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之四:讓自己快樂,讓他人舒服

2020-12-22 鄭晚

01 人為什麼會不快樂?尋良知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無法快樂。當沒有工作的時候。看著每天出門上班的人心裡就不快樂。

等自己找到了工作,周末節假日卻要留下來加班,無法好好休息,心裡就不快樂。好不容易有了喜歡的人,結果人家並不喜歡自己。愛而不得,心裡也不快樂。

最後碰到一個自己喜歡對方也喜歡自己的人卻沒錢結婚,還是不快樂。容易結了婚又要開始賺錢養家總有無窮無盡的不快樂。難道我們這輩子就活在不快樂中嗎?

王陽明說:「善便存,惡便去,他這裡何等穩當快樂」。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就是致良知。

王明陽說過,我們的良知,可以比喻成一個個黃金。快樂的人,他心中的黃金純度高,質量大。不快樂的人,其實他的黃金純度沒變,只是質量不足。

不快樂的人為了讓自己的黃金質量變大,就不斷的往裡添加各種金屬,最後質量是夠啦但成分不是己經不是純足金了。所以不快樂的人,心裡的顏色已經改變。

很多人不從自己的內心下功夫,卻不斷添加各種糟粕,儘自己的心中當然就不快樂啦!以自己的需要出發,問問自己的良知。到底自己內心需要什麼?而不是由外界主導自己的內心,強迫自己做什麼。

02 有什麼辦法讓人快樂?致良知

我們每天面對各種壓力,已經精疲力盡。如果再沒有快樂的心情,生活真的毫無樂趣可言。

有什麼好的方法讓我們快樂起來。王陽明說:「念念致良知,將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則本體已復,便是天淵了」。

我們的心所感覺到的事被稱為「感受」,有良知的人所發出的感受都是善意的,但良知被遮蔽的人發出的「感受」卻有善有惡。

善意,我們當然要繼續感知,可惡意就必須要停止。可是,如何區分善惡呢?比如一個人對朋友不好,欺負弱小,不善待老人,遊手好閒白吃白喝。

但臨終前籤署器官捐贈同意書,他的器官讓很多人有了生的可能。這是善還是惡,這就需要我們原路返回,去詢問我們的初心,也就是致良知。

其實現在的致良知,你完全可以這樣理解:尊重自己的感受,但要把自己的心帶進來,看看感受有什麼不同。

感受需要有一個容器在,而心即是最大的容器。特別是,不能把你的感受,當作是對方的事實,這樣就是外物影響自己動心。很容易讓我與你之間越了邊界。

我們要行知合一。合一很美,體驗與覺知合一,我與你合一,然後共生出另一種東西,只有「我」,沒有「你」。 也就是所謂的利他就是利己。

03.人生的修煉核心在自己,黃金總會發光的。

每個人都應該是獨立的個體,不需要外界強制定義是非善惡的標準來讓人們遵守。這就是王陽明心學最崇高的貢獻。

它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是塊黃金,沒有高低貴賤,好好珍惜自己那塊黃金,黃金自然會發亮發光,而且是自己的獨特之光。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心學9大經典語錄,「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王陽明的意思是,世間的所有問題,都只是心的問題,心若通達敞亮,就沒有過不去的事。從王陽明心學中,或許,我們現代人能為自己漂泊的心靈找到一個歸宿,能給人生找尋到一個全新的意義。因此,本文從王陽明心學中選取了九大經典語錄,並結合現實予以簡要的評析,以饗讀者,希望對大家有所助益。
  • 王陽明的心學與維護自己的內心世界
    看能否獲得什麼啟發,在自己的內心溝通交流一下。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為歷代儒學推崇。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到了明朝,陳獻章實現了由理學向心學的轉變,成為儒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 談到「心學」,都知道王陽明,但此人才是心學的開山之祖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六月,江西鵝湖山鵝湖寺有點熱鬧,這裡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學術之辯,發起人的原旨是調和理學和心學。參辯雙方就是朱熹和陸九淵,據說,場面非常激烈,但最後也沒一個結果。那麼,為何理學和心學就成了分庭抗爭之勢呢?
  • 了解王陽明心學,從這裡開始
    5、王陽明的性格他的弟子徐愛評價他「先生明睿天授,和樂坦易,不事邊幅」,天生聰明、溫和快樂、坦誠、平易近人,他謙虛,弟子誇耀他如泰山之高,他淡淡地答道「平川比泰山寬廣,你在平川能看見什麼?」他不居功,平定寧王之亂後,他沒有爭功勞,皇帝不但沒有獎勵他,還猜忌他,王陽明激流隱退,稱病,以避免捲入更多的政治事端。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近代日本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得益於明治維新,而明治維新最重要的推手,就是王陽明的陽明心學。就如梁啓超所言「日本維新之治,心學之為用也」。人稱王陽明是「治學之名儒,治世之能臣」,在他的故居有一副楹聯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
  •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王陽明心學遠承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之後儒家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傳統社會儒學發展的最後一座高峰。
  • 王陽明心學:修煉強大的內心,讀懂人生慢慢順意
    他的學說簡潔有力,讀懂了王陽明,可以讓你受益無窮。王陽明心學:修煉強大的內心,世界都為你讓路!讀懂人生越來越順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想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一定要有擔當,要在逆境中磨練自己,人生只有短短幾十年,如果想有所作為,必須要勇於挑戰,在泥濘而曲折的磨難中,去修煉自己內心!通過困苦貧乏,鍛鍊身心,王陽明說過,人生經歷越多,你的內心就越強大!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 王陽明「心學」:福運弱的人,往往會敗在這四個人身上,要警醒
    做人其實也一樣,一個人,如果接觸了不該接觸的人,或者錯過了自己發展的良機,福運也會漸漸地衰弱下去。王陽明是誰?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本應被人追捧的聖人,卻逐漸被人們所遺忘,王陽明是可以與孔子相媲美的聖人,是中華五千年裡唯二的聖人。
  • 王陽明的心學是怎樣的?如何用思想平定明朝的宸濠之亂?
    王陽明創造的「心學」,不僅僅是一種學說,也包含了一種戰無不勝的法則。王陽明曾利用「心學」中的「心理學」思想平定了明朝宸濠之亂,並創下不世之功…… 1519年8月20日,明代大儒王陽明利用"心學"中的「心理學」思想平定了「宸濠之亂"。
  • 王陽明心學智慧:人到五十,還在這幾件事上瞎忙的,註定勞碌命
    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大智慧的人。那麼,54歲王陽明所說的這幾件事,究竟是指什麼呢?如果一個人到了五十歲的時候,還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或者還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定性,今年做這份工作,明年又想換一份工作。就這樣來來回回的折騰,那麼,自己必然就會被工作所累,人生缺少真正的方向感,自己也覺得每天找不到奮鬥的目標。而且,我們每天只是來來回回地折騰和瞎忙,忙忙碌碌的,卻感知不到工作帶來我們的快樂。
  • 二十一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那些被我們誤解的陽明心學
    二十一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那些被我們誤解的陽明心學中國當代著名學者,現代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杜維明曾說:「二十一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他為什麼會作出這種大膽的判斷呢?王陽明成了聖人、完人,受到萬人景仰、崇拜,年輕人、企業家都在研習王陽明心學,從此之後,陽明心學被打上了成功學的標籤。這個年頭如果和朋友聊天,你還不知道王陽明,就會被當作沒文化的表現。由此可見,王陽明得多熱啊!這是為什麼呢?
  • 王陽明心學20句,通俗易懂,卻影響了幾個時代!
    王陽明說,人為了生存,難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東西,諸如金錢、名利、地位。不過,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導下追尋這些,有的人卻只是一門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們的內心永遠盯著那些外物,必然會累得死去活來。而心學的最大妙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
  • 楊劍平先生談王陽明的心學
    王陽明是儒家四大夫子之一,是聖人之心學的創始人,又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所以要想通曉儒學則不得不認真研究他的心學理論,他是儒家修道之集大成者。儘管有些教授在講解王陽明,但他們也僅是依文說義而已,故從修道實修上,我需要再深入地講幾句。
  • 王陽明心學二十句,通俗易懂,卻影響了幾個時代
    王陽明說,人為了生存,難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東西,諸如金錢、名利、地位。不過,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導下追尋這些,有的人卻只是一門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們的內心永遠盯著那些外物,必然會累得死去活來。而心學的最大妙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
  • 王陽明心學20句,通俗易懂,卻影響了幾個時代
    而心學的最大妙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尤其,是下面這20種直接關係現實生活的真切智慧。
  • 王陽明的成聖之路:4句話解釋陽明心學
    他離開餘姚前,發生了王陽明心學史上最光彩奪目也是最後的一幕:四句教的解析。「四句教」全文如下:「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他的兩位弟子各持己見,王陽明詳細地向他們做了解析。
  • 王陽明的心學到底是怎樣的學說?為什麼有人說是亡國之說?
    3、「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可以說是陽明心學的集大成,他將「知」與「行」合二為一,摒棄了朱熹的「知先行後」之說。在這裡的「知」,王陽明不單單將它理解為智慧、知識,也將它解釋為道德意識和最高精神。所以「知行合一」也意味著道德意識主導下的道德行為。王陽明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淺談王陽明心學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
    孟子把四心作為完美人格心性的起碼價值尺度;假如沒有同情惻隱之心,羞惡知恥之心,禮敬謙讓之心,褒是伐非之心。那他就是一個心性有缺陷的人,一個麻木的人,一個不合格的人。《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良知也。」人們常講的,天理啊,良心啊,就是良知的意思。「不慮而知」就是不加思考就明白,是人之天性,與生俱來。
  • 四句話讀懂王陽明心學
    心學創始以來,影響至巨,古今中外都有精闢見解。然而,對心學最精闢的論述,莫過於王陽明自己的「四句教」。近代日本的強盛,始自明治維新。維新派中眾多重要人物,無不對我們中國明朝的大哲學家王陽明先生頂禮膜拜。陽明先生一生所創的心學,堪稱儒家在歷史長河中的新發展。心學博大,理論紛紜,卻有一個獨到的核心表述:「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是為陽明四句教。撇開陽明哲學的對與錯不論,這四句教在為人處世之上的教益,引人深思。
  • 王陽明心學20句,影響幾個時代!
    而心學的最大妙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尤其,是下面這20種直接關係現實生活的真切智慧。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