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的「心」確指什麼

2020-12-13 搞笑叮噹貓

王陽明心學關鍵就落在一個「心」字,心是什麼,心就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或者說本性;它與後天習得的知識經驗相對立。這是王陽明心學大廈的基礎。心學有三大核心思想:1.心即理(價值存在)2.知行合一(價值判斷)3.致良知(價值歸宿)。三者是必然的遞進關係。

「心即理」,即本性與天理是一體的,理之所以成為理,根本就在於被本心所接受,如果不接受,我心與理便沒有聯繫,這個理與我何幹?同理宇宙萬物皆是如此,首先我們承認事、物、理都是客觀存在的,但與我無關,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人們常把心學歸位主觀唯心主意是不恰當的,它只是從心與理聯繫的角度論述了心與理的關係。

就像王陽明的一則逸事: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個故事就很好的闡述了花一直開在那,只有當你看到它的時候,它就走到了你的心裡,沒看到它的時候,它對你來說存在與否又有什麼關係呢?所以說,對我們的生命具有價值和意義的天理才能真正走進你我的內心,為我們所認同,心與理必然走向統一,此即古人所言「心理合一」「天人合一」。

正是我們時刻遵循我們的本心,不盲從於權威,獲得心靈的自由,使心成為了理的價值依託和價值存在,使理具有了價值。但是現實呢?我們往往臣服於知識、經驗、規則與權威。舉幾個例子,我們受到侮辱的第一反應是憤怒,最想做得便是立刻反擊,但是經驗告訴我們衝動是魔鬼,理智告訴我們需要隱忍,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我們換工作的時候,通過分析發現選某個工作更好,那這些分析是基於什麼呢?待遇好,晉升快,有錢途,這些優勢也是別人的經驗告訴你的。從小我們中國人被告知要用右手拿筷子,不然會被認為沒家教,吃飯的時候會和別人打架,因為大家都是右手執筷,你用左手會影響別人,而西方人根本不在乎。

現實中,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之所以按照我們後天習得的知識,經驗來行事,是因為這樣更符合規則、經驗、利益,會讓你少走彎路,進步更快,獲得更多的好處。但是這些東西都不是真正的知,是一種被裝扮過的知,這種知指導你的行動,你的行動也非真正你想要的行動。就如同不管你怎麼整容,外表多麼美麗,多麼的取悅自己與他人,但是骨子裡你還是你,你的內在本性是不變的。而王陽明想要告訴你怎麼做呢?按照你本性的知去做,因為你的行動是你本性的精準反應,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知行是一體兩面,互為表裡,知和行是必然統一的。這也就是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就如同你已經知道自己是某一樓層的某扇門鑰匙,那麼你必然會去開那扇門的鎖,根本就不會去開別的鎖。

這時候問題來了,既然我知道自己的本性如此,那我為什麼還要奮鬥,一切都是宿命呀,又或者你會覺得這不就是性格決定命運嘛?我們都知道龍生九子子子不一樣,每個人的本性也不一樣,你怎麼就能確認自己的本性是什麼樣的呢,換句話說,你怎麼就知道自己是哪扇門的鑰匙呢?畢竟世界上最難了解的人就是自己。要不然孔子也不會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試錯,拿著自己這把鑰匙不斷去試每一扇門,終會找到與你對應的那把鎖,注意這個過程不簡單,是漫長的,在一次次失敗中去發現的,其中的失望和痛苦可想而知。為什麼這個過程這麼困難?這就涉及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意念,每當遇到問題和事情的時候,我們首先想到不是如何通過經歷這件事發現自己的本性,而是條件反射的去計較利害得失,搞笑的是,計較利害得失的念頭一起,你就根本找到自我,甚至迷失自我。就如同打帳,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你既不能掌控別人,又不能準確認知自己,這仗還怎麼打?相反,即便我不能掌控敵人打敗敵人,至少我能掌控自己,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這時候「誠意」就顯得尤為重要,簡單的說就是排除利害得失的心思雜念,每一次發念都直指本性,那麼你就能在尋找自我的路途上一路凱歌。所以我們努力奮鬥的意義就在於,在一次次誘惑中審視自己,了解自己,坦然接受自己的優與劣,做自己擅長的迴避自己不擅長的,這就是生命的不斷升華。也不要輕易去說性格決定命運,其實我們只要在一次次試錯中,審視自己的意念和行為,那麼我們一輩子都在不斷的去接近本真,既然我們沒有達到本真,有何談決定了命運呢?只要你我能接近自己的本性,掌控自己的內心,即便改變不了環境,我們也能做到我命由我不由天。至於具有偶然性的運就不是你我能決定的了,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當你我達到良知(本質就是價值的尋求與確立),那麼必在一次次的思想和行動中(價值的展現和完成),做出符合本性的價值判斷。那麼請記住,無論世界如何變化,我們如何改變,我們的心是不變的,只要不在一次次誘惑中迷失自我,那我們就不會慌亂和恐懼,我們就能按照我們的本心去行事,就能做到泰山崩於前,我自巋然不動。正如王陽明在剿滅寧王叛亂中說過的:「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此心妄動,隨性而動」。

那麼王陽明最終希望我們該如何生活,三個字「致良知」,這是知行合一的必然要求,也是必然結果。憑藉著我們與生俱來的美好本性映照世界,去弘揚真善美;同時這又激勵我們不斷去除內心的汙垢,光復我們的良知,還原我們本有的赤子之心。我們不一定非要榮譽等身青史留名;只要我們能從容淡定的活著,沒有憂懼和迷茫,那麼人這一輩子也就夠了,這也是我們的價值歸宿,一句話活明白了。就如同王陽明在彌留之際,學生問他「老師您還有什麼要交代的嘛?」王陽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心學|心即理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
    文/飛仙王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那什麼是心即理呢?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朱熹與王陽明1、什麼是心孟子說:「心之官則思」。心的功能是思考。王陽明說:「這視聽言動,皆是汝心。汝心之視發竅於目。汝心之聽發竅於耳。汝心之言發竅於囗。汝心之動發竅於四肢。」視、聽、言、動等行為,都是發自於心。你的心要視,就發竅於眼睛;你的心要聽,就發竅於耳朵;你的心要言,就發竅於口;你的心要動,就發竅於四肢。
  •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王陽明心學遠承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之後儒家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傳統社會儒學發展的最後一座高峰。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是中國的救命稻草
    人們的心都已經變質了。還記得上語文課的時候,老師在教這麼一句話「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老師是這麼說的,現代社會發展太快,人們的心已經慢不下來了,現在的人非常的急躁不安。那是因為古代思想被束縛了,為什麼我這麼說,因為在古代人們的思想被無形的力量限制了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事情做了是會遭到上天的懲罰的。但是在現在的中國缺少了這種思想的束縛,人們仿佛都解放「天性」了。那麼中國社會有沒有辦法能夠走出困局,有的。王守仁又名王陽明,他是誰?他就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
  • 了解王陽明心學,從這裡開始
    10、什麼是王陽明心學?  由王陽明發展的儒家理學。元代以及明初以來流行的理學。強調格物以窮理,王陽明強調「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從自己心裡即可得到。16、什麼是良知?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良知是天命之性,吾心之本體。人皆有惻隱之心,見到小孩子掉下井,都會伸手去拉一把,這就是良知。17、什麼致良知?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
  • 王陽明:「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是王陽明心學中最可怕的一部分!
    這八個字到底告訴我們什麼?此心不動,就是心無雜念,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都要保持自己的想法和理念。隨機而動,就是在此心不動的基礎之上,把握住機會。外在事物的變化,會讓我們察覺到其中的虛妄,究竟什麼才是實在的東西?
  • 王陽明的心學與維護自己的內心世界
    看能否獲得什麼啟發,在自己的內心溝通交流一下。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為歷代儒學推崇。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到了明朝,陳獻章實現了由理學向心學的轉變,成為儒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 王陽明心學,一個人將來會不會有出息,關鍵在這4顆心
    王陽明是中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心學被後人世代相傳影響深遠,連曾國藩、孫中山、梁啓超等人都奉王陽明的心學為導師。而作為我們作為後輩,更應該從這位老先生身上學習他對於人生的態度。王陽明的心學中提出,如果想要成大事者,就必須要修煉好心學,那麼心學怎麼修煉呢?王陽明的心學也可以分為四個「心」論,既:寬心、誠心、進取心、道德心。這些「心」看起來比較多,但其實卻很好理解。
  • 楊劍平先生談王陽明的心學
    同理,如果你心不動,即使花樹再燦然你也會視而不見。為什麼有的科學家一邊極度思考一個問題,一邊吃著早點,過後竟然不知吃了什麼,其道理是一樣的。而王陽明的真意還不是僅上述的解釋。「心外無物」是說,人類求知識有兩條道路,一種是外求法,即我們凡人通過不斷地讀書學習或者親自在三大實踐中去積累經驗;但還有一條路即不向外求,而是通過空靜修心的內求法。
  •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中國五千年一共出了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剩下半個是曾國藩,今天就說和孔聖人齊名的王陽明。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抵制誘惑。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善惡是與人的意念同時出現的,人只要有意念心就動,人只要心動,只要一有意欲,就必然相伴而出現善或惡。當善惡已經存在的時候,分清善惡就非常重要,如果能分清孰善孰惡,這就是良知;如果不分孰善孰惡,就是沒有良知。如果我們有良知,就會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就會只為善,去掉惡行。2. 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 談到「心學」,都知道王陽明,但此人才是心學的開山之祖
    一時之間,南朝四百八十寺,大家不再搞什麼研究發明創新了,因為,佛教宗派禪宗的主張就是不立文字。東漢傳入的佛教,經過南北朝的發展,到了隋唐時代達到了繁榮,其實,這是離不了「戰亂」這個大背景的。同樣,心學能於南宋「重磅回歸」,而非發生於其它朝代,除了離不了大師對前人的繼承和發展,同樣也離不了那個時代的戰亂背景。
  • 四句話讀懂王陽明心學
    心學創始以來,影響至巨,古今中外都有精闢見解。然而,對心學最精闢的論述,莫過於王陽明自己的「四句教」。近代日本的強盛,始自明治維新。維新派中眾多重要人物,無不對我們中國明朝的大哲學家王陽明先生頂禮膜拜。陽明先生一生所創的心學,堪稱儒家在歷史長河中的新發展。心學博大,理論紛紜,卻有一個獨到的核心表述:「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是為陽明四句教。撇開陽明哲學的對與錯不論,這四句教在為人處世之上的教益,引人深思。
  • 淺談王陽明心學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
    王陽明「四句教」是王陽明自己學術思想精華,是他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練總結。這就是王陽明的良知本體論,心之本體即良知,良知即理。良知無善無惡,只是本原,只有真實。孔孟之道是王陽明的良知學之源。良知學是儒釋道的糅合體。
  • 王陽明的心學精髓是什麼一起領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終極智慧
    王陽明說過,人分為三類,針對三種人,致良知方法有三種:生之安行、學之利行、困知勉行。萬物本是一體,世界只在我心,心即是理,只有格心中之理,才能明白事物之理。既然你懂的知行合一,何不自己親自去看看王陽明的學說(不要別人翻譯編寫的),多學習之後再來談談這個問題。知行合一併不是指有一個」知」再有一個「行」,知行合一指知和行本就是一體的。
  • 王陽明的成聖之路:4句話解釋陽明心學
    很多王陽明心學研究者都認為「四句教」是王陽明心學繼「致良知」後的又一次升華,不過我們不必看王陽明的解析,只在這二十八個字上望文生義,就可以發現,它可能僅僅是王陽明致良知的一個程式,也就是面對一件事時如何「致良知」。用一種不客氣的話來說,「四句教」被後來王陽明心學的服膺者們極不明智地誇大了。我們以一個例子來說明下。
  • 贛州鬱孤台歷史街區,一代宗師王陽明妙計剿匪,什麼是心學?
    人們說,他不是贛人,勝似贛人,他就是一代宗師王陽明。這座文氣充沛的庭院,就是鬱孤臺下的「陽明書院」。五百多年前,王陽明來到這裡,也正是在這裡,他的心學得以發揚光大。明朝中期,贛州周邊盜匪橫行,朝廷多次派兵圍剿,匪盜卻依然猖獗。明正德十一年,王陽明臨危受命擔任南贛巡撫。
  • 聖人王陽明心學之心即理對平常人生活的啟迪
    被稱之為封建社會最後一個聖人的王陽明,以及他所創立的心學,被無數人一生俯拜和學習;心學精髓之一,即是「心即理」。何謂心即理呢?學習它又能為我們平常百姓帶來哪些好處呢?(圖片來自網絡)何謂心即理呢?即「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 王陽明心學: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此戰將王陽明的軍事天才展露無遺。遺憾的是,這時王陽明已經病得很厲害了。等不及朝廷的批覆,他逕自乘舟返鄉。1529年1月9日,王陽明行至南安青田,將弟子周積招至身邊,許久睜開眼睛,說了一句:「吾去矣」。周積含淚問老師有何遺言,王陽明淡淡答道:「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一代宗師溘然長逝,享年五十七歲。
  • 心學大師王陽明為何反對朱熹的格物致知?知行合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王陽明原名叫王守仁,因創辦了陽明書院而被尊稱為陽明先生。我們看這個名字,就知道他的父親希望他學習儒家的仁愛精神,做儒門中人。事實上,王陽明雖然接觸過佛家等思想,但他的一生信奉的還是儒家學說,雖然後來他強烈反對程朱理學特別是朱熹的「外心以求理」的哲學,建立了系統的心性一體的一元論體系,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
  • 王陽明心學到底有多大影響力?看看這些偉人就知道了
    很多人認為心學是唯心主義,覺得太過虛無,沒有什麼實質意義,遇到事情還是搞不定,只是拿來欺騙自己內心的安慰劑。我不想反駁什麼,也無需較真,因為那些人根本就沒有去認真研讀過王陽明的心學,更不說去實踐了。心學的影響深遠,自古有成就者,皆是人類的佼佼者,其弟子有徐階、張居正,席書、趙貞吉等都是閣老級別的人物,曾國藩曾評價: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近代有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到臺灣之後蔣介石把草山改名為陽明山,毛澤東受其老師楊昌濟的影響,也極力推崇陽明心學,他還專門寫過一篇《心之力》的文章來談他學陽明心學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