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褪去了浮躁,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
我們常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說一個男人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就應該家庭和事業比較穩定了,能夠在世上安身立命。而到了四十多歲之後,就不會再被世俗困擾,能夠慢慢放下一些內心的執念。
而到了五十多歲的時候,就要明白時間運轉的規律,要知道自己的使命和在這世間所處的地位。
中華上下五千年,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和智慧,博大精深。俗語就是一種比較接地氣的傳承方式。
民間的老百姓會將自己的一些經驗總結,用俗語的方式流傳出去。大部分的俗語都是簡短式的,而且朗朗上口。
俗語的內容,包括老百姓們的生活經驗以及對一些民間生活的描述,還有對於人生的一些思考等等。每一句俗語背後都蘊含著比較深刻的道理,需要我們細細去品讀才能領會。
比如說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話在我們的生活中流傳算是挺廣泛的,但是具體有哪些含義,可能很多人都不懂,今天就給大家來講解一下。
一、「四十不多欲」
大家常說的「四十不多欲」想要表達的就是,人到了40歲之後,要多控制一下自己的欲望。
我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個漢字所代表的含義都有很多種,看似非常簡單的一些字詞,及時深入去了解就會發現有多層的意思。比如「不多欲」,其實指的就有兩方面的含義,很多人都不懂。
第1層含義就是從人的生理上講,人到了40歲之後,不要太放縱自己的欲望。面對外界的誘惑,比如說美食、美色、金錢、權勢等等,都要控制好自己的行為。
第2層含義是從人的心理上講,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有些事物能放下就放下,不要有過多的苛求,很多人往往會因為一些執念,不顧一切,損害了自己。
二、「五十不多情」
「五十不多情」講的是人到了50歲之後,情緒上面就不要有過多的起伏,不要像年輕人一樣,為了感情的事情大喜大悲。
不管是親情、友情、愛情,在這個時候就不要過多去計較,保持一顆淡然的心,不要為了這些世俗的繁瑣事,傷害了自己的身體。
所謂「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這一種自然的意境便是此階段的追求。
人到了50多歲,很多人身體開始慢慢發生變化,這時候情緒的波動太大是很不好的。
其實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就要讓自己的生理和心理上都回歸成「0」的狀態,讓自己的身心得到比較好的放鬆,不要再有過多的欲望和不必要的煩惱。
古人常說:「無欲則剛」,沒有欲望就不會有那麼多困惑,所以我們常說「四十不惑」,沒有過多的情緒起伏也是因為到了「五十知天命」的時候。
別看老祖宗這兩句「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和「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字面上很好理解,聯繫起來才會領悟其中的奧秘。
千百年來,老祖宗流傳下來的俗語久盛不衰,字字句句都是對生活的經驗和做人做事的大智慧。當你對人生感到迷茫,對生活感到無望的時候,不妨翻開老祖宗語錄,細細閱覽,或能找到新的方向。
馮夢龍將民間流傳的各種俗語都記載於這一本《智囊全集》中,還做了詳細的說明,為的就是將中國的俗語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
至於有沒有道理,說得對不對,就交給讀者朋友們來判斷了。
究竟這是一本什麼樣的「奇書」?
馮夢龍在寫這本《智囊全集》時,就說:「天下無餘智」,這意思就是——普天下所有的智慧皆囊括於此。
《智囊全集》包括10個大部、28卷,1238個謀略智慧故事。從先秦到明代的各種小故事,全部正史和筆記、野史,不僅有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謀略,也有平常百姓小人物生活中的奇巧機智。
每個故事,都取自相關歷史人物的事跡,均有史實依據,絕非胡編亂造,取材豐富,也因此又被稱為「小資治通鑑」。
曾國藩能夠在官場上混的如魚得水,主要還是憑藉著自己的過人智慧以及圓滑的為人處世。他之所以能夠擁有這樣的聰明才智,還要得益於明代鬼才馮夢龍的一部歷史巨作——《智囊全集》。
曾國藩說:「每當夜深人靜時,方翻此書,細細品味。」讀過《智囊全集》的康熙,還認為它是「國之利器」,只允許內部傳閱,不可外傳。
幾百年來,無論顯貴還是商賈,無不將《智囊》奉為必讀經典,人稱「小資治通鑑」。看過此書的人說,哪怕悟透十之一二,都可趨吉避兇。
不管你從事什麼工作,必然涉及為人處世,競爭博弈,溝通勸諫,自保防身,這些你都能從此書中找到靈感和方法。
所以,我強烈建議大家都要讀讀《智囊全集》!
其實讀歷史遠比讀小說有趣,可以說一部《智囊全集》寫透了人生百態,寫盡了帝王將相,權術謀略。
《智囊全集》版本很多,純文言文的,一般人看起來吃力。我看的這套就很好。有原文和翻譯,只要識字就看得懂。而且有馮夢龍的精彩點評,通俗易懂,看後恍然大悟。看故事,學智慧,得有高人指路啊!
全套共6冊,原價399元,現在活動特惠99元就可以拿走!平均一本才十幾塊錢,真的太划算了!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