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是什麼意思?

2020-12-13 農田

民俗諺語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先輩智慧的重要傳承。很多的農村俗語都有對稱、互文或諧音的特點,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有利於口頭傳頌。在很長的一段歷史長河中,俗語指導著農桑活動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起到了警示、告誡和經驗總結的作用。

要問我國的民俗諺語有沒道理?我認為時過境遷,不可同日而語;或許在以前農業生產較為落後的時期,確實是比較有參考意義的;但是到了科技高速發展的現在,有的俗語也就沒那麼適用了,甚至還比較片面的意思。這就是社會發展程度不一樣,人們對自然規律和農業生產活動的認知能力的差異性。這樣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應該如何理解呢?有沒有一定的道理呢?就此探討如下。

四十不多欲:

首先「四十」以及後兩句提到的數字都是特的年齡,但是它們都是泛指人的一個年齡段。40歲左右的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這是講的要控欲嗎?顯然是現代人片面地理解。這裡的「欲」意義非常廣,比如食慾、控制欲和佔有欲等等。所以「四十不多欲」並非僅僅講的是修身養性,而是更加側重於勸誡人們要踏踏實實做人做事,心靜自然涼,不能有過多的雜念

五十不多情:

這句話看上去比較像告訴人們要專情、不能花心,其實這樣理解也是錯誤的。漢字博大精深,有豐富的不同意思,這裡的「情」不只是愛情、友情等「七情」的範疇,它是泛指人們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與不同人相處的一種內心活動。50歲左右的人不要有那麼多的花花腸子,要簡單實在、要樸實自然;古時候的「情」,更趨向於現在講的情商。

六十不多食:

這句話應該是最好理解的,就是告訴人們人老了就要合理膳食、多運動筋骨,才能活得更久。真的是這樣的意思嗎?其實不全對,注意減肥、注意防止「三高」只是人老了生活常態的一小部分而已。在農村習俗中,人活到59周歲就算到了花甲之年,這個時候身體機能在衰退,適當控制飲食是必要的;而真正「不多食」也是講的心態問題,不要有過多的口舌,要服老、不倚老賣老,要有豁達的心胸去適宜各種各樣的人和事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有道理嗎?
    這句農村俗語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古往今來對於生命的健康長壽,一直都是人們的希望和追求。但是人體的各項機能隨著年齡的增大,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到了什麼樣的年紀就該注意規避一些不當的行為,正是這份執著,老輩人總結出來「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的俗語,對後人也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1)四十不多欲。四十歲不管對於男人,還是女人,身體機能都已經過了少壯時候,開始走下坡路了,這個時候要注意克制一些欲望。
  •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啥意思?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啥意思?我們可以對應「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一甲子」,來了解這句俗話。五十不多情:多情一詞解釋為:感性、重感情、感情豐富的性格叫多情,表達了「感情複雜」的意思。一個到了知天命年紀的人,無論男人或者女人,就不應太感情用事,做事通常就會很穩重。無論是對家人或者對別人,都不應該再感性用事,應以家庭和睦為主要生活目標。
  • 農村老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怎麼理解?
    在農村,很多人一般都聽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簡單的說,我們對於老輩人的提醒和教育,還是要認真地聽取的。這裡我們年輕人除了要聽老輩人的話,自然也少不了要多學學老輩留下來的老俗話。如題中所說,這麼一句老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該怎麼理解比較好了?這裡說說我個人的一些不同的看法:四十不多欲:單從字面意思上,很多人都會知道,也就是說人到四十歲了,就要少些欲望、貪慾之心。這裡的欲是一個關鍵字,可以概括的內容也非常的多,但是主要有兩個方面:精神層面的和物質層面的。
  • 夜讀|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
    ,五十不多情,六十…_.mp307:10來自中國搜索主播 | 小梅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寓意何為?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寓意何為,有無道理?「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當然有道理。老祖宗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的道理對於後世人為人處事和生活有很大的指引和啟迪作用。「四十不多欲」指的是人到中年超過40歲,個人的欲望要適當地降低。錯過了二三十歲的奮鬥年花,一個人的事業和發展幾乎定型了,這就好比一艘船去往的大方向定了,就要沿著這條航道走下去,不能想東想西有一些不貼合實際的欲望和念頭。這個時候如果欲望過大,或者利慾薰心則有可能將自己過去積攢的財富揮霍乾淨,而想要東山再起就很困難了。
  • 古訓: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
    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01四十不多欲這句俗語是想告誡我們,人過四十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否則便會傷害身體。在古代,四十歲被叫做「不惑之年」。
  • 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欲和情指的是什麼?
    文/印象歷史品讀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欲和情指的是什麼?中國古代不僅是詩詞歌賦非常豐富,在俗語這方面,老祖宗們也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珍惜品」。所以,直到現代,很多人還是很喜歡用俗語來說話。因為俗語簡單易懂,而且道理深刻有意義。今天,小編來和大家說一個俗語吧,不知道大家以前聽說過沒有呢?今天要說的這個俗語就是「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那麼,大家知道這句話是啥意思嗎?這其中的「欲」和「情」指的是什麼呢?
  • 古訓: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深度好文)
    早在2000年前,孔子讀完《易經》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一但到中年,褪掉了浮躁,變得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老祖宗遺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就是民間百姓針對修身的高度匯總。
  • 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古人的忠告,成年人值得一看
    古人對生命的本質要比今人看得透徹。 先說「四十不多欲」。在古代,四十歲被叫做「不惑之年」,古代的皇帝,被視為長壽的,也無非是活過了六十歲以後,秦始皇甚至在五十歲的時候就撒手人寰了。
  • 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
    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那「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俗語該怎麼解釋呢?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四十不多欲」,字面意思就是說男人到了四十歲就要減少欲望。這個欲望可不要簡單地理解為對性的追求,他包括了多個維度。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豫新反光養生專題·第0118期】
    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中年,褪去了浮躁,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具體是何含義?老祖宗的處世良言
    引言 聖人孔子曾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出自《論語·為政》的話大意為:三十歲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四十歲能成為智者,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
  • 老祖宗忠告:「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人到中年不妨多看看
    我們常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說一個男人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就應該家庭和事業比較穩定了,能夠在世上安身立命。而到了四十多歲之後,就不會再被世俗困擾,能夠慢慢放下一些內心的執念。而到了五十多歲的時候,就要明白時間運轉的規律,要知道自己的使命和在這世間所處的地位。
  •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老祖宗的經驗,中年人值得一看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大致意思是男人到了30歲,人生逐漸步入正軌,這個年齡段應成家立業。而古人雖然沒有孔子那樣博學,但他們也在生活中同樣總結出一些相似的哲理,比如: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雖然這句話沒有孔子說的那樣有號召力,但這句話也並不無道理。「四十不多欲」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從字面不難理解,說的是人到如果到了40歲就要適當控制自己的欲望。
  • 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中年人現在知道還不晚
    古往今來,在我國傳統風俗中,每個年齡段都有各自的說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年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稀來,八十耄耋之年。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民間還有一則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話直接體現民間百姓對修身的極高境界,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又有什麼意義?
  • 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後面5字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而所謂「四十不多欲」,指的是人到了四十歲,就該考慮收心,淡化欲望了。金錢、權勢、榮譽、美色固然吸引人,但也到了該放下的時候了。畢竟,雄心是主觀的,而身體是否支撐得起是客觀的。正如古人所說:「縱慾之樂,憂患隨焉。」人到了四十歲,身體開始走下坡路。從養生保健作為出發點考慮的話,也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
  •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是啥意思?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裡面有什麼講究?老祖宗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花甲」。因此來看,這關於年齡的農村俗語確實包含著其中一些道理。但是來說,在農村裡還有一句農村俗語,說的是,「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作衣」,那麼這句農村俗語又包含著何種意思呢,為什麼老祖宗又會說這些呢?李子來回答。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後面5字更經典
    
  • 農村俗語:五十歲不建房,六十歲不栽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五十歲不建房,六十歲不栽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過去,除了結婚生子的事情外,對於一家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蓋房子了。在以前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人們蓋房可能會將一家人手中的錢都花出去,所以,講究非常的多。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
    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中年,褪去了浮躁,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這句俗語是想告誡我們,人過四十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否則便會傷害身體。據統計,漢代百姓平均壽命22歲,唐代27歲,清代33歲,直到民國時期也才35歲左右。因此對於古人來說,四十歲以後,是人生倒計時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