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指的是哪三不?

2020-12-17 歷史芷天

文/綰九

農村俗語:「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指的是哪三不?

在城市中生活久了,總覺得一切來得那麼容易和便利,生活是方便了,心靈上卻多了份空虛和浮躁。流淌在血液中小小的不安分仿佛被日漸繁華的都市磨平了。每當這時,總會想起幼時短暫卻美好的農村生活。

支書爺爺家一臺老舊的電視機,村口飄著香氣的爆米花,鄰居大爺家胖胖的大黃。一切仿佛就在昨天觸手可及卻又那麼的遙遠,耳邊好像又迴蕩著朗朗上口的民謠和俗語。

記得支書爺爺給我們講了很多很多俗語,讓我這麼多年都記憶憂新的是"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對於這句話,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一、四十望財三不比

在農村,長輩們總是告訴自己的子女"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這句話的意思是,三十歲是一個人家庭事業剛剛起步的年紀,這個時候無論是婚姻還是工作都在起點,只要把這個起點做好了,成家立業就是瓜熟蒂落的事了。

而當我們到了四十歲,我們對人生有了更廣泛的理解,這十年累積了閱歷和經驗。這個階段是我們事業的巔峰時期,但同時也是人生步入了比較困難的時期。

父母年齡大了需要贍養,孩子又在慢慢長大,求學也需要大量的資金。可以說這個階段困難與成功並存。

因此對於這個階段的男人來說,資本的累積最重要!

在農村過了四十歲格局已定的時候,就要活得坦然一些,這三不比指的是哪三不呢?就是沒必要和別人比財富、比出身、比子女。這也就是上文中的"三不比"。因為人比人,氣死人呀。

二、 五十望人三不親

老話說得好,"五十知天命"。到了這個年紀,孩子們都已將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而我們,會慢慢的老去。曾經的激情歲月如過往雲煙,隨著年華的老去而漸漸感到空虛。

因此處於這個年齡段的人更需要關心呵護,想常常見到孩子們,也想多看看和自己隔代親的孩子們

父母一生都在為我們奔波,當他們老去的時候,我們應該像他們愛我們一樣,呵護不再雷厲風行不再堅不可摧的爸爸媽媽。

"三不親"則是說不和勢力心的人接觸,不和寡義之人打交道,不和重利之人交往。存於世上,我們一定要認清自己交往的人,不要為小人利用,也不要被功利薰染的失去了本心。

交友不看重外物,善良赤誠的人才能是人生路上長久的朋友。

這句俗語講了好幾個深刻的道理,小編認為真的值得我們記住並傳承下去,你們覺得呢?

相關焦點

  • 俗語:「四十望財不比三,五十望人不親三」,啥意思?有道理嗎
    但是步入中年以後,就完全不一樣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拖家帶口,一家子的重擔大都擔在你的肩上,不容許你犯錯誤。有些人很虛榮,很喜歡攀比,我們的老祖宗針對這種情況,給出了建議,是這麼說的:「四十旺財不比三,五十望人不親三」,啥意思?有道理嗎?
  • 農村老話:「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六十望棺材」,說的有道理嗎?
    前幾天放國慶節假,回了趟農村老家。晚上一家人閒談時,父親說起大哥,用了一句老話「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六十望棺材」,希望年近40的大哥振作起來,好好賺錢,別把心思都用在玩上了。其實在農村有很多這樣的老話,都是前人總結的經驗教訓,雖然短小精悍,但仔細想起來卻很有哲理。
  • 俗語:「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六十望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年輕人,可能對俗語有一些陌生,其實這也不是說由於目前的教育,接觸的這些比較少,主要還是因為俗語是咱們老祖宗的智慧結晶,是通過口述流傳下來的,而且看似簡單的俗語,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都是對人生,情感等各個方面極為精闢的總結,所以,沒有一定的人生閱歷是看不明白的。
  • 俗語「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除了論語中有關於三十、四十、五十歲這些年齡的目標要求,咱農村的一些老話對人生這三個具有轉折意義的年齡也有要求。小的時候,對門的王叔上了年紀卻還沒有對象,把王奶奶急得恨不得天天託人給王叔說媒,王叔本人對此卻不以為意,時常和王奶奶就結婚一事爭辯,王叔常說:「我單身我快樂,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你們二老也不用受媳婦的氣,攢的錢你們想怎麼花就怎麼花,這多好。」
  • 農村俗話「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說的是什麼意思?
    「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這句俗語,相信不少朋友聽過,這句話所包含的真正意思,現在來看,也有一定的意義。「五十望人三不爭」前半句的意思主要說的是,人到了50歲之後,看到一些人或事,要學會放棄爭論,三爭,三可以代表一個量詞,也可以代表具體的三件事,比如不爭強好勝,不爭權奪利,不爭權地位,通俗一點來說,不爭金錢、名利或地位。
  • 在農村,這句俗語「四十不比三,五十別親三」說的是什麼呢?
    導語:在農村,這句俗語「四十不比三,五十別親三」是什麼意思呢?裡面又有什麼道理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跟著小編繼續往下看。生活在農村的大家有聽過多少的俗語呢?很多人在自己家的爺爺奶奶的嘴裡是否都有聽過這樣那樣的俗話呢?這些話或許是老人們對生活經驗的總結,也或許是他們對某些生活現象的描述。
  • 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有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應該會了解一些農村生活場景,在農閒時期,大家往往會在村口屋後拉家常,聚在一起說說村裡新鮮事,回想起以前的農村生活,雖然不像現在這樣方便,但是鄰居之間相處還是很和睦的,很享受那種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的時光。
  • 老人常說:「四十歲不比三,五十歲不親三」,啥意思?
    只說真話的農民公眾號實際上,應該很多人都對我們國家的文化很感興趣,尤其是農村的俗語文化雖然俗語距離現在已經有很長一段歷史,但是只要我們用對觀念去解釋,同樣能夠明白這些俗語的意義。農村現有一句俗語:「四十歲不比三,五十歲不親三」,是老一輩想要給下一代的忠告,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農村俗語30望子,40望財,50望人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
    在農村,一個人一生,分了很多時間段,每一段都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嚮往。因此農村人就形成了這樣一句俗語,「30望子,40望財,50望人」。這句俗語就展現了農村人從30歲到60歲之內的奮鬥過程。~~農村人一生奮鬥過程大概是這樣的。
  • 農村諺語「人過四十不比三,五十以後三莫靠」,什麼意思?
    農村的俗語由來已久,對於每一句俗語的出處,相信不會有人知曉!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些流傳在農村,又膾炙人口,引人深思的句子,總是能聽見!雖然在國家經濟大發展的前提下,很多的俗語都已經淹沒在知識的光環下,但是仍有一些俗語卻在影響著一些人,啟迪著一些人!
  • 古人云「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子、財、人具體指啥?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同的年齡對應著不同的生活狀態,自然也會有不同的人生感悟。古人云「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這裡的「望子、望財、望人」具體指什麼?
  • 俗語:「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老祖宗的告誡要多看看
    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樣的事情。四十歲有三不比,而五十歲有三不親,這是農村人總結出來的經驗,它很好的告訴了四十歲和五十歲的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簡單的俗語背後,其實是深刻的人生哲理。
  • 農村流傳一句話,四十三不比,五十三不親,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都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是古代人民總結出來的,但是在農村也有一些老人們總結出來的俗語,很多俗語也留到了現在,它們反映的正是不同年齡階層的人不同的生活追求,細細品味就覺得老人們說的話非常有哲理,老人們常說四十三不比,五十三不親,你們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
  • 俗語:四十不惑,望財不比三;五十知天命,思人不親三,是何意?
    人到中年,四十不惑,茫然四顧,卻發現自己還在為錢所累,這就是現代中年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只有到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紀,才會突然明白,原來和親人在一起,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這就是俗語「四十不惑,望財不比三;五十知天命,思人不親三」所要表達的真實內容。
  • 「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看懂了,煩惱它自己就跑了
    所以,身而為人的我們,需要淡定從容地接受生命中的各種突然的捨去與別離,如此才能心平氣和地去過完自己的後半生…說到對人生的選擇和態度,突然想起了中國那一句很有智慧的俗語,說的是:「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具體講的是什麼?我們一句一句來解讀探尋。
  • 中年人應該看看,「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是什麼意思?
    都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說明中年時期對於一個人的一生至關重要。據說中年人應該看看這句話——「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一、老話說得好中國的歷史起源最最最真實的情況已經無人知曉了,不過那些有跡可循的事情依然會流傳下去。有些流傳度比較廣,所以人們知曉的程度比較廣。
  • 農村諺語:「人過四十不比三,五十以後三莫靠」,是啥意思?
    農村裡的每句諺語都膾炙人口,但是對於她的出處卻無人知曉,一般從歷史上流存下來的,即是說經歷過幾代,幾十代,幾百代人們生治經驗體會和沉澱得出來的真諦,相信能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的傳誦,這些話都是有一定的生活道理,接下來給大家介紹兩句俗語。
  • 俗語「人到30望子,40望財,50望人」啥意思?有道理嗎?
    它其實是我們民族中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與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已經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比如說思想、文字、語言,六藝,生活方式等等。而其中最讓大家感興趣的莫過於語言中俗語。那麼今天咱們就來聊聊俗語「人到30望子,40望財,50望人」它教人每個年齡段該幹什麼。 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家都在一天天長大,在一天天變老。
  • 老話講「人有三不親」,指哪三類人?原來如此,漲見識了
    有的俗語非常經典,甚至對於現代生活都還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所以到今天都還在流傳著。當然了,流傳下來的俗語也有一部分對當代沒有什麼參考價值,所以也就很少被人提及,逐漸被人們淡忘。例如,"人有三不親",這句話現在很少被人們熟知,只有農村地區可能還在提,那麼這句俗語當中的是「三不親」是指哪三種人呢?
  • 「二十望妻,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你知道這句農村俗語什麼意思嗎
    不管是生活在農村的小夥伴還是老家在農村的小夥伴,我們回到村子裡的時候,就可以聽非常的多的俗語,這些俗語大多數是從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口說出來的,在農村其實流傳著非常多的的俗語。俗語也涉及著非常多的方面,各種各樣,各種說法,有說人生的俗語、有說小孩的俗語、有說做人的俗語等等,這些俗語也可以說是,農村的一種文化,其實文化也包含了很多中,但俗語就是農村的文化之一。今天我就給大家帶來一句流傳至今的農村俗語:「一個人,二十望妻,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你們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