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心學」,誰都知道王陽明,但你可知他才是心學開山之祖嗎?

2020-12-20 大鄉村說歷史

孟子說:「仁」與「不仁」,實則分清了「人」與「禽獸」,而必須把「仁」與「禮」發自「心」。「君子以仁存德,以禮存在中國心學發展史上,孟子的作用,看宋明心學本體論在千年之後的發展,便知其「心學」思想的精髓,早已滲透於歷代儒客之中。

許多學者認為,是儒學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更新」,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趨勢,才使佛教有了發展的空間,最後,融合了中國本土文化,形成了禪宗。看看魏晉時期,綿綿無期的戰亂讓人沉醉於「爭鬥」,生死成了時常縈繞心頭的話題,儒家所謂的「修身養性」似乎變得有點「虛無」了,世態無常,哪有「修身」的必要,不如多想想自己。一時間,南朝四百八十寺,大家再也沒有做過什麼研究發明創新,因為,佛教宗派禪宗主張不立字。

漢代傳入的佛教,經過南北朝的發展,到隋唐達到鼎盛時期,實際上就離不開「戰亂」這個大背景。類似地,心學可以在南宋「轟轟烈烈地復歸」,而不發生在其他朝代,除了離不開大師對前人的繼承與發展,同樣也離不開當時的戰亂背景。宋儒的地位確實很高,面對著一夜之間的變幻,國破家亡,心中難免恍惚。

問題出在哪裡呢?像魏晉士人一樣,他們也思考過:國人一直延續的儒學哪裡出了問題?這一時期的文人與前人不同,他們非常積極地看待這一問題,認為:正是儒學的衰敗,導致了國家和社會的危難,所以,他們積極地完善儒學的理論體系。

先看一看南宋開山祖師心學。重生儒學的宋代學者,是對孟子心性關係理念的延續:「君子之性,仁義之禮智之本也。」宋、元、明三代程顥、程頤開創了「理學」,但二程之後,理學的發展走上了兩條道路:一條是影響深遠的朱熹理學,另一條則開始偏向心學。北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江西大雁山大雁寺熱鬧起來,在此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學術論戰,發起論戰的初衷是調和理學與心學。爭論的雙方是朱熹和陸九淵,據說,場面十分激烈,但最後還是沒有結果。

那為什麼理學與心學會成為法庭上爭鬥的一種趨勢呢?道家與心學都源於儒學,然而,在許多方面實在是差別太大,矛盾最大的一點是「理」與「心」。簡言之:朱熹主張「理」高於人,陸九淵的象山心學認為「理」與人同在,

在此,對「理」這個概念的界定,實際上就是對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的界定,即對事物發展的「能動性」,即「本心」的界定。談及心學,更多的人認識了王陽明。然而,真正打開這扇門的是陸九淵。然而,當時程朱理學最「博大精深」,隨著陸九淵學派影響的擴大,這才有了史無前例的「千古一辯」。

陸九淵認為「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心性"即"理性",既然,能認清自己的本心,又何須再"向外求"?然而,陸九淵所謂的「心即理」,並不是簡單的「心便能生成宇宙」,他所謂的「理」,是「塞宇宙」,具有普遍性,必然。

南宋心學,似乎能見到佛教的影子。實際上,這也不足為奇,宋代儒學學者對儒學復興的努力,正是因為他們看到了禪學隱居的現狀,因此,他們必須加以扭轉,在完善儒學體系理論建設時,發現其中存在的不足,儒學無法更好地解釋「為什麼這樣...是因為這樣...」而禪學理論卻做得很好。

因此,當年朱熹就說過陸九淵:「近聞陸子靜言二禪二禪,全是禪學,卻變了名耳。」理學是排斥禪的。要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借鑑別人的成果,陸九淵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關鍵還是要看核心內容是否一脈相承。

而且,我們還會看到這個理論的集合體。早年對朱熹理學著迷的王明陽,強調「格物致知」,真以七日夜以繼日地探索真理,然而,卻病倒了。對於禪學,王陽明也有研究,他自稱沉溺於禪學三十年,但後來「悟」了:佛道所謂成仙得道的那個境界,其實就是剝去了人性,就是「棄人倫,棄物理」。正如人類的愛親之心在孩提時代就萌發,是「天性」,如果連這一點都捨棄了,還談什麼人性?

「心惟危,道惟微,精惟一,允執厥中。」對王陽明來說,這就是心學,陸九淵的「象山心學」正是孟子所要完成的。其後,陽明心學超越了心學和理學,繼承了文化傳統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又開創性地提出了人的「主體性」更為重要。同樣,王陽明也成了心學的集大成者,甚至後來陽明心學更是傳到了日本、朝鮮等國家。他的弟子極多,被稱為「姚江派」。文筆博大昌達,行墨間有致。

相關焦點

  • 談到「心學」,都知道王陽明,但此人才是心學的開山之祖
    孟子說過,「仁」與「不仁」,實則區分了「人」和「禽獸」,而「仁」和「禮」必須出自「內心之誠」。「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孟子對中國心學發展史的作用,看千年後宋明心學本體論的發展,便可知他的「心學」思想精髓早已滲透於歷代儒客之中了。
  • 了解王陽明心學,從這裡開始
    5、王陽明的性格他的弟子徐愛評價他「先生明睿天授,和樂坦易,不事邊幅」,天生聰明、溫和快樂、坦誠、平易近人,他謙虛,弟子誇耀他如泰山之高,他淡淡地答道「平川比泰山寬廣,你在平川能看見什麼?」他不居功,平定寧王之亂後,他沒有爭功勞,皇帝不但沒有獎勵他,還猜忌他,王陽明激流隱退,稱病,以避免捲入更多的政治事端。
  • 王陽明心學影響深遠,但他才是明朝「一哥」,貢獻和影響力巨大
    王陽明心學影響深遠,但他才是明朝「一哥」,貢獻和影響力巨大 在明朝276年的歷史中,出過許多偉大的人物。《永樂大典》的編撰者解縉、連中三元的奇才商洛、延續大明200年國祚的于謙等等,這些人都深深被刻在歷史功勞簿上。但是,當我們說到「大明第一人」時,總會想到這兩個名字:王陽明和張居正。
  • 楊劍平先生談王陽明的心學
    王陽明是儒家四大夫子之一,是聖人之心學的創始人,又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所以要想通曉儒學則不得不認真研究他的心學理論,他是儒家修道之集大成者。儘管有些教授在講解王陽明,但他們也僅是依文說義而已,故從修道實修上,我需要再深入地講幾句。
  • 王陽明心學日曆來了:每天看一頁,頓悟知行合一
    《王陽明心學日曆》和市面上其他日曆都不一樣的核心之處,就在「知行合一」這四個字上。 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困惑: 年初躊躇滿志,但一到年末,就發現之前制定的目標都還沒完成。 其實這背後的原因,就是沒有做到知行合一。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這本書是由他的弟子在王陽明死後自發組織編寫的,書中全面的記錄了王陽明同弟子之間的一問一答,語言接近於白話,通俗易懂,可以說是後人學習陽明心學的第一素材,《傳習錄》之於王陽明,恰如《論語》之於孔子。一:王陽明心學,不等同於唯心主義凡欲深入了解王陽明者不可不讀《傳習錄》。那麼什麼是心學?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了解心學出現的歷史背景,提到王陽明一般人都知道他是宋明600年儒學中心學一派的集大成者,當時還有與心學相對應的,以南宋朱熹為代表的理學,無論是心學還是理學,其實都不是某一個人單獨提出來的。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王陽明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關?」先生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我們的心,才是一切意義的發生之源。花當然是自開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擾動我心,卻是由我來決定的。
  • 王陽明心學到底有多大影響力?看看這些偉人就知道了
    「越學習越覺得自己無知」,知識是無窮盡的,知道得越多,越發現自己知道的不多,越是虛心,越是善於學習,即便是遇到你眼中瞧不起的白丁,你也會虛心去請教自己的不懂的知識!自古沽名釣譽者眾多,紙上談兵者比比皆是,真正有大學問,又能幹的人並不多。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是中國的救命稻草
    三鹿奶粉、蘇丹紅、地溝油、有毒大米,我們90後這一代人都是從這些裡面長大的。以至於我們上學的時候,吃到奇怪的東西,害怕是什麼做的時候一般都是笑笑說句:吃不死人就行了,管他呢。雖然是句笑話,但是顯得有些可悲吧。中國經濟的確是發展起來了,但是有一些黑心企業家賺的都是黑心錢,罔顧人民的生命安全,一心只為了賺錢。
  • 四句話讀懂王陽明心學
    心學創始以來,影響至巨,古今中外都有精闢見解。然而,對心學最精闢的論述,莫過於王陽明自己的「四句教」。近代日本的強盛,始自明治維新。維新派中眾多重要人物,無不對我們中國明朝的大哲學家王陽明先生頂禮膜拜。陽明先生一生所創的心學,堪稱儒家在歷史長河中的新發展。心學博大,理論紛紜,卻有一個獨到的核心表述:「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是為陽明四句教。撇開陽明哲學的對與錯不論,這四句教在為人處世之上的教益,引人深思。
  • 王陽明的心學到底是怎樣的學說?為什麼有人說是亡國之說?
    這是他在研究明朝滅亡而清朝興盛之後得出的結論,他指出:明朝的覆滅完全在於王陽明心學的流行,以及程朱理學的衰弱。因此,他提出應尊崇程朱理學,罷黜陽明心學,只有如此,國家才能達到學術統一,民風淳樸的理想狀態。
  • 王陽明的心學與維護自己的內心世界
    王陽明提倡的「致良知」,是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他的名言是:「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王陽明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心之本體的「哲學化」,也是心學最不同於其他儒學者,在於其強調生命的過程。
  • 王陽明心學是成功學?不要過度神話
    能做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比如王陽明,曾國藩,立德自己是道德楷模、立言都有著作傳世、立功,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王陽明平定寧王叛亂。皇上沒從北京出兵,王陽明就已經把寧王捉拿了,以至於皇上覺得很不過癮。但知道王陽明的故事,你就能知道王陽明的成功是什麼嗎,是心學嗎?那應該不是,他立功是帶兵平叛,帶兵平叛一般人能學嗎?
  • 讀王陽明心學有感:「因為你不肯慢慢賺錢,所以一直很窮」
    您可能好奇,我對股神巴菲特說的話都不信,怎麼會因為一個王陽明而改變了自己的想法,甚至開始好奇王陽明是誰?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
  • 王陽明心學: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立志做聖人王陽明12歲的時候,一天在課堂上他問塾師:「天下何事為第一等事?」塾師說,像你父親那樣高中狀元,就是人間的第一等事啊。王陽明不同意,說讀書做聖人才是第一等事。縱觀王陽明此後的一生,無論是離家出走去邊關考察,還是後來剿滅匪患平定叛亂,他都是在努力追尋心中的聖人之道。在求聖這條路上,他遇到的第一個關口便是格竹子。2.
  • 王陽明的成聖之路:4句話解釋陽明心學
    他離開餘姚前,發生了王陽明心學史上最光彩奪目也是最後的一幕:四句教的解析。「四句教」全文如下:「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他的兩位弟子各持己見,王陽明詳細地向他們做了解析。
  • 王陽明的心學是怎樣的?如何用思想平定明朝的宸濠之亂?
    王陽明創造的「心學」,不僅僅是一種學說,也包含了一種戰無不勝的法則。王陽明曾利用「心學」中的「心理學」思想平定了明朝宸濠之亂,並創下不世之功…… 1519年8月20日,明代大儒王陽明利用"心學"中的「心理學」思想平定了「宸濠之亂"。
  • 王陽明心學9大經典語錄,「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王陽明的意思是,世間的所有問題,都只是心的問題,心若通達敞亮,就沒有過不去的事。從王陽明心學中,或許,我們現代人能為自己漂泊的心靈找到一個歸宿,能給人生找尋到一個全新的意義。因此,本文從王陽明心學中選取了九大經典語錄,並結合現實予以簡要的評析,以饗讀者,希望對大家有所助益。
  • 王陽明的心學精髓是什麼一起領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終極智慧
    王陽明說過,人分為三類,針對三種人,致良知方法有三種:生之安行、學之利行、困知勉行。萬物本是一體,世界只在我心,心即是理,只有格心中之理,才能明白事物之理。既然你懂的知行合一,何不自己親自去看看王陽明的學說(不要別人翻譯編寫的),多學習之後再來談談這個問題。知行合一併不是指有一個」知」再有一個「行」,知行合一指知和行本就是一體的。
  • 徹底讀懂王陽明心學,就靠這本2020最正能量日曆了!
    ,但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樣:率文吏弱卒,蕩平江西數十年巨寇; 以幾封書信、一場火攻,三十五天內平定了寧王之亂;從根本上掃清了困擾明政府多年的匪患。但是,在快節奏的生活當中,大家很少有足夠的時間來學習陽明心學。因此推薦你《王陽明心學日曆2020》,將陽明心學的道理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寫到你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日曆上!《王陽明心學日曆》從大量王陽明心學著作中,挑選出了366句對生活有用的心學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