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為什麼會不快樂?尋良知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無法快樂。當沒有工作的時候。看著每天出門上班的人心裡就不快樂。
等自己找到了工作,周末節假日卻要留下來加班,無法好好休息,心裡就不快樂。好不容易有了喜歡的人,結果人家並不喜歡自己。愛而不得,心裡也不快樂。
最後碰到一個自己喜歡對方也喜歡自己的人卻沒錢結婚,還是不快樂。容易結了婚又要開始賺錢養家總有無窮無盡的不快樂。難道我們這輩子就活在不快樂中嗎?
王陽明說:「善便存,惡便去,他這裡何等穩當快樂」。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就是致良知。
王明陽說過,我們的良知,可以比喻成一個個黃金。快樂的人,他心中的黃金純度高,質量大。不快樂的人,其實他的黃金純度沒變,只是質量不足。
不快樂的人為了讓自己的黃金質量變大,就不斷的往裡添加各種金屬,最後質量是夠啦但成分不是己經不是純足金了。所以不快樂的人,心裡的顏色已經改變。
很多人不從自己的內心下功夫,卻不斷添加各種糟粕,儘自己的心中當然就不快樂啦!以自己的需要出發,問問自己的良知。到底自己內心需要什麼?而不是由外界主導自己的內心,強迫自己做什麼。
02 有什麼辦法讓人快樂?致良知
我們每天面對各種壓力,已經精疲力盡。如果再沒有快樂的心情,生活真的毫無樂趣可言。
有什麼好的方法讓我們快樂起來。王陽明說:「念念致良知,將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則本體已復,便是天淵了」。
我們的心所感覺到的事被稱為「感受」,有良知的人所發出的感受都是善意的,但良知被遮蔽的人發出的「感受」卻有善有惡。
善意,我們當然要繼續感知,可惡意就必須要停止。可是,如何區分善惡呢?比如一個人對朋友不好,欺負弱小,不善待老人,遊手好閒白吃白喝。
但臨終前籤署器官捐贈同意書,他的器官讓很多人有了生的可能。這是善還是惡,這就需要我們原路返回,去詢問我們的初心,也就是致良知。
其實現在的致良知,你完全可以這樣理解:尊重自己的感受,但要把自己的心帶進來,看看感受有什麼不同。
感受需要有一個容器在,而心即是最大的容器。特別是,不能把你的感受,當作是對方的事實,這樣就是外物影響自己動心。很容易讓我與你之間越了邊界。
我們要行知合一。合一很美,體驗與覺知合一,我與你合一,然後共生出另一種東西,只有「我」,沒有「你」。 也就是所謂的利他就是利己。
03.人生的修煉核心在自己,黃金總會發光的。
每個人都應該是獨立的個體,不需要外界強制定義是非善惡的標準來讓人們遵守。這就是王陽明心學最崇高的貢獻。
它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是塊黃金,沒有高低貴賤,好好珍惜自己那塊黃金,黃金自然會發亮發光,而且是自己的獨特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