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的是什麼?

2020-12-18 問過藍天

有研究過心學經歷的人都知道,心學有三個重要的內容,即三個核心,而在這三個核心之中,真正能夠用於實踐的東西,既不是心即理,也不是致良知,而是「知行合一」。

王陽明

因此,「知行合一」這一概念才被很多人拿來引用或踐行,儘管大多人並不懂得這個概念的真真意思,也就是說,直到我們這個時代,「知行合一」這個概念仍然被濫用或者錯用,因為人們很把容易把它理解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並理所當然的認為,知了就是行,或者行了才能知。

這樣的認識其實已經誤解了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所要表達的真正意義。

那麼,在心學之中,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說的是什麼?

知行合一

其實「知行合一」說的是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和行在王陽明那裡,並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是強調同一件事,也就是說,「知行合一」這個概念,並不存在脫離「知」的「行」,當然也就不存在脫離「行」的「知」。

換句話說。「知」和「行」本來就是一個意思,即合一。王陽明也舉過例子,一個人,如果沒有孝順父母的行,那麼,他就是會有孝順父母的知。

話劇王陽明的劇照

那麼,王陽明為什麼要提出這樣的概念呢?也就是說「知行合一」的意義在哪裡呢?

其實「知行合一」的真正意義在於,讓你學會在「知」中去「行」,同時也在「行」之中去探「知」,以達到知和行的同步,就好比你在學習的時候,要時刻求「放心」——把心放到學習的過程中,從「行」的層面去思考學習的意義。

影視劇照

比如,我們年輕的時候,背個古詩不過是為了應付考試,那就是純粹的知而已,不用去想實質意義(即行)。

換句話說,王陽明認為「知行合一」,就是知中有行,行中也有知。儘管知和行是兩個字,但表達的卻是一個意思,人們之所以還做不到「知行合一」,只不過是他們的工夫不到而已。

陽明洞

這就是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思。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金剛經》《王陽明全集》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什麼意思
    一提王陽明,大家都會想到他提倡的「知行合一」,而且似乎每個人都懂是什麼意思。要理解知行合一,先看看王陽明自己是怎麼說的。「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他明明白白地表達:知、行是一個功夫,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
  •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
    2009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知行合一」,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黨校網友發表署名程大中的《習近平治國思想中的「知行合一」》文章,「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核心思想,其含義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既倡導學習與立志,又倡導學以致用,崇尚實踐。
  • 《知行合一 王陽明》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王陽明》一書,是一部歷史類書籍,介紹的是我喜愛的一位聖人王陽明,此書作者度陰山。有句話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的聖人,或者說完人,兩個指的是孔子和王陽明,另外半個指的是曾國藩。王陽明何以與其齊名?王陽明是明朝一大學者,是心學的創始人,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知行合一」學說的踐行者。聖人理想王陽明很早就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北宋大師張載所說的話,王陽明將其視為人生目標。
  • 知行合一(王陽明)
    今天看了知行合一王陽明,王陽明又名王守仁,其在心學上有著不可磨沒的地位,中國思想史將「龍場悟道」定義為心學的誕生。所謂「龍場悟道」歸納為八個字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陽明的解釋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無所不能,能解決一切問題,不需要任何外來幫助。
  • 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
    所謂陽明學,就是由王陽明所奠定、其弟子後學所傳承發展,以「良知」為德性本體,以「致良知」為修養方法,以「知行合一」為實踐功夫,以「明德親民」為政治應用的良知心學。 關於陽明學的思想主旨,可謂眾說紛紜。多數人只作哲學形而上的概括,從「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個方面展開論述,而忽略其作為外王之學的民本政治論。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是什麼意思?原來我們一直理解的都有誤
    一說到王陽明,大家都會想到他提倡的「知行合一」,而且似乎每個人都懂是什麼意思。「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要理解知行合一,先看看王陽明自己是怎麼說的。「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他明明白白地表達:知、行是一個功夫,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
  • 王陽明「知行合一」命題的內涵與局限
    關鍵詞:王陽明;知行合一;格物;致良知;事  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的「知行合一」命題素稱難解。他曾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傳習錄上》,《王陽明全集》,第5頁)這兩句話言簡意賅,是「知行合一」命題的核心內容,但其內涵卻頗多爭議。
  • 李承貴|王陽明「知行合一」論五種旨趣
    王陽明常言「知行合一」是「知行本體」,是「根本頭腦」,是「立言宗旨」,這暗示「知行合一」是其處理「知行關係」的根本原則。王陽明又說:「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1]這在提示我們,「知行合一」是一種治病的「藥」。既然是治病的「藥」,這就意味著可由所治之「病」求解「藥」之內涵、特性和意蘊,即「知行合一」的內涵、性質與意蘊。那麼,陽明「知行合一」究竟要治哪些「病」呢?
  • 李承貴:王陽明「知行合一」論五種旨趣
    不過,若就王陽明「知行合一」本義言,似乎仍有推進的空間。王陽明常言「知行合一」是「知行本體」,是「根本頭腦」,是「立言宗旨」,這暗示「知行合一」是其處理「知行關係」的根本原則。王陽明又說:「某今說個知行合一, 正是對病的藥。」[1]這在提示我們,「知行合一」是一種治病的「藥」。既然是治病的「藥」,這就意味著可由所治之「病」求解「藥」之內涵、特性和意蘊,即「知行合一」的內涵、性質與意蘊。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一種境界,不是一種常態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在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首次提出的,是心學最為核心的觀念。王陽明最為得意的弟子徐愛曾經向王陽明請教了這個問題。這句話大意是說「現在的人都知道應該孝順父母,敬愛兄長,但是卻做不到。所以說知與行是分為兩件事」。對此,王陽明提出了反駁。先生曰:「此已被私慾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不是著你只恁的便罷。
  • 知行合一王陽明9:一心俯首拜陽明!
    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今天我們將結束這本書。昨天我們說到了王陽明的思想直到清朝末期才重新出現,這就是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林則徐是王陽明的門徒,他提倡睜眼看世界,勇敢學習先進技術和思想,而且做事上,林則徐也繼承了王陽明事上練的傳統,做事必然盡心盡力,哪怕天下人都反對,他也必當全力以赴。
  • 王陽明的心學精髓是什麼一起領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終極智慧
    世人常說「懂得這麼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如果這個「道理」指的是「知」,那麼根據知行合一的解讀,世人其實從未真正懂得那些可以讓其過好一生的道理。知與行融為一體不可分割,是同一時間領域發生的事情。王陽明說過,人分為三類,針對三種人,致良知方法有三種:生之安行、學之利行、困知勉行。萬物本是一體,世界只在我心,心即是理,只有格心中之理,才能明白事物之理。既然你懂的知行合一,何不自己親自去看看王陽明的學說(不要別人翻譯編寫的),多學習之後再來談談這個問題。知行合一併不是指有一個」知」再有一個「行」,知行合一指知和行本就是一體的。
  • 明朝王陽明創立心學,知行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
    知行合一的真正內核同樣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以人為本。王陽明所創立的心學是中國封建歷史上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理論研究成果。而且它的創立者王陽明通過自己研究得出的這個理論成果指導了自己的實踐活動而且立下了很大的功勳。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王陽明早期也是通過朱熹所講的「格物致知」的理論去學習參究的,因此就有了著名的「陽明格竹」的故事:王陽明從小讀書立志就要做聖人,所以他按照朱聖人「格物致知」的理論去實踐。他對著竹子苦思冥想七日七夜,結果什麼也沒格出來,自己還生了一場大病。這個故事被稱為「亭前格竹」。
  • 王陽明「知行合一」,與佛家「信解行證」的共同之處
    王陽明是大家非常熟知的人物,特別是他的「知行合一」的觀點,被大家所認可。這與佛家講的「信解行證」的論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一般人認為是學到的知識要付諸於行動,才能學以致用。如果學到的知識不用於社會實踐就不是知行合一。其實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原本不是這個意思。王陽明認為,凡是那些嘴上知道實際上做不到的人,他們的知和行「已被私慾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例如有一些人,知道孝敬父母是一種社會美德,但由於私慾心嚴重,但實際上對父母不好,在王陽明看來,這種人實際上是不知孝的。
  • 明代大家王陽明的心學:知行合一到底講了什麼,能影響中外學界
    王陽明估計所有朋友都認識。王陽明是中國明代著名思想家,一生文有「心學」,武有平定寧王叛亂。這樣一位全才,他所講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取幾點了解。 王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
  • 《傳習錄》:來看看王陽明是如何解釋知行合一的
    本月初買了兩本書,《中國哲學簡史》和《傳習錄》,這兩天在看傳習錄,對「知行合一」和「格物致知」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傳習錄》是輯錄王陽明與其門弟子及友人之間的對話,書信而成,集中體現了王陽明本人的思想,「知行合一」是《傳習錄》的重要主題之一,另外還有「心即理」,「致良知」,下面通過原文來看王陽明本人是如何解釋知行合一的
  • 王陽明心學日曆來了:每天看一頁,頓悟知行合一
    《王陽明心學日曆》和市面上其他日曆都不一樣的核心之處,就在「知行合一」這四個字上。 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困惑: 年初躊躇滿志,但一到年末,就發現之前制定的目標都還沒完成。 其實這背後的原因,就是沒有做到知行合一。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一、心即理王陽明早年是程朱理學的忠實信徒,不僅篤信格物窮理之說,而且身體力行,但是徒然耗費多年的精力和光陰,始終一無所獲,最後差點退失了學為聖賢的道心(陽明格竹的故事)。王陽明盯著竹子看了七天七夜,試圖弄明白竹子裡包含什麼道理,但直到頭昏眼花,身體虛脫,他也無法將竹子的道理上升到人生的道理。
  • 知行合一王陽明7:摒棄弱點,光明本心,才能無所畏懼
    知行合一王陽明7:摒棄弱點,光明本心,才能無所畏懼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昨天我們講到了,知行合一擁有巨大的威力,可以撬動天地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