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二十句,通俗易懂,卻影響了幾個時代

2021-03-05 明倫書院

王陽明說,人為了生存,難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東西,諸如金錢、名利、地位。不過,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導下追尋這些,有的人卻只是一門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們的內心永遠盯著那些外物,必然會累得死去活來。

而心學的最大妙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

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尤其,是下面這20種直接關係現實生活的真切智慧。

做事是最靠譜的修煉

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大意:人應該通過經歷各種事情磨練自己,才能立足沉穩,才能達到「無論動還是靜,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感悟: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與朋友相處,懂得謙讓很重要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大意:與朋友相處,彼此謙讓,就會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損。

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會注重自己的利益,每個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報的,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間以彼此謙讓為基礎,不僅每個人的利益不會受損,雙方在互幫互助、互利共贏中還能使彼此獲得更大的利益。兩人之間的交情,也會隨之越來越深。

越不想看書,越要硬著頭皮看

日間功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覺得煩躁不安,那麼就靜坐。就算不想看書,也必須去看。這是對症下藥,也是一種方法。

感悟:膚淺浮躁的心,總是會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貪戀舒服,就越不會成長、成熟,甚至還會更加膚淺浮躁。所以要扭轉這種狀況,就要逆著自己的性子來,越不想做什麼,就越要耐著性子去做。這正是對自己心性的磨礪。

一點私心都不能留

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大意:克制自己務必要將私心徹底掃除乾淨,一點私慾沒有才算可以。有一點私慾存在,眾多的惡念就會接踵而至。

感悟:克制自己,是為自己泛濫如河的私慾築起一道堤壩,勢必要固若金湯、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點私慾,就如同在堤壩上豁開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壩的決堤。因為這時你整顆心都還是欲望主導的,只是潛伏了下來。所以克己修身,是來不得半點妥協的。

悔悟是人生最好的藥

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於中,則又因藥發病。

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藥,貴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裡,那又是因藥而生病了。

感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這就是人生的常態,稀鬆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裡。這就是完整的成長過程。

工作生活忙亂,皆因得失之心

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於毀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

大意:處理事情出現有時好有時不好的情況,並伴有困頓失序的弊端,這都是由於被毀譽得失的心所連累,不能實際地獲得他的良知。

感悟:當今社會,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腳亂、越忙越亂,把事情弄得一團糟,自己也困頓不已、狼狽不堪。為什麼會這樣?

王陽明一語道破天機——那只是因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結果,恐懼得到壞的結果,於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顆本來能泰然處之、平和應對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態,盡力而為、順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態度。

只知逃避永遠沒出息

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大意:人必須在事上磨練,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感悟:王陽明所說的情況,放在現在,叫「逃避」,根本就不是清靜,所以王陽明才說那是「放縱沉淪」。事情是要面對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遠沒有出息的。

對朋友少指責、多鼓勵

大凡朋友須箴規指謫處少,誘掖獎勸意多,方是。

大意:與朋友相處,彼此間應當少一點規勸指責,多一點開導鼓勵,如此才是正確的。

感悟:朋友犯了錯誤或者遇到難處,本就心裡懊惱痛苦,規勸其實沒什麼用處,指責更是雪上加霜,無疑是在傷害朋友、毀滅友情。只有開導和鼓勵,才是最有情有義的做法,才對朋友真的有用。所謂患難見真情,王陽明告訴我們的是基於人性和情義的交友之道。

蒙蔽心靈的,永遠是物慾

若無有物慾牽弊,但循著良知發用流行將去,即無不是道。但在常人多為物慾牽蔽,不能循得良知。

大意:如果沒有物慾牽累蒙蔽,只靠良知去發揮作用,那麼就無時無處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慾牽累蒙蔽,不能遵從良知。

感悟:王陽明口中的「良知」,等同於「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陽明則告訴了我們為什麼多數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為物慾的蒙蔽。

當今時代,這點尤其值得人們重視。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義,是陰暗而糊塗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麼用?唯有本心呈現,才能清明、放鬆和自在。

要善惡分明,更要愛恨分明

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便是聖人。

大意:人只要喜好善行如同喜愛美色,憎惡惡行如同討厭惡臭,他就是聖人了。

感悟:很多人都以為聖人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王陽明則告訴我們,聖人其實很簡單、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惡,並能從善如流、嫉惡如仇。這就是大道至簡。可說起來容易簡單,又有幾人能做到呢?

別在打扮自己上花費太多時間

人只有許多精神,若專在容貌上用功,則於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

大意: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如果在容貌上下太多的功夫,往往就不能照管到內心了。

感悟:如今是個看臉的世界,注重的是顏值,整容更是遍地橫行。這些人,真該看看王陽明這句話。好在還有一句「主要看氣質」,倒還合乎陽明心學的宗旨。

顏值是有保鮮期的,氣質卻沒有,而且還會如酒一樣越陳越香。分多一點時間,去多關照和修養下自己的內心吧。

好學+堅持=涵養

人須是知學。講求只是涵養,不講求只是涵養之志不切。

大意:人應當知學。求學講論無非是涵養德行。不求學講論,只是因為涵養的志向不夠真切。

感悟: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王陽明這句話的意思基本也是一樣,但要更深一些——學不僅關係到才,更關係到涵養。

所以人是不能不學的,如果學不下去,原因諸葛亮和王陽明也說得明白——那是你的意志不堅定,志向不牢固。

心正就是少發怒

凡人忿懥,著了一分意思,便怒得過當,非廓然大公之體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大意:一個人在忿怒時,較容易感情用事,有時會怒得過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體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感悟:王陽明這句話其實是在告訴我們:易怒、愛怒、暴怒,那都是修養不足的表現。修養不足則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違背了中正之道。這樣的心,有兩個詞可以形容:偏激,邪氣。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氣,則正是矯正涵養之路。


要想快樂,須哭出來

須是大哭一番了方樂,不哭便不樂矣。雖哭,此心安處即是樂也。

大意:唯有痛哭之後才能樂,不哭就不會樂了。雖然痛哭,此心卻得到了安慰,因而也就是樂。

感悟:假如天天吃肉,也就不覺得肉香了;如果天天都像過年,真到過年時也就沒有年味兒了。王陽明說的道理,完全合乎陰陽辯證之道。

所以不要害怕生活中的痛苦,那正是在為明天的快樂打基礎。王陽明同時還告訴我們,實在忍不住,就哭出來吧,發洩正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最好方式。

這個世界沒有對不起你

汝若以厭外物之心去求之靜,是反養成一個驕惰之氣了。如若不厭外物,復於靜處涵養,卻好。

大意:你如果是以厭棄外物的心去靜中尋求,相反只會養成驕橫怠惰的惡習。你若不厭棄外物,再到靜處去涵養,這樣就是可以了。

感悟:為什麼厭棄外物就是驕橫怠惰?因為那背後是你對這個世界的鄙夷,以及不屑為伍。而世界只是自然,運作只依造化,又有什麼可鄙夷和不屑的?

所以一切都是你心的問題,你以為你是被辜負,其實不過是你的私心私慾沒被滿足、順從和將就罷了。所以,擺正心態是第一步。

遇到惡人,最好的辦法是別理他

凡文過掩慝,此是惡人常態。若要指謫他是非,反去激他惡性。

大意:文過飾非,這是惡人的常態。如果去責備他的過失,反倒會激起他的惡性。

感悟:對於那些不地道的人,講理是沒有用的,因為他們滿腦子的歪理邪說,永遠能拿來跟你胡攪蠻纏,要說服他們等同於改造他們的整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怎麼可能!

你跟他們探討下去,不但說服不了對方,他們還會不斷憤怒失態。你如果跟著嗆,他們就會變本加厲。看來王陽明也是遇到過這樣的人。所以碰著了,趁早閉嘴吧。

好好吃飯,就是修行

今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大意:現在有些人在吃飯時,即使無事,他的心也經常忙亂而不安定,只因他這顆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感悟:這種狀況恐怕比較普遍——一個忙慣了的人,一旦閒下來就會百無聊賴、無所適從,無聊得要死。人這樣,心也是這樣,平常胡思亂想慣了,腦筋就閒不下來,吃飯時、睡覺前也會胡思亂想。

怎麼辦呢?就從安安靜靜做好和享受當下開始,吃飯的時候就好好吃飯,走路的時候就好好走路,睡覺的時候就好好睡覺。這些,正是收攝心思,正是修行煉心。

人最怕一個傲字

謙者眾善之基,傲者從惡之魁。

大意:謙虛是一切善的基礎,傲慢是一切惡的源頭。

感悟:謙為什麼是眾善之基?因為一個能謙虛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寬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養的,他的行為必定是有教養的。那麼他的一舉手一投足、一言一語,必定都是合乎仁義禮儀的,自然都是善的。

而傲慢者恰恰相反,他的心必定狹窄陰鷙、封閉自恃,言行之間充滿私心私慾,從而擠壓和傷害到他人,不惡又會怎樣?一謙一傲,值得深思。

詆毀他人,耽誤的是自己

以言語謗人,其謗淺。若自己不能身體實踐,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謗也,其謗深矣。

大意:用言語詆毀他人,這種詆毀是膚淺的。若自己不能身體力行,只是誇誇其談,虛度光陰,浪費時日,這是在誹謗自己,這樣就嚴重了。

感悟:耽誤人的其實不是詆毀,而是看不到自己的一顆心狹隘戾氣,不夠寬容和涵養,又把精力放了太多在詆毀上,那麼就既在加劇心中惡疾,又沒有時間精力去改善這種狀況。

那麼久而久之,自然就把自己耽誤了。人心不正,則事事不正,處處都會耽誤自己。其中的值與不值,一目了然。

你只是不夠全神貫注、全力以赴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說閒話,管閒事?

大意:持守志向猶如心痛,如果心思全在痛上,哪裡有功夫說閒話、管閒事呢?

感悟:王陽明這一句話說到了點子上,你為什麼在實現目標的道路上總是容易三心二意開小差?不是那些讓你分心的人和事的問題,你的注意力不集中也不是主要,而只是你的心不夠定、志不夠堅,這才是根本。

學王陽明,要牢牢記住一點:一切的問題,都是心的問題,都要從心上找原因。而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夠定,心性不夠沉。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

明倫書院2017年榮獲「全國十佳國學教育機構」稱號!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心學20句,通俗易懂,卻影響了幾個時代!
    王陽明說,人為了生存,難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東西,諸如金錢、名利、地位。不過,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導下追尋這些,有的人卻只是一門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們的內心永遠盯著那些外物,必然會累得死去活來。而心學的最大妙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
  • 王陽明心學20句,通俗易懂,卻影響了幾個時代
    而心學的最大妙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尤其,是下面這20種直接關係現實生活的真切智慧。
  • 王陽明心學四句話,通俗易懂,卻影響了幾個時代!
    王陽明(公元1472年10月31日亥時—1529年1月9日),幼名「雲」,五歲更名守仁,字伯安。因曾築室修道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明朝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書法家、教育家、政治家,精通儒釋道三家,陽明心學宗師。
  • 王陽明心學20句,影響幾個時代!
    而心學的最大妙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尤其,是下面這20種直接關係現實生活的真切智慧。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是中國的救命稻草
    以至於我們上學的時候,吃到奇怪的東西,害怕是什麼做的時候一般都是笑笑說句:吃不死人就行了,管他呢。雖然是句笑話,但是顯得有些可悲吧。中國經濟的確是發展起來了,但是有一些黑心企業家賺的都是黑心錢,罔顧人民的生命安全,一心只為了賺錢。那麼中國這種現象的出現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古代中國各朝各代沒有出現像這樣的情況呢?
  • 徹底讀懂王陽明心學,就靠這本2020最正能量日曆了!
    這套書狂銷百萬冊,已經成為了大多數人了解陽明心學的首選! 為了讓更多心學愛好者能夠無障礙地了解心學,在2020年的每一天都能在心學的陪伴下更有收穫,臨近2019年底,讀客文化攜手當世陽明心學領軍人——度陰山老師,為心學愛好者獻上一份重磅大禮:《王陽明心學日曆2020》!
  • 了解王陽明心學,從這裡開始
    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王陽明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 王陽明心學對後世有多大影響,在日本近代歷史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王陽明王陽明一生的活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破山中賊」;一是「破心中賊」。前者是指他鎮壓民間動亂、維護明朝廷統治秩序的事功;後者是指其建立心學理論體系的學術成就。他的主要學術活動是在南宋陸九淵開創的心學基礎上,發展和奠定了中國心學的理論體系。他精通儒、道、佛等諸家學說,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軍事家、政治家,更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的心學體系,對後世影響可謂深遠。
  • 四句話讀懂王陽明心學
    心學創始以來,影響至巨,古今中外都有精闢見解。然而,對心學最精闢的論述,莫過於王陽明自己的「四句教」。近代日本的強盛,始自明治維新。維新派中眾多重要人物,無不對我們中國明朝的大哲學家王陽明先生頂禮膜拜。陽明先生一生所創的心學,堪稱儒家在歷史長河中的新發展。心學博大,理論紛紜,卻有一個獨到的核心表述:「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是為陽明四句教。撇開陽明哲學的對與錯不論,這四句教在為人處世之上的教益,引人深思。
  • 談到「心學」,都知道王陽明,但此人才是心學的開山之祖
    孟子對中國心學發展史的作用,看千年後宋明心學本體論的發展,便可知他的「心學」思想精髓早已滲透於歷代儒客之中了。很多學者認為,正是儒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更新」,沒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才讓佛教有了興盛的空間,最後,融合了中國的本土文化,形成了「禪宗」。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集立德、立功、立言於一身,被譽為「真三不朽」者,他的心學對明後期哲學與文藝影響巨大,其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而且傳播中外。在中國歷史上,稱為「兩個半聖人」,即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孔子和王陽明各佔其一,曾國藩只算半個(曾國藩: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人生只有兩件事靠得住...(附:曾國藩識人術:做人,有兩種貴相;做事,有兩種富相))。
  • 王陽明心學日曆來了:每天看一頁,頓悟知行合一
    但現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很多人無法拿出整塊的時間學習陽明心學;又或者缺乏專業人士帶路,無法掌握心學的精髓。 這時候,這套《2021王陽明心學日曆》就顯示出它的作用了。」四大全新主題,由淺入深,日積月累,讓你每天都比前一天更懂王陽明心學。
  • 王陽明的成聖之路:4句話解釋陽明心學
    王陽明在1527年農曆七月初接到中央政府要他去廣西的聖旨,直到十一月二十才到達廣西梧州,險些走了五個月。從浙江餘姚到廣西梧州在有路可走的情況下,距離大概是1600公裡,一天即使走二十公裡,三個月也足夠了。
  • 楊劍平先生談王陽明的心學
    一、心外無物是儒家心學的理論根據有人說王陽明其心學的「心外無物」與西方哲學史上貝克萊的主觀唯心主義「我思故我在」是一致的。其理由是來自「巖石樹花」的一個典故。一天,王陽明與學生們到野外看到山的巖石上有一棵花樹,十分豔麗。
  • 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交流心德的時,有感而發。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大智慧的人。
  • 王陽明心學:修煉強大的內心,讀懂人生慢慢順意
    明代王守仁,自號陽明子,因此被人稱為陽明先生,又稱王陽明。他是一位傳奇人物,在程朱理學佔據統治地位的時代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學說——陽明心學,深深地影響了後世。有人認為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有人說他是明朝風氣敗壞的根源,也有人說「一生伏首拜陽明」。
  • 王陽明的心學與維護自己的內心世界
    王陽明的心學,被譽為「夜裡的燭光」,是對「心」的探索最為深刻的學問,據學者評價稱「達到了空前的高度。「真三不朽」,為人們對其一生在立德、立功、立言三個方面的高度概括。那麼,他是怎樣維護自己的內心世界,並且得到後人如此高的讚譽,神聖如燈塔,這位聖賢高在何處!
  • 心學大師王陽明預言:說天下要害有四處,若失了一處,大明必亡
    王陽明,他是一個傳奇人物,在程朱理學佔據統治地位的重要階段,他卻破天荒的提出了陽明心學。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多了解王陽明就能少走彎路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 王陽明心學是成功學?不要過度神話
    現在有培訓機構大肆宣揚所謂的「成功學」,灌輸心靈雞湯,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教授王陽明心學,且學生都是公司領導,企業高管等等,每天在一個封閉環境下學習,學習的時候沒收手機,學完還要賣培訓機構的書。再把一些新成員拉進來,咋聽咋像傳銷。
  •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王陽明心學遠承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之後儒家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傳統社會儒學發展的最後一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