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過心學經歷的人都知道,心學有三個重要的內容,即三個核心,而在這三個核心之中,真正能夠用於實踐的東西,既不是心即理,也不是致良知,而是「知行合一」。
因此,「知行合一」這一概念才被很多人拿來引用或踐行,儘管大多人並不懂得這個概念的真真意思,也就是說,直到我們這個時代,「知行合一」這個概念仍然被濫用或者錯用,因為人們很把容易把它理解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並理所當然的認為,知了就是行,或者行了才能知。
這樣的認識其實已經誤解了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所要表達的真正意義。
那麼,在心學之中,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說的是什麼?
其實「知行合一」說的是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和行在王陽明那裡,並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是強調同一件事,也就是說,「知行合一」這個概念,並不存在脫離「知」的「行」,當然也就不存在脫離「行」的「知」。
換句話說。「知」和「行」本來就是一個意思,即合一。王陽明也舉過例子,一個人,如果沒有孝順父母的行,那麼,他就是會有孝順父母的知。
那麼,王陽明為什麼要提出這樣的概念呢?也就是說「知行合一」的意義在哪裡呢?
其實「知行合一」的真正意義在於,讓你學會在「知」中去「行」,同時也在「行」之中去探「知」,以達到知和行的同步,就好比你在學習的時候,要時刻求「放心」——把心放到學習的過程中,從「行」的層面去思考學習的意義。
比如,我們年輕的時候,背個古詩不過是為了應付考試,那就是純粹的知而已,不用去想實質意義(即行)。
換句話說,王陽明認為「知行合一」,就是知中有行,行中也有知。儘管知和行是兩個字,但表達的卻是一個意思,人們之所以還做不到「知行合一」,只不過是他們的工夫不到而已。
這就是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思。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金剛經》《王陽明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