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六十不借債,七十不留夜,八十不出門」什麼意思?

2020-12-20 美好一天從早晨開始

在農村老年人活到六十歲以後,在家庭中一般的事都是兒女當家了,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至於家庭財政大權也就不去過於多問了,即使能掌管家庭的,別的鄰人就對你有看法了。尤其是在當今的金錢社會裡,親情與友情並不像過去那樣的純潔了,現在鄰裡和親友之間也缺少了信任。一個六十歲的老人到別人家去借錢,借少的還可以,若是借個一萬或幾萬的,別人就要掂量能不能借給一個老人。

一個花甲老人借錢,人們首先不是怕你還不起,而是怕你一個日落西山的老人壽命能有幾多,怕的是假如借錢給你,而你一個老人不知那一天一命烏乎,借錢的人也就錢財一去無蹤,沒人承認了!因此現在的人們講究實際了,老年人賣的是人情熟面,而借錢人會當面說清,借錢可以,但是要兒女到場,由兒女立借條字據方可借錢,現在很多人都是這樣做的。

六十不借債,七十不留宿,八十不出門,這個俗語都是有道理的,七十歲的老人,一般都很自覺,走親訪友的都不會在人家留宿,在中國七十歲屬於古稀之年,人老七十古來稀說的就是七十歲的老人。七十歲的老人本就老態龍鍾,是不想出門的人,到街上溜個彎還可以,若是走親訪友留宿於別人家,那是極少的了。他們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保健吃藥都是在家進行,一旦在外留宿也就不方便了,更甚者他們自已也怕身體遇到不測,會給別人家帶來麻煩。所以人老七十不留宿說的還是正確的。假如死在別人家,給別人家帶來晦氣,也給子女帶來麻煩,甚至招來官司,即使死後也被人議論而不得安生!

至於八十歲的老人不出門,這只是一種說法,就是不能出遠門,跑很遠的路,試問一個八十歲的老人早已身體欠佳,怎麼能跑遠途,最多只能在家前屋後的四鄰家玩玩。那還有力氣出門遊玩!很多老人活到八十歲以後很自覺的留守家中,很怕行動不便造成失誤,摔到或碰到都是有著後果的,要兒女照顧自已也要小心,就是想出門兒女也不能由著他的性子了。

以上總的來說都只不過是一種說法,在實際生活中並不是絕對的,雖說現在各家過各家的日子,但是總的來說對於老年人人們還是懷有孝道之心的,敬老當下也成為時尚了!

相關焦點

  • 農村老話說「六十不借債,七十不過夜,八十不出門」,是什麼意思
    農村裡流行著這樣的一種說法,「六十不借債,七十不過夜,八十不出門」,村裡的老人大都遵循著這一規矩。年事已經高的人,體力下降各種老年病也接踵而來,若是有什麼意外對人對己都不利,應該避免上述的事情。人們常說六十年為一甲子,把六十歲看稱自己的本命年齡,大部分人認為超過了六十歲就是多活了。過去農村醫療和生活條件都有限,從小從事以下苦重農活,能夠活到六十歲的人確實不多。到了六十歲的年紀,基本已經失去了勞動能力。
  • 農村俗語和老話「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是什麼意思?
    人們現在聽到的許多俗語都包含著深刻的哲理,當然,它們也反映了當時的人們的思想觀念,「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就是一句流傳下來的俗語,當中也蘊含一定的道理。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首先,「六十不交言」意思是當人們到了六十歲時,已經進入了老年,在古代,一直都有耳順之年的說法。而六十歲就是指耳順之年。
  • 養老文化精粹:六十不勸酒,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
    對於生長在農村的人,相信都會從老人口中聽到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老話。老人說的話,紙可包,就說一些老輩人口中的口頭禪,俗話,甚至一些傳承下來的老話,都是很經典的。今天就來分享這四句:六十不勸酒,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
  • 農村俗語「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什麼意思?
    農村諺語是非常具有魅力的農村文化,揭示了農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傳統思想、民俗文化、道德箴言等等,都是老一輩農民記錄的點點滴滴的精髓語言,告誡子孫很多道理,希望後代們都能傳承下去。小編向大家介紹的俗語是「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有句俗語: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這是什麼意思?
    在過去農村老一輩之中一直盛傳說:遇到七十歲或者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來家中做客,不要讓他在家中過夜,遇到八十歲或者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來家中做客,吃飯的時候不要給他準備。那這裡面到底有什麼講究呢?七十不留宿的來歷中國民間有一句俗語說,五十歲活年年,六十歲活月月,七十歲活天天,八十歲活時時。
  • 「出門不露白,露白會失財」,這句農村俗話說得準嗎?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農村的那些老話。1、出門不露白,露白會失財這句老話的意思就是說,露白指的是將自己的家底或者別的顯眼東西向外人展現出來,一旦這樣做了就可能會有損失。過去在農村,農民朋友打了糧食賣了錢也會很低調,不對外張揚。一旦有人發家致富了,要是太顯擺,就會被大家議論,也會被賊惦記著。
  • 農村俗語:「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講的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多多少少都流傳著一些富有特色的俗語,在不同的地方,這些俗語在句式和表達形式上略有不同,但表達的意思卻是相似的。它們在農村被一代一代的口口相傳,富有人生哲理,是我們祖先的重大發明。充滿了我們祖先的智慧,祖先們用「話粗理不粗」的俗語教會我們人際交往、為人處世、農耕經驗等。
  • 老人常說:「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是什麼意思? - 農...
    對於生長在農村的人,相信都會從老人口中聽到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老話。今天筆者也為大家分享幾句俗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①「能大能小是條龍,只大不小是條蟲」。這句俗語的寓意是在告訴人們,做人做事要懂得變通,靈活多變。而不是一根筋,要懂得避高就低。懂得進與退,遇到事情要能屈能伸。不要固執己見,認死理。
  • 農村俗語:70不留宿,80不留飯,90不留坐,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70不留宿,80不留飯,90不留坐,是什麼意思?文/農夫也瘋狂世人都知道老來難,人年紀一大了,就怕給別人添麻煩,然後遭到子女及他人的嫌棄。可是,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誰都無法避免的。因此為了避免被人嫌棄,只能是儘量少給別人添麻煩。
  • 農村俗語「五不起房、六不遷居,七不出門」是啥意思?老話在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額擠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是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五不起房,六不遷居,七不出門」,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麼?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是啥意思?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裡面有什麼講究?老祖宗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花甲」。因此來看,這關於年齡的農村俗語確實包含著其中一些道理。但是來說,在農村裡還有一句農村俗語,說的是,「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作衣」,那麼這句農村俗語又包含著何種意思呢,為什麼老祖宗又會說這些呢?李子來回答。
  • 農村俗語「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啥意思?老話有理
    ,豐富的年夜飯成為了大年三十的收官之作,過完出大年三十,從初一開始各種習俗就會一一被安排上,畢竟這春節是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習俗自然不會少,其中提著禮物走親戚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了,因為平時大家都忙很多親戚朋友都疏於溝通,過年了都閒下來,所以這個時候串門成為了春節期間一個重要的事情,在農村有一句關於春節串門的俗語「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相信很多朋友對這個俗語有些不懂,下面筆者就給大家分析下
  • 「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有沒有道理,非常實用
    如「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沒留飯」,這句俗語該怎麼解釋呢?「六十不交言」這句話的意思是勸誡年青人,不必與六十多歲的老人深入交流,更沒必要造成語言上的矛盾。一方面這一年紀的老人,儘管思想觀念無法跟上時尚潮流,但還是十分固執己見,這種老舊的意識總是拘束年青人的觀念,令人畏畏縮縮,難有進步。
  • 農村老話:「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是非」什麼意思?
    農村很多老話都看似都帶有一層封建迷信色彩,其實很多話細細扒來,都蘊含著最淺顯的道理,只不過是用比較誇張的語氣表現出來而已。今天我們要來了解的這句老話,在我們湖北農村幾乎是通用的,但在別的地方說法就不太一樣。下面我們就來說說,農村老話:「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是非」什麼意思。
  • 農村老古話「五十不治財,六十不治棺」啥意思?有道理嗎?
    三、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在農村,老一輩們認為,到七十歲之後,一個人走親串門時,遇到某些突發情況時間晚了還不回家,這時主家一定要把老人送回去,不能留在自家過夜,慢慢長夜保不準發生什麼突發事件;而到了八十歲後,正好遇到飯點,也儘量不留老人在自家用餐,這個年齡段的老人咀嚼功能下降,怕咽著;而到了九十歲高齡,老人到自家串門的
  • 農村俗語「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俗語在農村流傳千年,分類眾多,其中不乏一些農業生產、社會經驗以及生活道理的哲理短句,這些「老話」看似輕描淡寫,但細細品來,話糙理不糙。比如說「吹什麼風,落什麼雨」,「忙中易出錯」,這些俗語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在農民之間口口相傳,成為一道特殊的農村文化,對於以下的三則俗語,多是經驗之談,你們認可嗎?
  • 農村俗語「60不交言,七十不留宿,80不留飯」這話有道理嗎?
    這三句話,分別表達了三個不同年齡段需要注意的事情,先說一下這六十不交言。過去那時候,人到了六十歲以後,完全到了老年人的感覺,不像現在六十歲的人,只要稍加打扮,看上去根本不像老人,如果平常注意鍛鍊,六十歲的人依然朝氣蓬勃。
  • 農村老話「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啥意思,老農說的有道理嗎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老話「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啥意思,老農說的有道理嗎我們都知道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是很不容易的,除了天大地大以外,就是自己的父母最大。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永遠都不能忘的。
  • 農村老話「哭嫁哭嫁,不哭生啞巴」是什麼意思?為何這樣說?
    農村老話「哭嫁哭嫁,不哭生啞巴」是什麼意思?真的是這樣嗎?文/農夫也瘋狂正所謂: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於各地的文化差異,所以風俗習慣也是有所不同的。社會在進步,農村也在發展,在今日農村裡有好多的風俗習慣都逐漸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裡了,很多的年輕人都是不太了解的,而一般只有一些農村的老人還記得了。在以前,農村裡如果有誰家的閨女出嫁了,那一般都是要哭著出門才行,不然會被認為不吉利的。在民間還有著「哭嫁哭嫁,不哭生啞巴」的老話。你知道這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嗎?為什麼會有這樣奇葩的婚俗呢?
  • 農村老話「頭不頂桑,腳不踩槐」,說的是什麼意思?
    農村老話叫「頭不頂桑,腳不踩槐」是什麼意思?在過去農村裡是有著很多的禁忌的,其是貫穿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禁忌在過去也被稱之為「規矩」,古人都是嚴格遵守的,很少有人去觸碰。那你可聽過「頭不頂桑,腳不踩槐」這樣一句老話,知道其說的是什麼意思嗎?這也是古時候就流傳下來的一個規矩,即便是在今天,很多的農村裡還是有老人會遵守的,由此可見還是有幾分道理的。而這句老話的字面意思是說:不可以用桑樹來做房梁,也不可以用槐樹來製作門檻。那為何這麼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