理嗎?讓小編帶著大家去了解一下吧。
  •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有道理嗎?
    但是人體的各項機能隨著年齡的增大,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到了什麼樣的年紀就該注意規避一些不當的行為,正是這份執著,老輩人總結出來「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的俗語,對後人也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1)四十不多欲。四十歲不管對於男人,還是女人,身體機能都已經過了少壯時候,開始走下坡路了,這個時候要注意克制一些欲望。
  • 農村俗語:「五十不交友,六十不撿漏」,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查閱資料時看到了這麼一句俗語:「五十不交友,六十不撿漏」。當我看到這句俗語後,雖然對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仔細揣摩了老半天,但終究還是沒有能夠揣摩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只好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五十不交友在過去,人們的壽命都普遍較短,1996年出版的《生命與災禍》第5期中刊登了林萬孝先生所撰寫的《我國歷代人平均壽命和預期壽命》一文。
  • 「雨打棺,十年酸;雨灑墳,出貴人」,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薤露》古人比較迷信,尤其是遇到一些解釋不了的事情,他們歸結於宿命或者是鬼神。主要原因是當時的科學技術有限,人們的認知水平相當低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認知觀念。甚至古人將一些想法編成了俗語,希望更多的人知道。古代流傳下來的俗語很多,有的是封建迷信,後人一定要鑑別,比如這句話:雨打棺,十年酸;雨灑墳,出貴人。到底有沒有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