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快樂麼?
你的快樂一般能持續多久呢?
為什麼許多人快樂,卻保持不了太長時間,更多人則是根本無從抓住快樂?
快樂好難啊!不管有錢沒錢,有勢沒勢,我們可能一生都在追尋,不論古今。
我們聽過許多道理,嘗試過許多做法,可是還是沒辦法。
心學大師王陽明曾說:保持快樂的心情,是一種功夫,是一種能力。一個人不開心的真正原因,是智慧不夠!
要麼是對過去和未來事想太多,要麼是對當下的種種不滿意,要麼就是什麼都想做,又什麼都做不好……所以總會徘徊在不得志,欲望不能滿足的鬱鬱寡歡裡。
那我們該如何快樂,並保持呢?
其實,快樂本身很簡單,是我們的心太過複雜,所以世界也變得跟迷宮一般複雜,讓我們總是迷失在通往快樂的路上。
做好下面兩件事,或許能幫助我們找到快樂的真諦。
1,拒絕想太多,活好當下
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多少年前,曾有一位作家到西北荒漠深處去採訪,當地缺水無電,貧瘠窮困。他問一位放羊的農民,「你們這裡有人自殺嗎?」回答說:「我們每天都忙著掙扎活下去,哪有時間去想死呢?」
是啊,每天那麼忙,哪有時間想死啊?縱使再貧困,再艱難,也沒想過去死。
當下社會,我們每天也很忙,而且許多人生活富裕,身體健康,吃飽穿暖,可是還是會有人不想活。為什麼呢?很大部分原因就是想太多,又想不開。要知道人生沒有絕望,就沒有絕路。
在《人類木馬程序》中,有個剛失戀的學員向李欣頻老師傾訴她的滿心痛苦,末了來一句,「我再也找不到比他更好的男人了。」
李欣頻老師聽了,吃驚又無奈,她對學員說,「親愛的,未來都還沒來,你就這樣給自己設定負面結局,它將會阻隔愛再度流向你,這真的是你想要的麼?」
這位學員就是中了木馬程序,對未到的未來預設「負向頻率」,或恐懼,或害怕,或不自信,甚至被牽著鼻子走,最後使結果與內心真正想要的背道而馳。
其實,這也是一種想太多。除了擔憂未來,很多人還會沉溺過去,甚至一直活在過去裡不願走出來,不斷給自己施加負面情緒,快樂當然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王陽明說:「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他多次告誡弟子思慮過多徒勞無益。
時間是一維的單程線,過去了就是過去了,再怎麼遺憾追悔都沒用了。而未來還沒來,誰也不能未卜先知,輕易妄斷,否則會永遠和「事與願違」打交道。
我們唯一擁有的就是當下,一個人要想獲得快樂,就得有活在當下的智慧。
我們應該都聽過馬祖禪師的故事:
有人向馬祖禪師請教該如何修行,他只答:「飢來吃飯,困來眠。」這人很奇怪,大家不都是這樣嗎,為什麼只有禪師修行日深?禪師回答:不是的,他們吃飯的時候想著睡覺,睡覺的時候想著吃飯。而我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沒有百般需索,沒有千般計較。
這就是活在當下的智慧。不念過去,不想未來,專心致志於當下,心無旁騖地「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就是最好的活法,內心自是平靜充盈,又何愁不快樂呢?
作家林清玄有許多座右銘,但算得上真正座右銘的就是「快樂地活在當下。」
林清玄說,大家要活在當下,活在當下你就會忘記過去的痛苦和未來的煩惱,不會心煩意亂,因為時間對你做了「切割」。
佛語中有雲,一分鐘有60秒,一秒鐘有60個剎那,一剎那有60個當下,那麼一秒鐘就等於3600個當下,當下是時間的最小單位。林清玄說,活在最小時間單位裡,如果每個當下都能活得飽滿,那麼你的生命都是飽滿的。
另外,人生沒有完美的境界,缺陷才是生命的原色,是人生另一種意義上的豐富和充實。正如斷臂的維納斯,正因為有了缺陷,才那麼典雅生動,讓人充滿想像,餘韻悠長。
我們與其耗費心力追求不存在的完美,不如坦然接受人生的不完美,正確面對當下每一天,不迴避,不逃離,才能真正領悟幸福和快樂的真諦。
2,學會做減法,少欲望,少做事
王陽明說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如果追求快樂是一種功夫,那麼功夫在減不在增,人要少一點欲求,才能快樂。
我們許多人不快樂,無非是許多欲望沒有滿足,沒有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覺得自己很失敗,很不甘。
比如錢不夠多,地位不夠高,老婆不夠漂亮,老公不夠帥氣,孩子不夠聰明等等,各種人生不如意。其實,就算這些都如意了,我們仍然不一定會快樂。
網上看過一對夫妻就是這樣。倆人一起創業打拼,從無到有,買了車子、房子,後來又換了更大更豪華的車和房子。
可他們的生活並不開心。他們覺得自己每天像個陀螺一樣運轉不停,從白天到黑夜,無暇享受生活,談何開心?因為得不到好好休息,身體自然也大不如從前,沒了健康,更是沒有幸福的保障。
《人類木馬程序》中講到,現在人常把夢想掛在嘴邊,可是許多人已經分不清什麼是夢想,什麼是欲望了。欲望是就算完成了也還想要更多,夢想只是想想就很開心,無形且無法評判,重在過程,無所謂成敗。
現在多少人始終與欲望周旋,而不是圓滿夢想,仿佛處於一個無止境的遊戲,永遠都不能享受自己所擁有的,真的很痛苦。用王陽明的話說,始終逃不出我們內心的魔障。
另外,吳軍老師在他的《見識》中也曾論述過「為什麼人生需要做減法」:
人的天性是喜歡增加而不喜歡減少,喜歡獲得而不喜歡捨棄,但是很多時候減少和捨棄會讓我們更快樂。由於這種做法有時違背人的天性,因此很多人做不到,當然這樣也就給了那些能做到的人更多機會。
人生有涯,精力有限,我們需要在無涯的知識和事情裡學會做減法,不論生活上還是工作中,才不會在疲於奔命中總與「幸福和成功」擦肩。
生活上,如上述所說,我們不應該將自己陷於一個又一個欲望,而是學會減少欲望,不給自己更多選擇。這樣就能把精力聚焦,好好經營已有的選擇,也能讓我們更幸福,更成功。
就像婚姻一樣。吳軍老師舉例,為什麼在美國的印度人,對婚姻的滿意程度和整體幸福感,要遠高於美國水平?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選擇多,不代表幸福就多。印度人對婚姻沒有選擇,只好更仔細經營婚姻和家庭了,反而比那些只注重選擇,不注重經營家庭的美國人要幸福得多。
在工作上同樣如此。在吳軍老師看來,其實很多我們看上去非做不可的事情,都沒那麼重要。我們與其焦慮如何抓緊時間做更多的事情,不如少做事情,集中精力解決重要的,能讓公司有較大獲益的事情,刪減不必要的「偽工作」,就是最大的效率。
生命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少做事情,做好事情。這樣我們才不會在工作中焦頭爛額,每天怨聲載道,毫無快樂可言。
另外,在提升自己方面也要學會做減法。我們沒必要什麼都做,而是應該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併集中精力去做到極致,這樣我們才能更接近於自己,找到我們的真正價值所在。
找到了我們的價值,我們的人生就是有意義,有擔當的,就不會在碌碌無為中迷失自己,在渾渾噩噩中,感到生活無望,也就不會與快樂絕緣,而是覺得每天都是充實與滿足。
就像有人說,做自己喜歡、擅長的事情,能讓心靈真正意義上沉靜下來,讓自己排除雜念,在慾海中脫身,實現自己的價值,如此,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中國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哲學研究者周國平不也說麼,「世上有一些東西,是你自己可以支配的,比如興趣和志向。一個人若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且靠這養活自己,就是幸福和快樂。」
人生苦短。在此祝願大家都能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快樂著,幸福著。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