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在我國傳統風俗中,每個年齡段都有各自的說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年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稀來,八十耄耋之年。
舉個例子,三十立身、立業、立家;四十經歷很多,已經有自己敏感的判斷力,不被外界是非善惡所迷惑;五十知道理想很難實現,所以對事物不再有所追求,順應天命。
民間還有一則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話直接體現民間百姓對修身的極高境界,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又有什麼意義?
四十不多欲:
子曰:「四十而不惑」,出自《論語·為政》,這句話是孔子的自我人生報告,指一個人到四十歲後,就不會對外界無知事物困惑,也有人到四十歲就沒有什麼顧慮和困惑了。四十歲中年男人,身體各項機能開始走下坡路線,但在社會上積累閱歷已經夠用,心態可以放平穩。
在古代,很多位皇帝英年早逝,就連最有成就的秦始皇,才五十歲就撒手人寰,所以,對於古代人來說,從四十歲開始,人生進入倒計時。
「四十不多欲」則指,這個世界上有太多想得到、想佔有的東西,例如:金錢、名譽、權利、美色、長壽等,不誇張說,這是每個年輕人在社會上拼搏的動力。所以,四十歲人生開始進入倒計時階段,就不要過多考慮年輕人所追求的東西。
不惑的年紀,記得控制欲望,不然消耗大量精力跟年輕人競爭,各種欲望交織,不僅會耗費身體,還會影響壽命,對身體各個方面都有影響。
「四十不多欲」還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生理欲望,四十歲已到中年,如果還把心思放在生理欲望上,對家庭和事業都有影響。如果欲望過度,氣色越來越差,會影響身體功能,所以老一輩人說,想長壽,四十歲後就要控制欲望,不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要控制。
五十不多情:
情,指感情也指情緒,人到五十,基本已經看透世間之事,也會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有些人,正是到五十歲情緒才開始有所波動,因為,生老病死乃天地之規律,萬物之自然,我們控制不了,所以,五十歲在面臨親人離世時,情緒會發生較大波動。
也有因為高興,情緒激動而死之人,例如牛皋,牛皋打敗金兵後,自己都沒想到能擒住金兀朮,高興心情難以掩飾,騎在敵人身上仰天長嘯,結果一口氣沒上來,直接笑死過去,而被俘的金兀朮,因為被騎則氣得吐血而死。
老一輩人說,情緒如果不能得到控制,很可能會誘發一系列疾病,抑鬱症就是其中一個典型。所以,不要因為一些瑣事而情緒激動,心態起伏也不易大起大落,會對身體造成影響,甚至傷及內臟,嚴重者還有生命危險。
五十歲正是頤享天年的年紀,不用擔心工作,也不用操心兒女婚配問題,最多幫忙看看孩子,她們也有權利拒絕。總之,自己心情舒暢最重要,想長壽,情緒不要大喜大悲,控制好感情。
什麼年齡做什麼事,與身體健康緊密相連,人慢慢變老,欲望慢慢變淡,心裡、生理都無法與壯年相提並論,控制好情緒,順其自然就好。
農村這些俗語,就是老一輩人流傳下來的智慧,在如今看來依然很有道理,值得我們學習,如果你也認為有用,就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吧。
聲明: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