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是啥意思?

2020-12-14 李子說農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裡面有什麼講究?

老祖宗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花甲」。因此來看,這關於年齡的農村俗語確實包含著其中一些道理。可能是一歲年齡一歲心吧,而隨著年齡的日漸增加,人們的心理和身體上自然也就不同了。

但是來說,在農村裡還有一句農村俗語,說的是,「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作衣」,那麼這句農村俗語又包含著何種意思呢,為什麼老祖宗又會說這些呢?李子來回答。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作衣」的意思:

「五十不建房」的意思:

五十歲是知天命之年,在古時候來說也是「埋半截黃土」的人。而古人認為,在三十歲的時候事業就成功了,在四十歲的時候人生到了重新思考的的年齡。而在五十歲後,大事小事已經完成了,而孩子也已經成家立業,自然也到了享受天倫之樂的年齡了,自然也就不該為建設房屋操心了。就算是到了這個年齡,為孩子建設房屋,可是由於體力的原因,也是有心無力了。因此來說,老祖宗認為的這五十歲不建房屋,自然也是這個意思。

從現在來看,五十歲的年齡還要為買房而努力著:

老祖宗的這句俗語雖然有道理,但是拿到現在卻不適用,就哪現代來說吧,很多五十歲的的人正在四處奔波著,為給兒子買房而努力工作著。而我們村裡五十歲的「年輕老人」,他們是不在家裡享受天倫之樂的,而是在炎熱的工地上幹活,為了給孩子買上樓房,而還上彩禮。所以來說,筆者認為這句俗話放到現在是不很實用。

「六十不栽樹」的意思:

俗話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意思是說,這樹不是給自己栽種的,而是讓後人來享福的。在古時候,樹木也是一種老祖宗的一種財產之一,蓋房子做家具樣樣是離不開木頭的,可見這樹木對於古人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來說,由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些樹木成才往往需要十年的時間,而這對六十歲的老人來說,等樹木長成後,自己也用不上了。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由於六十歲的老頭由於體力原因限制,也是不能再去耗費一些體力勞動了。正因為如此,因此也就有了俗語:「六十不栽樹」的 說法。

但是按照現在來看卻不盡然:一些六十多歲的老人卻為栽樹賺錢而努力著,而他們栽樹的目的當然也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自己的兒孫。就拿老人的孫子來說吧,孫子的一些費用、零用錢都是依靠爺爺來完成的,如果六十歲的爺爺如果沒有錢的話,估計遭兒媳白眼的會有很多的。而這句農村俗語:「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很詮釋的說明了這個道理。

「七十不做衣」的意思:

俗語道:「人過七十古來稀,鼻子裡面淨鼻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到了七十歲以後,身體的活動能力自然不好了,一些大事小事上自然需要很多人的照顧。自然就不再要好了,更不注重打扮了。而在古時候人們是非常貧窮的,平常人家有一件衣服就是很奢侈了,而七十歲的老人在古代壽命就算很長了,即使做了衣服也會穿不長的。所以來說,也就有了「七十不做衣」之說。

但是按照現代來看:現在公園裡70多歲的大爺打扮的也很時髦,他們或去跳廣場舞,或去池塘邊釣魚,一副年輕活力的模樣。因此來看,這句話放到現在也是很不實用的。

綜上所述:

我們了解農村俗語,可以明白了很多道理,讓我們學會了為人處事的態度。但是這句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作衣」,按照老祖宗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也很講究的。可是拿到現在來看,卻不是很實用的。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五十歲不建房,六十歲不栽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五十歲不建房,六十歲不栽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過去,除了結婚生子的事情外,對於一家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蓋房子了。在以前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人們蓋房可能會將一家人手中的錢都花出去,所以,講究非常的多。
  • 俗語「50不蓋房,60不種樹」啥意思?50歲以後就不能建房了嗎?
    摘要:俗語「50不蓋房,60不種樹」,說的是啥意思?50歲後不能建房嗎?不過在農村裡也流傳著一句古人傳下來的老俗語:五十不蓋房,六十不種樹,老祖宗這句古訓是啥意思?有什麼道理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先來看看前半句「50不蓋房」,它的字面意思是說到了50歲以後,就不要再去想著蓋房子的事情了,也不要從事蓋房子相關的工作了。這是為何呢?
  • 農村俗語「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啥意思?老話有理
    ,豐富的年夜飯成為了大年三十的收官之作,過完出大年三十,從初一開始各種習俗就會一一被安排上,畢竟這春節是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習俗自然不會少,其中提著禮物走親戚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了,因為平時大家都忙很多親戚朋友都疏於溝通,過年了都閒下來,所以這個時候串門成為了春節期間一個重要的事情,在農村有一句關於春節串門的俗語「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相信很多朋友對這個俗語有些不懂,下面筆者就給大家分析下
  • 農村俗語:「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講的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多多少少都流傳著一些富有特色的俗語,在不同的地方,這些俗語在句式和表達形式上略有不同,但表達的意思卻是相似的。它們在農村被一代一代的口口相傳,富有人生哲理,是我們祖先的重大發明。充滿了我們祖先的智慧,祖先們用「話粗理不粗」的俗語教會我們人際交往、為人處世、農耕經驗等。
  • 農村俗語「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俗語在農村流傳千年,分類眾多,其中不乏一些農業生產、社會經驗以及生活道理的哲理短句,這些「老話」看似輕描淡寫,但細細品來,話糙理不糙。一、狐狸不樂龍王,魚鱉不喜鳳凰在農村,俗話說「道不同,不與之謀」,這句俗語的含義是指,狐狸不願意結交水中王,而魚鱉不喜鳥中王,習性不同,所需要的夥伴也不會相同!這句俗語引申的含義是,不是同一層級的,不願與之相交!
  • 農村俗語:「五十不交友,六十不撿漏」,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查閱資料時看到了這麼一句俗語:「五十不交友,六十不撿漏」。當我看到這句俗語後,雖然對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仔細揣摩了老半天,但終究還是沒有能夠揣摩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只好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五十不交友在過去,人們的壽命都普遍較短,1996年出版的《生命與災禍》第5期中刊登了林萬孝先生所撰寫的《我國歷代人平均壽命和預期壽命》一文。
  • 俗語:五十不治財,六十不治棺,啥意思?中年人不妨看看
    文/妮子俗語:五十不治財,六十不治棺,啥意思?中年人不妨看看從早期的封建社會到現在,農民這個階層永遠是幹著最苦最累的活,為社會的繁榮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今天我們要看的第二句俗語是「五十不治財,六十不治棺」,這句話其實是在提醒一些快進入老年時代的人,應該為自己早做打算。在自己50歲的時候,還可以掙錢,早早的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好準備,打下一定的經濟基礎,這樣才不至於在自己已經步入老年時代的時候,驚慌失措。
  • 農村俗語「五不起房、六不遷居,七不出門」是啥意思?老話在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額擠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是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五不起房,六不遷居,七不出門」,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麼?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農村俗語「5月不建房,6月不搬家」啥意思?5月不建房是啥道理?
    農村俗語「5月不建房,6月不搬家」啥意思?5月不建房是啥道理?文/農夫也瘋狂現在農村很多的老人,依然習慣用農曆來記事。最為常見的就是過生日,或者是結婚、喬遷這樣的喜事選日子,其中就是依據農曆為主。而俗語俗語「5月不建房,6月不搬家」的意思是說,在農曆五月份的時候不適宜動工建房子,而到了農曆六月份的時候,就不適宜搬家了。這是為什麼呢?5月不建房是啥道理?五月不起房每年到了農曆五六月份的時候,農民都是比較忙碌的。
  •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是什麼意思?
    很多的農村俗語都有對稱、互文或諧音的特點,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有利於口頭傳頌。在很長的一段歷史長河中,俗語指導著農桑活動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起到了警示、告誡和經驗總結的作用。要問我國的民俗諺語有沒道理?我認為時過境遷,不可同日而語;或許在以前農業生產較為落後的時期,確實是比較有參考意義的;但是到了科技高速發展的現在,有的俗語也就沒那麼適用了,甚至還比較片面的意思。這就是社會發展程度不一樣,人們對自然規律和農業生產活動的認知能力的差異性。這樣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應該如何理解呢?有沒有一定的道理呢?就此探討如下。
  • 農村俗語:「房前不栽樹,屋後不種花」啥意思?背後有何深層原因
    文/訪客的室友農村俗語:「房前不栽樹,屋後不種花」啥意思?而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的這句俗語——「房前不栽樹,屋後不種花」,就屬於沒有多大害處的一類,而且這句俗語所講述的內容其實在現今的生活中是被廣泛應用的。綠色植物其實在人們的居住環境中是必不可缺的,無論是城市中的小區裡,還會農村的院子中,都會有綠色植物點綴著單調普通的生活。
  • 農村老話說「六十不借債,七十不過夜,八十不出門」,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裡許多的經驗都以俗語、諺語的等形式表現出來。聽起來簡單易懂,很容易就讓人明白其中的意思,因此也流傳的非常廣泛。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做事做人的準則,人們也樂意遵守,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農村裡流行著這樣的一種說法,「六十不借債,七十不過夜,八十不出門」,村裡的老人大都遵循著這一規矩。年事已經高的人,體力下降各種老年病也接踵而來,若是有什麼意外對人對己都不利,應該避免上述的事情。
  • 農村俗語「門前不栽竹,屋後不種樹」,到底啥意思?看完就明白了
    農村的房子一般都是獨門獨戶,且在建房時一般都會考慮要在房前屋後留下一定的空地,便於晾曬農作物,也便於在空地裡種植一些蔬菜或者是栽植一些花花草草、果木樹子等,這是令很多城裡人非常羨慕的地方。但是對於農村住居周圍栽植樹木的問題,其實是有很多講究的,並不是你想栽啥就栽啥,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前不栽桑、後不栽柳」的老話,就是根據諧音和一些風俗而總結出來,不能出門就見喪(桑),也不能後門正對「扶喪棒」(柳樹是農村製作發喪時所用的扶喪棒的專用木材)。
  • 農村俗語「門前不栽樹,屋後不開窗」是啥意思?老話還在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居住的房屋和環境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門前不栽樹,屋後不開窗」,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農村俗語:門前不栽樹,屋後不開窗,有道理嗎?為何不能開窗?
    農村俗語是農民祖祖輩輩相承流傳下來的積累經驗,是他們智慧結晶,語句簡單,通俗易懂,但內函深奧,博大精深,具有一定的生活哲理,源於生活,又用來指導人們的生活,讓人少走彎路,今天給大家分享的農村俗語是"門前不栽樹,屋後不開窗"。
  • 農村有句俗語: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這是什麼意思?
    中國俗語文化和民俗文化一直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即俗語之中包含著祖先民俗的智慧,而民俗文化經過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演變又能夠為俗語寶庫之中增加新的元素。在過去農村老一輩之中一直盛傳說:遇到七十歲或者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來家中做客,不要讓他在家中過夜,遇到八十歲或者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來家中做客,吃飯的時候不要給他準備。那這裡面到底有什麼講究呢?七十不留宿的來歷中國民間有一句俗語說,五十歲活年年,六十歲活月月,七十歲活天天,八十歲活時時。
  • 「50不蓋房,60不種樹,70不裁衣」有何寓意?聽聽老人的看法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農村俗語有很多,沒有一千也有八百。小時候,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跟著爸媽去別人家串門,然後坐在門檻上聽他們說話,因為覺得很有意思。因為好動串門自然就多,聽到過的俗語也不勝其數,但其中讓我印象最深還是那句「50不蓋房,60不種樹,70不裁衣」,大家知道為什麼嗎?有明白其中含義的嗎?
  • 俗語:房前不栽樹,屋後不種花,啥意思?老祖宗的經驗細緻入微
    俗語:房前不栽樹,屋後不種花,啥意思?老祖宗的經驗細緻入微中國古代封建思想比較濃厚,社會生活中一言一行都有講究和禁忌,什麼日子該做什麼,家裡客廳臥室該擺放什麼都有俗語指點的明明白白。不過也並不是所有的俗語都是純粹的迷信意味,不少俗語在迷信色彩之後,還是有一定生活道理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這樣一句俗語:房前不栽樹,屋後不種花。這句話乍一看就有濃濃的迷信色彩。比如房前不能種樹。在古人看來,房前種樹意味著「困」。為什麼會「困」呢,因為樹木種在房前,很容易擋住大門,大門通財,尤其是農村的房子,門後就是明堂。
  • 俗語:「房前不栽樹,屋後不留窗」是什麼意思?真相在這裡
    導讀:俗語:「房前不栽樹,屋後不留窗」是什麼意思?,就像今天咱們說的這句俗語「房前不栽樹,屋後不留窗」,就是先人們對於住房的一些經驗之談,下面咱們就來了解下其中的道理。房前不栽樹農村最多的就是樹木,千百年一直流傳這一句」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栽樹不僅可以自己享受,子孫後代都可以在大樹底下乘涼,也算是造福的一件美差。那麼為什麼會說房前不栽樹呢?
  • 農村俗語和老話「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是什麼意思?
    俗語的特點都簡單明了,說起來朗朗上口易於理解,因此它能代代相傳下來。人們現在聽到的許多俗語都包含著深刻的哲理,當然,它們也反映了當時的人們的思想觀念,「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就是一句流傳下來的俗語,當中也蘊含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