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是王陽明心學中最可怕的一部分!

2020-12-15 小偉愛歷史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還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

他的哲學絕非是書齋裡的空想,他本人也踐行知行合一,因此他能夠在各個領域都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這才有了傑出作為。

他崇尚"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八字真言。

這八個字到底告訴我們什麼?

此心不動,就是心無雜念,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都要保持自己的想法和理念。隨機而動,就是在此心不動的基礎之上,把握住機會。

外在事物的變化,會讓我們察覺到其中的虛妄,究竟什麼才是實在的東西?究竟什麼才是值得去做的、應該做的東西?世人皆會迷茫,因此要隨機而動。

我們的心經常處於"妄動"狀態,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像滾雷一樣不斷地在我們心中炸響。絕大多數人卻對自己的妄動沒有覺察能力,這是相當危險的狀態。

一旦察覺不到妄動,就會亂了心智,此時此心不動這四字做不到了,更不要說隨機而動了。這八字真言本質就是摒棄雜念,而後才有對外界做出的反應。

因為人是有思想,有智慧的高級生物,我們的心智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層次。身處環境之中,被幹擾是難免的事情。

這時候就考驗到靈魂的穩定,和自己對於外界事物的看法和判斷能力。判斷錯誤,可能造成一步走錯,滿盤皆輸!有些人無法做到此心不動,一旦外界因素幹擾到了他,他就立刻亂了陣腳,無法成大事的人,就是心智不穩的人。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理念指引下,王陽明成了最可怕的軍事家,他一生打仗無數,未嘗敗績。

這位大思想家,即使在軍事領域,也能成為一位大家,追根究底就是他將自己的思想融合到了各個領域之中!

試著去了解一下你的內心,你一定會發現,你的腦中可能存在著混沌萬物,它們之間並非是緊密得沒有一絲空隙。

而這些空隙,就是它們傳達出的一個啟示,告訴你存在機會了。只有從這些空隙入手,了解了對手的弱點,了解了對手內心的疏漏之處,才可能伺機而動。

真正值得的對手都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你看到自己真實的空隙,於空隙之中入手,這並非是鑽空子,而是潛伏到對手的內心,此時對手"心"動了,而自己"此心不動",這就是致勝的關鍵。

如何做到心不動?

念頭起來了,無外乎兩種選擇,一是跟隨它,二是抗拒它。跟隨它難免會造成一味地跟隨,最後走火入魔,而抗拒它則會失去機會。

這兩條路,都是不歸路。都是兩個極端,走極端的人,都是沒有好下場的。他們徹底被自己的念頭給綁架了,落入了無盡的深淵之中。

王陽明用明鏡照物進行了比喻:"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

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聖人的心倘若明鏡,無論什麼事情,都被照射得徹徹底底,想在聖人面前隱藏自己,只有一條道路,那就是成為聖人。

人生讀一讀王陽明,離成功更進一步。

王陽明不僅是個厲害的軍事家,還是一個更厲害的思想家,他的陽明心學影響了後世一代又一代的人,並且陽明心學被流傳到海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想了解更多王陽明心學以及王陽明的做人哲學的朋友,給大家推薦兩本書,一本是《知行合一》,一本是《傳習錄》。

在這兩本書中,你可以看到在官場披荊斬棘的王陽明,也可以看到在戰場有勇有謀的王陽明,更可以學到他一生最高明的智慧!

讀懂了王陽明的內心,你就會看透人性的複雜性,看透生活,學會了生活的大智慧,這篇文章又給了你什麼啟發!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此心不動,方能萬事從容!
    王陽明的心學恰恰讓我們看到了,心原本就具有的不可動搖的力量! 先不說王陽明連續兩次參加科舉以失敗告終;被宦官劉瑾迫害逃亡差點丟了性命;在平定寧王叛亂之時,所表現出的「此心不動」可見其心理素質有多強大;就連他的學生,我們都是望塵莫及吶!
  • 王陽明四句教與中國儒釋道:此心不動,隨幾而行。做到即知行合一
    古往今來,王陽明的四句教,除了肯定的聲音。批評者也眾。譬如,最猛烈如王夫之就認為,王陽明這個理念,一點也不新鮮,只是神秀、慧能以及儒家等的結合體而已。第一句,無善無噁心之體。這句就很有佛家偈語的味道。有無之間,聯繫到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以及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其中奧妙就逐漸顯現出來了。
  • 王陽明「心學」的「心」確指什麼
    王陽明心學關鍵就落在一個「心」字,心是什麼,心就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或者說本性;它與後天習得的知識經驗相對立。這是王陽明心學大廈的基礎。心學有三大核心思想:1.心即理(價值存在)2.知行合一(價值判斷)3.致良知(價值歸宿)。三者是必然的遞進關係。
  • 王陽明:最高明的實踐心學,其實是這八個字,它成就了我一生
    其實從這些人的經歷,我們也能發現陽明思想其實就是一種十分高明的實踐心學,而其中最為精髓的其實是這八個字:「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這也是王陽明一生行事的準則。因此,「此心不動」講的是面對一件事前,不要先亂了心,唯有當一切心理活動停頓下來之後,你才能夠感悟知曉到真正的「理」和世界的真實存在。王陽明說,即:「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在王陽明看來,聖人的心就像明鏡一樣,能夠照出萬物的真實,當你的心能夠做到明鏡一樣,你也可以照見萬事萬物的真相,而這種狀態則被王陽明稱為「此心不動」。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關鍵在於悟透這一「心學智慧」
    而王陽明之所以能夠取得這麼大的成就,與他開創並秉持的「心學功夫」密不可分。王陽明認為,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關鍵是要不斷超越自己,而要想超越自己,就要克制自己的內心,因為勝負往往就在心動與不動之間,總結其核心,不外乎八個字: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 楊劍平先生談王陽明的心學
    你心不動,你又怎麼能斷定是幡在動呢?同理,如果你心不動,即使花樹再燦然你也會視而不見。為什麼有的科學家一邊極度思考一個問題,一邊吃著早點,過後竟然不知吃了什麼,其道理是一樣的。而王陽明的真意還不是僅上述的解釋。
  • 王陽明:「此心不動,萬事從容」
    後來,僕人承認是自己偷了鞋,朋友跑來向王陽明道歉,並問王陽明當時為何不解釋,王陽明說:我沒有偷你的鞋這是自信,就算你誤會我也未傷我分毫,你來向我道歉我又未得分毫,你倒是先發怒,後愧疚,心亂的很,有自信的人,外界的毀謗傷不了你。
  • 王陽明的心學與維護自己的內心世界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為歷代儒學推崇。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到了明朝,陳獻章實現了由理學向心學的轉變,成為儒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陳獻章之後,湛若水和王陽明為代表人物,湛若水提出其心學宗旨「隨處體認天理」,而王陽明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心學的邏輯結構為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心即理是心學的理論基礎,「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致良知是心學的主要內容,「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知行合一是心學的方式方法,「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中國五千年一共出了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剩下半個是曾國藩,今天就說和孔聖人齊名的王陽明。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抵制誘惑。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解讀】 王陽明在給兒子的家書中說,「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實的蒂,蒂要是壞了,結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墜落。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養心」、發明本心。一個人內心惡念蓋過了善念,就要做起壞事來;一個人內心不安穩、不安定,也無法做成事情。
  • 王陽明心法到底說了什麼?讓日本人如此痴迷,而我們卻視而不見
    在很多國人眼裡,王陽明不過是一個"主觀唯心主義者"罷了,只有深入了解他和他的"心學"的人,才知道這位"明朝一哥"可不是浪得虛名的。下面筆者就通過這三句話為大家解讀陽明心學。一、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王陽明一生帶兵打過多次勝仗,曾經有人問他,他在兵法上到底有什麼獨特的策略,他只說了八個字:「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 王陽明心學9大經典語錄,「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王陽明的意思是,世間的所有問題,都只是心的問題,心若通達敞亮,就沒有過不去的事。從王陽明心學中,或許,我們現代人能為自己漂泊的心靈找到一個歸宿,能給人生找尋到一個全新的意義。因此,本文從王陽明心學中選取了九大經典語錄,並結合現實予以簡要的評析,以饗讀者,希望對大家有所助益。
  • 王陽明的成聖之路:4句話解釋陽明心學
    王陽明走得這樣慢,大概有三個原因:第一,他的身體狀況不允許,當他離開浙江餘姚時隨身帶著一位醫生,他當時已不能騎馬,只能坐轎,他在這段時期給弟子們的信中經常提到他患了可怕的痢疾,廁所成了他待的時間最長的場所之一;第二,他在沿途各地都做了停留,和他的弟子們聚會講學;第三,多年對他不公正的風風雨雨消磨了他的鬥志,他已不可能擁有當年去江西南部剿匪時的朝氣,急如星火地上路。
  • 淺談王陽明心學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
    孟子把四心作為完美人格心性的起碼價值尺度;假如沒有同情惻隱之心,羞惡知恥之心,禮敬謙讓之心,褒是伐非之心。那他就是一個心性有缺陷的人,一個麻木的人,一個不合格的人。《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良知也。」人們常講的,天理啊,良心啊,就是良知的意思。「不慮而知」就是不加思考就明白,是人之天性,與生俱來。
  • 王陽明:學會「說不」,從「實行」中探索心學
    人是最要面子的,如果被拒,希望落空,常常感覺委屈,甚至心懷不滿。說「不」,對名人尤其不易,因為名人所受的請託比一般人多,由此承擔的輿論壓力也比一般人大。但人不可能事事都說「好」,該說「不」時就得說不;然則何事當應,何事當否,心中須有定見;說「不」時,得講圓通方法。總之,「說不」是一門工夫,有著複雜的心理活動。這不禁讓人想到心學大師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 王陽明心學精髓:一生受益的終極智慧(必看)
    4、王陽明: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點題: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便能無往而不勝。故事背景:有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陽明回答:哪裡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的此心不動;如果非要說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
  • 王陽明心學|心即理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
    文/飛仙王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那什麼是心即理呢?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王陽明說:「這視聽言動,皆是汝心。汝心之視發竅於目。汝心之聽發竅於耳。汝心之言發竅於囗。汝心之動發竅於四肢。」視、聽、言、動等行為,都是發自於心。你的心要視,就發竅於眼睛;你的心要聽,就發竅於耳朵;你的心要言,就發竅於口;你的心要動,就發竅於四肢。
  • 王陽明心學: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發布檄文,佯稱調動各地兵馬合圍南昌。朱宸濠心存疑慮,遲遲不敢出兵,直到7月初才發兵。王陽明臨時招募兵馬,於7月13日興兵討伐朱宸濠,20日攻克南昌,23日於鄱陽湖大敗朱宸濠並將其活捉。前後只用了十天左右的時間。王陽明立下如此不世之功,卻遭到朝中奸佞的種種構陷。既然不被朝廷重用,那就繼續講學吧。
  • 參透王陽明:強大的內心是自己的上帝
    王陽明本一介書生,卻成為中國歷史上「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聖人,其創立的心學影響至今。   是什麼成就了王陽明?強大的內心是自己的上帝。   (1)強大的內心無須外求——「此心具足,不假外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