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公元1472年10月31日亥時—1529年1月9日),幼名「雲」,五歲更名守仁,字伯安。因曾築室修道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明朝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書法家、教育家、政治家,精通儒釋道三家,陽明心學宗師。
一、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結交朋友時,能做到互相謙讓,就會受益,互相攀比的話,就受損害。在現實的朋友交往當中,我們要學會相互欣賞,不要去攀比。如果能在交往中,採取謙虛的態度,對於提高自身的素質是很有幫助的。
即使朋友間的互相幫襯時,幫襯的一方也要避免高高在上的態度,以平和的心態去幫助朋友,才能讓彼此心無隔閡。高高在上的態度,在什麼事情上都是不應該的,瀕臨餓死的乞丐還不吃嗟來之食,何況朋友間,純潔的友情更是容不得那些高傲的態度去傷害的。
二、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便是聖人。
人但凡能夠做到喜歡善良象喜愛美色,厭惡惡行象討厭惡臭,那便稱得上是聖人了。 陽明先生告訴弟子,人只要喜歡善良象喜愛美色,厭惡惡行象討厭惡臭,那便稱得上是聖人了。聖人的學問,只是一個誠罷了。
很多人都以為聖人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及。王陽明則告訴我們,聖人其實很簡單、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惡,並能從善如流、嫉惡如仇。
三、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人應該在具體的事情上磨鍊自己,才能站得穩,才能靜亦定,動亦定。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在無事時能保持內心平靜,一旦遇到問題就內心慌亂。王陽明認為,歷事才能練心,在事上磨練,內心才會擁有強大力量,個人才能真正成長。這一觀點可謂意味深長。
四、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這句是講在克服主觀私意時的功夫要務求精純,本質仍是一個為學之心是否「誠」的問題。去私慾猶如除草,必須斬草除根。容一毫私慾在,就是容許心中那份懈怠在。在這裡放鬆,就會在他處放鬆,「千裡之堤,潰於一穴」。「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戒慎恐懼」說的都是提著的那顆心,不敢放逸的那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