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具體是何含義?老祖宗的處世良言

2020-12-13 騰訊網

引言

聖人孔子曾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出自《論語·為政》的話大意為:三十歲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四十歲能成為智者,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不同的年齡段對人生有不同的感悟,我們需要在各個人生階段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和生活方式。其實一些老祖宗的俗語,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揭示了相同的人生道理。

孔子作為千百年來被歷朝歷代所尊奉的儒家聖人,他在《論語·為政》中所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自然被後人們奉為圭臬。當然跟「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類似的俗語還有「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話也是古人對生活的經驗之談,我們用之與孔子的言論相互印證的話,便會得到許多啟發。

▲孔子畫像

01

所謂「四十不多欲」者,如果僅僅是從膚淺的表面上理解,那麼老祖宗是在告誡我們後人,到了四十歲就不應該有太多的欲望。不過我們都知道,事情是不能只簡單地觀察表面,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例如這句「四十不多欲」,它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背後,還隱藏著更加深刻的道理,簡簡單單的「不多欲」三個字其實有著兩個方面的意思。

其一,「不多欲」可以表示我們到了四十歲之後在生理上就不要太過放縱自己的欲望了。我們從出生開始,經過努力地求學和工作,好不容易到了四十歲,這個時候剛剛具有一定的能力和社會地位。但恰恰是這個時候,我們更要保持自己內心的平穩淡定,不要放縱自己大肆地沉迷於美食或者美色等外物。

▲蔡瀾醫生都在追尋極致的美食

其二,既然我們四十歲的時候在生理上不能有太多的欲望,那在心理上其實也一樣。譬如在世俗方面,當我們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社會地位之後,是不是會想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呢?老祖宗告訴我們這也是不應該的。現在有很多人一到中年便突然產生了很多執念,並為之不顧一切,這樣會損耗人的精神氣血,並非修身養性之道。

02

所謂「五十不多情」者,講的是人到了五十歲之後,就不應該再像年輕的時候一樣年少輕狂,為了愛情或者友情而出現情緒上的大喜大悲,甚至做出許多衝動的事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五十歲的人應該開始學習範仲淹的這種心態,始終保持淡然的心緒,不要因為事物的好壞或者自己的遭遇而讓情緒劇烈波動。

▲信仰,也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

孔子說他自己到了四十歲就已經成為了智者,沒有什麼可以迷惑他的了。而成為智者,了解到生命的真諦之後也就沒有了太多的欲望。反過來講,一旦我們在心理和生理上沒有太多欲望之後,無欲則剛,也就能夠勘破人世間的層層迷障,從而成為不惑的智者。

成為不惑的智者並且「不多欲」又是知天命和「不多情」的先決條件,當我們充分認識到自己與世界的內在聯繫後,就不會有太多雜亂情緒產生,因為我們已經明白了天道運行的根本規律。

▲古人認為日食是不詳的徵兆

03

由此看來,在漫長歲月中流傳下來的老祖宗們的告誡,確實是極富智慧的,中年人值得一看,年輕人看到了也能早作準備。

不過對於「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話,我們更應該辯證的看待,和自身實際情況相結合,做到「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比如在四十歲的時候,仍然一事無成,甚至不足以養家餬口。這個時候保持赤子之心,懷著勇於拼搏的精神能夠更好的幫助我們獲得成功。

▲民國的乞丐

所以老祖宗的俗語在一定的環境下是有道理的。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革和社會的發展,有一些俗語已經失去了時代背景的烘託,需要進行仔細甄別。不過聽聽又何妨呢?反正你又不吃虧!

結語

漢代王彪在《王命論》中寫道「見善如不及;用人如自己;從諫如順流;趣時如響赴。」這句古言引申也出了一句成語「從諫如流」,指人們要樂於接受別人的勸告和批評意見。老祖宗通過總結自己的人生經驗,提煉而出的俗語其實便是對後輩晚生的勸告。因此,現在無論是中年人還是年輕人,都應該做到「從諫入流」,從老一輩的俗語中吸取寶貴的人生經驗。

參考資料:

《論語·為政》

《王命論》

相關焦點

  • 老祖宗忠告:「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人到中年不妨多看看
    比如說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話在我們的生活中流傳算是挺廣泛的,但是具體有哪些含義,可能很多人都不懂,今天就給大家來講解一下。一、「四十不多欲」大家常說的「四十不多欲」想要表達的就是,人到了40歲之後,要多控制一下自己的欲望。我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個漢字所代表的含義都有很多種,看似非常簡單的一些字詞,及時深入去了解就會發現有多層的意思。
  • 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浩如煙海的歷史塵埃間,我們的老祖宗總結了眾多飽含生活哲理的俗語,如「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 「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 「寧可夜宿荒墳,不可旅居古剎」 「寧娶從良女,不娶過牆妻」等等。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寓意何為?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寓意何為,有無道理?「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當然有道理。老祖宗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的道理對於後世人為人處事和生活有很大的指引和啟迪作用。「四十不多欲」指的是人到中年超過40歲,個人的欲望要適當地降低。錯過了二三十歲的奮鬥年花,一個人的事業和發展幾乎定型了,這就好比一艘船去往的大方向定了,就要沿著這條航道走下去,不能想東想西有一些不貼合實際的欲望和念頭。這個時候如果欲望過大,或者利慾薰心則有可能將自己過去積攢的財富揮霍乾淨,而想要東山再起就很困難了。
  • 夜讀|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
    ,五十不多情,六十…_.mp307:10來自中國搜索主播 | 小梅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老祖宗的經驗,中年人值得一看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大致意思是男人到了30歲,人生逐漸步入正軌,這個年齡段應成家立業。而古人雖然沒有孔子那樣博學,但他們也在生活中同樣總結出一些相似的哲理,比如: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雖然這句話沒有孔子說的那樣有號召力,但這句話也並不無道理。「四十不多欲」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從字面不難理解,說的是人到如果到了40歲就要適當控制自己的欲望。
  • 古訓: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
    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02五十不多情這句俗語是要告誡我們,人過五十要學會知天命,不要太情緒化,該放下的就放下吧。在中醫理論上,有「抑鬱成疾」的說法。
  • 古訓: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深度好文)
    《易經》不僅僅是唯有佔卜算命之道,在其中為人處世,及其人的一生中存在的任何事,都可以在《易經》中找到答案。早在2000年前,孔子讀完《易經》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老祖宗遺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就是民間百姓針對修身的高度匯總。這一句俗語後邊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大道理,只可惜很多人不知道。一、四十不多欲這一句俗語是想提醒我們,人過四十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不然便會損害身體。
  • 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欲和情指的是什麼?
    文/印象歷史品讀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欲和情指的是什麼?中國古代不僅是詩詞歌賦非常豐富,在俗語這方面,老祖宗們也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珍惜品」。今天,小編來和大家說一個俗語吧,不知道大家以前聽說過沒有呢?今天要說的這個俗語就是「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那麼,大家知道這句話是啥意思嗎?這其中的「欲」和「情」指的是什麼呢?「四十不多欲」,眾所周知,中國有句古話叫四十不惑,也即是說,四十歲的人,對很多事情都不會像年輕時候那麼迷惑不解了。所以,他們心中都有目標,都有堅定的心念。
  •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有道理嗎?
    但是人體的各項機能隨著年齡的增大,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到了什麼樣的年紀就該注意規避一些不當的行為,正是這份執著,老輩人總結出來「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的俗語,對後人也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1)四十不多欲。四十歲不管對於男人,還是女人,身體機能都已經過了少壯時候,開始走下坡路了,這個時候要注意克制一些欲望。
  • 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古人的忠告,成年人值得一看
    古人對生命的本質要比今人看得透徹。 先說「四十不多欲」。在古代,四十歲被叫做「不惑之年」,古代的皇帝,被視為長壽的,也無非是活過了六十歲以後,秦始皇甚至在五十歲的時候就撒手人寰了。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豫新反光養生專題·第0118期】
    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中年,褪去了浮躁,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是什麼意思?
    這就是社會發展程度不一樣,人們對自然規律和農業生產活動的認知能力的差異性。這樣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應該如何理解呢?有沒有一定的道理呢?就此探討如下。四十不多欲:首先「四十」以及後兩句提到的數字都是特的年齡,但是它們都是泛指人的一個年齡段。
  • 農村老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怎麼理解?
    在農村,很多人一般都聽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簡單的說,我們對於老輩人的提醒和教育,還是要認真地聽取的。這裡我們年輕人除了要聽老輩人的話,自然也少不了要多學學老輩留下來的老俗話。如題中所說,這麼一句老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該怎麼理解比較好了?這裡說說我個人的一些不同的看法:四十不多欲:單從字面意思上,很多人都會知道,也就是說人到四十歲了,就要少些欲望、貪慾之心。這裡的欲是一個關鍵字,可以概括的內容也非常的多,但是主要有兩個方面:精神層面的和物質層面的。
  •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啥意思?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啥意思?我們可以對應「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一甲子」,來了解這句俗話。四十不多欲:每個人都有想要做的事,想要達成各種理想和願望,這都是人們正常的欲望,有正能量的生活欲,也有負面的生活欲,總歸貪慾無益。老話說:「年少輕狂,少年不知愁滋味」等,年輕人有更多瀟灑的資本,也有更多的欲望。但是,有時候他們分不清哪些欲望需要壓制,哪些欲望追求是正途,很多時候不懂得適可而止,會犯一些錯誤!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後面5字更經典
    
  • 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後面5字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五十不多情這句俗語是要告誡我們,人過五十要學會知天命,不要太情緒化,該放下的就放下吧。在中醫理論上,有「抑鬱成疾」的說法。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
    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中年,褪去了浮躁,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這句俗語是想告誡我們,人過四十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否則便會傷害身體。據統計,漢代百姓平均壽命22歲,唐代27歲,清代33歲,直到民國時期也才35歲左右。因此對於古人來說,四十歲以後,是人生倒計時的開始。
  • 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中年人現在知道還不晚
    舉個例子,三十立身、立業、立家;四十經歷很多,已經有自己敏感的判斷力,不被外界是非善惡所迷惑;五十知道理想很難實現,所以對事物不再有所追求,順應天命。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民間還有一則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話直接體現民間百姓對修身的極高境界,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又有什麼意義?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後面5字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四十不多欲這句俗語是想告誡我們,人過四十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否則便會傷害身體。
  • 古人忠告:「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何意?
    文聖人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十五歲立下學習的志向,並且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成為當時最博學的人,開創了儒家學派。在孔子看來,三十歲的年紀能夠自立,包括精神和物質;四十歲做到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看淡一切,懂得天命所在,餘生才能不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