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2021-02-23 前線理論圈

王陽明心學遠承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之後儒家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傳統社會儒學發展的最後一座高峰。

心學的邏輯結構為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心即理是心學的理論基礎,「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致良知是心學的主要內容,「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知行合一是心學的方式方法,「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王陽明心學具有多方面意義,既是形上哲學又是人生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既是認識論又是實踐論,既是修身論又是功夫論,而核心卻是人生哲學,教人如何做人,如何成人成聖。

  

成人成聖是王陽明從小立下的志向。12歲時當聽到老師說天下第一等事是好好讀書,考取功名,王陽明即予以否定,認為「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聖賢」。成人成聖也是王陽明終生的追求,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強調:「故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成人成聖更是王陽明畢其一生所思索探求的中心命題,進而形成圓融渾厚的心學思想體系。

心即理,強調人的主體性,要求人們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自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在王陽明看來,心即理的價值指向是明明德、親民和止於至善。

明明德就是要發揮光大人性之善,「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是故謂之明德」。明明德的關鍵是去除私慾,「是故苟無私之蔽,則雖小人之心,而其一體之仁,猶大人也。一有私慾之蔽,則雖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猶小人矣。故夫為大人之學者,亦惟去其私慾之蔽,以自明其明德」。

明明德與親民是體與用的關係,只有明明德,才能親民和治平天下,「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之一體也;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於親民,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親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後吾之仁實與吾之父、人之父、與天下人之父而為一體矣。實與之為一體而後孝之明德始明……君臣也、夫婦也、朋友也,以至於山川鬼神鳥獸草木也,莫不實有以親之,以達吾一體之仁。然後吾之明德始無不明,而真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矣。夫是之謂明明德於天下,是之謂家齊國治而天下平」。

明德親民的最高境界是止於至善,也就是良知境界,「至善者,明德、親民之極則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靈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發現,是乃明德之本體,而即所謂良知者也」。

致良知,突出良知的優先性,要求人們在做事做人過程中始終堅守端正本心,凸顯誠意的修身方法,既不要為物慾所惑,更不要為知識所蔽。

在王陽明看來,致良知的目的是內聖外王。如果說良知是先天的道德價值理念,那麼致良知就是修身理念與行為、過程與結果的集合,以達到內聖外王的目的。

在內聖方面,王陽明認為,致良知要格物,而格物不是為了即物窮理,而是為了正其本心,「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歸於正者,為善之謂也,夫是之謂格」。由於人之本心是正的,只有意念起時才會有善惡之分,「有善有惡意之動」。所以正心的實質不是端正本心,而是端正意念,「蓋心之本體本無不正,自其意念發動而後有不正。故欲正其心者,必就其意念之所發而正之」。端正意念,就是誠意和明明德,要去除人的私慾,純乎天理,「人心是天淵。心之本體無所不該,原是一個天,只為私慾障礙,則天之本體失了。心之理無窮盡,原是一個淵,只為私慾窒塞,則淵之本體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將此障礙窒塞一起去盡,則本體已復,便是天淵了」。

在外王方面,王陽明認為,致良知要把人的本心和善性推而廣之,惠及他人和社會,「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

在內外結合方面,王陽明認為,致良知統攝了儒家修身的全部內容,不僅統攝了內聖,而且統攝了外王,使內聖與外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此正詳言明德、親民、止至善之功也。蓋身、心、意、知、物者,是其工夫所用之條理,雖亦各有其所,而其實只是一物。格、致、誠、正、修者,是其條理所用之工夫,雖亦皆有其名,而其實只是一事」。

知行合一,主張思想意識對於實踐行動的決定性,要求人們在「一念發動處」就要為善去惡,進而實現成人成聖。在王陽明看來,「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這說明在道德實踐中,善的知比善的行更重要,惡的念頭比惡的行為更難清除。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就是因為知與行分離,容易使人輕視知而重視行,不注意從思想上克服不善的念頭,最終導致了惡的行為,「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

知行合一,就是要在思想源頭上樹立善的理念,清除惡的念頭,在一念發動時即能為善去惡,「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知行合一,就是要堅持常道和擴充仁義禮智之心。「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常道也。其應乎感也,則為惻隱,為羞惡,為辭讓,為是非;其見事也,則為父子之親,為君臣之義,為夫婦之別,為長幼之序,為朋友之信。是惻隱也,羞惡也,辭讓也,是非也;是親也,義也,序也,別也,信也,一也。皆所謂心也、性也、命也。」

知行合一,就是要致良知。王陽明中年之後很少提及知行合一,原因在於知行合一已經融入到致良知這一更為簡潔凝練的命題。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誠如明儒劉宗周所言:「良知為知,見知不囿於聞見;致良知為行,見行不滯於方隅。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動即靜,即體即用,即功夫即本體,即下即上,無之不一」。

李白詩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更是心學的實踐楷模,一生致力於成人成聖,最後功德圓滿,成為傳統社會公認的「三立」完人和聖賢。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有著理論價值,而且有著實踐功夫,還有著人格魅力,即使在現代社會,對於每個人的人生及其修身養性,仍然具有許多重要啟示和積極的指導意義。

排版:鄺巖

監製:李愛玲

圖片來源於網絡

轉載請註明微信公眾號:前線理論圈

點擊圖片下載前線客戶端

或在應用商店搜索【前線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點擊連結閱讀


中共北京市委前線雜誌社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點個「在看」吧!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是中國的救命稻草
    那是因為古代思想被束縛了,為什麼我這麼說,因為在古代人們的思想被無形的力量限制了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事情做了是會遭到上天的懲罰的。但是在現在的中國缺少了這種思想的束縛,人們仿佛都解放「天性」了。那麼中國社會有沒有辦法能夠走出困局,有的。王守仁又名王陽明,他是誰?他就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
  • 了解王陽明心學,從這裡開始
    10、什麼是王陽明心學?  由王陽明發展的儒家理學。元代以及明初以來流行的理學。強調格物以窮理,王陽明強調「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從自己心裡即可得到。11、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核心理念是「心即理」、「心外無物」、「知行合一」、「致良知」。 12、什麼是心即理?南宋朱熹的理學觀點認為理在物上,同時代陸九淵認為理在心中,王陽明繼承了陸九淵的思想,他說:「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 王陽明「心學」的「心」確指什麼
    王陽明心學關鍵就落在一個「心」字,心是什麼,心就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或者說本性;它與後天習得的知識經驗相對立。這是王陽明心學大廈的基礎。心學有三大核心思想:1.心即理(價值存在)2.知行合一(價值判斷)3.致良知(價值歸宿)。三者是必然的遞進關係。
  • 四句話讀懂王陽明心學
    心學創始以來,影響至巨,古今中外都有精闢見解。然而,對心學最精闢的論述,莫過於王陽明自己的「四句教」。近代日本的強盛,始自明治維新。維新派中眾多重要人物,無不對我們中國明朝的大哲學家王陽明先生頂禮膜拜。陽明先生一生所創的心學,堪稱儒家在歷史長河中的新發展。心學博大,理論紛紜,卻有一個獨到的核心表述:「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是為陽明四句教。撇開陽明哲學的對與錯不論,這四句教在為人處世之上的教益,引人深思。
  • 王陽明的心學與維護自己的內心世界
    看能否獲得什麼啟發,在自己的內心溝通交流一下。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為歷代儒學推崇。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到了明朝,陳獻章實現了由理學向心學的轉變,成為儒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 王陽明心學|心即理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
    文/飛仙王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那什麼是心即理呢?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朱熹與王陽明1、什麼是心孟子說:「心之官則思」。心的功能是思考。很顯然,心學的心不是人體那一團血肉,不是指推動血液循環的心臟器官。否則已死的人,他的心臟器官還在,但是他不能夠視、聽、言、動了。你的心,就是指那個能夠主宰眼睛視、耳朵聽、口言、四肢行動的東西。打個比喻,人的軀體就像一套衣服,是誰或者什麼東西穿著軀體這件衣服,那就是心。這個心,人得之則生,失之則死。
  • 談到「心學」,都知道王陽明,但此人才是心學的開山之祖
    一時之間,南朝四百八十寺,大家不再搞什麼研究發明創新了,因為,佛教宗派禪宗的主張就是不立文字。東漢傳入的佛教,經過南北朝的發展,到了隋唐時代達到了繁榮,其實,這是離不了「戰亂」這個大背景的。同樣,心學能於南宋「重磅回歸」,而非發生於其它朝代,除了離不了大師對前人的繼承和發展,同樣也離不了那個時代的戰亂背景。
  • 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王陽明為什麼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為什麼能成為曾國藩、梁啓超、蔣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靈導師?後世無數王陽明的崇拜者,為什麼也能走出精彩人生,成就輝煌事業?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
  • 王陽明心學是成功學?不要過度神話
    現在有培訓機構大肆宣揚所謂的「成功學」,灌輸心靈雞湯,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教授王陽明心學,且學生都是公司領導,企業高管等等,每天在一個封閉環境下學習,學習的時候沒收手機,學完還要賣培訓機構的書。再把一些新成員拉進來,咋聽咋像傳銷。
  • 王陽明心學日曆來了:每天看一頁,頓悟知行合一
    《王陽明心學日曆》和市面上其他日曆都不一樣的核心之處,就在「知行合一」這四個字上。 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困惑: 年初躊躇滿志,但一到年末,就發現之前制定的目標都還沒完成。 其實這背後的原因,就是沒有做到知行合一。
  • 王陽明的心學流派為什麼走向沒落
    明朝中後期的哲學思想和學術以王陽明心學為代表,由此衍生出東林黨復社,明末實學,民主思想,工商皆本,非君浪潮,重視自然科學的科學精神(代表徐光啟宋應星朱載堉徐霞客方以智等),市民覺醒(對抗緹騎)的等等先進思想(他們大多是對被歪曲的心學進行了糾正和發展),到了滿清殖民統治時候,在文字獄文化專制中被扼殺
  • 楊劍平先生談王陽明的心學
    一、心外無物是儒家心學的理論根據有人說王陽明其心學的「心外無物」與西方哲學史上貝克萊的主觀唯心主義「我思故我在」是一致的。其理由是來自「巖石樹花」的一個典故。一天,王陽明與學生們到野外看到山的巖石上有一棵花樹,十分豔麗。
  • 贛州鬱孤台歷史街區,一代宗師王陽明妙計剿匪,什麼是心學?
    人們說,他不是贛人,勝似贛人,他就是一代宗師王陽明。這座文氣充沛的庭院,就是鬱孤臺下的「陽明書院」。五百多年前,王陽明來到這裡,也正是在這裡,他的心學得以發揚光大。明朝中期,贛州周邊盜匪橫行,朝廷多次派兵圍剿,匪盜卻依然猖獗。明正德十一年,王陽明臨危受命擔任南贛巡撫。
  • 王陽明的心學精髓是什麼一起領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終極智慧
    很多人都是在明朝王陽明心學說裡顯淺的闡述,看似很專業其實很表層,雖你說過開悟的條件應是最佳時而不是挫敗低谷時期易跑偏悟錯。可不是天生就帶開竅人生的人不經歷惡錯敗永遠不會去想這些問題,所以想努力開竅的人必定正身陷逆境的,如何建議這些人在學習知行合一在開竅問題上有所成效。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一:王陽明心學,不等同於唯心主義凡欲深入了解王陽明者不可不讀《傳習錄》。那麼什麼是心學?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了解心學出現的歷史背景,提到王陽明一般人都知道他是宋明600年儒學中心學一派的集大成者,當時還有與心學相對應的,以南宋朱熹為代表的理學,無論是心學還是理學,其實都不是某一個人單獨提出來的。
  • 淺談王陽明心學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
    王陽明「四句教」是王陽明自己學術思想精華,是他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練總結。這就是王陽明的良知本體論,心之本體即良知,良知即理。良知無善無惡,只是本原,只有真實。孔孟之道是王陽明的良知學之源。良知學是儒釋道的糅合體。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近代日本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得益於明治維新,而明治維新最重要的推手,就是王陽明的陽明心學。就如梁啓超所言「日本維新之治,心學之為用也」。人稱王陽明是「治學之名儒,治世之能臣」,在他的故居有一副楹聯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
  • 王陽明心學:修煉強大的內心,讀懂人生慢慢順意
    明代王守仁,自號陽明子,因此被人稱為陽明先生,又稱王陽明。他是一位傳奇人物,在程朱理學佔據統治地位的時代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學說——陽明心學,深深地影響了後世。有人認為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有人說他是明朝風氣敗壞的根源,也有人說「一生伏首拜陽明」。
  • 【陽明心學】王陽明究竟有什麼厲害之處?中國五千年兩個半聖人為何...
    於是立即按照《論語》給王陽明改名為守仁,名字一改王守仁就會說話了,當然不是當時就說話兒,是逐漸學會說話了。這的確神異的不得了! 從小王守仁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親是狀元公,祖父的學識也很淵博,所以王守仁的家庭教育條件很好。 王陽明在私塾讀書的時候,老師問了大家一個問題:「天下第一等的事情是什麼?」
  • 談到「心學」,誰都知道王陽明,但你可知他才是心學開山之祖嗎?
    一時間,南朝四百八十寺,大家再也沒有做過什麼研究發明創新,因為,佛教宗派禪宗主張不立字。漢代傳入的佛教,經過南北朝的發展,到隋唐達到鼎盛時期,實際上就離不開「戰亂」這個大背景。類似地,心學可以在南宋「轟轟烈烈地復歸」,而不發生在其他朝代,除了離不開大師對前人的繼承與發展,同樣也離不開當時的戰亂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