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裡面有什麼講究?
老祖宗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花甲」。因此來看,這關於年齡的農村俗語確實包含著其中一些道理。可能是一歲年齡一歲心吧,而隨著年齡的日漸增加,人們的心理和身體上自然也就不同了。
但是來說,在農村裡還有一句農村俗語,說的是,「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作衣」,那麼這句農村俗語又包含著何種意思呢,為什麼老祖宗又會說這些呢?李子來回答。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作衣」的意思:
「五十不建房」的意思:
五十歲是知天命之年,在古時候來說也是「埋半截黃土」的人。而古人認為,在三十歲的時候事業就成功了,在四十歲的時候人生到了重新思考的的年齡。而在五十歲後,大事小事已經完成了,而孩子也已經成家立業,自然也到了享受天倫之樂的年齡了,自然也就不該為建設房屋操心了。就算是到了這個年齡,為孩子建設房屋,可是由於體力的原因,也是有心無力了。因此來說,老祖宗認為的這五十歲不建房屋,自然也是這個意思。
從現在來看,五十歲的年齡還要為買房而努力著:
老祖宗的這句俗語雖然有道理,但是拿到現在卻不適用,就哪現代來說吧,很多五十歲的的人正在四處奔波著,為給兒子買房而努力工作著。而我們村裡五十歲的「年輕老人」,他們是不在家裡享受天倫之樂的,而是在炎熱的工地上幹活,為了給孩子買上樓房,而還上彩禮。所以來說,筆者認為這句俗話放到現在是不很實用。
「六十不栽樹」的意思:
俗話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意思是說,這樹不是給自己栽種的,而是讓後人來享福的。在古時候,樹木也是一種老祖宗的一種財產之一,蓋房子做家具樣樣是離不開木頭的,可見這樹木對於古人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來說,由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些樹木成才往往需要十年的時間,而這對六十歲的老人來說,等樹木長成後,自己也用不上了。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由於六十歲的老頭由於體力原因限制,也是不能再去耗費一些體力勞動了。正因為如此,因此也就有了俗語:「六十不栽樹」的 說法。
但是按照現在來看卻不盡然:一些六十多歲的老人卻為栽樹賺錢而努力著,而他們栽樹的目的當然也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自己的兒孫。就拿老人的孫子來說吧,孫子的一些費用、零用錢都是依靠爺爺來完成的,如果六十歲的爺爺如果沒有錢的話,估計遭兒媳白眼的會有很多的。而這句農村俗語:「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很詮釋的說明了這個道理。
「七十不做衣」的意思:
俗語道:「人過七十古來稀,鼻子裡面淨鼻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到了七十歲以後,身體的活動能力自然不好了,一些大事小事上自然需要很多人的照顧。自然就不再要好了,更不注重打扮了。而在古時候人們是非常貧窮的,平常人家有一件衣服就是很奢侈了,而七十歲的老人在古代壽命就算很長了,即使做了衣服也會穿不長的。所以來說,也就有了「七十不做衣」之說。
但是按照現代來看:現在公園裡70多歲的大爺打扮的也很時髦,他們或去跳廣場舞,或去池塘邊釣魚,一副年輕活力的模樣。因此來看,這句話放到現在也是很不實用的。
綜上所述:
我們了解農村俗語,可以明白了很多道理,讓我們學會了為人處事的態度。但是這句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作衣」,按照老祖宗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也很講究的。可是拿到現在來看,卻不是很實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