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老人說「人過五十,不欠三債」,什麼意思究竟是哪三債?

2021-02-07 豬友巴巴

一場場的細雨,送走了炎炎的夏日,迎來了金秋時節!望著蔚藍的天空,行走在農村的道路上,不免被兩旁即將收穫的玉米吸引,如今業已進入收穫的時節,在農村,仍有一些老人圍住在大樹下,而這裡也是我兒時最愛去的地方!記得小時候,常常跟在爺爺背後,來這裡玩耍,而爺爺們卻在一起「談古說今」,有些俗語也是我那時聽到的,比如說「人過五十,不欠三債」,您知道是哪三債不能欠嗎?今天,咱就講講這句俗語有何道理?

眾所周知,在農村五十歲,又稱「知天命」,也就是脫離了「不惑」的困擾,對生活與以後有了更遠的思考,對於農村俗語說的不欠三債,在我看來,有以下三點!

一、高堂恩,不能欠

俗話說「父母在,人生尚有出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人過五十後,父母也都步入耄耋之年,這時更是希望子女照料的時候!雖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是,沒有父母哪有自己的人生,因此,不管父母如何?都不能忘了父母的恩情,因此,這個債不能拖著,更不能欠!

二、子女債,不能欠

在農村,有人會說,父母恩似海深,為何還欠子女的債呢?在我看來,有句俗語「養不教,父之過」,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如今年過五十,子女也多已成家,在農村雖然經濟有所好轉,但是很多子女還是願意在城市中打工生活,因此,父母成了他們照顧子女的最佳人選,為了以後免受子女的指責,對於這個任務,對於這個「債」,作為父母的只能扛起來!不能欠!

三、有恩之人,不能欠

雖說,如今人過五十後,對事業對未來都已經看透了,也會常常回憶起過去奮鬥時的點點滴滴,因此,對於那些曾經幫助過自己,度過難關的「恩人」,即便多年未聯繫了,但是這份恩情不能忘,更不能欠!

總之,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年齡也在不斷的增加,對於俗語中「人過五十,不欠三債」,您是如何看待的呢?您還有什麼債,還沒有償還呢?

相關焦點

  • 老人常說「碗有三不端,財有三不發,債有三不欠」哪三不?你有嗎
    老人常說「碗有三不端,財有三不發,債有三不欠」是指哪三不?你有過嗎?一、碗有三不端01親朋好友的碗不能端在農村,端碗就是吃飯,寓意為討生活、幹活掙錢。三、債有三不欠01恩人債不能欠恩人,也就是你的貴人,在生活中曾經幫助過你的人。
  • 農村俗語:「碗有三不端,財有三不發,債有三不欠」,是啥意思?
    沒去過農村的人,提起農村想到就只有貧窮落後,其實不然近年來國家對農村的扶持力度很大,農村的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變,精神物質水平已得到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文化上絕對不亞於城市,特別是在農村流傳著各種各樣、朗朗上口的各種俗語,更是文化底蘊深厚,具有很高的現實指導意義,因為它們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經驗的總結和提煉
  • 農村俗語「五十歲以後有三不靠」哪三不靠,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俗語「五十歲以後有三不靠」哪三不靠,什麼意思,你知道嗎在農村,有些老人喜歡用一些俗語和人們聊天。有些俗語都是他們自己的親身經歷,在他們心裡,有困難都不算困難,畢竟,他們那個年代更苦。
  • 老人常說:「四十歲不比三,五十歲不親三」,啥意思?
    ,尤其是農村的俗語文化,更能夠突顯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農村現有一句俗語:「四十歲不比三,五十歲不親三」,是老一輩想要給下一代的忠告,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一般情況下,來到四十歲就是一個衰老的節點,每個人來到這個年紀,該經歷的也都經歷完,人生也算是走了大半程。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在四十歲的年紀,不跟別人比較三樣東西,五十歲的時候,不跟三種人親近。分別指的是哪三樣東西和哪三種人,下面就來了解。
  • 在農村,老人說「老人招人嫌,死了欠三年」啥意思,為何這樣說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在農村,老人說「老人招人嫌,死了欠三年」啥意思,為何這樣說我們國家的歷史文化悠久,在農村有很多老話。這些老話代表著老祖宗的智慧,也能從中告訴我們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老話都是老祖宗根據自己身邊的日常,總結出來的親身經驗。
  • 人過五十,有「三不沾」,你知道什麼意思嗎?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句話告訴我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使命,人活到半百,已經進入了知天命之年,這都是自然發展的規律,人生必走的階段。此時已不再年輕,已經過了年輕氣盛的人生階段,此時使人有大徹大悟之感,青春已不在,我們要用另一種心態面對我們的後半生。
  • 農村話「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有一句話」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這些話對於在農村上了年紀的一些老人來說,可能會知道,但是絕大部分人是不知道的,那麼「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這句話究竟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跟人的年齡有關,也就是說男人不過30歲的生日,而女人不過40歲的生日,而到了50歲不論男女都只過虛歲的生日,而到了六十歲,不論男女,都要過六十歲生日,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
  • 農村老人常說的「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是啥意思?
    在農村經常能聽到老人說很多生動形象的老話。這些老話是從民間人們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來的。雖然有點通俗,短小精悍,有道理,但至今仍遍布民間。比如老人常說的「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傳統思想中有「男人不三女不四」的說法。
  • 農村諺語「人過四十不比三,五十以後三莫靠」,什麼意思?
    但是,對於農村的這些俗語,不能一篇而論,畢竟精華與糟粕同在,我們要仔細甄別,去偽存真。今天,我分享兩則老農常說的兩句俗語,我們共同學習,鑑偽存真!一、人過四十不比三,五十之後三莫靠在農村,人們常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 在農村,這句俗語「四十不比三,五十別親三」說的是什麼呢?
    導語:在農村,這句俗語「四十不比三,五十別親三」是什麼意思呢?裡面又有什麼道理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跟著小編繼續往下看。生活在農村的大家有聽過多少的俗語呢?很多人在自己家的爺爺奶奶的嘴裡是否都有聽過這樣那樣的俗話呢?這些話或許是老人們對生活經驗的總結,也或許是他們對某些生活現象的描述。
  •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是啥意思?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裡面有什麼講究?老祖宗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花甲」。因此來看,這關於年齡的農村俗語確實包含著其中一些道理。但是來說,在農村裡還有一句農村俗語,說的是,「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作衣」,那麼這句農村俗語又包含著何種意思呢,為什麼老祖宗又會說這些呢?李子來回答。
  • 農村俗語: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啥意思?有什麼講究
    農村俗語: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啥意思?有什麼講究在中國有著非常多的文化傳承,其中傳播最廣的還是民間俗語。民間俗語裡面擁有著非常多的智慧和經驗,能夠指導人們的生活和實踐。很多俗語都是前輩們總結出來的,非常的經典,非常的有效,裡面的道理也很通俗易懂,即使時間過去了很久,裡面的道理還一直被人津津樂道。這就是俗語的魅力,這就是俗語自身的傳播能力。這次小編就要跟大家分享一個經典的俗語,那就是:「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這裡面有什麼深刻的道理嗎?讓小編帶著大家去了解一下吧。
  • 農村俗語:「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指的是哪三不?
    文/綰九農村俗語:「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指的是哪三不?在城市中生活久了,總覺得一切來得那麼容易和便利,生活是方便了,心靈上卻多了份空虛和浮躁。記得支書爺爺給我們講了很多很多俗語,讓我這麼多年都記憶憂新的是"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對於這句話,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農村老人說的「四不摸」是什麼意思?除了廚子的刀,還有哪三個
    農村老人說的「四不摸」是什麼意思?除了廚子的刀,還有哪三個自古以來,中國的文化就是非常淵博的,而且,中國的歷史經過了這麼多年,其底蘊也是非常深厚的。在中國,就有一個特殊的存在,它就是俗語。今天,我們就來說一則俗語,農村老人常說「四不摸」,相比大家都知道其中一個是廚子的刀,那剩下三個是什麼呢?就讓小編來告訴你答案吧,剩下三個是木匠的斧子、大姑娘的腰和光棍的行李。那為什麼木匠的斧子不能摸呢?
  • 農村俗話「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說的是什麼意思?
    「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這句俗語,相信不少朋友聽過,這句話所包含的真正意思,現在來看,也有一定的意義。「五十望人三不爭」前半句的意思主要說的是,人到了50歲之後,看到一些人或事,要學會放棄爭論,三爭,三可以代表一個量詞,也可以代表具體的三件事,比如不爭強好勝,不爭權奪利,不爭權地位,通俗一點來說,不爭金錢、名利或地位。
  • 「五十不建屋」,到底是什麼意思,老爺子說這句話過時了
    「五十不建屋」,到底是什麼意思,老爺子說這句話過時了記得小時候的時候,家裡的老人總是能把一些事情說的頭頭是道,比如說冬至吃餃子的原因,為什麼帶紅繩,本命年又是什麼原因,都說的非常的明白,不過今天我要說的不是這些,而是在農村非常流行的一句話,五十歲不建屋,之所以提到這個,就是非常的好奇,我們村裡的老農蓋房子的老人幾乎都是四五十歲,那麼和這個話到底代表了什麼意思呢,前些日子問了自家老爺子,才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老爺子說這句話已經過時了,在以前的年代,五十歲的時候屬於高齡了,要知道農村人都結婚早,十幾歲的時候已經兒孫滿堂了,甚至孩子都已經三十歲左右了
  • 農村老話說「老人過生有三壽」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對於老人過生日都是有講究的,比如說六十九歲過七十大壽,俗稱整壽,而在農村還有三壽這個說法,那麼老人過生有三壽是什麼意思呢,今天老農就來說說這句老話的意思是。農村老話說「老人過生有三壽」是什麼意思?
  • 農村俗語:「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講的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似乎自成一派,都具體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哲理豐厚等特點。也正由此,方才經久不息淵源流傳,看一看接下來的這些俗語,你了解哪些呢?1、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步,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這是農村普遍流行的一種民間俗言,許多農村人認為,這人啊,到了五十歲以後,經濟能力和承受能力都會下降,這時就不要同他有太多的金錢交往,避免不必要的損失;人到了六十歲花甲之年以後,由於社會閱歷和自身經驗的提升,說話往往會留七分,不會和人們太過交心,這時你說話就要注意,不要什麼都往外說,因為你們相談甚歡,也許只是表面現象;老人到了七十歲以後,如果到了親戚朋友家
  • 「落魄不思三友,人窮不碰三藝」,什麼意思,具體指的什麼?
    曾說「凡有井水處,皆有俗語聲」,可見俗語的魅力以及人氣,在農村俗語的門類包羅萬象,與村民息息相關的比如說,農業管理技術,生活經驗總結,節氣變遷,氣象預測,都有涉及,而關於人處世方面的俗語更是兒時我們入學前的必修課!俗話說「老人不講古,後人要失譜」,可是在當下的農村,即便有些老人在不厭其煩的對晚輩講著,可是卻得了句「迂腐」轉身離去,這也是一些傳統習俗流傳堪憂的原因吧!
  • 農村老人常說,「不幫三忙,不吃三飯,不花三錢」,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有著不少口口相傳的俗語,這也農村人處世的習慣,相信很多農民朋友都聽過農村老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不幫三忙,不吃三飯,不花三錢」的農村俗語,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筆者認為,這俗語還挺有道理的。下面就一起來理解一下這個俗語的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