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古人的忠告,成年人值得一看

2020-12-13 騰訊網

記得有位作家說,所謂的成熟便是多大的年紀做多大的事情,而古人也早有「三十而立」的說法。此外,民間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更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

古人對生命的本質要比今人看得透徹。這並非因為今人比古人沒見識,而是現代社會是快節奏社會,職場上的人奔波於生計,沒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該如何生活,如何保養自己,而古人裡面卻有一些閒雲野鶴,他們經過一番總結,得出了很多流傳後世的人生經驗,比如上文的那句經驗。

先說「四十不多欲」。在古代,四十歲被叫做「不惑之年」,古代的皇帝,被視為長壽的,也無非是活過了六十歲以後,秦始皇甚至在五十歲的時候就撒手人寰了。因此對於古人來說,四十歲以後,是人生倒計時的開始。而所謂「四十不多欲」,指的是這個世界上,太多值得讓人渴望擁有、渴望獲得的東西了——金錢、權勢、榮譽、美色,很多年輕人在世間拼搏的動力,也都是為了這四者。而如果人到了四十歲,生命開始倒計時了,就不要考慮去惦記這些年輕人惦記的東西了。該考慮收心,淡化這些欲望。

因為一來,即便擁有了這些也沒時間去享用,二來,四十歲以後身體也開始走上衰敗的道路,如果這時候還不斷花費大量的精力去和年輕人競爭、謀求財富、權勢,那無疑會對身體有所傷害,進而影響壽命。此外,這句話還可以理解成到了四十歲以後,就要懂得節制生理方面的欲望,畢竟已經不是年輕人了,要知道愛惜身體。否則,會容易導致身體衰老加速。因此,古人主張四十歲以後,對世間的繁華持淡漠、理性的態度。

再說「五十不多情」。在這裡,指的是「情緒」。在中醫理論上,有「抑鬱成疾」的說法。意思是壓抑的情緒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處理,會導致疾病纏身甚至影響壽命。比如中國歷史上的吳景帝孫休,就是因為憂慮吳國會不會被強大的曹魏吞併而陷入憂憤中,最終在無奈而恐懼中去世。西醫理論上,也認為情緒如果不能及時得到調控,會導致人體激素混亂,進而誘發一系列疾病,比如抑鬱症就是其中的典型。所謂「五十不多情」,指的是人到五十歲,本來就處於身體機能衰落的狀態,如果這時候還因為生活瑣事而導致情緒波動、心態大起大落的話,那麼,對壽命也會產生巨大危害,因此古人主張五十歲以後,不要為世間的瑣事而動氣、動怒,全當是別人家的事情好了。

在當下,隨著醫療技術的發達,人類生命也在不斷地延長。因此,四十歲被視為正當年,五十歲也並不被視為太老邁。但是,如果一個人懂得在年輕的時候就好好照顧自己、調理身體,那麼,相信在四十歲以後,也會比同齡人更加硬朗,而本文俗語中,古人的諄諄告誡依舊發人深省。

相關焦點

  •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老祖宗的經驗,中年人值得一看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大致意思是男人到了30歲,人生逐漸步入正軌,這個年齡段應成家立業。而古人雖然沒有孔子那樣博學,但他們也在生活中同樣總結出一些相似的哲理,比如: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雖然這句話沒有孔子說的那樣有號召力,但這句話也並不無道理。「四十不多欲」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從字面不難理解,說的是人到如果到了40歲就要適當控制自己的欲望。
  • 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
    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那「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俗語該怎麼解釋呢?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四十不多欲」,字面意思就是說男人到了四十歲就要減少欲望。這個欲望可不要簡單地理解為對性的追求,他包括了多個維度。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具體是何含義?老祖宗的處世良言
    其實一些老祖宗的俗語,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揭示了相同的人生道理。 孔子作為千百年來被歷朝歷代所尊奉的儒家聖人,他在《論語·為政》中所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自然被後人們奉為圭臬。當然跟「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類似的俗語還有「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話也是古人對生活的經驗之談,我們用之與孔子的言論相互印證的話,便會得到許多啟發。
  •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有道理嗎?
    但是人體的各項機能隨著年齡的增大,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到了什麼樣的年紀就該注意規避一些不當的行為,正是這份執著,老輩人總結出來「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的俗語,對後人也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1)四十不多欲。四十歲不管對於男人,還是女人,身體機能都已經過了少壯時候,開始走下坡路了,這個時候要注意克制一些欲望。
  • 夜讀|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
    ,五十不多情,六十…_.mp307:10來自中國搜索主播 | 小梅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 老祖宗忠告:「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人到中年不妨多看看
    比如說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話在我們的生活中流傳算是挺廣泛的,但是具體有哪些含義,可能很多人都不懂,今天就給大家來講解一下。一、「四十不多欲」大家常說的「四十不多欲」想要表達的就是,人到了40歲之後,要多控制一下自己的欲望。我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個漢字所代表的含義都有很多種,看似非常簡單的一些字詞,及時深入去了解就會發現有多層的意思。
  • 古訓: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
    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01四十不多欲這句俗語是想告誡我們,人過四十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否則便會傷害身體。在古代,四十歲被叫做「不惑之年」。
  • 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欲和情指的是什麼?
    文/印象歷史品讀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欲和情指的是什麼?中國古代不僅是詩詞歌賦非常豐富,在俗語這方面,老祖宗們也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珍惜品」。所以,直到現代,很多人還是很喜歡用俗語來說話。因為俗語簡單易懂,而且道理深刻有意義。今天,小編來和大家說一個俗語吧,不知道大家以前聽說過沒有呢?今天要說的這個俗語就是「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那麼,大家知道這句話是啥意思嗎?這其中的「欲」和「情」指的是什麼呢?
  •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是什麼意思?
    很多的農村俗語都有對稱、互文或諧音的特點,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有利於口頭傳頌。在很長的一段歷史長河中,俗語指導著農桑活動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起到了警示、告誡和經驗總結的作用。要問我國的民俗諺語有沒道理?我認為時過境遷,不可同日而語;或許在以前農業生產較為落後的時期,確實是比較有參考意義的;但是到了科技高速發展的現在,有的俗語也就沒那麼適用了,甚至還比較片面的意思。這就是社會發展程度不一樣,人們對自然規律和農業生產活動的認知能力的差異性。這樣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應該如何理解呢?有沒有一定的道理呢?就此探討如下。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豫新反光養生專題·第0118期】
    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中年,褪去了浮躁,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 古訓: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深度好文)
    早在2000年前,孔子讀完《易經》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一但到中年,褪掉了浮躁,變得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老祖宗遺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就是民間百姓針對修身的高度匯總。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寓意何為?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寓意何為,有無道理?「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當然有道理。老祖宗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的道理對於後世人為人處事和生活有很大的指引和啟迪作用。「四十不多欲」指的是人到中年超過40歲,個人的欲望要適當地降低。錯過了二三十歲的奮鬥年花,一個人的事業和發展幾乎定型了,這就好比一艘船去往的大方向定了,就要沿著這條航道走下去,不能想東想西有一些不貼合實際的欲望和念頭。這個時候如果欲望過大,或者利慾薰心則有可能將自己過去積攢的財富揮霍乾淨,而想要東山再起就很困難了。
  •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啥意思?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啥意思?我們可以對應「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一甲子」,來了解這句俗話。四十不多欲:每個人都有想要做的事,想要達成各種理想和願望,這都是人們正常的欲望,有正能量的生活欲,也有負面的生活欲,總歸貪慾無益。老話說:「年少輕狂,少年不知愁滋味」等,年輕人有更多瀟灑的資本,也有更多的欲望。但是,有時候他們分不清哪些欲望需要壓制,哪些欲望追求是正途,很多時候不懂得適可而止,會犯一些錯誤!
  • 古人忠告:「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何意?
    文聖人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十五歲立下學習的志向,並且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成為當時最博學的人,開創了儒家學派。在孔子看來,三十歲的年紀能夠自立,包括精神和物質;四十歲做到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看淡一切,懂得天命所在,餘生才能不後悔。
  • 農村老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怎麼理解?
    在農村,很多人一般都聽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簡單的說,我們對於老輩人的提醒和教育,還是要認真地聽取的。這裡我們年輕人除了要聽老輩人的話,自然也少不了要多學學老輩留下來的老俗話。如題中所說,這麼一句老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該怎麼理解比較好了?這裡說說我個人的一些不同的看法:四十不多欲:單從字面意思上,很多人都會知道,也就是說人到四十歲了,就要少些欲望、貪慾之心。這裡的欲是一個關鍵字,可以概括的內容也非常的多,但是主要有兩個方面:精神層面的和物質層面的。
  • 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中年人現在知道還不晚
    舉個例子,三十立身、立業、立家;四十經歷很多,已經有自己敏感的判斷力,不被外界是非善惡所迷惑;五十知道理想很難實現,所以對事物不再有所追求,順應天命。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民間還有一則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話直接體現民間百姓對修身的極高境界,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又有什麼意義?
  • 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後面5字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這句俗語是想告誡我們,人過四十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否則便會傷害身體。在古代,四十歲被叫做「不惑之年」。據統計,漢代百姓平均壽命22歲,唐代27歲,清代33歲,直到民國時期也才35歲左右。即便是養尊處優的皇帝,平均壽命也不過四十歲左右。因此對於古人來說,四十歲以後,是人生倒計時的開始。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後面5字更經典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
    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中年,褪去了浮躁,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這句俗語是想告誡我們,人過四十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否則便會傷害身體。據統計,漢代百姓平均壽命22歲,唐代27歲,清代33歲,直到民國時期也才35歲左右。因此對於古人來說,四十歲以後,是人生倒計時的開始。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後面5字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四十不多欲這句俗語是想告誡我們,人過四十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否則便會傷害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