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60不交言,七十不留宿,80不留飯」這話有道理嗎?

2020-12-22 鄉村靈子

這三句話,分別表達了三個不同年齡段需要注意的事情,先說一下這六十不交言。過去那時候,人到了六十歲以後,完全到了老年人的感覺,不像現在六十歲的人,只要稍加打扮,看上去根本不像老人,如果平常注意鍛鍊,六十歲的人依然朝氣蓬勃。但是過去不行,別說六十歲,過去五十歲的女人都是老太太了,穿著青黑色大襟襖,挽著髮髻,一副龍鍾老態的樣子。過去的人只要到了六十歲,直接進入老年行列,基本上家裡的大小事情就不需要與之交流了。耳聾眼花,說話也不聽見,年輕人也不願意扯著嗓子跟老人說話聊天。久而久之,六十歲以後,自己都覺得不需要多說話,多說話還討人嫌。

七十不留宿。人活到七十歲,其實腦子還是很清醒的,只不過人體這架精密的儀器,在使用了七十年以後,有很多的零部件都磨損太厲害,說不定哪天就會犯毛病。平常看著是沒事,可一旦有事就挺嚇人。在我的老家這邊,七十歲的老人如果去閨女家,白天去了以後,晚上是一定要回自己家的。無論閨女怎麼挽留也不願意在閨女家留宿。

原來我總是不明白,為什麼我爸媽堅決不願意在我們家住宿,我原以為他們只是不習慣離開自己的家,因為我媽總說你們家再好也不如我自己的窩。後來聽到一些老人說,上了年紀的人,晚上不適宜在別人家留宿。當時不理解,我覺得自己閨女怎麼就是別人了?有人給我解釋說,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就只能在自己家裡過夜,閨女家更不能去。

萬一在閨女家有什麼不測,按照老規矩,對雙方都不好。這裡所說的都不好,我到現在也不明白什麼叫都不好。如果家裡有兄弟,還會影響到兄妹或者姐弟之間的關係。這一點我倒是理解,因為我親眼所見,一個老人因為住在閨女家生病,然後家裡的兄弟都不管,說是在姐姐家生了病,要有姐姐一個人負擔照顧。這樣豬狗不如的兄弟,畢竟是少數。

八十不留飯。70歲的時候不能在別人家裡過夜,到了80歲的時候,連飯都不敢在別人家吃了。話說的有點玄乎,不過有時事情巧合了還真的當心,不能留八十歲的人吃飯,還是蠻有道理的。

八十歲的老人腸胃功能都下降了,吃東西就要有些講究了,不能像年輕人那樣涼的熱的都能吃。萬一老人有糖尿病或者高血壓,吃飯都需要特別注意,而有時候外人又不了解情況,這樣就容易出錯。而老人在自己家裡吃飯,家人知道應該做什麼,什麼食物才適合老人的腸胃和身體狀況,而陌生人可能就不了解情況,有時好心留人家吃飯,老人吃了以後反而感覺肚子不舒服。所以八十歲以後,最好不在別人家吃飯,以免吃的東西不適合自己的身體狀況。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70不留宿,80不留飯,90不留坐,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70不留宿,80不留飯,90不留坐,是什麼意思?文/農夫也瘋狂世人都知道老來難,人年紀一大了,就怕給別人添麻煩,然後遭到子女及他人的嫌棄。可是,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誰都無法避免的。因此為了避免被人嫌棄,只能是儘量少給別人添麻煩。
  • 農村俗語和老話「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是什麼意思?
    俗語的特點都簡單明了,說起來朗朗上口易於理解,因此它能代代相傳下來。人們現在聽到的許多俗語都包含著深刻的哲理,當然,它們也反映了當時的人們的思想觀念,「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就是一句流傳下來的俗語,當中也蘊含一定的道理。
  • 「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有沒有道理,非常實用
    導言中華文化藝術源遠流長,在五千年汗牛充棟的歷史文化中間,大家的老祖宗匯總了諸多蘊含生活哲理的俗語,這在其中有關院落合理布局的俗語就許多,如「樓前不種樹,屋旁不養花」「門口不栽竹,房後不種樹」「腿軟同房,自掘墳墓」「肉軟吃涼,始料不及
  • 農村俗語「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什麼意思?
    農村諺語是非常具有魅力的農村文化,揭示了農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傳統思想、民俗文化、道德箴言等等,都是老一輩農民記錄的點點滴滴的精髓語言,告誡子孫很多道理,希望後代們都能傳承下去。小編向大家介紹的俗語是「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50不交錢,70不留宿」是什麼意思?老祖宗的智慧確實有道理
    過去在老祖宗經常教導我們的俗語中,有這樣的一句話「50不交錢,70不留宿」,其實這句俗語在很多地方都有,有些地方還有「50不交錢,60不交言,70不留宿,80不留飯」的說法。孔夫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農村有句俗語: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這是什麼意思?
    在過去農村老一輩之中一直盛傳說:遇到七十歲或者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來家中做客,不要讓他在家中過夜,遇到八十歲或者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來家中做客,吃飯的時候不要給他準備。那這裡面到底有什麼講究呢?七十不留宿的來歷中國民間有一句俗語說,五十歲活年年,六十歲活月月,七十歲活天天,八十歲活時時。
  • 「50不交錢,80不留飯」為何不能和50歲的人談錢,不留80老人吃飯!
    農村流傳的一些俗語,很多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才能廣為流傳。這些俗語都來源於生活,是人們為人處世的經驗之談,短短的三言兩語,往往蘊含著深奧的智慧。雖然沒有華麗的文辭作修飾,但都是切實的道理,這就是所謂的「話糙理不糙」。
  • 農村俗語:「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講的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多多少少都流傳著一些富有特色的俗語,在不同的地方,這些俗語在句式和表達形式上略有不同,但表達的意思卻是相似的。它們在農村被一代一代的口口相傳,富有人生哲理,是我們祖先的重大發明。充滿了我們祖先的智慧,祖先們用「話粗理不粗」的俗語教會我們人際交往、為人處世、農耕經驗等。
  • 養老文化精粹:六十不勸酒,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
    很有趣味性。有些俗語富含做人處世的道理,也有些俗語反映了勞動農民對生活的美好願望。對於生長在農村的人,相信都會從老人口中聽到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老話。老人說的話,紙可包,就說一些老輩人口中的口頭禪,俗話,甚至一些傳承下來的老話,都是很經典的。
  • 老人常說:「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是什麼意思? - 農...
    有些俗語富含做人處世的道理,也有些俗語反映了勞動農民對生活的美好願望。對於生長在農村的人,相信都會從老人口中聽到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老話。今天筆者也為大家分享幾句俗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①「能大能小是條龍,只大不小是條蟲」。這句俗語的寓意是在告訴人們,做人做事要懂得變通,靈活多變。而不是一根筋,要懂得避高就低。
  • 老人為何三不留: 七十不留宿, 八十不留飯, 九十不留坐?
    "七十不留宿, 八十不留飯, 九十不留坐",這是民間文學中最流行的一種。為什麼70後的老人三不留?為什麼老人三不留: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這三句俗語的意思是,老人70歲以後,如果到親戚、朋友家裡串門,主人不要強留其住;80歲以上的老人,不要強留其吃飯;90歲以上的老人,更是連坐也不留。
  • 老話「70不留宿,80不留飯,90不留坐」啥意思,現實真的是這樣嗎
    在農村,有這樣一句老話「70不留宿,80不留飯,90不留坐」什麼意思,現實真的是這樣嗎?1、70不留宿人們常說,人到了一定的年紀,不願意出來走親戚。特別是在70歲的時候,如果外出去親戚,老人不願意留宿,儘量不要挽留。
  • 「出門不露白,露白會失財」,這句農村俗話說得準嗎?
    這些話看似淺顯,實則蘊含著很多道理,都是祖祖輩輩用自己切身的體驗凝練出來的。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農村的那些老話。1、出門不露白,露白會失財這句老話的意思就是說,露白指的是將自己的家底或者別的顯眼東西向外人展現出來,一旦這樣做了就可能會有損失。
  • 農村老話「六十不借債,七十不留夜,八十不出門」什麼意思?
    在農村老年人活到六十歲以後,在家庭中一般的事都是兒女當家了,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至於家庭財政大權也就不去過於多問了,即使能掌管家庭的,別的鄰人就對你有看法了。尤其是在當今的金錢社會裡,親情與友情並不像過去那樣的純潔了,現在鄰裡和親友之間也缺少了信任。
  • 農村俗語:「看他娘的腳跟,斷她閨女七八分」,這話有什麼道理?
    農村俗語:「看他娘的腳跟,斷她閨女七八分」,這話有道理嗎?為什麼農村裡的一些俗語不僅有道理,而且還總有意思,它總是以俏皮話出現,卻又讓人覺得非常生動。這樣即解釋了俗語的意思,也讓很多人在農村老話中學習了不少的東西。
  • 農村俗語:靠老大,疼老三,最不待見是老二,啥意思?有道理嗎?
    生活在農村的朋友都知道,在以前科技信息不發達,人們物質文化生活還比較匱乏的年代,農村的老人們更喜歡用自己的語言和智慧,對一些人情事物做出自己的總結,這也就是咱們所說的農村俗語,在沒有更多獲取信息渠道的年代裡,一些俗語還被當作參考,給人們的待人接物起著指導作用,可見當時人們對於俗語的重視程度
  • 農村俗語:「五指不露縫,一生不受窮」,這話有道理嗎?怎麼解釋
    農村俗語:「五指不露縫,一生不受窮」,這句話有道理嗎?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從爺爺那裡翻出來一本『看相的書籍』,我就慢慢的和小夥伴們研究。當看到書上記載各種手相的時候,我們小夥伴們也是對照著看自己的雙手。
  •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是啥意思?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裡面有什麼講究?老祖宗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花甲」。因此來看,這關於年齡的農村俗語確實包含著其中一些道理。但是來說,在農村裡還有一句農村俗語,說的是,「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作衣」,那麼這句農村俗語又包含著何種意思呢,為什麼老祖宗又會說這些呢?李子來回答。
  • 農村俗語「50不蓋房,60不種樹」是啥意思?你有什麼看法?
    農村俗語「50不蓋房,60不種樹」這個還真有些道理,畢竟人的壽命是短暫的,尤其是到了50歲的人,如果攢下點錢財,把這個攢下的錢用在蓋房子上,現在蓋房子也是有講究的,都是蓋二層小樓,最起碼也得用30萬塊錢,攢的錢財還不夠,還得拉下饑荒,這都需要自己來還的,就說這一生竟忙碌了。
  • 孩子取名在農村有句俗語「男不帶天,女不帶仙」說的有道理嗎?
    孩子取名在農村有句俗語「男不帶天,女不帶仙」說的有道理嗎?過去農村有句俗語叫做:給孩子取名「男不帶天,女不帶仙」,這話其實很難說有沒有道理,我認為信則有,不信則無。農村人認為賤名好養活,所以在過去農村很少有男孩子名字裡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