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五十歲不建房,六十歲不栽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2020-12-22 雅談歷史

農村俗語:五十歲不建房,六十歲不栽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過去,除了結婚生子的事情外,對於一家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蓋房子了。在以前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人們蓋房可能會將一家人手中的錢都花出去,所以,講究非常的多。在這些講究中,有一句俗語,非常清楚地說明了,有一個年齡段是不能建房子的。

這句俗語就是五十歲不建房,六十歲不栽樹,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這句話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就是五十歲不能蓋房子,六十歲不能栽樹。

其實這樣說的根本原因是因為,那時候的人們壽命不高,平均在六十歲左右都是高齡了。在生活水平低的地區,甚至平均年齡在四十歲左右。很多都是因為吃不飽,勞動強度大,醫療水平落後有關於。

所以在當時的人們認為,如果一個人到了五十歲,在這個時間建房子,自己也住不了多少年,更何況以前農村建房都是自家建,勞心勞力,年紀大了容易吃不消。而且五十歲很多人的孫子都已經出生了,正是生長的時間段,家裡多了幾張嘴,生活開銷本來就大。如果這個時候蓋房子,就算家裡有錢,蓋房子之後,也剩不了多少。一家幾十張嘴,不能住著新房子,餓著肚子吧。

而且,如果手裡的錢不夠,肯定就要借錢。本來年齡就大,借了錢之後肯定還不了,就需要兒子孫子還,全家舉債為了蓋房子,根本就沒有必要。

其次,六十不栽樹,跟前面五十不蓋房有類似的道理,六十歲已經是高壽。在這個時候栽樹,也沒有辦法看著它長大了,何必多此一舉呢。更何況,栽樹的時候還需要挖坑,這個時候也很危險。所以,為了自身的安全,就不要再栽樹了。

小磊認為,這句五十不蓋房,六十不栽樹,從這兩個方面告訴了我們,老了之後出現的任何問題都是在給自己的子孫後輩添亂,為了減少這些不必要的麻煩,否則還給自己的老年生活帶來危險,聽了小磊的介紹,大家還有什麼看法嗎?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哦。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是啥意思?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裡面有什麼講究?老祖宗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花甲」。因此來看,這關於年齡的農村俗語確實包含著其中一些道理。可能是一歲年齡一歲心吧,而隨著年齡的日漸增加,人們的心理和身體上自然也就不同了。但是來說,在農村裡還有一句農村俗語,說的是,「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作衣」,那麼這句農村俗語又包含著何種意思呢,為什麼老祖宗又會說這些呢?李子來回答。
  • 俗語「50不蓋房,60不種樹」啥意思?50歲以後就不能建房了嗎?
    摘要:俗語「50不蓋房,60不種樹」,說的是啥意思?50歲後不能建房嗎?尤其是近些年因為很多人都紛紛外出打工了,為了避免自家的土地荒廢了,就會在地裡栽種一些果樹或者是有經濟價值的樹木,這也算是地盡其用了。不過在農村裡也流傳著一句古人傳下來的老俗語:五十不蓋房,六十不種樹,老祖宗這句古訓是啥意思?有什麼道理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農村俗語「五十歲以後有三不靠」哪三不靠,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俗語「五十歲以後有三不靠」哪三不靠,什麼意思,你知道嗎在農村,有些老人喜歡用一些俗語和人們聊天。有些俗語都是他們自己的親身經歷,在他們心裡,有困難都不算困難,畢竟,他們那個年代更苦。
  •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是什麼意思?
    很多的農村俗語都有對稱、互文或諧音的特點,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有利於口頭傳頌。在很長的一段歷史長河中,俗語指導著農桑活動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起到了警示、告誡和經驗總結的作用。要問我國的民俗諺語有沒道理?我認為時過境遷,不可同日而語;或許在以前農業生產較為落後的時期,確實是比較有參考意義的;但是到了科技高速發展的現在,有的俗語也就沒那麼適用了,甚至還比較片面的意思。這就是社會發展程度不一樣,人們對自然規律和農業生產活動的認知能力的差異性。這樣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應該如何理解呢?有沒有一定的道理呢?就此探討如下。
  • 農村俗語:門前不栽樹,屋後不開窗,有道理嗎?為何不能開窗?
    農村俗語是農民祖祖輩輩相承流傳下來的積累經驗,是他們智慧結晶,語句簡單,通俗易懂,但內函深奧,博大精深,具有一定的生活哲理,源於生活,又用來指導人們的生活,讓人少走彎路,今天給大家分享的農村俗語是"門前不栽樹,屋後不開窗"。
  • 農村俗語:「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講的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多多少少都流傳著一些富有特色的俗語,在不同的地方,這些俗語在句式和表達形式上略有不同,但表達的意思卻是相似的。它們在農村被一代一代的口口相傳,富有人生哲理,是我們祖先的重大發明。充滿了我們祖先的智慧,祖先們用「話粗理不粗」的俗語教會我們人際交往、為人處世、農耕經驗等。
  •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有道理嗎?
    這句農村俗語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古往今來對於生命的健康長壽,一直都是人們的希望和追求。但是人體的各項機能隨著年齡的增大,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到了什麼樣的年紀就該注意規避一些不當的行為,正是這份執著,老輩人總結出來「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的俗語,對後人也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1)四十不多欲。四十歲不管對於男人,還是女人,身體機能都已經過了少壯時候,開始走下坡路了,這個時候要注意克制一些欲望。
  • 農村俗語「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俗語在農村流傳千年,分類眾多,其中不乏一些農業生產、社會經驗以及生活道理的哲理短句,這些「老話」看似輕描淡寫,但細細品來,話糙理不糙。比如說「吹什麼風,落什麼雨」,「忙中易出錯」,這些俗語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在農民之間口口相傳,成為一道特殊的農村文化,對於以下的三則俗語,多是經驗之談,你們認可嗎?
  • 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有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應該會了解一些農村生活場景,在農閒時期,大家往往會在村口屋後拉家常,聚在一起說說村裡新鮮事,回想起以前的農村生活,雖然不像現在這樣方便,但是鄰居之間相處還是很和睦的,很享受那種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的時光。
  • 農村俗語:「五十不交友,六十不撿漏」,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查閱資料時看到了這麼一句俗語:「五十不交友,六十不撿漏」。當我看到這句俗語後,雖然對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仔細揣摩了老半天,但終究還是沒有能夠揣摩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只好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五十不交友在過去,人們的壽命都普遍較短,1996年出版的《生命與災禍》第5期中刊登了林萬孝先生所撰寫的《我國歷代人平均壽命和預期壽命》一文。
  • 農村俗語: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啥意思?有什麼講究
    農村俗語: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啥意思?有什麼講究在中國有著非常多的文化傳承,其中傳播最廣的還是民間俗語。民間俗語裡面擁有著非常多的智慧和經驗,能夠指導人們的生活和實踐。很多俗語都是前輩們總結出來的,非常的經典,非常的有效,裡面的道理也很通俗易懂,即使時間過去了很久,裡面的道理還一直被人津津樂道。這就是俗語的魅力,這就是俗語自身的傳播能力。這次小編就要跟大家分享一個經典的俗語,那就是:「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這裡面有什麼深刻的道理嗎?讓小編帶著大家去了解一下吧。
  • 農村說「五十不建屋」,為什麼五十歲不能建房子?原來是這麼回事
    原來是這麼回事農村很多俗語所表達的意義其實和俗語表面所講述的內容並不相符,不過,這些農村俗語都是過去農民通過生活經驗積累下的智慧結晶,特別是在農村蓋房子的時候,農村俗語很多對後人的提示,雖然現在看起來有些誇張或者是封建迷信,不過結合一下生活實際情況來進行解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比如在農村裡有這樣的一句話——「五十不建屋」,看到這句話的人第一反應肯定是,為什麼五十歲不能建房子呢
  • 農村俗話「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說的是什麼意思?
    「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這句俗語,相信不少朋友聽過,這句話所包含的真正意思,現在來看,也有一定的意義。俗話說得好,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了50歲以後,要看淡一些事情,不要像年輕時那樣,什麼都想去爭一爭,一是身體不允許,二是精力不允許,該讓年輕人的時候要讓年輕人。
  • 農村俗語「前門不栽樹,後門不開窗」,古人留下的忠告,很有道理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祖輩們流傳下來的俗語老話,並非表面讀起來那麼簡單,蘊含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就比如這一句「前門不栽樹,後門不開窗」。這句話的意思是家裡前門不能栽樹,後門不能開窗。農村的大多家中房屋建設裝飾也遵循這個規則,那你知道為什麼嗎?
  • 俗語:五十不治財,六十不治棺,啥意思?中年人不妨看看
    文/妮子俗語:五十不治財,六十不治棺,啥意思?中年人不妨看看從早期的封建社會到現在,農民這個階層永遠是幹著最苦最累的活,為社會的繁榮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農民們並不一定有很高的知識水平,但是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年復一年的耕作中,也自己總結出了很多規律,並且精煉成一句話,其中一些很有道理並且被大家所認可的話流傳較為廣泛,漸漸變成了我們現在所說的俗語。小編也覺得他們的一些話非常的有道理,而且也留下了很多俗語,有一句俗語是「出門不露白,露白會失財」,不知道大家聽過沒有?今天小編來帶大家看看這些流傳下來的俗語。
  • 俗語:「房前不栽樹,屋後不留窗」是什麼意思?真相在這裡
    導讀:俗語:「房前不栽樹,屋後不留窗」是什麼意思?真相在這裡在過去的農村,人們總是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坐在自家大院門口,三家五戶的湊在一起聊著天,而老一輩的農民因為農村娛樂生活比較單一,所以他們總是喜歡聊一些歷史上的事或者一些有意思的典故,而還有一些比較有文化的老者就喜歡聊一些俗語,俗語也算上是農村文化的「瑰寶」了,畢竟幾千年的生活經驗和智慧的總結不是說說而已
  • 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裡,留下來了很多的農村俗語,這些農村俗語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而且字字珠璣,句句屬心。而這句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就很明確的說了這一點,那麼這句俗語的意思是什麼呢?
  • 農村俗語「五不起房、六不遷居,七不出門」是啥意思?老話在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額擠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是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五不起房,六不遷居,七不出門」,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麼?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農村老古話「五十不治財,六十不治棺」啥意思?有道理嗎?
    三、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在農村,老一輩們認為,到七十歲之後,一個人走親串門時,遇到某些突發情況時間晚了還不回家,這時主家一定要把老人送回去,不能留在自家過夜,慢慢長夜保不準發生什麼突發事件;而到了八十歲後,正好遇到飯點,也儘量不留老人在自家用餐,這個年齡段的老人咀嚼功能下降,怕咽著;而到了九十歲高齡,老人到自家串門的
  • 「一不做,二不休,不三男,不四女」,農村老話啥意思?有道理嗎
    事實上,農村的老話蘊藏著大大的智慧,古人通過觀察、經驗總結等方式,運用簡練的語言,總結出了很多老話,這些老話往往朗朗上口,非常容易記憶。其中,不少老話都和數字有關,比如「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三不親,三親,句句戳人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