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聖人孔子曾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出自《論語·為政》的話大意為:三十歲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四十歲能成為智者,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不同的年齡段對人生有不同的感悟,我們需要在各個人生階段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和生活方式。其實一些老祖宗的俗語,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揭示了相同的人生道理。
孔子作為千百年來被歷朝歷代所尊奉的儒家聖人,他在《論語·為政》中所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自然被後人們奉為圭臬。當然跟「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類似的俗語還有「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話也是古人對生活的經驗之談,我們用之與孔子的言論相互印證的話,便會得到許多啟發。
▲孔子畫像
01
所謂「四十不多欲」者,如果僅僅是從膚淺的表面上理解,那麼老祖宗是在告誡我們後人,到了四十歲就不應該有太多的欲望。不過我們都知道,事情是不能只簡單地觀察表面,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例如這句「四十不多欲」,它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背後,還隱藏著更加深刻的道理,簡簡單單的「不多欲」三個字其實有著兩個方面的意思。
其一,「不多欲」可以表示我們到了四十歲之後在生理上就不要太過放縱自己的欲望了。我們從出生開始,經過努力地求學和工作,好不容易到了四十歲,這個時候剛剛具有一定的能力和社會地位。但恰恰是這個時候,我們更要保持自己內心的平穩淡定,不要放縱自己大肆地沉迷於美食或者美色等外物。
▲蔡瀾醫生都在追尋極致的美食
其二,既然我們四十歲的時候在生理上不能有太多的欲望,那在心理上其實也一樣。譬如在世俗方面,當我們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社會地位之後,是不是會想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呢?老祖宗告訴我們這也是不應該的。現在有很多人一到中年便突然產生了很多執念,並為之不顧一切,這樣會損耗人的精神氣血,並非修身養性之道。
02
所謂「五十不多情」者,講的是人到了五十歲之後,就不應該再像年輕的時候一樣年少輕狂,為了愛情或者友情而出現情緒上的大喜大悲,甚至做出許多衝動的事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五十歲的人應該開始學習範仲淹的這種心態,始終保持淡然的心緒,不要因為事物的好壞或者自己的遭遇而讓情緒劇烈波動。
▲信仰,也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
孔子說他自己到了四十歲就已經成為了智者,沒有什麼可以迷惑他的了。而成為智者,了解到生命的真諦之後也就沒有了太多的欲望。反過來講,一旦我們在心理和生理上沒有太多欲望之後,無欲則剛,也就能夠勘破人世間的層層迷障,從而成為不惑的智者。
成為不惑的智者並且「不多欲」又是知天命和「不多情」的先決條件,當我們充分認識到自己與世界的內在聯繫後,就不會有太多雜亂情緒產生,因為我們已經明白了天道運行的根本規律。
▲古人認為日食是不詳的徵兆
03
由此看來,在漫長歲月中流傳下來的老祖宗們的告誡,確實是極富智慧的,中年人值得一看,年輕人看到了也能早作準備。
不過對於「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話,我們更應該辯證的看待,和自身實際情況相結合,做到「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比如在四十歲的時候,仍然一事無成,甚至不足以養家餬口。這個時候保持赤子之心,懷著勇於拼搏的精神能夠更好的幫助我們獲得成功。
▲民國的乞丐
所以老祖宗的俗語在一定的環境下是有道理的。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革和社會的發展,有一些俗語已經失去了時代背景的烘託,需要進行仔細甄別。不過聽聽又何妨呢?反正你又不吃虧!
結語
漢代王彪在《王命論》中寫道「見善如不及;用人如自己;從諫如順流;趣時如響赴。」這句古言引申也出了一句成語「從諫如流」,指人們要樂於接受別人的勸告和批評意見。老祖宗通過總結自己的人生經驗,提煉而出的俗語其實便是對後輩晚生的勸告。因此,現在無論是中年人還是年輕人,都應該做到「從諫入流」,從老一輩的俗語中吸取寶貴的人生經驗。
參考資料:
《論語·為政》
《王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