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氣大難成事,很多人意不定、心不正,錯在沒做好這3件事

2020-12-15 長河浪淘沙

不知道是這個社會太浮躁,還是人心太急功近利,很多人遇事對人總是易怒易暴躁,到最後也能讓事情越來越糟糕。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也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他的陽明學說對中國、日本,以及東南亞都有很大影響。

對於如何保持快樂的心情,王陽明認為:意定了,心正了,才能不為外物所連累,不為外物而煩惱。

1、不要總是去指責他人,這會讓你退步

王陽明「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王陽明認為,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時常反省,如果只看到他人的缺點和不足,卻看不到自己的,那什麼時候才能成長?如果能自我反省,忙於彌補自身的不足,根本就沒有閒工夫去指責他人?

正所謂,物極必反。遇到一些口角之爭、意見分歧,如果能先低頭,然後以退為進,可能會有更大的收穫,因為,有時候,一念之差就會帶來天差地別的結局。處事的智慧就在於你懂不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不做無謂的堅持。

2、越不想做什麼,就應該耐著性子去做,這是最鍛鍊人的性質

日間功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王陽明認為,人心是膚淺浮躁的,總是願意做讓人舒服、自在的事情。但越是貪戀這種愜意的生活,就永遠也得不到成長,沒準還會倒退。

所以要改變這種狀況,做人做事都要逆著自己的性子來,越不想做什麼,就越要耐著性子去做,這也是對心性的磨礪。

3、易發怒是因為心不正

凡人忿懥(zhì),著了一分意思,便怒得過當,非廓然大公之體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在王陽明看來,易怒、愛怒、暴怒,都是修行不足的體現。而這樣就容易意不定、心不正,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違背了中正之道。這樣的心,用兩個詞形容就是:偏激,邪氣。

所以,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氣,才是矯正涵養之路。

王陽明認為,如果只是一門心思地去追求外在的名利、地位,內心總是盯著外物不放,難免會陷入死局,搞得自己心神不寧、精疲力竭。

有人說:中國歷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賢,只有兩個半:孔子、王陽明,加半個曾國藩。

縱觀王陽明的一生,可見他也是從坎坷和磨難中成長起來的,但王陽明沒有灰心喪氣,而是笑對人生,牢牢把握自己的命運,順勢而為,最後成為了一代「聖人」

如果你想多了解王陽明的智慧,推薦閱讀《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書中詳細地介紹了王陽明傳奇的一生,還有其卓越的學習思維。閱讀王陽明知行合一,不僅能學習到他的智慧方法,而且能夠幫助自己少走很多彎路,讓你的人生充滿智慧與豁達。

王陽明心學自誕生以來,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影響了中國,更影響了世界!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點擊上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氣大難成事,有的人意不定、心不正,錯在沒做好這3件事
    不知是這個社會太浮躁,還是有的人太急功近利,很多人遇事對人總是易怒易暴躁,最後只會使事情越來越糟糕。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也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對於如何保持快樂的心情,王陽明認為:意定了,心正了,才能不為外物所連累,不為外物而煩惱。
  • 王陽明提醒:情緒不好總生氣?是你意不定,心不正,智慧不夠
    不知道是否是這個社會太過於浮躁,還是人太過於急功近利,很多人總是覺得自己變得易怒,情緒不好,容易生氣,到最後把自己搞的精疲力竭,心神不寧的。他悟道的心學正是提供了這樣一種解決方案:意定了,心正了,才能不為外物所連累,不為外物而煩惱。在贛州的時候,王陽明的弟子陳九川生病倒下了。
  • 心、意、物:王陽明認識論的展開
    「依陽明來看,人不能在自身的存在之外去追問超驗的對象,而只能聯繫人的存在來澄明世界的意義,在人自身存在與世界的關係中,而不是在這種關係之外來考察世界。」王陽明的哲學建構以人心為根本,以人之「良知」與「本心」作為其認識論與修養理論建構的基礎與根據。在王陽明那裡,心與良知是同一的,心即良知,心的那一點靈明即是良知,兩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 王陽明:保持快樂是一種能力,很多人不快樂錯在沒做好這兩件事
    心學大師王陽明曾說:保持快樂的心情,是一種功夫,是一種能力。一個人不開心的真正原因,是智慧不夠!要麼是對過去和未來事想太多,要麼是對當下的種種不滿意,要麼就是什麼都想做,又什麼都做不好……所以總會徘徊在不得志,欲望不能滿足的鬱鬱寡歡裡。
  • 王陽明:人窮想翻身,先別急著掙錢,做好這3件事,比什麼都強
    其實,很多時候限制你發展得並不只是外界條件,還有你的思想、格局、眼界、涵養……「心學」創始人王陽明就曾說過,人生比的其實不是金錢和人脈,而是自己,當你貧窮的時候,不要急著掙錢,萬事都需要一個過程,先把這3件事情做好,提高自己,遲早會變成有錢人。
  • 王陽明:人到中年,活得不順心,多半是看不清這3件事
    但王陽明從小就有自己的想法,他不想成為狀元,他只想做聖賢。這在當時是一種離經叛道的想法,他也被很多人嘲笑過,大家都覺得他是一個怪人。一心只想做聖賢的王陽明,早就厭倦了科舉考試中的四書五經,它開啟了一條與別人不同的悟道之路。
  • 王陽明:想讓自己心安,保持一顆清淨的心
    看透世間繁華,不動於心,人生,無論經歷什麼,做到寵辱不驚,無論挫折或者是成功,不驕不躁。有一句話叫做看破繁華,不動於氣。我們最需要做到的就是在凡塵俗世裡面,不動於心,保持住內心最純淨的安寧,保持住內心最,安穩的那一個狀態,不要因為生活中的一些瑣事,就左右搖擺不定。
  • 王陽明心學精華:這4件事是人生根本,現在知道還不晚!
    這是他在龍場悟道後寫給學生的一篇著名文章,其中蘊含著心學的精華。王陽明的「龍場悟道」到底悟出了些什麼?我們不知道!因為精神層面的東西,很多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我們也沒必要去過度揣測。但是悟道者表達出來的思想,若能認真領會,自然大有益處!這篇文章不短,我們擷取精華部分加以解讀。
  • 王陽明:人到四五十,對這3件事心狠一點,別等60歲以後才頓悟
    人一輩子都在追求幸福,幸福是什麼呢?是家庭美滿,是事業突飛猛進,是兒成龍,女成鳳……幸福有時很容易,兒女少讓我們操一些心,便是幸福;幸福有時很艱難,即使擁有再多財富,很多人依然愁眉苦臉。王陽明:心軟之人窮一生,為人處世要對三件事心狠。一、對兒女心狠一點都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身為過來人,我們最清楚兒女終將成長,他們會獨自工作,獨自生活,會認識自己的愛人,建立新家庭,會比我們過得更幸福。
  • 王陽明:心能誠意,事上磨練,要做到事上磨,根本還是在「誠意」
    意思是說:想要成就心學,除了做到事上磨,根本還是在「誠意」。陽明心學有很多關鍵詞:慎獨,立志,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細細理解一下其實說的都是誠意。 想要明白陽明心學,要先理解這兩個關鍵詞——心能誠意,事上磨練。
  • 王陽明:心軟之人則是無福之人,為人處世要對3件事心狠
    關於人到四五十歲的學問,中國古代有一位「心理學大師」,他最有發言權,此人便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王陽明繼承發揚了心學,創立了響徹千古的「陽明心學」,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學習的典範。  王陽明曾經說過:「心軟之人則是無福之人,為人處世要對3件事心狠」。
  • 王陽明:能靜中體悟,事上磨練,方為人
    於是寫信給這些人說,我最早說的靜坐,並非是枯坐,也不是讓心靜。你們現在不要再靜坐,要把靜中體悟和事上磨練合二為一。弟子們險些被噴出老血來,這顯然驢唇不對馬嘴,若要靜中體悟就不可能事上磨練,若去事上磨練,就不可能靜中體悟,一動一靜,怎麼可能合一!?
  • 靈芝孢子粉吃了沒效果?也許是沒做好這3件事,可惜很多人忽視了
    從中醫角度來看,靈芝孢子粉性平,入心肝脾肺腎,五臟皆補,既不涼也不熱,適用人群較廣,對於亞健康人群、腫瘤人群、「三高」人群、失眠人群以及肝病人群均有補益作用,可長期服用,幫助全面調理身體。相信有很多人正在服用靈芝孢子粉,可是收效甚微,甚至毫無效果,這是什麼原因呢?也許是沒做好這3件事,可惜很多人不知情,或者是忽視了。
  • 《易經》的告誡:與人交談時,少說自己這3件事,越來越有福氣
    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就是說,可以和他談的話,卻不和他談,這就是失掉了這個朋友;不可以和他談的話,卻和他談,這就是說錯了話。所以說好話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易經》中就提醒過我們和人交談一定少啊說這3件事,才能越來越有福氣。
  • 王陽明心學智慧:人到五十,還在這幾件事上瞎忙的,註定勞碌命
    王陽明一老友已經人到五十,心中甚是惆悵。晚上,老友鬱鬱寡歡地走進王陽明家,看到年近54的王陽明正躺在躺椅上哼著小曲兒呢。老友長嘆一聲,王陽明聽見了,睜開了眼睛。他見老友鬱鬱寡歡的樣子,就笑著說道:小弟,你是不是又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情呢?
  • 王陽明:「此心不動,萬事從容」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們的毀譽都來自外界,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外界的毀譽又能把我怎麼樣呢?吐沫星子能淹死人,但淹死的都是內心脆弱的人,一個真正自信的人,外界的一切幹擾能奈我何。
  • 王陽明:你不快樂,是因為疏於照看自己的心
    修身養性的最高之境,在於無論面對何事都能不急不焦保持內心的寧靜。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提到:「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與身體的操勞相伴隨而來的,往往還有內心的忙亂急躁、焦慮不安。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3不問
    王陽明曾說:「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這話的意思是,已經過去的事,還在想它有什麼益處呢?這樣胡思亂想,只能白白丟失高中學習的本心,高中三年時光匆匆流走,所有高中學生皆在其中。
  • 號稱臺灣第一帥的王陽明,蕭亞軒都搞不定的浪子,竟被她降服了?
    王陽明的代表作有《我可能不會愛你》、《蒸發太平洋》、《那片星空那片海》系列、《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沒有秘密的你》、《我不是購物狂》、《蝕日風暴》等等。據說當初阿嬌的老公就是因為長得像王陽明所以才能吸引到別人的,這就相當於有人長得像林志玲那也會獲得很多關注一樣。
  • 王陽明:守好三顆心,修好這一生!
    我們的心就是人生的方向盤,心之所向,就是人生的方向。所以要想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關鍵就在於如何引導和掌握自己的心境。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在王陽明看來,做事與做人,關鍵在於一顆心。身處滾滾紅塵中,守好自己的本心,方能過好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