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好的修行,是「知行合一」

2021-02-07 活法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活法

後臺回復「你好」,送您一份好心情


馬克思曾在其著作中寫過:「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並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實踐是檢驗真理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實踐與真理就像兩兄弟,缺一不可,正如《稻盛哲學與陽明心學》一書中特別提到的王陽明的名言的:「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

實踐才能出真知

王陽明同樣說「事上練」,做到「知行合一」。單單有想法是不夠的,還要在實踐中去驗證自己的想法。這或許也是所謂的唯物主義辯證思想,思想要和實踐相結合,並且在實踐中不斷的完善。

王陽明認為每一個人其實都有做聖人的潛質,只是因為外部環境,有些人的"良知"被汙染和蒙蔽。

每個人其實都能達到自己想要的那種高度,都能夠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只是關鍵在於你的心夠不夠堅定,你是否足夠的自信。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是因為「心不動」。當你能夠做到內心坦然,不再為了世俗的東西而心動,或許一切也都不再能妨礙你做自己。

越是努力追尋的東西,可能越是尋而不得,不如放下自己的私念,只是一心一意的堅持,跟隨自己的內心,或許當你到達一個新的高度,一切也都會順其自然的和你握手言和。

陽明先生說:

「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的是。」

這段話的意思是,這種人的認識,只停留在認識的初級階段即感性認識的階段,「只看到事物的現象方面,看到各個事物的片面,看到各個事物之間的外部聯繫」。

所謂「不解思惟省察」,就是沒有「經過感覺而達於思維」,沒有經過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改造製作功夫」,沒有一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能動的飛躍。

所以「只是個冥行妄作」,就是盲動主義。

「所以必說個知」,這裡的「知」就是理性認識。它「已經不是事物的現象,不是事物的各個片面,不是它們的外部聯繫,而是抓著了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繫了」

陽明先生接著說:

「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個揣摸影響,所以必說個行,方才這段話的意思是,另一種人只顧空想,不參與實踐,連得具感性認識也很少,更談不上理性認識。」

理論不該脫離實際

王陽明三十歲之前拼命的想要做聖人,立軍功,可是卻求而不得。

當他經歷過人生的逆境,先被投入錦衣衛大獄,後被貶到環境惡劣的貴州龍場,途中被錦衣衛追殺,歷經九死一生,終於龍場悟道,此時的他已不再追求人生的功成名就,而是更多的注重於追尋自己的內心,即是所謂的「良知」。

陽明先生立德、立功、立言,也是一個卓越的成功者。像他這種「三不朽」的人物當然是實踐強、理論也強的人。

一個紙上談兵的書生,或者有勇無謀的武夫,根本成不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並影響歷史的人物。

他認為:

「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

這段話的意思是,現在的人把認識和實踐分作兩段去做,以為先要認識,然後才能行動,才能去實踐。

但是,無論是感性認識也好,理性認識也好,都必須通過實踐,必須在行動中體會。

不行動,不實踐,根本不可能「知得真」。

所以這樣做的結果必定是「終身不行,終身不知」。陽明先生強調「事上磨鍊」就是重視實踐的作用。

陽明先生強調「知行合一」。他的「知」與「行」始終並駕齊驅。

他的「致良知」一刻不曾離開具體的事物,他的理論從未脫離實際。

在實踐中,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理性認識觸及事物的本質、全體和內部聯繫。

做人就要知行合一

陽明先生說「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這裡的「知」,就是知曉事物的本質、全體和內部聯繫,也就是「良知」在這一事物上呈現的具體形態。

認識未達「明覺精察」時是感性認識,認識達到「明覺精察時就是理性認識,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所講的認識的第一次飛躍。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有了對事物本質、全體和內部聯繫的認識,理所當然就會付諸行動。

在取得事業成功的同時,進一步修正這種認識,完善這種理論。換句話說,也就是「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

稻盛先生既是科學家又是企業家,科學技術和企業經營要求高度的現實主義,它必須既唯物又辯證。

稻盛先生說「依據原理原則追求事物的本質,同時,要以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良心為基礎,把『作為人,何謂正確?』作為基準,進行判斷,採取行動。這是最重要的。」

同時,稻盛先生強調「要每天反省」,就是要對實踐進行修正和完善。

語言表達不同,實質內容都一樣。

這種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在陽明先生、稻盛先生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陽明先生死而無憾,「吾心光明,亦復何言」,就表達了這種知和行、理論和實踐高度統一的境界。

本文摘自《稻盛哲學與陽明心學》

曹岫雲 著

以通俗的闡釋和全面的案例告訴你

如何用「稻盛哲學」與「陽明心學

解決工作生活中的難題

內容簡介:

王陽明提出「致良知」,稻盛哲學的核心是「人生方程式」和「判斷基準」,作者將兩者結合,講述兩者異曲同工之妙,《陽明心學與稻盛哲學》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陽明心學和稻盛哲學的神合」,主要講述陽明先生和稻盛先生分別在什麼情況下感悟出「陽明心學」和「稻盛哲學」。


第二部分「以心為本」,講述陽明先生與稻盛先生共有的品質——正義、謙虛、攻心、樂觀、忍耐。


第三部分,陽明心學的「致良知」、稻盛哲學的「敬天愛人」,並用企業案例分析在實際中的應用。


第四部分,關於人們對「陽明心學」「稻盛哲學」的幾點疑問,作者作出解答。


本書對一些企業家、經營者和管理者,具有實際指導價值。    

點擊底部【閱讀原文】·立即購買


您若喜歡,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一個人最好的修行:靜下來(收藏)
    於人而言,安靜不是沉默,也不是孤寂,是滿載溫情和力量,是一種難得的修行。越安靜,越從容這些年常常聽到演員提及一個詞——中年危機。演藝圈吃的是青春飯,隨著年齡的增長,演員們的外貌開始衰老,身體素質下降,人氣下跌,能被導演看中的機率也會打折扣。不少演員到了中年開始擔心自己的事業發展,甚至有演員因此患上抑鬱症。
  • 李梓祺新歌《不可多得的你》自律是一個人最好的修行
    夢想一旦被付諸行動,就會變的神聖,一個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純潔。一個人,越自律,越成功。自律,是一個人最好的修行,關鍵是修心!自律是1場與別人無關,是自發動並針對自己的戰爭。對命運有要求的你,別洩氣,你的日積月累,早晚會成為別人的望塵莫及。
  • 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
    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知行合一就是,知道了還不夠,還要去做,去行。實際上佛法的四位大菩薩,文殊師利代表知道,即無上智慧,地藏王大菩薩代表發願,即去做,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而普賢菩薩則代表行。就是執行。這實際上也是一個修行人修行的過程:得遇正法,了知因果,發大願,守慈悲心,再遵照執行。所以你看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見到雲谷禪師,知道了因果和行善積德的作用,這是不是正知正見,然後立下日行三善,是不是立志立願。然後堅持,執行三年,是不是實修執行,然後再許善事3000件,是不是又再許願,然後又去做,是不是又在執行,所以這就是不斷了知因果,立志許願,執行的過程。
  • 知行合一王陽明4:為善去惡是格物,把逆境當成修行
    知行合一王陽明4:為善去惡是格物,把逆境當成修行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昨天我們講到了,良知也分大小,良知小的人,會從事農業工商,本分為民,良知大的人則要當官,在更大的舞臺發揮自己的才能。
  • 《一個人就一個人》:人生是一個人的修行
    《一個人就一個人》這本書的封面上寫著:一個人是所有生活,也是全世界。當我看到這句話,便被這本書吸引。很多人想起「一個人」,聯想到的多半是「寂寞」、「孤獨」、「單身」、「傷感」之類的詞彙,但作者劉同不這麼認為。一個人就是全世界,多酷!
  • 一個人的跑步是一個人的修行,雖孤獨,但無比自由!
    穿上跑鞋,找個景色怡人的公園,遠離城市的喧囂,去感受微風輕拂,去享受一個人的孤獨與自由。一個人的跑步是一個人的修行,快慢隨心,沒有拘束,時而一曲曼妙的音樂隔離世界,時而聆聽自己的呼吸與心跳,這是難得的一次屬於自己的獨處。有人說:正因為一個人,所以沒有動力去跑步。其實約跑、陪跑、團跑,這是另外的模式,更像是一種社交方式。除了社交,真正的跑步,我更喜歡一個人跑。
  • 一個人最好的修行:靜心、獨處、看淡,不為往事擾,只為餘生笑
    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不注重內在的修養,只關心外在的東西,想要獲得幸福,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一個人能不能獲得幸福?和財色物質有一定的關係,但並非擁有外界的物質財富就一定能過得幸福。人生,說到底,就是一場修行。一個人修行越深,格局越大,格局越大的人,幸福感越強。格局越大的人,越乾淨。 他們把目光從外部世界轉入到內心世界。注重內在品行的修煉和滋養。其實,一個人的最好的修行就是:靜心、獨處、看淡。修行到了,福氣不請自來。一、靜心。
  • 智慧活法 | 王陽明: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
    「工作即修行!」王陽明斬釘截鐵地回道。「我愚昧得很,」該官員既迷惑又驚奇,「難道您讓我一邊工作一邊溫習您的學說?」王陽明說:「心學不是懸空的,只有把它和實踐相結合,才是它最好的歸宿。我常說去事上磨練就是因此。
  • 王陽明: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在王陽明看來,工作和修行是一體的,正如知行合一一樣,也正如事上磨練的心學基礎一樣,修行無體,以工作為體,以生活為體。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網絡很多地方都充斥著知行合一的概念,似乎提到心學就必須要提到知行合一,似乎懂得了知行合一就能夠融匯心學的核心。從我們一般的生活體驗來說,知道同做到直觀上確實不是同一個概念,那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說的是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傳習錄》中的一句闡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 會說話,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語言作為工具,對於我們之重要,正如駿馬對騎士的重要,最好的駿馬適合最好的騎士,最好的語言適合最好的思想。」|一個人最大的實力從來都不是長得好看02.某些情況下,女人當理解女人,不予人難堪是一個人最好的氣質。會說話的人從來都是說者有意,讓聽者舒服,這是一種初見就讓人驚豔的魅力。
  •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
    真學問,我們可以稱其為「學道」,即「坐而論道,起而行之」,這就是王陽明提倡的「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心學」,時常被我們誤解為是一種空想主義,其實並非如此。
  • 面相能證明一個人修行的高低嗎?
    有智慧經驗的人,通過面相是可以看出一個人最近運勢的。但「相」不僅僅是指面相上的黑白氣色,若只從面相黑白氣色來判斷一個人的修行好壞,往往會鬧很多低級的笑話。 以前見過一位居士,她和一個年輕人在寺院聊天,這位居士誇年輕人說:「你修的真好,你的臉白裡透著紅。」實際上此年輕人只是偶爾去趟寺院,還沒有認真修行,只是平時愛美喜歡保養皮膚而已。
  • 《一個人的朝聖》:人生其實是一場修行
    《一個人的朝聖》在2012年上市。剛上市一年,僅英美德三國累計銷量就有一百萬多冊,受到各大權威媒體高推薦。作者喬伊斯.蕾秋,是英國資深劇作家。有二十年的廣播劇本的創作經驗。之後他將這種經驗融入到這本處女座之中,沒想到,一出版發行,就席捲全國。就好像一百個人眼裡有一個哈姆雷特一樣。不同人解讀主人公哈羅德.弗萊也會不同。
  • 慎獨,是自律的最高境界,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慎獨,即使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要注重自己的行為,嚴於自律,我們靜坐時就是謹獨時。在王陽明這裡,謹獨其實就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卻包含了諸多要素。慎獨最隱蔽的東西往往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同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慎獨,之於他人是坦蕩,之於自己,則是心安。慎獨是對於心中自律的堅守,是在無人時、細微處,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
  • 哲思|好好吃飯,是一個人最大的修行
    健康的身體,是一個人最大的本錢。這個本錢,不在別處,就在一粥一飯的煙火氣之間。能吃好一日三餐,過好一年四季,才是一個人最大的修行。這也叫修行嗎?」禪師又答:「平常人吃飯時千般計較,不肯乖乖吃飯;睡覺時百般思索,不肯乖乖睡覺。」如今很多人,遇到點麻煩和困難,就寢食難安。比如在進餐時,心裡還裝滿了那些沒有做成的事,已經離開的人,算不清的帳目,挽不回的損失等。
  • 知行合一
    ◇人與人的距離,實質上都是做人知行合一的差距。血濃於水的親情、忠貞不渝的愛情、親密無間的友情,都是千金不換、千載難逢的心照不宣,都是千錘百鍊、千挑萬選的真摯情感。 ◇一個人知行合一的綜合能力決定自己的親和力,直接影響著自己的溝通力、凝聚力。日常生活中的偶遇和不及痛癢的一些攀談,只不過是路人相遇間的一些搭訕,根本植入不了心田。
  • 超短路上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這裡我把自己對如何維護信仰、知行合一的思考與讀者共同分享,權當拋磚引玉。一、知有缺,行則豫很多時候信仰無法建立,執行不能貫徹,其實就是見知不足,還沒有必要提升到人性的層面去討論。三、修行有次第,起步有取捨就算是選了一個適合自己的理論體系,怎麼修行也是很重要的。不是給一本九陽神功,就人人都可以張無忌的,否則還要師父有什麼用。掉進溝裡撿到一本武林秘籍躲進深山苦修出來大殺四方這種事,我成人以後再不相信,反正給我一本秘籍,我確保自己能把自己活活練廢,楊過還有一隻大雕陪練呢。
  • 知行合一王陽明9:一心俯首拜陽明!
    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今天我們將結束這本書。昨天我們說到了王陽明的思想直到清朝末期才重新出現,這就是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林則徐是王陽明的門徒,他提倡睜眼看世界,勇敢學習先進技術和思想,而且做事上,林則徐也繼承了王陽明事上練的傳統,做事必然盡心盡力,哪怕天下人都反對,他也必當全力以赴。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陽明心學三大架構: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此外,知行合一,是指你知道一件事,或者你以為你了解一件事,但是,只有當你去實踐的時候,才能說真正的理解。此種現象生活中比比皆是,通常情況下說一個人眼高手低、自以為是,就是說他不能知行合一。毛主席教導我們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