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諺語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先輩智慧的重要傳承。很多的農村俗語都有對稱、互文或諧音的特點,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有利於口頭傳頌。在很長的一段歷史長河中,俗語指導著農桑活動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起到了警示、告誡和經驗總結的作用。
要問我國的民俗諺語有沒道理?我認為時過境遷,不可同日而語;或許在以前農業生產較為落後的時期,確實是比較有參考意義的;但是到了科技高速發展的現在,有的俗語也就沒那麼適用了,甚至還比較片面的意思。這就是社會發展程度不一樣,人們對自然規律和農業生產活動的認知能力的差異性。這樣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應該如何理解呢?有沒有一定的道理呢?就此探討如下。
四十不多欲:
首先「四十」以及後兩句提到的數字都是特的年齡,但是它們都是泛指人的一個年齡段。40歲左右的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這是講的要控欲嗎?顯然是現代人片面地理解。這裡的「欲」意義非常廣,比如食慾、控制欲和佔有欲等等。所以「四十不多欲」並非僅僅講的是修身養性,而是更加側重於勸誡人們要踏踏實實做人做事,心靜自然涼,不能有過多的雜念。
五十不多情:
這句話看上去比較像告訴人們要專情、不能花心,其實這樣理解也是錯誤的。漢字博大精深,有豐富的不同意思,這裡的「情」不只是愛情、友情等「七情」的範疇,它是泛指人們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與不同人相處的一種內心活動。50歲左右的人不要有那麼多的花花腸子,要簡單實在、要樸實自然;古時候的「情」,更趨向於現在講的情商。
六十不多食:
這句話應該是最好理解的,就是告訴人們人老了就要合理膳食、多運動筋骨,才能活得更久。真的是這樣的意思嗎?其實不全對,注意減肥、注意防止「三高」只是人老了生活常態的一小部分而已。在農村習俗中,人活到59周歲就算到了花甲之年,這個時候身體機能在衰退,適當控制飲食是必要的;而真正「不多食」也是講的心態問題,不要有過多的口舌,要服老、不倚老賣老,要有豁達的心胸去適宜各種各樣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