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都生活在快節奏的城市裡,與農村的老一輩人相處少之又少,對農村的「老古話」也是比較陌生的。這些「老古話」是世世代代傳下來的,句句都是金典名言,包羅萬象,能讓人從中領悟很多人生哲理和處事經驗。關於耕種的如「四月四,大麥芒好挑刺」「耕田過冬,蟲死土松」,關於擇偶的如「不看姑娘的嫁妝,只看姑娘的心腸」,有關為人處世如「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一語道破世態炎涼,讓人心生感嘆。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幾則「老古話」。
一、 飯可以亂吃,話可不能亂講
這句話平時聽到的比較頻繁,意思就說飯可以亂吃,愛咋吃就咋吃,最多吃個消化不良,最後請「嗎丁啉」幫忙,可說話就有講究了,多說無益,亂說一通可能損人不利己,處於高位的人更不能亂說,嚴重地可能影響社會甚至國家,引起不必要的事端,後果難以想像,就是「禍從口出」這個意思。
二、 再窮不賣看家狗,再富不宰耕地牛
農村的人過得再窮也不會賣掉自家忠心看家的老狗,再有錢也不會殺了曾經和自己一起辛勤耕地的老牛兒。這就話用來告誡世人做人不能忘本,在窮困潦倒的時候不能忘記幫助自己、陪伴自己的人,在享受榮華富貴時也要珍惜和自己曾經患難與共的人,不能做昧著良心的缺德事。
三、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
在農村,老一輩們認為,到七十歲之後,一個人走親串門時,遇到某些突發情況時間晚了還不回家,這時主家一定要把老人送回去,不能留在自家過夜,慢慢長夜保不準發生什麼突發事件;而到了八十歲後,正好遇到飯點,也儘量不留老人在自家用餐,這個年齡段的老人咀嚼功能下降,怕咽著;而到了九十歲高齡,老人到自家串門的,也不要強留多坐了,到這個歲數的老人誰也說不準下一秒會發生什麼。這則「老古話」不是讓我們不尊老不敬老,我們還是要繼續發揚尊老重孝、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美德。但有時也要因情況而定,如果一旦發生不可挽回的事情,主家和老人家都是很忌諱的,這裡面的講究大著呢。現在農村的老人大部分都很健壯,80歲了行動還是比較自如的。
四、 五十不治財、六十不治棺
光陰似箭,對一個能活百歲的人來說,五十歲已經過半,在舊時的話,人的壽命比較短,過五十臨死不遠了。在農村,過了五十歲後,就想著為自己準備好養老的錢了,也是為了減輕子女的負擔,早做準備早點安享晚年;到了六十歲後,就要提前準備好自己老去時的棺木了,現在實行的是火化,農村的老人到了一定歲數,老早就為自己準備好了壽衣,這樣等自己走的那天才踏實、安心。
五、 男抖窮,女抖賤
一個人在緊張或放鬆的時候就會出現一種習慣的動作,那就是「抖腿」,這個動作很不雅觀也有損形象。老一輩人有種說法:男人抖腿破壞運勢,而且不容易聚財,女人抖腿敗家又敗財,實屬下賤。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樹搖葉落,人搖福薄」,樹不停的搖動,葉子就會落下,而人整天抖腿的話,錢也抖沒了,福氣也抖走了。
六、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扛樹
在以前時局動蕩的年底,寺廟裡不全是和尚,還有濫竽充數的假和尚,這些假和尚都是盜賊冒充的,專門躲在寺廟裡打劫上門的路人,「一人不進廟」告誡世人一個人千萬不要獨自進廟裡頭,保不準會發生意外,這是老輩們傳下來的經驗,對外界事物都要小心警惕。在兩個人的時候不要一起看井,如果其中一人不留神掉到了井裡,那一起看井的人就成最大嫌疑人了,又沒有其他在場的人作證那就是啞巴吃黃連,有口說不清了,還有一種就是一起看井時,一方起了歹心,存心要對方的命,那就正中下懷,「二人不看井」意指凡事都要留一手,要有防範意識。「三人不扛樹」就是說三個不要同時扛一棵樹,其中肯定有人投機取巧,三人互生邪念,從中偷懶,各懷鬼胎,與三個和尚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處,一個和尚自己挑水喝,兩個和尚一起抬水喝,到了三個和尚就沒水喝了,誰都不願意都幹點活,不團結,互相猜忌,到最後就沒好果子吃了。在現今的社會,這句老話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規則,廟現在是用來觀賞燒香的,不再留施主借宿,井都是石蓋封閉的,伐木都是機器現代化,但此話流傳下來的意思是告誡我們做任何事情不要太過相信別人,要顧全大局,做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農村老輩們流傳下了很多有意思的俗話,對後人在為人處世上有很大的幫助,每句話裡都有不同的道理,有些我們是沒聽說過的,你所知的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