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古話「五十不治財,六十不治棺」啥意思?有道理嗎?

2020-12-16 天天媽媽育兒班

現在的年輕人都生活在快節奏的城市裡,與農村的老一輩人相處少之又少,對農村的「老古話」也是比較陌生的。這些「老古話」是世世代代傳下來的,句句都是金典名言,包羅萬象,能讓人從中領悟很多人生哲理和處事經驗。關於耕種的如「四月四,大麥芒好挑刺」「耕田過冬,蟲死土松」,關於擇偶的如「不看姑娘的嫁妝,只看姑娘的心腸」,有關為人處世如「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一語道破世態炎涼,讓人心生感嘆。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幾則「老古話」。

一、 飯可以亂吃,話可不能亂講

這句話平時聽到的比較頻繁,意思就說飯可以亂吃,愛咋吃就咋吃,最多吃個消化不良,最後請「嗎丁啉」幫忙,可說話就有講究了,多說無益,亂說一通可能損人不利己,處於高位的人更不能亂說,嚴重地可能影響社會甚至國家,引起不必要的事端,後果難以想像,就是「禍從口出」這個意思。

二、 再窮不賣看家狗,再富不宰耕地牛

農村的人過得再窮也不會賣掉自家忠心看家的老狗,再有錢也不會殺了曾經和自己一起辛勤耕地的老牛兒。這就話用來告誡世人做人不能忘本,在窮困潦倒的時候不能忘記幫助自己、陪伴自己的人,在享受榮華富貴時也要珍惜和自己曾經患難與共的人,不能做昧著良心的缺德事。

三、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

在農村,老一輩們認為,到七十歲之後,一個人走親串門時,遇到某些突發情況時間晚了還不回家,這時主家一定要把老人送回去,不能留在自家過夜,慢慢長夜保不準發生什麼突發事件;而到了八十歲後,正好遇到飯點,也儘量不留老人在自家用餐,這個年齡段的老人咀嚼功能下降,怕咽著;而到了九十歲高齡,老人到自家串門的,也不要強留多坐了,到這個歲數的老人誰也說不準下一秒會發生什麼。這則「老古話」不是讓我們不尊老不敬老,我們還是要繼續發揚尊老重孝、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美德。但有時也要因情況而定,如果一旦發生不可挽回的事情,主家和老人家都是很忌諱的,這裡面的講究大著呢。現在農村的老人大部分都很健壯,80歲了行動還是比較自如的。

四、 五十不治財、六十不治棺

光陰似箭,對一個能活百歲的人來說,五十歲已經過半,在舊時的話,人的壽命比較短,過五十臨死不遠了。在農村,過了五十歲後,就想著為自己準備好養老的錢了,也是為了減輕子女的負擔,早做準備早點安享晚年;到了六十歲後,就要提前準備好自己老去時的棺木了,現在實行的是火化,農村的老人到了一定歲數,老早就為自己準備好了壽衣,這樣等自己走的那天才踏實、安心。

五、 男抖窮,女抖賤

一個人在緊張或放鬆的時候就會出現一種習慣的動作,那就是「抖腿」,這個動作很不雅觀也有損形象。老一輩人有種說法:男人抖腿破壞運勢,而且不容易聚財,女人抖腿敗家又敗財,實屬下賤。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樹搖葉落,人搖福薄」,樹不停的搖動,葉子就會落下,而人整天抖腿的話,錢也抖沒了,福氣也抖走了。

六、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扛樹

在以前時局動蕩的年底,寺廟裡不全是和尚,還有濫竽充數的假和尚,這些假和尚都是盜賊冒充的,專門躲在寺廟裡打劫上門的路人,「一人不進廟」告誡世人一個人千萬不要獨自進廟裡頭,保不準會發生意外,這是老輩們傳下來的經驗,對外界事物都要小心警惕。在兩個人的時候不要一起看井,如果其中一人不留神掉到了井裡,那一起看井的人就成最大嫌疑人了,又沒有其他在場的人作證那就是啞巴吃黃連,有口說不清了,還有一種就是一起看井時,一方起了歹心,存心要對方的命,那就正中下懷,「二人不看井」意指凡事都要留一手,要有防範意識。「三人不扛樹」就是說三個不要同時扛一棵樹,其中肯定有人投機取巧,三人互生邪念,從中偷懶,各懷鬼胎,與三個和尚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處,一個和尚自己挑水喝,兩個和尚一起抬水喝,到了三個和尚就沒水喝了,誰都不願意都幹點活,不團結,互相猜忌,到最後就沒好果子吃了。在現今的社會,這句老話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規則,廟現在是用來觀賞燒香的,不再留施主借宿,井都是石蓋封閉的,伐木都是機器現代化,但此話流傳下來的意思是告誡我們做任何事情不要太過相信別人,要顧全大局,做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農村老輩們流傳下了很多有意思的俗話,對後人在為人處世上有很大的幫助,每句話裡都有不同的道理,有些我們是沒聽說過的,你所知的有哪些呢?

相關焦點

  • 俗語:五十不治財,六十不治棺,啥意思?中年人不妨看看
    文/妮子俗語:五十不治財,六十不治棺,啥意思?中年人不妨看看從早期的封建社會到現在,農民這個階層永遠是幹著最苦最累的活,為社會的繁榮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農民們並不一定有很高的知識水平,但是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年復一年的耕作中,也自己總結出了很多規律,並且精煉成一句話,其中一些很有道理並且被大家所認可的話流傳較為廣泛,漸漸變成了我們現在所說的俗語。小編也覺得他們的一些話非常的有道理,而且也留下了很多俗語,有一句俗語是「出門不露白,露白會失財」,不知道大家聽過沒有?今天小編來帶大家看看這些流傳下來的俗語。
  • 農村俗話「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說的是什麼意思?
    「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這句俗語,相信不少朋友聽過,這句話所包含的真正意思,現在來看,也有一定的意義。「五十望人三不爭」前半句的意思主要說的是,人到了50歲之後,看到一些人或事,要學會放棄爭論,三爭,三可以代表一個量詞,也可以代表具體的三件事,比如不爭強好勝,不爭權奪利,不爭權地位,通俗一點來說,不爭金錢、名利或地位。
  • 農村俗語:五十歲不建房,六十歲不栽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五十歲不建房,六十歲不栽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過去,除了結婚生子的事情外,對於一家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蓋房子了。在以前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人們蓋房可能會將一家人手中的錢都花出去,所以,講究非常的多。
  • 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有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應該會了解一些農村生活場景,在農閒時期,大家往往會在村口屋後拉家常,聚在一起說說村裡新鮮事,回想起以前的農村生活,雖然不像現在這樣方便,但是鄰居之間相處還是很和睦的,很享受那種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的時光。
  • 「出門不露白,露白會失財」,這句農村俗話說得準嗎?
    這些話看似淺顯,實則蘊含著很多道理,都是祖祖輩輩用自己切身的體驗凝練出來的。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農村的那些老話。1、出門不露白,露白會失財這句老話的意思就是說,露白指的是將自己的家底或者別的顯眼東西向外人展現出來,一旦這樣做了就可能會有損失。
  •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是啥意思?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裡面有什麼講究?老祖宗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花甲」。因此來看,這關於年齡的農村俗語確實包含著其中一些道理。但是來說,在農村裡還有一句農村俗語,說的是,「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作衣」,那麼這句農村俗語又包含著何種意思呢,為什麼老祖宗又會說這些呢?李子來回答。
  •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是什麼意思?
    很多的農村俗語都有對稱、互文或諧音的特點,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有利於口頭傳頌。在很長的一段歷史長河中,俗語指導著農桑活動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起到了警示、告誡和經驗總結的作用。要問我國的民俗諺語有沒道理?我認為時過境遷,不可同日而語;或許在以前農業生產較為落後的時期,確實是比較有參考意義的;但是到了科技高速發展的現在,有的俗語也就沒那麼適用了,甚至還比較片面的意思。這就是社會發展程度不一樣,人們對自然規律和農業生產活動的認知能力的差異性。這樣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應該如何理解呢?有沒有一定的道理呢?就此探討如下。
  • 農村老話:「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六十望棺材」,說的有道理嗎?
    前幾天放國慶節假,回了趟農村老家。晚上一家人閒談時,父親說起大哥,用了一句老話「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六十望棺材」,希望年近40的大哥振作起來,好好賺錢,別把心思都用在玩上了。其實在農村有很多這樣的老話,都是前人總結的經驗教訓,雖然短小精悍,但仔細想起來卻很有哲理。
  • 農村古話「早市不買肉,晚市不買豆腐」,說的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古言、古語、古話,都是經過數代農民生活經驗總結的結晶,自然有其特定的存在含義。這句「早市不買肉,晚市不買豆腐」說的什麼意思呢?是說在菜市場上,早上不要買肉,晚上不要買豆腐。為什麼呢?早上的肉多數是新鮮宰殺的,肉鮮價貴,所以農民朋友們總結出經驗來了,早上不去買肉,要買都是下午買。況且,生意場上還有一個說法,早上生意不還價,肉價那麼賣,還不能還價,當然就約定成俗似的早上不去買肉了。而豆腐呢,是古今農民都喜歡吃的食物,同樣的道理,早上豆腐都是新鮮出鍋的,早上豆腐當然好,並且價格不貴,一斤肉要買多斤乃至十斤豆腐,於是早上都喜歡買豆腐便成習慣了。
  • 農村俗語: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啥意思?有什麼講究
    農村俗語: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啥意思?有什麼講究在中國有著非常多的文化傳承,其中傳播最廣的還是民間俗語。民間俗語裡面擁有著非常多的智慧和經驗,能夠指導人們的生活和實踐。很多俗語都是前輩們總結出來的,非常的經典,非常的有效,裡面的道理也很通俗易懂,即使時間過去了很久,裡面的道理還一直被人津津樂道。這就是俗語的魅力,這就是俗語自身的傳播能力。這次小編就要跟大家分享一個經典的俗語,那就是:「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這裡面有什麼深刻的道理嗎?讓小編帶著大家去了解一下吧。
  • 「一不做,二不休,不三男,不四女」,農村老話啥意思?有道理嗎
    事實上,農村的老話蘊藏著大大的智慧,古人通過觀察、經驗總結等方式,運用簡練的語言,總結出了很多老話,這些老話往往朗朗上口,非常容易記憶。其中,不少老話都和數字有關,比如「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三不親,三親,句句戳人心」等。
  • 「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看懂了,煩惱它自己就跑了
    所以,身而為人的我們,需要淡定從容地接受生命中的各種突然的捨去與別離,如此才能心平氣和地去過完自己的後半生…說到對人生的選擇和態度,突然想起了中國那一句很有智慧的俗語,說的是:「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具體講的是什麼?我們一句一句來解讀探尋。
  •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啥意思?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啥意思?我們可以對應「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一甲子」,來了解這句俗話。四十不多欲:每個人都有想要做的事,想要達成各種理想和願望,這都是人們正常的欲望,有正能量的生活欲,也有負面的生活欲,總歸貪慾無益。老話說:「年少輕狂,少年不知愁滋味」等,年輕人有更多瀟灑的資本,也有更多的欲望。但是,有時候他們分不清哪些欲望需要壓制,哪些欲望追求是正途,很多時候不懂得適可而止,會犯一些錯誤!
  • 俗語:「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六十望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年輕人,可能對俗語有一些陌生,其實這也不是說由於目前的教育,接觸的這些比較少,主要還是因為俗語是咱們老祖宗的智慧結晶,是通過口述流傳下來的,而且看似簡單的俗語,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都是對人生,情感等各個方面極為精闢的總結,所以,沒有一定的人生閱歷是看不明白的。
  •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有道理嗎?
    但是人體的各項機能隨著年齡的增大,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到了什麼樣的年紀就該注意規避一些不當的行為,正是這份執著,老輩人總結出來「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的俗語,對後人也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1)四十不多欲。四十歲不管對於男人,還是女人,身體機能都已經過了少壯時候,開始走下坡路了,這個時候要注意克制一些欲望。
  • 農村俗語「五十歲以後有三不靠」哪三不靠,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俗語「五十歲以後有三不靠」哪三不靠,什麼意思,你知道嗎在農村,有些老人喜歡用一些俗語和人們聊天。有些俗語都是他們自己的親身經歷,在他們心裡,有困難都不算困難,畢竟,他們那個年代更苦。
  • 農村俗語「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俗語在農村流傳千年,分類眾多,其中不乏一些農業生產、社會經驗以及生活道理的哲理短句,這些「老話」看似輕描淡寫,但細細品來,話糙理不糙。比如說「吹什麼風,落什麼雨」,「忙中易出錯」,這些俗語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在農民之間口口相傳,成為一道特殊的農村文化,對於以下的三則俗語,多是經驗之談,你們認可嗎?
  • 農村俗話說「門前一棵槐,不掙自己來」,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話良莠不齊,有一些帶著強烈的地方色彩和個人色彩,還有的是明顯不符合科學規律。在過去的農村,或者是現在的農村人,常常會想起小時候誰誰家門前有棵大槐樹,長得多粗多粗,然後感嘆現在門前都沒有這種樹了。的確,過去的農村人門前喜歡栽一棵大槐樹,槐花開時,門前滿是香氣。但過去的人栽在門前不是為了吃槐花,而是有句俗話叫「門前一棵槐,不掙自己來」。
  • 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裡,留下來了很多的農村俗語,這些農村俗語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而且字字珠璣,句句屬心。而這句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就很明確的說了這一點,那麼這句俗語的意思是什麼呢?
  • 農村俗語:「五十不交友,六十不撿漏」,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查閱資料時看到了這麼一句俗語:「五十不交友,六十不撿漏」。當我看到這句俗語後,雖然對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仔細揣摩了老半天,但終究還是沒有能夠揣摩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只好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五十不交友在過去,人們的壽命都普遍較短,1996年出版的《生命與災禍》第5期中刊登了林萬孝先生所撰寫的《我國歷代人平均壽命和預期壽命》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