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老年人活到六十歲以後,在家庭中一般的事都是兒女當家了,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至於家庭財政大權也就不去過於多問了,即使能掌管家庭的,別的鄰人就對你有看法了。尤其是在當今的金錢社會裡,親情與友情並不像過去那樣的純潔了,現在鄰裡和親友之間也缺少了信任。一個六十歲的老人到別人家去借錢,借少的還可以,若是借個一萬或幾萬的,別人就要掂量能不能借給一個老人。
一個花甲老人借錢,人們首先不是怕你還不起,而是怕你一個日落西山的老人壽命能有幾多,怕的是假如借錢給你,而你一個老人不知那一天一命烏乎,借錢的人也就錢財一去無蹤,沒人承認了!因此現在的人們講究實際了,老年人賣的是人情熟面,而借錢人會當面說清,借錢可以,但是要兒女到場,由兒女立借條字據方可借錢,現在很多人都是這樣做的。
六十不借債,七十不留宿,八十不出門,這個俗語都是有道理的,七十歲的老人,一般都很自覺,走親訪友的都不會在人家留宿,在中國七十歲屬於古稀之年,人老七十古來稀說的就是七十歲的老人。七十歲的老人本就老態龍鍾,是不想出門的人,到街上溜個彎還可以,若是走親訪友留宿於別人家,那是極少的了。他們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保健吃藥都是在家進行,一旦在外留宿也就不方便了,更甚者他們自已也怕身體遇到不測,會給別人家帶來麻煩。所以人老七十不留宿說的還是正確的。假如死在別人家,給別人家帶來晦氣,也給子女帶來麻煩,甚至招來官司,即使死後也被人議論而不得安生!
至於八十歲的老人不出門,這只是一種說法,就是不能出遠門,跑很遠的路,試問一個八十歲的老人早已身體欠佳,怎麼能跑遠途,最多只能在家前屋後的四鄰家玩玩。那還有力氣出門遊玩!很多老人活到八十歲以後很自覺的留守家中,很怕行動不便造成失誤,摔到或碰到都是有著後果的,要兒女照顧自已也要小心,就是想出門兒女也不能由著他的性子了。
以上總的來說都只不過是一種說法,在實際生活中並不是絕對的,雖說現在各家過各家的日子,但是總的來說對於老年人人們還是懷有孝道之心的,敬老當下也成為時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