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和老話「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是什麼意思?

2020-12-09 夜芒星

歡迎閱讀,我是夜芒星。從遠古時代到現在,許多至理名言在中國流傳著,這些話不僅是古代人智慧的結晶,而且是經過漫長歷史變遷得出來的總結。俗語的特點都簡單明了,說起來朗朗上口易於理解,因此它能代代相傳下來。人們現在聽到的許多俗語都包含著深刻的哲理,當然,它們也反映了當時的人們的思想觀念,「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就是一句流傳下來的俗語,當中也蘊含一定的道理。

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

首先,「六十不交言」意思是當人們到了六十歲時,已經進入了老年,在古代,一直都有耳順之年的說法。而六十歲就是指耳順之年。當人們到達這個年齡時,身心和力量均不如以前,很容易就身體疲憊和精神疲勞,因此基本上在這個年齡,他們不再為物質生活而操勞賣命,而是希望好好休息保持健康。而且,這個年齡的人思維也很遲緩,如果他們與年輕人交流,往往會固執己見,無法完全理解年輕人的思想和含義,這就很容易造成誤會。到了60歲後,許多人的溝通能力大大降低,因此年輕人在與老年人交談時需要謹慎,而這個年齡的老年人也需要注意應對,避免發生不必要的爭吵。

農村俗語和老話古代諺語

其次,「七十不留宿」是指在這個年齡段,人體功能開始下降並經常生病,並且自古就有一種說法「人到七十古來稀」,能活到這個年紀已經算是比較幸運的。但身體狀況也需要注意,如果輕易在別人家中留宿,那麼一旦身體出現了異樣,很容易給別人添麻煩,所以這種說法就會出現。

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

「八十不留飯」意思是八十歲的人們會吃得比較少,不能與年輕時候相比。而且,這個年齡的老年人對飲食非常挑剔,當然不是指挑食,而是腸胃和消化功能已經開始衰退,如果此時不注意,仍然暴飲暴食,那只會增加身體的負擔。80歲的老年人需要以清淡飲食為主,對身體更有益,畢竟病從口入,飲食是老年人生活必須重視的一個環節。

農村俗語和老話古代諺語

當然,雖然這句話已經流傳了很久,有的話確實很受用,但是在當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水平已經不斷提高,各個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善,60歲以上還在為自己的專業打拼或者是四處遊山玩水的人都不在少數。所以古代傳下來的俗語諺語也只能因人而異了。感謝閱讀感謝關注,我是夜芒星。

相關焦點

  • 農村有句俗語: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這是什麼意思?
    在過去農村老一輩之中一直盛傳說:遇到七十歲或者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來家中做客,不要讓他在家中過夜,遇到八十歲或者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來家中做客,吃飯的時候不要給他準備。那這裡面到底有什麼講究呢?七十不留宿的來歷中國民間有一句俗語說,五十歲活年年,六十歲活月月,七十歲活天天,八十歲活時時。
  • 農村俗語「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什麼意思?
    農村諺語是非常具有魅力的農村文化,揭示了農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傳統思想、民俗文化、道德箴言等等,都是老一輩農民記錄的點點滴滴的精髓語言,告誡子孫很多道理,希望後代們都能傳承下去。小編向大家介紹的俗語是「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養老文化精粹:六十不勸酒,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
    有些俗語富含做人處世的道理,也有些俗語反映了勞動農民對生活的美好願望。對於生長在農村的人,相信都會從老人口中聽到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老話。老人說的話,紙可包,就說一些老輩人口中的口頭禪,俗話,甚至一些傳承下來的老話,都是很經典的。
  • 農村俗語:70不留宿,80不留飯,90不留坐,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70不留宿,80不留飯,90不留坐,是什麼意思?文/農夫也瘋狂世人都知道老來難,人年紀一大了,就怕給別人添麻煩,然後遭到子女及他人的嫌棄。可是,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誰都無法避免的。因此為了避免被人嫌棄,只能是儘量少給別人添麻煩。
  • 農村俗語:「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講的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多多少少都流傳著一些富有特色的俗語,在不同的地方,這些俗語在句式和表達形式上略有不同,但表達的意思卻是相似的。它們在農村被一代一代的口口相傳,富有人生哲理,是我們祖先的重大發明。充滿了我們祖先的智慧,祖先們用「話粗理不粗」的俗語教會我們人際交往、為人處世、農耕經驗等。
  • 老人常說:「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是什麼意思? - 農...
    有些俗語富含做人處世的道理,也有些俗語反映了勞動農民對生活的美好願望。對於生長在農村的人,相信都會從老人口中聽到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老話。今天筆者也為大家分享幾句俗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①「能大能小是條龍,只大不小是條蟲」。這句俗語的寓意是在告訴人們,做人做事要懂得變通,靈活多變。而不是一根筋,要懂得避高就低。
  • 「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有沒有道理,非常實用
    古時候民俗俗語俗話,儘管許多 淺顯易懂,但一些使我們煞費苦心難以了解透亮,既然可以歷經上千年歲月滄桑而經久不衰,毫無疑問有它的大道理。如「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沒留飯」,這句俗語該怎麼解釋呢?「六十不交言」這句話的意思是勸誡年青人,不必與六十多歲的老人深入交流,更沒必要造成語言上的矛盾。
  • 老人為何三不留: 七十不留宿, 八十不留飯, 九十不留坐?
    "七十不留宿, 八十不留飯, 九十不留坐",這是民間文學中最流行的一種。為什麼70後的老人三不留?為什麼老人三不留: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這三句俗語的意思是,老人70歲以後,如果到親戚、朋友家裡串門,主人不要強留其住;80歲以上的老人,不要強留其吃飯;90歲以上的老人,更是連坐也不留。
  • 俗語「50不交錢,70不留宿」是什麼意思?老祖宗的智慧確實有道理
    過去在老祖宗經常教導我們的俗語中,有這樣的一句話「50不交錢,70不留宿」,其實這句俗語在很多地方都有,有些地方還有「50不交錢,60不交言,70不留宿,80不留飯」的說法。孔夫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農村俗語「60不交言,七十不留宿,80不留飯」這話有道理嗎?
    這三句話,分別表達了三個不同年齡段需要注意的事情,先說一下這六十不交言。過去那時候,人到了六十歲以後,完全到了老年人的感覺,不像現在六十歲的人,只要稍加打扮,看上去根本不像老人,如果平常注意鍛鍊,六十歲的人依然朝氣蓬勃。
  • 「出門不露白,露白會失財」,這句農村俗話說得準嗎?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在農村,流傳著很多老話。比如說「客人不斷行家路,女兒不斷娘家路」,說的是商人為了自己的經商之路更順暢不要和行家們斷了聯繫,做女兒的即使出嫁了也要和父母多聯繫。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農村的那些老話。1、出門不露白,露白會失財這句老話的意思就是說,露白指的是將自己的家底或者別的顯眼東西向外人展現出來,一旦這樣做了就可能會有損失。過去在農村,農民朋友打了糧食賣了錢也會很低調,不對外張揚。一旦有人發家致富了,要是太顯擺,就會被大家議論,也會被賊惦記著。
  • 農村老話「六十不借債,七十不留夜,八十不出門」什麼意思?
    在農村老年人活到六十歲以後,在家庭中一般的事都是兒女當家了,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至於家庭財政大權也就不去過於多問了,即使能掌管家庭的,別的鄰人就對你有看法了。尤其是在當今的金錢社會裡,親情與友情並不像過去那樣的純潔了,現在鄰裡和親友之間也缺少了信任。
  • 農村老話說「六十不借債,七十不過夜,八十不出門」,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裡許多的經驗都以俗語、諺語的等形式表現出來。聽起來簡單易懂,很容易就讓人明白其中的意思,因此也流傳的非常廣泛。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做事做人的準則,人們也樂意遵守,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農村裡流行著這樣的一種說法,「六十不借債,七十不過夜,八十不出門」,村裡的老人大都遵循著這一規矩。年事已經高的人,體力下降各種老年病也接踵而來,若是有什麼意外對人對己都不利,應該避免上述的事情。
  • 「50不交錢,80不留飯」為何不能和50歲的人談錢,不留80老人吃飯!
    農村流傳的一些俗語,很多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才能廣為流傳。這些俗語都來源於生活,是人們為人處世的經驗之談,短短的三言兩語,往往蘊含著深奧的智慧。雖然沒有華麗的文辭作修飾,但都是切實的道理,這就是所謂的「話糙理不糙」。
  • 道一道農村人口中常說的老話,品一品其中的韻味和深刻含義
    有的時候僅僅是短短的一句話,就能將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人物的心理都描述得淋漓盡致,這些俗語所蘊含的為人處世的道理,以及其中蘊藏的韻味,都值得我們去體會、探索和感受。例如,下面這些老話中間就包含著許多的哲理。
  • 俗語:五十不治財,六十不治棺,啥意思?中年人不妨看看
    文/妮子俗語:五十不治財,六十不治棺,啥意思?中年人不妨看看從早期的封建社會到現在,農民這個階層永遠是幹著最苦最累的活,為社會的繁榮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農民們並不一定有很高的知識水平,但是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年復一年的耕作中,也自己總結出了很多規律,並且精煉成一句話,其中一些很有道理並且被大家所認可的話流傳較為廣泛,漸漸變成了我們現在所說的俗語。小編也覺得他們的一些話非常的有道理,而且也留下了很多俗語,有一句俗語是「出門不露白,露白會失財」,不知道大家聽過沒有?今天小編來帶大家看看這些流傳下來的俗語。
  • 農村老古話「五十不治財,六十不治棺」啥意思?有道理嗎?
    一、 飯可以亂吃,話可不能亂講這句話平時聽到的比較頻繁,意思就說飯可以亂吃,愛咋吃就咋吃,最多吃個消化不良,最後請「嗎丁啉」幫忙,可說話就有講究了,多說無益,亂說一通可能損人不利己,處於高位的人更不能亂說,嚴重地可能影響社會甚至國家,引起不必要的事端,後果難以想像,就是「禍從口出」這個意思。
  • 老話「70不留宿,80不留飯,90不留坐」啥意思,現實真的是這樣嗎
    農村是一個安靜的地方,在晚上的時候,能聽見外邊一些動物的叫聲。早上的時候,還有公雞叫你起床,日子過得非常愜意。人們除了農忙的季節比較繁忙,剩下的日子就非常清閒。人們在閒來無事的時候,也喜歡東家竄,西家坐,或者是在外邊坐上一群人,來聊一聊村裡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
  • 農村俗語「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俗語在農村流傳千年,分類眾多,其中不乏一些農業生產、社會經驗以及生活道理的哲理短句,這些「老話」看似輕描淡寫,但細細品來,話糙理不糙。比如說「吹什麼風,落什麼雨」,「忙中易出錯」,這些俗語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在農民之間口口相傳,成為一道特殊的農村文化,對於以下的三則俗語,多是經驗之談,你們認可嗎?
  • 「一不做,二不休,不三男,不四女」,農村老話啥意思?有道理嗎
    事實上,農村的老話蘊藏著大大的智慧,古人通過觀察、經驗總結等方式,運用簡練的語言,總結出了很多老話,這些老話往往朗朗上口,非常容易記憶。其中,不少老話都和數字有關,比如「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三不親,三親,句句戳人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