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五十歲以後有三不靠」哪三不靠,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2020-12-09 三個老頭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俗語「五十歲以後有三不靠」哪三不靠,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在農村,有些老人喜歡用一些俗語和人們聊天。有些俗語都是他們自己的親身經歷,在他們心裡,有困難都不算困難,畢竟,他們那個年代更苦。有些俗語聽上去很怪,它的道理卻很深刻。而有些俗語簡單易懂,一說就知道是什麼意思。雖然這些俗語都是以前社會流傳下來的,但是它卻能影響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

人的一輩子什麼苦都會吃,什麼事情都會經歷。解決事情的方式自然也不一樣。隨著年紀的增長,人也會隨著時間而變得成熟。當一個人到了五十歲的時候,已經走在這個世上一半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隻腳已經埋進土堆了。所以,在農村,有一句這樣的俗語「五十歲以後有三不靠」哪三不靠,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1、不要依靠自己的小孩

我們聽說過一句話,養兒防老。人們覺得自己老了以後就要依靠自己的小孩,畢竟,人們常常說,父母養你小,你養父母老。但是,當你自己的小孩長大以後,也要成家,也會有自己的小家庭。當父母的即使不能幫,也不要去等自己的小孩來照顧。如果父母的年紀還算硬朗,我們應該自食其立,不要什麼都靠自己的小孩。

2、不要依靠蠻力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當你在年輕的時候,你會覺得你的力量很大,什麼苦都可以吃。但是當你到了五十,六十歲的時候,你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有可能退化,幹活已經不能和小夥子相比了。我們到了十六十歲的時候,就應該有自知之明,自己做一些立所能及的事情,千萬不要硬扛。

3、不要依靠親戚朋友

當你到了五十歲的時候,家庭成員也很多,上有老,下有小。有些還會有自己的小孫子,小外孫。而且,在五十歲的時候,你也應該積攢了不少的人脈,結交了很多關係比較好的朋友。雖然在這個年紀朋友比較,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還是不要向自己的親戚朋友開口借錢。這個年紀去借錢,只會讓他們看不起,畢竟你已經五十歲了。

其實,每個人都應該知道這個道理。所以,趁我們現在年紀不小,該努力努力,該奮鬥奮鬥,不要怕吃苦,也不要怕辛苦。你現在辛苦一點,以後就可以幸福一些。如果你現在都不願意去努力,等到你老了以後,只能依靠別人的施捨。不管是誰,都不願意去幫助一個沒有用的人。

對於今天分享的話題:【農村俗語「五十歲以後有三不靠」哪三不靠,什麼意思,你知道嗎】大家對此又有何看法和想說的呢?歡迎大家在下面留言、分享、交流!

本文為百家首發原創文章,文中配圖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農村諺語「人過四十不比三,五十以後三莫靠」,什麼意思?
    農村的俗語由來已久,對於每一句俗語的出處,相信不會有人知曉!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些流傳在農村,又膾炙人口,引人深思的句子,總是能聽見!雖然在國家經濟大發展的前提下,很多的俗語都已經淹沒在知識的光環下,但是仍有一些俗語卻在影響著一些人,啟迪著一些人!
  • 農村俗語:「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指的是哪三不?
    文/綰九農村俗語:「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指的是哪三不?在城市中生活久了,總覺得一切來得那麼容易和便利,生活是方便了,心靈上卻多了份空虛和浮躁。記得支書爺爺給我們講了很多很多俗語,讓我這麼多年都記憶憂新的是"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對於這句話,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農村諺語:「人過四十不比三,五十以後三莫靠」,是啥意思?
    「人過四十不比三,五十之後三莫靠,」人到了四五十歲,也並不是沒有什麼煩惱,事業到達頂峰,孩子也漸漸長大,要處理更多的人際關係,但是也要注意幾點,不跟三種人比,不依靠三種人!當今年代,農村的發展十分迅速,也開始興起了一股「攀比風」,但是到了這個年紀,我們只要管好自己生活的幸福,這三種現象千萬不要攀比,不然只會累壞了自己。不比誰錢多錢少,只要生活幸福就可以,要知道幸福是錢買不來的,有了幸福就是有了資本!不比家庭背景,到了四五十歲,工作或許沒法更上一步,這時應該放下這個攀比的心理。
  • 在農村,老人說「人過五十,不欠三債」,什麼意思究竟是哪三債?
    望著蔚藍的天空,行走在農村的道路上,不免被兩旁即將收穫的玉米吸引,如今業已進入收穫的時節,在農村,仍有一些老人圍住在大樹下,而這裡也是我兒時最愛去的地方!記得小時候,常常跟在爺爺背後,來這裡玩耍,而爺爺們卻在一起「談古說今」,有些俗語也是我那時聽到的,比如說「人過五十,不欠三債」,您知道是哪三債不能欠嗎?今天,咱就講講這句俗語有何道理?
  • 農村俗語:五十歲不建房,六十歲不栽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五十歲不建房,六十歲不栽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過去,除了結婚生子的事情外,對於一家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蓋房子了。在以前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人們蓋房可能會將一家人手中的錢都花出去,所以,講究非常的多。
  • 農村俗語「男大三靠金三,女大三必討飯」,啥意思?有道理嗎?
    生活在農村,淳樸的民風,優美的環境,無不讓人留戀,但對筆者來說,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長輩口中常說的俗語,這些流傳在農村大街小巷的俗語,不僅反映了當地習俗,更反映出了農人們的生活經驗和願望!有些俗語人際交往中發揮了無可比擬的作用,對於自小從農村長大,也對俗語有一定的了解!
  • 農村俗話「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說的是什麼意思?
    「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這句俗語,相信不少朋友聽過,這句話所包含的真正意思,現在來看,也有一定的意義。「五十望人三不爭」前半句的意思主要說的是,人到了50歲之後,看到一些人或事,要學會放棄爭論,三爭,三可以代表一個量詞,也可以代表具體的三件事,比如不爭強好勝,不爭權奪利,不爭權地位,通俗一點來說,不爭金錢、名利或地位。
  • 在農村,這句俗語「四十不比三,五十別親三」說的是什麼呢?
    導語:在農村,這句俗語「四十不比三,五十別親三」是什麼意思呢?裡面又有什麼道理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跟著小編繼續往下看。生活在農村的大家有聽過多少的俗語呢?很多人在自己家的爺爺奶奶的嘴裡是否都有聽過這樣那樣的俗話呢?這些話或許是老人們對生活經驗的總結,也或許是他們對某些生活現象的描述。
  • 老人常說:「四十歲不比三,五十歲不親三」,啥意思?
    雖然俗語距離現在已經有很長一段歷史,但是只要我們用對觀念去解釋,同樣能夠明白這些俗語的意義。農村現有一句俗語:「四十歲不比三,五十歲不親三」,是老一輩想要給下一代的忠告,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一般情況下,來到四十歲就是一個衰老的節點,每個人來到這個年紀,該經歷的也都經歷完,人生也算是走了大半程。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在四十歲的年紀,不跟別人比較三樣東西,五十歲的時候,不跟三種人親近。分別指的是哪三樣東西和哪三種人,下面就來了解。
  • 農村有句俗語:「四十歲三不比」,到底是什麼意思?
    年輕的時候還好,但是如果到了四十歲,還不知道自己該如何調整心態,那就太不應該了。 農村有句俗語:「四十歲三不比」,到底是什麼意思?古人把我們人生的各個時間段賦予了不同的意義。比如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就是人生的三個非常重要的時間段。
  • 農村俗語:「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講的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多多少少都流傳著一些富有特色的俗語,在不同的地方,這些俗語在句式和表達形式上略有不同,但表達的意思卻是相似的。它們在農村被一代一代的口口相傳,富有人生哲理,是我們祖先的重大發明。充滿了我們祖先的智慧,祖先們用「話粗理不粗」的俗語教會我們人際交往、為人處世、農耕經驗等。
  •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是啥意思?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裡面有什麼講究?老祖宗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花甲」。因此來看,這關於年齡的農村俗語確實包含著其中一些道理。可能是一歲年齡一歲心吧,而隨著年齡的日漸增加,人們的心理和身體上自然也就不同了。但是來說,在農村裡還有一句農村俗語,說的是,「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作衣」,那麼這句農村俗語又包含著何種意思呢,為什麼老祖宗又會說這些呢?李子來回答。
  • 人過五十,有「三不沾」,你知道什麼意思嗎?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句話告訴我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使命,人活到半百,已經進入了知天命之年,這都是自然發展的規律,人生必走的階段。此時已不再年輕,已經過了年輕氣盛的人生階段,此時使人有大徹大悟之感,青春已不在,我們要用另一種心態面對我們的後半生。
  • 俗語:「四十望財不比三,五十望人不親三」,啥意思?有道理嗎
    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追求和目標,年輕的時候可以瘋狂,可以犯錯,因為你有資本,你要怕。但是步入中年以後,就完全不一樣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拖家帶口,一家子的重擔大都擔在你的肩上,不容許你犯錯誤。有些人很虛榮,很喜歡攀比,我們的老祖宗針對這種情況,給出了建議,是這麼說的:「四十旺財不比三,五十望人不親三」,啥意思?
  • 農村俗語:人生過了三十歲,三不動來三不碰,啥意思?有道理嗎?
    生活在農村是件很幸福的事,這裡雖然沒有城市那麼繁華熱鬧,但農村的環境優美風景怡人,鄰裡之間的關係相處的非常和睦,農民們的生活也很豐富多彩,尤其是到了傍晚的時候,大家都會從家中走出來,三五成群的聚在大街上嘮家常,這個過程中就會有人說一些農村的俗語老話,以下這幾個農村俗語不知道你們聽過嗎
  • 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有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應該會了解一些農村生活場景,在農閒時期,大家往往會在村口屋後拉家常,聚在一起說說村裡新鮮事,回想起以前的農村生活,雖然不像現在這樣方便,但是鄰居之間相處還是很和睦的,很享受那種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的時光。
  • 俗語:人過50,三不動,三不換,三不碰,在理嗎?
    俗語:人過50,三不動,三不換,三不碰,在理嗎有很多的農村俗語可以經歷好幾千年都不衰落, 這是因為俗語十分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每一句俗語都不是空穴來風
  • 農村俗語: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啥意思?有什麼講究
    農村俗語: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啥意思?有什麼講究在中國有著非常多的文化傳承,其中傳播最廣的還是民間俗語。民間俗語裡面擁有著非常多的智慧和經驗,能夠指導人們的生活和實踐。很多俗語都是前輩們總結出來的,非常的經典,非常的有效,裡面的道理也很通俗易懂,即使時間過去了很久,裡面的道理還一直被人津津樂道。這就是俗語的魅力,這就是俗語自身的傳播能力。這次小編就要跟大家分享一個經典的俗語,那就是:「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這裡面有什麼深刻的道理嗎?讓小編帶著大家去了解一下吧。
  • 農村俗語:「男不三女不四」說的是什麼意思?竟有兩種解釋!
    其實,從表面上來看說明了這個人在文化層面上有造詣;而從深刻層面生來分析,這些農村俗語也通常都飽含深意,無不蘊含著至理,能彰顯出農村文化的淵博。接下來,小編就要給大伙兒介紹一句典型的農村俗語,「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當然,這句俗語從字面上來分析我們很難理解到底是什麼意思,反正以小編這三流的腦力一開始是想不明白,總算在經過一番詢問是理解了。
  • 農村俗語:靠老大,疼老三,最不待見是老二,啥意思?有道理嗎?
    生活在農村的朋友都知道,在以前科技信息不發達,人們物質文化生活還比較匱乏的年代,農村的老人們更喜歡用自己的語言和智慧,對一些人情事物做出自己的總結,這也就是咱們所說的農村俗語,在沒有更多獲取信息渠道的年代裡,一些俗語還被當作參考,給人們的待人接物起著指導作用,可見當時人們對於俗語的重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