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活法
後臺回復「你好」,送您一份好心情
馬克思曾在其著作中寫過:「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並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實踐是檢驗真理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實踐與真理就像兩兄弟,缺一不可,正如《稻盛哲學與陽明心學》一書中特別提到的王陽明的名言的:「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
實踐才能出真知
王陽明同樣說「事上練」,做到「知行合一」。單單有想法是不夠的,還要在實踐中去驗證自己的想法。這或許也是所謂的唯物主義辯證思想,思想要和實踐相結合,並且在實踐中不斷的完善。
王陽明認為每一個人其實都有做聖人的潛質,只是因為外部環境,有些人的"良知"被汙染和蒙蔽。
每個人其實都能達到自己想要的那種高度,都能夠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只是關鍵在於你的心夠不夠堅定,你是否足夠的自信。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是因為「心不動」。當你能夠做到內心坦然,不再為了世俗的東西而心動,或許一切也都不再能妨礙你做自己。
越是努力追尋的東西,可能越是尋而不得,不如放下自己的私念,只是一心一意的堅持,跟隨自己的內心,或許當你到達一個新的高度,一切也都會順其自然的和你握手言和。
陽明先生說:
「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的是。」
這段話的意思是,這種人的認識,只停留在認識的初級階段即感性認識的階段,「只看到事物的現象方面,看到各個事物的片面,看到各個事物之間的外部聯繫」。
所謂「不解思惟省察」,就是沒有「經過感覺而達於思維」,沒有經過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改造製作功夫」,沒有一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能動的飛躍。
所以「只是個冥行妄作」,就是盲動主義。
「所以必說個知」,這裡的「知」就是理性認識。它「已經不是事物的現象,不是事物的各個片面,不是它們的外部聯繫,而是抓著了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繫了」
陽明先生接著說:
「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個揣摸影響,所以必說個行,方才這段話的意思是,另一種人只顧空想,不參與實踐,連得具感性認識也很少,更談不上理性認識。」
理論不該脫離實際
王陽明三十歲之前拼命的想要做聖人,立軍功,可是卻求而不得。
當他經歷過人生的逆境,先被投入錦衣衛大獄,後被貶到環境惡劣的貴州龍場,途中被錦衣衛追殺,歷經九死一生,終於龍場悟道,此時的他已不再追求人生的功成名就,而是更多的注重於追尋自己的內心,即是所謂的「良知」。
陽明先生立德、立功、立言,也是一個卓越的成功者。像他這種「三不朽」的人物當然是實踐強、理論也強的人。
一個紙上談兵的書生,或者有勇無謀的武夫,根本成不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並影響歷史的人物。
他認為:
「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
這段話的意思是,現在的人把認識和實踐分作兩段去做,以為先要認識,然後才能行動,才能去實踐。
但是,無論是感性認識也好,理性認識也好,都必須通過實踐,必須在行動中體會。
不行動,不實踐,根本不可能「知得真」。
所以這樣做的結果必定是「終身不行,終身不知」。陽明先生強調「事上磨鍊」就是重視實踐的作用。
陽明先生強調「知行合一」。他的「知」與「行」始終並駕齊驅。
他的「致良知」一刻不曾離開具體的事物,他的理論從未脫離實際。
在實踐中,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理性認識觸及事物的本質、全體和內部聯繫。
做人就要知行合一
陽明先生說「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這裡的「知」,就是知曉事物的本質、全體和內部聯繫,也就是「良知」在這一事物上呈現的具體形態。
認識未達「明覺精察」時是感性認識,認識達到「明覺精察時就是理性認識,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所講的認識的第一次飛躍。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有了對事物本質、全體和內部聯繫的認識,理所當然就會付諸行動。
在取得事業成功的同時,進一步修正這種認識,完善這種理論。換句話說,也就是「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
稻盛先生既是科學家又是企業家,科學技術和企業經營要求高度的現實主義,它必須既唯物又辯證。
稻盛先生說「依據原理原則追求事物的本質,同時,要以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良心為基礎,把『作為人,何謂正確?』作為基準,進行判斷,採取行動。這是最重要的。」
同時,稻盛先生強調「要每天反省」,就是要對實踐進行修正和完善。
語言表達不同,實質內容都一樣。
這種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在陽明先生、稻盛先生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陽明先生死而無憾,「吾心光明,亦復何言」,就表達了這種知和行、理論和實踐高度統一的境界。
本文摘自《稻盛哲學與陽明心學》
曹岫雲 著
以通俗的闡釋和全面的案例告訴你
如何用「稻盛哲學」與「陽明心學」
解決工作生活中的難題
內容簡介:
王陽明提出「致良知」,稻盛哲學的核心是「人生方程式」和「判斷基準」,作者將兩者結合,講述兩者異曲同工之妙,《陽明心學與稻盛哲學》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陽明心學和稻盛哲學的神合」,主要講述陽明先生和稻盛先生分別在什麼情況下感悟出「陽明心學」和「稻盛哲學」。
第二部分「以心為本」,講述陽明先生與稻盛先生共有的品質——正義、謙虛、攻心、樂觀、忍耐。
第三部分,陽明心學的「致良知」、稻盛哲學的「敬天愛人」,並用企業案例分析在實際中的應用。
第四部分,關於人們對「陽明心學」「稻盛哲學」的幾點疑問,作者作出解答。
本書對一些企業家、經營者和管理者,具有實際指導價值。
點擊底部【閱讀原文】·立即購買
您若喜歡,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