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這個社會太浮躁,還是人心太急功近利,很多人遇事對人總是易怒易暴躁,到最後也能讓事情越來越糟糕。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也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他的陽明學說對中國、日本,以及東南亞都有很大影響。
對於如何保持快樂的心情,王陽明認為:意定了,心正了,才能不為外物所連累,不為外物而煩惱。
1、不要總是去指責他人,這會讓你退步
王陽明:「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王陽明認為,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時常反省,如果只看到他人的缺點和不足,卻看不到自己的,那什麼時候才能成長?如果能自我反省,忙於彌補自身的不足,根本就沒有閒工夫去指責他人?
正所謂,物極必反。遇到一些口角之爭、意見分歧,如果能先低頭,然後以退為進,可能會有更大的收穫,因為,有時候,一念之差就會帶來天差地別的結局。處事的智慧就在於你懂不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不做無謂的堅持。
2、越不想做什麼,就應該耐著性子去做,這是最鍛鍊人的性質
日間功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王陽明認為,人心是膚淺浮躁的,總是願意做讓人舒服、自在的事情。但越是貪戀這種愜意的生活,就永遠也得不到成長,沒準還會倒退。
所以要改變這種狀況,做人做事都要逆著自己的性子來,越不想做什麼,就越要耐著性子去做,這也是對心性的磨礪。
3、易發怒是因為心不正
凡人忿懥(zhì),著了一分意思,便怒得過當,非廓然大公之體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在王陽明看來,易怒、愛怒、暴怒,都是修行不足的體現。而這樣就容易意不定、心不正,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違背了中正之道。這樣的心,用兩個詞形容就是:偏激,邪氣。
所以,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氣,才是矯正涵養之路。
王陽明認為,如果只是一門心思地去追求外在的名利、地位,內心總是盯著外物不放,難免會陷入死局,搞得自己心神不寧、精疲力竭。
有人說:中國歷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賢,只有兩個半:孔子、王陽明,加半個曾國藩。
縱觀王陽明的一生,可見他也是從坎坷和磨難中成長起來的,但王陽明沒有灰心喪氣,而是笑對人生,牢牢把握自己的命運,順勢而為,最後成為了一代「聖人」。
如果你想多了解王陽明的智慧,推薦閱讀《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書中詳細地介紹了王陽明傳奇的一生,還有其卓越的學習思維。閱讀王陽明知行合一,不僅能學習到他的智慧方法,而且能夠幫助自己少走很多彎路,讓你的人生充滿智慧與豁達。
王陽明心學自誕生以來,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影響了中國,更影響了世界!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點擊上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