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一生的智慧精義,藏在《傳習錄》這兩句話中,參透福至心靈

2020-12-20 月明千裡

中國五千年悠久歷史,誕生了不少出類拔萃的人才,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叔孫豹稱「立功,立言,立德」,三立成聖!真正意義上的聖人,是思想上的聖人,是精神上的聖人,接近於神的聖人,這樣的聖人就寥寥無幾了。

有人說,中國五千年來,只出來了兩個半聖人,第一個是孔子,這個不消多說了,古今公認的,第二個是王陽明,這個是今天說的重點,剩下的半個是曾國藩,這個爭議比較大,也不是今天的重點。

今天重點說一下王陽明,開創心學,立德!一己之力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多次剿匪,生平無一敗績!這是立功!「知行合一」《傳習錄》,這是立言!三立成聖,他做到了,不負年少志願!不僅僅是在中國,在世界上,王陽明也是響噹噹的人物。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就對王陽明的心學推崇備至,覺得天地萬物都在心學之內,隨身帶了個牌子,上面寫的:一生低首拜陽明。

很多人說王陽明的心學是哲學,和自己關係不大其實,心學的根本,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激勵內心的力量,再造自我,開發潛能,實現人生價值,這就是王陽明心學的真正意義所在。

一、人人皆有良知,唯有致良知,才能找到真我

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傳習錄》

為己,為了什麼樣的自己?得先有個清晰的自我認知。

人有社會生活,並且在社會生活中形成了諸多美好的品德,有了德性。

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成長的個人,受家庭成員、教育水平、經濟狀況、社會地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逐漸形成各自的性格。

性格中不好的一面,有些是與生俱來的,如懶惰、恐懼、貪慕虛榮、自私自利、殘忍等等。

克己就是抑制性格中不好的一面。要做到一時一刻的克己不難,難的是有意識地長期堅持自我克制,並且內化在自己的行為中。

成己,即成就自己,完成「自我實現」。怎樣才叫實現了自我,並不能一概而論,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王陽明認為:自我之外,還有一個真我。藏於身心身處,不為世人所知,這個真我,就是良知,老子所謂的「道」,佛家所講的「菩提自性」

良知才是自己,才是自己的本心。

一個人,能夠做到致良知,就可以獲得無窮的力量,潛能和天賦得到開發,身心進入更高的能量場,無往不利。

二、自由通透,福至心靈

汝若於貨、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盜之心一般,皆消滅了,光光只是心之本體,看有甚閒思慮?此便是「寂然不動」,便是「未發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發而中節」,自然「物來順應」。——《傳習錄》

大意就是你如果對色、財、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盜賊的心一樣,都剷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體,還何來閒思雜念?

每個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一個人心中充滿機心,就會因機心而衍生出困難、恐懼、懷疑、絕望、憂慮等情緒。如果一個人心中充滿了這些,境地怎會不悲愁、痛苦?

人,如果狀態不對,必諸事不順。

心不妄動,就不會生起分別心。如果你沒有分別心,對所有的事物,不會另眼相看,你就沒有障礙。智慧具足,心靈通透。

所以說,把功利心、急於求成的想法都放下,輕輕鬆鬆,平靜祥和,然後,不經意間,你的靈感出來了。

凡事並非強求得到,而是遵循規律,水到渠成的結果,一個人,心靈通透,智慧具足,就可以無物不照,無感不應,得到,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正所謂:遍尋皆不是,放下即得來,沒有壓力,沒有幹擾,做事情就得心應手,成功也就順理成章了。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聖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堪稱「六家歸一」,成就冠絕有明一代。陽明心學的核心理念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從古至今的賢達之士,以及當今的專業人士、企業精英,都積極地從心學尋求修身做事之道,知行合一。

當年的日本,對王明陽崇拜已及,如早稻田大學創始人大隈重信,日本國立銀行創始人澀澤榮一,三菱集團創始人巖崎彌太郎等,都從王明陽的心學中獲益匪淺。

推薦大家一套書《傳習錄》和《知行合一》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弟子,整理出來的王陽明留給後輩學習的重要言論,為人處世的智慧都在字裡行間。

而《王陽明傳》是人物傳記,講述了王陽明坎坷的一生,領悟「心學」,講述他是如何從人生低谷走向成功的。

兩本書一共加起來78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好好研究一下王陽明,對你的人生一定大有裨益。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水到絕境是飛瀑,人到絕境是轉機,低谷時看看這兩句話!
    他的學說簡潔有力,讀懂了王陽明,可以讓你受益無窮。王陽明:水到絕境是飛瀑,人到絕境是轉機,低谷時記住這兩句話第1句話:「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沒有志向的人是難以成功的,不管是哪一個行業,想要有所成就,沒有一個不需要以崇高的志向為基礎。
  • 吳光:王陽明《傳習錄》的當代啟示
    《傳習錄》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是王陽明與眾弟子的論學語錄彙編,闡述了其格物致知、心外無理、知行合一、明德親民等觀點,中卷是與顧東橋等論學書函八篇,及《訓示》《教約》二篇,著重討論了知行合一、致良知說的內涵與意義。下卷是論學語錄,附《朱子晚年定論》,主要論述知行合一與良知「四句教」及朱陸異同。可以說,《傳習錄》三卷是陽明良知心學的主要載體,是王陽明思想精華之所在。
  • 《傳習錄》: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
    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是我們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必讀的一本經典。01.謙虛其心,宏大其量。解析:《周易》中說,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天地運轉不息,人不斷前進,靠的就是「謙」之道。
  • 王陽明告誡我們:真正的孤獨,不是無話可說,而是有話也不說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寫過:真正的孤獨,不是無話可說,而是有話也不說啊。」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寫過:某些親人的所作所為,會讓我們有話也不說。我們活著,總要和身邊人來往,特別是我們的親人,更是我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存在。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關鍵在於悟透這一「心學智慧」
    人的一生,就應該讀一讀王陽明我最喜歡讀王陽明,因為他能教給我修心,能讓我在迷茫的時候找到出路,能讓我學到很多人生的智慧,不至於活了大半輩子什麼都得不到!要讀王陽明,我推薦大家看一看《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
  • 王陽明:相由心生,你的外表藏著你的人生之道,你的臉亦是你的命
    王陽明的這段話,其實只說了三個方面:(1)精藏:保養你的精神;(2)神守:守住你的信念和意志(3)累釋:不要為物慾所累所謂的「道」是一種人生狀態乃至於人生境界所以朋友之間以彼此謙讓為基礎,不僅每個人的利益不會受損,雙方在互幫互助、互利共贏中還能使彼此獲得更大的利益。有時候當自己陷於困境,真正能幫上自己的,還真不一定是朋友!有人說,人的一生就該讀一讀王陽明王陽明的人生智慧都在《傳習錄》和《王陽明傳》兩本書中。
  • 王陽明:天下最難的學問,抵不過一個「藏」字,進可發達退可保身
    人到中年,做人,要有一點城府,要學會掩藏幾分自己長處、優點的大智慧,不做「槍打出頭鳥」的蠢事,低調做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釋義:別人有短處,要少議論,掩藏幾分,這是用質樸淳厚來造就寬宏的氣量。
  • 《傳習錄》:了解王陽明其人其學必讀之書 | 王曉昕
    基於上述特點,《傳習錄》與通常的著作不同,從整體上看,它不是按問題的邏輯順序來安排的,而是按問答的時間先後來排列。這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有利有弊。有利的是我們在理解同一問題時,可以通過其在書中不同階段的相關表述,來考察這一問題的來龍去脈,把握這一問題的發展過程。不利的是一般讀者若按書中自然順序來讀,往往會產生思路的中斷和理解上的困難。
  • 《傳習錄》:讀懂王陽明 從這部書開始
    《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上卷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中卷裡的書信出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想,並記載了王陽明提出的「四句教」。「心即理」本來是陸九淵的命題,《傳習錄》對此作了發揮。王陽明批評朱熹的修養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與至善。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生有3不問,別等40歲以後才知道!
    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最困難的事情,其他的一切都只是一片「浮雲」,王陽明,也是如此,他把「修心」當作自己一生的摯愛。王陽明:「一個真正聰明的人,這輩子別問了,別等到40歲才知道!」第一,不要問過去王陽明:「思考過去有什麼好處?
  • 王陽明:遇到很多煩惱,過的不舒服?靜心閱讀這兩句話,學會放下
    當你遇到很多煩惱,過得並不是很舒服的時候,就靜下心來閱讀這兩句話,王陽明已經把自己的心學中有相關的2句總結了出來。一、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職,天下乃治。心統五官,亦要如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而王陽明的這句話是:君主只需要端正身子拱手,清靜肅穆,讓朝廷的官員各司其職,天下才能大治。人的心統領著人的五官,也應該是這樣。
  • 《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 陳榮
    《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陳榮捷 著 重慶出版集團|華章同人國學大師錢穆將《傳習錄》列為「有關修養人人所必讀」圖書之一。陳榮捷先生參考中、日十餘種《傳習錄》版本,三十餘種《傳習錄》注評版本,擇其精彩者結集。注中有詞必釋,有名必究。引據典故,悉溯其源。對於從前諸家注評,陳先生以學術的客觀立場兼容並收,對於陽明之言有所發明或修正的,寧多毋少;對於只是表揚或者只是重述陽明之意的,則寧少毋多。《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是目前公認的全面詳盡權威的《傳習錄》版本。
  • 傳習|世界讀書日,學習王陽明智慧必讀5本書
    其中引用了王陽明的一段話,作為批判唯心主義的反面典型:一次王陽明與朋友出行踏青,同遊南鎮。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小嘟博士第一次想學習王陽明哲學的願望,來自於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寫王陽明,有些不太正經。但作者的文筆非常好,把王陽明的哲學寫得通俗易懂,把王陽明的一生寫得非常靈動、鮮活。
  • 王陽明:心能誠意,事上磨練,要做到事上磨,根本還是在「誠意」
    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1908年,在日本留學的蔣中正曾在日記裡面說:「不論是在火車上、電車上還是在輪渡上,凡是在旅行的時候,總能看到許多日本人在閱讀王陽明的《傳習錄》。讀完之後,就閉目靜坐,思索精義」。
  • 王陽明:一個人情緒不好,是差點智慧的表現(寫到你心坎的智慧)
    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可謂受盡了命運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裡,估計早就被鬱悶死了。但王陽明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在龍場的時候,跟他去的隨從都相繼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無恙。
  •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8句
    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是我們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必讀的一本經典。從孔子到王陽明,都強調改過,孔子盛讚顏回「不貳過」,同樣的錯誤不犯兩次,這已經是很高的要求了。對於自己的錯誤,要嚴格對待,及時反思改正。對於別人的錯誤,只要能及時改正,我們也要懂得寬容。03.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 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交流心德的時,有感而發。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大智慧的人。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王陽明為什麼會這樣說?因為他深知情緒對一個人思維的影響是非常的的,心不動、情緒穩定才能讓自己冷靜,冷靜才能沉著,沉著才能在危機面前正常甚至超常發揮,這也是智者的表現。
  • 老祖宗智慧:一個人如果有這2種特點,內心一定很強大,不要小瞧
    而根據老祖宗留下來的道理來看,內心強大的人,往往有這2個特徵,看看你身上有沒有一個。一個人內心越強大,身上越會有這2個跡象,如果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這種人,千萬不要小瞧了!曾國藩說過:「遇橫逆之來而不怒,當非常之謗而不辯。」,做到這兩點,就是真的內心強大,那這兩句話什麼意思呢?
  • 傳習錄
    《傳習錄》為明代大儒王守仁(王陽明)的哲學著作,由其門人徐愛、薛侃和錢德洪等收錄編輯而成。「傳習」 一詞出自《論語·學而》「傳不習乎?」。全書分為上下卷,其內容為王陽明與友人及學生討論學術問題的記錄。《傳習錄》作為語錄體包括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是一部闡釋儒家經典的學術著作。關於《大學》今本與古本、親民與新民,以及格物等都是通過徐愛與王陽明的問答而詮釋的。其中關於 「知行合一」、「慎獨」、「致中和」 等哲學思想有深入探討。「傳習」 一詞出自《論語·學而》「傳不習乎?」 朱熹注此說:「傳謂受之於師,習謂熟之於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