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

2020-12-25 悅文天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 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人到中年,褪去了浮躁,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

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

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01

四十不多欲

這句俗語是想告誡我們,人過四十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否則便會傷害身體。

在古代,四十歲被叫做「不惑之年」。

據統計,漢代百姓平均壽命22歲,唐代27歲,清代33歲,直到民國時期也才35歲左右。

即便是養尊處優的皇帝,平均壽命也不過四十歲左右。

因此對於古人來說,四十歲以後,是人生倒計時的開始。

而所謂「四十不多欲」,指的是人到了四十歲,就該考慮收心,淡化欲望了。

金錢、權勢、榮譽、美色固然吸引人,但也到了該放下的時候了。

畢竟,雄心是主觀的,而身體是否支撐得起是客觀的。

正如古人所說:「縱慾之樂,憂患隨焉。」

人到了四十歲,身體開始走下坡路。

從養生保健作為出發點考慮的話,也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

作為現代人,剛剛進入不惑之年,正是家中的頂梁柱,上有老下有小,更要保重好身體。

02

五十不多情

這句俗語是要告誡我們,人過五十要學會知天命,不要太情緒化,該放下的就放下吧。

在中醫理論上,有「抑鬱成疾」的說法。

意思是壓抑的情緒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處理,會導致疾病纏身甚至影響壽命。

西醫理論上,也認為情緒如果不能及時得到調控,會導致人體激素混亂,進而誘發一系列疾病。

有位老先生,常常去家附近的一所報刊亭去買報紙,在接過報紙後總會順口說上一句「謝謝」,可是報刊亭的老闆總是無動於衷,永遠保持著一副冷漠、傲慢的樣子。

鄰居看不過去,就問老先生:

「他的態度那樣不好,為什麼還總在這裡買報紙呢?不如去別的地方呀。」

老先生笑著回答:

「為了與他賭氣去其他地方買,我要多繞一圈,太過麻煩;

再說了,沒有禮貌是他的問題,我何必為了他讓自己也心情不好呢?」

那些只需一句話就能夠解決的事情,一轉身就能過去的事情,又何必要讓自己氣上一整天呢?

遇到糟心的小事,扭過頭忘了便是,耿耿於懷,只會為自己徒增負累。

就像楊絳先生所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所謂「五十不多情」,便是說人到五十歲,身體機能處於衰落的狀態,如果還因為生活瑣事而導致情緒波動、心態大起大落的話,對壽命也會產生巨大危害。

很多老年人因為生氣、憤怒等刺激因素,出現病危狀況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人到了五十歲,就該學會看開一切,不要讓情緒方面的事情幹擾自己的日常生活。

03

六十不多食

最後這5個字,則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長壽方。

這句俗語意思很簡單:

人活到六十,不僅要保證心態平和,日常飲食也要格外注意。

人到了六十歲,消化系統會出現一系列的老化和衰退。

這時候,如果不注意飲食方面的節制,很可能導致腸胃系統出現紊亂。

而腸胃系統如果出現紊亂,就會干擾和破壞人體的營養吸收,這樣下去,最終會對人的生命健康造成極大損耗。

所以,只有積極控制飲食,才能健康長壽。

因此,到了六十歲,要學會控制飲食。

「有錢難買老來瘦」這句話,大意上也差不多如此。

老祖宗的智慧實在令人欽佩,總結的一些經驗和道理,至今依然讓人受益匪淺。

其實不論是「四十不多欲」,還是「五十不多情」,或者「六十不多食」,其本質上都是考核一個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人類之所以能成為地球的掌管者,主要原因就在於人類有「理性」。

所謂理性,可以理解為:人類對生活方方面面的控制。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就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因為不知道節制欲望的人,必然會被欲望反噬。

相關焦點

  • 夜讀|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
    ,五十不多情,六十…_.mp307:10來自中國搜索主播 | 小梅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寓意何為?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寓意何為,有無道理?「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當然有道理。老祖宗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的道理對於後世人為人處事和生活有很大的指引和啟迪作用。「四十不多欲」指的是人到中年超過40歲,個人的欲望要適當地降低。錯過了二三十歲的奮鬥年花,一個人的事業和發展幾乎定型了,這就好比一艘船去往的大方向定了,就要沿著這條航道走下去,不能想東想西有一些不貼合實際的欲望和念頭。這個時候如果欲望過大,或者利慾薰心則有可能將自己過去積攢的財富揮霍乾淨,而想要東山再起就很困難了。
  • 古訓: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深度好文)
    早在2000年前,孔子讀完《易經》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一但到中年,褪掉了浮躁,變得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老祖宗遺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就是民間百姓針對修身的高度匯總。
  •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有道理嗎?
    但是人體的各項機能隨著年齡的增大,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到了什麼樣的年紀就該注意規避一些不當的行為,正是這份執著,老輩人總結出來「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的俗語,對後人也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1)四十不多欲。四十歲不管對於男人,還是女人,身體機能都已經過了少壯時候,開始走下坡路了,這個時候要注意克制一些欲望。
  • 農村老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怎麼理解?
    在農村,很多人一般都聽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簡單的說,我們對於老輩人的提醒和教育,還是要認真地聽取的。這裡我們年輕人除了要聽老輩人的話,自然也少不了要多學學老輩留下來的老俗話。如題中所說,這麼一句老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該怎麼理解比較好了?這裡說說我個人的一些不同的看法:四十不多欲:單從字面意思上,很多人都會知道,也就是說人到四十歲了,就要少些欲望、貪慾之心。這裡的欲是一個關鍵字,可以概括的內容也非常的多,但是主要有兩個方面:精神層面的和物質層面的。
  •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啥意思?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啥意思?我們可以對應「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一甲子」,來了解這句俗話。四十不多欲:每個人都有想要做的事,想要達成各種理想和願望,這都是人們正常的欲望,有正能量的生活欲,也有負面的生活欲,總歸貪慾無益。老話說:「年少輕狂,少年不知愁滋味」等,年輕人有更多瀟灑的資本,也有更多的欲望。但是,有時候他們分不清哪些欲望需要壓制,哪些欲望追求是正途,很多時候不懂得適可而止,會犯一些錯誤!
  •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是什麼意思?
    這就是社會發展程度不一樣,人們對自然規律和農業生產活動的認知能力的差異性。這樣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應該如何理解呢?有沒有一定的道理呢?就此探討如下。四十不多欲:首先「四十」以及後兩句提到的數字都是特的年齡,但是它們都是泛指人的一個年齡段。
  • 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古人的忠告,成年人值得一看
    古人對生命的本質要比今人看得透徹。 先說「四十不多欲」。在古代,四十歲被叫做「不惑之年」,古代的皇帝,被視為長壽的,也無非是活過了六十歲以後,秦始皇甚至在五十歲的時候就撒手人寰了。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豫新反光養生專題·第0118期】
    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中年,褪去了浮躁,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具體是何含義?老祖宗的處世良言
    引言 聖人孔子曾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出自《論語·為政》的話大意為:三十歲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四十歲能成為智者,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
  •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老祖宗的經驗,中年人值得一看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大致意思是男人到了30歲,人生逐漸步入正軌,這個年齡段應成家立業。而古人雖然沒有孔子那樣博學,但他們也在生活中同樣總結出一些相似的哲理,比如: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雖然這句話沒有孔子說的那樣有號召力,但這句話也並不無道理。「四十不多欲」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從字面不難理解,說的是人到如果到了40歲就要適當控制自己的欲望。
  • 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
    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那「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俗語該怎麼解釋呢?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四十不多欲」,字面意思就是說男人到了四十歲就要減少欲望。這個欲望可不要簡單地理解為對性的追求,他包括了多個維度。
  • 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欲和情指的是什麼?
    文/印象歷史品讀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欲和情指的是什麼?中國古代不僅是詩詞歌賦非常豐富,在俗語這方面,老祖宗們也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珍惜品」。今天,小編來和大家說一個俗語吧,不知道大家以前聽說過沒有呢?今天要說的這個俗語就是「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那麼,大家知道這句話是啥意思嗎?這其中的「欲」和「情」指的是什麼呢?「四十不多欲」,眾所周知,中國有句古話叫四十不惑,也即是說,四十歲的人,對很多事情都不會像年輕時候那麼迷惑不解了。所以,他們心中都有目標,都有堅定的心念。
  • 老祖宗忠告:「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人到中年不妨多看看
    我們常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說一個男人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就應該家庭和事業比較穩定了,能夠在世上安身立命。而到了四十多歲之後,就不會再被世俗困擾,能夠慢慢放下一些內心的執念。而到了五十多歲的時候,就要明白時間運轉的規律,要知道自己的使命和在這世間所處的地位。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
    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中年,褪去了浮躁,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這句俗語是想告誡我們,人過四十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否則便會傷害身體。據統計,漢代百姓平均壽命22歲,唐代27歲,清代33歲,直到民國時期也才35歲左右。因此對於古人來說,四十歲以後,是人生倒計時的開始。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後面5字更經典
    
  • 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中年人現在知道還不晚
    古往今來,在我國傳統風俗中,每個年齡段都有各自的說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年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稀來,八十耄耋之年。舉個例子,三十立身、立業、立家;四十經歷很多,已經有自己敏感的判斷力,不被外界是非善惡所迷惑;五十知道理想很難實現,所以對事物不再有所追求,順應天命。
  • 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後面5字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五十不多情這句俗語是要告誡我們,人過五十要學會知天命,不要太情緒化,該放下的就放下吧。在中醫理論上,有「抑鬱成疾」的說法。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後面5字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四十不多欲這句俗語是想告誡我們,人過四十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否則便會傷害身體。
  • 古人忠告:「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何意?
    文聖人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十五歲立下學習的志向,並且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成為當時最博學的人,開創了儒家學派。在孔子看來,三十歲的年紀能夠自立,包括精神和物質;四十歲做到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看淡一切,懂得天命所在,餘生才能不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