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020-12-09 古象雄文化探秘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輕鬆學佛#一起來解讀吧

從王陽明的心學內容來看,它的本意應該是指的「良知和言行本是一體」。

知不是知識,而是真心:

這個「知」不是一般的知識,一般的知識是指我們對事物的認知。但儒家思想中的知並不是這個意思。儒家思想中所說的知,是指心的本體。它是超越能知(意識)和所知(概念)的。

孟子說這個「心」是每個人都具有的,都是本善的。意識一動,就生出或善或惡的念頭來了。所以儒家說的「心」不是意識,更不是意識產生的念頭,而是產生意識的本體,也就是佛教所說的「真心」、本性。

王陽明對此也有過明確地論述:「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就是說,聖人所證的真心就如同明鏡,可以照出任何事物的樣子,隨順因緣而相應就是自在本來的樣子。

在佛教中更是直接把這個心的作用比喻為「大圓鏡智」。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代表譚嗣同認為:

譚嗣同 《仁學》二六:「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藏識轉為大圓鏡智矣。」

他直接指出,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佛教中轉識成智的結果。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宗師李贄也指出:

"蓋人人各具有是大圓鏡智,所謂我之明德是也。"《與馬歷山書》

他提出的大圓鏡智就是明德,也就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指的真心、本性,知行合一的那個良知。

知,指的是良知、真心,那如何獲得呢?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 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禮記 大學》

格物致知!這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話了,通過格物,就能夠證得這個良知,也就是本心。那怎麼是格物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程朱理學是影響了歷史的重要理論。什麼是理學呢?就是把明「理」作為根本的學說。簡單來說就是,朱熹提出:

世界的本原是「理」,最早只有理,然後有氣,理和氣結合產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因此,朱熹提出:天下的萬事萬物都包含著究竟的「理」,一旦通理,就可以了知一切萬物萬事,也就是「格物窮理」。

王陽明早期也是通過朱熹所講的「格物致知」的理論去學習參究的,因此就有了著名的「陽明格竹」的故事:

王陽明從小讀書立志就要做聖人,所以他按照朱聖人「格物致知」的理論去實踐。他對著竹子苦思冥想七日七夜,結果什麼也沒格出來,自己還生了一場大病。這個故事被稱為「亭前格竹」。

因為這件事,本來嚮往做聖賢的王陽明失望了,覺得自己不是這塊料。但從這件事開始,他的心中也產生了對程朱理學的懷疑。

之後,在他三十四歲那年,因為觸怒了大太監劉瑾,他被貶到了貴州的場驛。這裡是貴州的大山裡面,條件非常艱苦。王陽明在這裡開始反思,他每天都在想如何是聖人處在自己的位置上會如何來做呢?就這樣一直苦思冥想,終於在一天夜裡,他在半夢半醒的時候想通了。

他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意思是說做聖人的道理我自己心裡本來就具足的,之前是因為我在外面的事物中去找這個「理」,所以這是完全不對的啊。這個故事被稱為「龍場悟道」。

他說的這句話,簡直就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翻版,慧能大師說的是「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所以,聖人所悟的都是一回事,都是那個真心本性,就是那個「」。

此後,王陽明將朱熹的理論整個推翻,指出:「天理即是人慾」,完全把朱熹理學思想所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慾"觀點徹底扭轉。這又和佛教的「煩惱即菩提」的道理不謀而合。

他認為「理」不是在萬物之中,而是在人的真心之中,所以他的格物說就是:「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發,知者意之體,物者意之用。」白話來說,就是這個真心是身體的主,意識是由心產生的,知就是意識的本體,物是指意的作用。

所以,格物指的就是去除自己的念頭,致知就是恢復本來具足的真心,真心就是良知,這就是心學的核心觀點:致良知。

通過正念的方式來達到知,這恰好印合了《大學》中所說的止於至善。

《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這個方法在佛教中叫做「戒、定、慧」,也就是通過止息禪定消除妄念,從而證得清淨的本心,獲得究竟圓滿的智慧光明。

什麼是知行合一的行,如何行:

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都按照良知的狀態自然而行。

王陽明指出:「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其實,當能夠證得真心、良知時,一切本有的智慧生起,自然就可以知道如何行了。因為這時的行是自然而行,順應一切因緣而行,隨緣自在,自在隨緣。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

那麼在佛教中來說,致知可以說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修行解脫的第一步,見性就是悟道了,但是自身的習氣並沒有完全消除,所以還需要在生活之中去練習。

《大學》中說:「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 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這就是致知後,就可以達到意誠,意誠了心就可以正,心正後身可以修,身修了家就齊,家齊後國就可以治,國治了則天下平。獲得良知後,修身,才是根本!無論是天子還是老百姓,都是如此。

怎麼實現合一呢?

王陽明的心學理論中的核心,就是"致良知",也就是在日常的言行之中體現良知,知行合一。 」

知、行其實是心地功夫的兩面,互為表裡,是不可分的。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也沒有先後。如果先有個所謂的「知」,那一定是知識,那就是妄念,而不是良知了。

王陽明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認為:「證到了良知,沒有不行的,自覺而行,也就是知。」和恰好又和六祖所說的:「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完全相應。

也就是真正致知的人,真正見性的人,真正明明德的人,已經獲得了真正的智慧,心做回了主人,不再被意識(物)所左右。待人接物都是自然流露,一言一行都會自然地體現出來。

擁有智慧的人自然可以了知處事之道,在生活、工作之中去隨緣待物,自然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狀態去處理事物,妄念不起,自在安然,遊刃有餘地面對一切,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境界了。

懶融禪師說得好:『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當用恰恰無。』

因為一切的根本已經得到,隨緣應物,無為而治,得大自在。這就是知行合一的具體體現。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什麼意思
    一提王陽明,大家都會想到他提倡的「知行合一」,而且似乎每個人都懂是什麼意思。流行的解釋是:知行合一說的是認識(「知」)和實踐(「行」)的關係,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僅僅是一方面,還要將之運用於實踐,就是知道了還要行,讓實踐和認識相統一,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達成修齊治平的目標。知行合一真是這個意思嗎?我的理解是:這個解釋完全錯誤!
  • 明朝王陽明創立心學,知行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
    知行合一的真正內核同樣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以人為本。王陽明所創立的心學是中國封建歷史上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理論研究成果。而且它的創立者王陽明通過自己研究得出的這個理論成果指導了自己的實踐活動而且立下了很大的功勳。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的是什麼?
    有研究過心學經歷的人都知道,心學有三個重要的內容,即三個核心,而在這三個核心之中,真正能夠用於實踐的東西,既不是心即理,也不是致良知,而是「知行合一」。這樣的認識其實已經誤解了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所要表達的真正意義。那麼,在心學之中,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說的是什麼?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是什麼意思?原來我們一直理解的都有誤
    一說到王陽明,大家都會想到他提倡的「知行合一」,而且似乎每個人都懂是什麼意思。「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有一個流行的解釋是:認識(「知」)和實踐(「行」)的關係,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僅僅是一方面,還要將之運用於實踐,就是知道了還要行,讓實踐和認識相統一,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達成修齊治平的目標。要理解知行合一,先看看王陽明自己是怎麼說的。「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那麼心學到底在講什麼?心學是唯心主義嗎?這個問題有點難以直接回答,這裡不妨調出《傳習錄》一段經典的對話。據說有一次王陽明和朋友同遊南鎮,朋友就指著山中的花樹就問說:「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與我心一何相關。」王陽明就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然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 明代大家王陽明的心學:知行合一到底講了什麼,能影響中外學界
    王陽明估計所有朋友都認識。王陽明是中國明代著名思想家,一生文有「心學」,武有平定寧王叛亂。這樣一位全才,他所講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取幾點了解。 王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
  •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
    2009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知行合一」,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黨校網友發表署名程大中的《習近平治國思想中的「知行合一」》文章,「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核心思想,其含義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既倡導學習與立志,又倡導學以致用,崇尚實踐。
  • 超心理學結合王陽明心學精髓 徹底治癒心理疾病的方法
    超心理學結合王陽明心學精髓 徹底治癒心理疾病的方法原創 李嘉琪 幸福人生學院李嘉琪 2018-07-29作者簡介:李嘉琪——超心理學專家、國家高級健康管理師、心向正覺健康管理首席超心理療愈師、幸福人生學院導師。
  • 王陽明「知行合一」,與佛家「信解行證」的共同之處
    王陽明是大家非常熟知的人物,特別是他的「知行合一」的觀點,被大家所認可。這與佛家講的「信解行證」的論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一般人認為是學到的知識要付諸於行動,才能學以致用。如果學到的知識不用於社會實踐就不是知行合一。其實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原本不是這個意思。王陽明認為,凡是那些嘴上知道實際上做不到的人,他們的知和行「已被私慾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例如有一些人,知道孝敬父母是一種社會美德,但由於私慾心嚴重,但實際上對父母不好,在王陽明看來,這種人實際上是不知孝的。
  • 李承貴|王陽明「知行合一」論五種旨趣
    五大旨趣的生成正將「知行合一」推向「本體」,而作為本體的「知行合一」是王陽明處理「知行關係」的根本原則,並由此顯示其豐富的理論意蘊和強烈的現實關懷。  【關鍵詞】:王陽明;知行二分;知行合一;五種旨趣;本體  關於王陽明「知行合一」論,學術界已有可觀的成果,且不乏智慧的解釋與判斷。不過,若就王陽明「知行合一」本義言,似乎仍有推進的空間。
  • 李承貴:王陽明「知行合一」論五種旨趣
    五大旨趣的生成正將「知行合一」推向「本體」,而作為本體的「知行合一」是王陽明處理「知行關係」的根本原則,並由此顯示其豐富的理論意蘊和強烈的現實關懷。【關鍵詞】:王陽明;知行二分;知行合一;五種旨趣;本體原文發表於《天津社會科學》2021年第1期。關於王陽明「知行合一」論,學術界已有可觀的成果,且不乏智慧的解釋與判斷。
  • 知行合一王陽明9:一心俯首拜陽明!
    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今天我們將結束這本書。昨天我們說到了王陽明的思想直到清朝末期才重新出現,這就是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林則徐是王陽明的門徒,他提倡睜眼看世界,勇敢學習先進技術和思想,而且做事上,林則徐也繼承了王陽明事上練的傳統,做事必然盡心盡力,哪怕天下人都反對,他也必當全力以赴。
  • 王陽明「知行合一」命題的內涵與局限
    (《大學問》,《王陽明全集》,第1071頁)陽明這段文字雖作於晚年,卻與他早年的觀點並無二致。他訓「格」為「正」,訓「物」為「事」,「格物」便是「正事」。「正」即矯正,意思明確,無甚可說;「事」卻與一般的理解不同。按一般的理解,「事」指吾人一系列行為活動組成的集合。我們通過觀察某人的行為活動,可以大致斷定她在做什麼事。
  • 王陽明的心學精髓是什麼一起領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終極智慧
    很多人都是在明朝王陽明心學說裡顯淺的闡述,看似很專業其實很表層,雖你說過開悟的條件應是最佳時而不是挫敗低谷時期易跑偏悟錯。可不是天生就帶開竅人生的人不經歷惡錯敗永遠不會去想這些問題,所以想努力開竅的人必定正身陷逆境的,如何建議這些人在學習知行合一在開竅問題上有所成效。
  • 究竟什麼是「知行合一」你知道嗎?初解「知行合一」的含義
    王陽明: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知行合一)學傳統文化,懂修身養德,悟人生智慧。王陽明(明朝思想家,也叫王守仁)被後人評為「立功、立德、立言」的儒家聖人,他提出的「心學」集儒家、佛家學問之大成。其學遠承孟子,近繼象山,自成一派,影響由明代而及當世,風靡一時而傳播中外,其一生的學問可以概括為「知行合一」四字,被稱為當今人生修心、成功學的不二之選。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在中國歷史上,稱為「兩個半聖人」,即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孔子和王陽明各佔其一,曾國藩只算半個(曾國藩: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人生只有兩件事靠得住...(附:曾國藩識人術:做人,有兩種貴相;做事,有兩種富相))。王陽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
  • 《知行合一 王陽明》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王陽明》一書,是一部歷史類書籍,介紹的是我喜愛的一位聖人王陽明,此書作者度陰山。有句話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的聖人,或者說完人,兩個指的是孔子和王陽明,另外半個指的是曾國藩。王陽明何以與其齊名?王陽明是明朝一大學者,是心學的創始人,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知行合一」學說的踐行者。聖人理想王陽明很早就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北宋大師張載所說的話,王陽明將其視為人生目標。
  • 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
    可見,王陽明主張的靜坐,是旨在擺脫紛紛世務而滌除私心雜念的一種道德實踐,是王陽明確立良知心學過程中的重要階段。 廬陵任職不到一年,陽明奉命入京朝覲。於正德五年年底調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次年調吏部主事。其後五年,歷任考功清吏司郎中、南京太僕寺少卿、南京鴻臚寺卿等職。他仕宦之餘,講學不輟,故弟子日眾。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在於行,在於知道之後去驗證求真
    說起王陽明,大家應該並不陌生,他是中國的心學大師,憑藉創造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贏得了古往今來人的認可。那麼什麼是「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呢?今天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1、知行合一顧名思義,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王陽明認為,知行合一的要點不在於知,而在於行。
  • 一個人最好的修行,是「知行合一」
    實踐才能出真知王陽明同樣說「事上練」,做到「知行合一」。單單有想法是不夠的,還要在實踐中去驗證自己的想法。這或許也是所謂的唯物主義辯證思想,思想要和實踐相結合,並且在實踐中不斷的完善。王陽明認為每一個人其實都有做聖人的潛質,只是因為外部環境,有些人的"良知"被汙染和蒙蔽。每個人其實都能達到自己想要的那種高度,都能夠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只是關鍵在於你的心夠不夠堅定,你是否足夠的自信。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是因為「心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