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2020-08-28 西域奧拉2018

估計高考中考這個題目要出了。

格物致知,簡單說就是掌握事物運行的規律,並且運用他。朱熹,研究物,量變得質變。王守仁陸九淵,心是感應萬物,歸於心,因此心即理。

陽明心學三大架構: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就是要拋開物質世界的變幻,抵達般若的通透智慧,察覺事物運行真正的規律。

良知即般若,良知即真我。肉體上的,今生今世的自我,不過是運載生命的軀殼(汽車)。佛教經書眾多,共同認可的規律包括:因果關係,恆常變化,色空不異。現代量子物理學告訴我們波粒二象性與薛丁格的貓,都是佛教基礎認知。

此外,知行合一,是指你知道一件事,或者你以為你了解一件事,但是,只有當你去實踐的時候,才能說真正的理解。此種現象生活中比比皆是,通常情況下說一個人眼高手低、自以為是,就是說他不能知行合一。毛主席教導我們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知行合一。

言歸正傳,要把格物致知、知行合一運用到生活中,還要人們時刻反觀內心,除去物慾與雜念,放下頭腦中的意志mind,專注於身體、以及身體以外的提升自己的察覺力。

如果你的身心能夠時刻保持敏銳的察覺力,你才能夠說「心即理」,不然心上一層厚厚的貪嗔痴物慾,怎麼會看清規律(理)?

如果你時刻能夠與真我意識建立聯繫,你才能說「致良知」,不體察何為「良知」,談何「致」?致良知的過程,也是破除原生家庭以及業力在你身上導致的習性習氣的一個過程。

知行合一,佛教說的實修,大眾通常說的實踐與踐行,都是告訴我們要行動起來,行動,才有改變一切的可能。

知行合一,才能致良知。良知可以影響周圍一切,可以找到事物運行真正的規律,掌握規律的人,才是自由的,喜悅自在的。當然,你還需要平和、放鬆、清淨,才能提升察覺力,感受生命共同體,增加生命體驗的深度與寬度,幸福與圓滿就會時刻伴你左右。

你找到了真我,就是開悟。你內心世界不僅僅是搭了個梯子,而是開了一扇門,那麼恭喜你,你進出自如,己經自由。

備註內容:

格物致知這個成語家喻戶曉,是中國古代認識論的重要命題,對古代科學發展從思想上有所影響,其基本意思是說:考察事物,獲得知識。 這一詞語最早見於先秦經典《禮記·大學》,是該書所提出的儒者求學八階段的初始兩個階段:「古人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一段話,是儒家學派為實現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階段性行為目標。這一程序性行為綱領的起始就是格物致知。由此可見格物致知在儒家學說中的確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相關焦點

  • 《知行合一 王陽明》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王陽明》一書,是一部歷史類書籍,介紹的是我喜愛的一位聖人王陽明,此書作者度陰山。有句話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的聖人,或者說完人,兩個指的是孔子和王陽明,另外半個指的是曾國藩。王陽明是明朝一大學者,是心學的創始人,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知行合一」學說的踐行者。聖人理想王陽明很早就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北宋大師張載所說的話,王陽明將其視為人生目標。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方是真理
    一次對格物致知產生了懷疑。「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總有個順序,然後才能夠依次發展開來,很少有本末倒置的,那很容易如空中樓閣一般,轟然倒塌。在小範圍內,格物致知自是有道理,但是,物有所不盡,如何格得完?例如宇宙無窮無盡,沒有人敢說已經探索完全了的,甚至於微觀領域,也沒有人敢說已經到了盡頭了。況且,人的生命是有時限的,那勢必致死也無法窮盡這些知識。
  • 心想生:當你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你就能活出你的神性
    不光是這個感覺不好,你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感覺不好,不管什麼原因,只要感覺不好,只要有情緒,第一時間格物致知。這個也包括你跟你老公之間的,跟你孩子之間的,包括你自己的,包括你跟什麼左鄰右舍的等等親朋好友的,只要是感覺不好,格物致知。好,格物致知之後怎麼辦?我簡單模擬一下,如果9點,你聽完答疑解惑了,問自己感覺如何?感覺不好,不管什麼原因感覺不好,格物致知。
  • 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
    以交易系統和資金管理系統為依託,加上強執行力,Nigel穩紮穩打,他認為,投資交易是長長久久的事情,務必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版權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來源:「期貨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期貨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
  • 王陽明,心學的創立者,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王陽明,心學的創立者,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如果問明朝最偉大的人是誰,想必答案可以有許多,但是如果問明朝最偉大的思想家是誰想必沒有什麼可以爭議的,那就是王陽明。此外他還接觸到了儒家的格物致知之學,一開始他對這門學問深信不疑,並且興致勃勃,這門學問認為天地萬物皆有至高道理,需要格物才能學到,於是他就選擇了自家院子裡的竹子開始了自己的「格物」嘗試,不得不說他是一個很有毅力的人,他這一試就是七天七夜。但是七天之後他直接把自己累癱了,並且對格物致知也不再相信。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
    ,他用自己的一生闡釋了「知行合一」,更為振興中華、祖國統一提供了有力的指導思想。當今中國振興,祖國統一,需要「知行合一」的精神,「知」,中華有魂,「行」,國民安泰;知,萬物所向,行,天地歸心。有知行合一,才有經濟振興,才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才有中華兒女萬眾一心,才有祖國統一。今天,知行合一,祖國統一是兩岸追根溯源共同的血脈、歷史、文化基因的同時,為增強兩岸的文化自信所採取的行動上的合一。提出臺灣跟福建素有五緣: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
  • 如何解讀知行合一?
    如何解讀知行合一?上一期我們講了格物致知的含義,今天講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是基礎,知道了我們生而為人那些事不能做,那些事可以做。然後就是如何去做達到知行合一。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知道和做到的距離。知是知道,行是行動。讀書有沒有好處?
  • 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這個哲學意味很濃的命題,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在我國已經有逾千年的歷史。從史料記載來看,這個概念出自《大學》八目。正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對於「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東漢以前卻很少有人解讀。據考證,東漢時期的鄭玄是最早為這個概念做註解的人。一直以來,直到今天,人們對這個概念的理解還是見仁見智紛爭不斷。鄙人不揣淺薄,覺得這個概念的含義應該如紅樓夢所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也就是說,你把什麼事物研究明白了都是學問。
  • 寧靜致遠,格物致知
    《禮記.大學》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所以古人必詣《論語》、《四書五經》、《易經》、《道德經》、《春秋》、《左傳》來修煉自己靈魂。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成功和失敗都是一種磨難。
  • 《天道》丁元英成功的秘訣不在規律,而在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天道》丁元英成功的秘訣不在規律,而在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就是要知道萬事萬物的運轉規律,要知道自己,知道別人,知道眾生,格物就是讓事物按照既定的規則發展、成長、一定要利他,站在別人的立場和角度思考問題,人要有起碼的良知和道德底線。
  • 長江FMBA杜玉俊: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高中畢業後,杜玉俊前往美國開始探索數學的樂趣,這也是他踐行朱熹理學式格物致知的起點和路徑。在積累知識和學習思考方式的過程中,他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數學是如何作為源動力推動經濟金融領域的發展。
  • 知識力--什麼是格物致知
    什麼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聖賢研究事物道理的一種方式,源於儒家經典《大學》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因為除了《大學》有這段解釋,未有其他經典上有使用過格物致知,造成《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成為儒家思想的難解之謎。
  • 明朝王陽明創立心學,知行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
    那麼王陽明提出的心學主要內容有哪些呢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就是知行合一。按照我們的理解從字面上說知行合一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那麼這句話按照個人的理解是對的,但是他王陽明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是前面還有三個字叫做致良知。
  •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之意旨
    百家號:日月光輝火[原創]在說王陽明的格物致知之意旨前,首先要提到一個人,顧東橋,名鱗,字華玉,號東橋。江蘇江寧人。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在當時也是很有影響的一位京官。王陽明的七篇論學書中就有一篇是專門為顧東橋寫的。
  • 黨員幹部唯有「格物致知」方能「止於至善」
    「格物致知」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它的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實踐精神。由此看出,格物是致知的前提,也是唯一的途徑。新時代的黨員幹部欲「止於至善」,達到崇高、極完美的理想境界,唯有不斷踐行「格物致知精神」。上下求索,閒暇之餘博學之、審問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格物致知精神」在中華民族幾千年及中國共產黨光輝歷程上得以不斷實踐。
  • 心學大師王陽明為何反對朱熹的格物致知?知行合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他的思想由兩個重要的理論組成,一是致良知,二是知行合一。由於他的文治武功非常突出,也被稱之為聖人。王陽明最初是程朱理學的忠實信徒,在他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方法,對著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之後,不僅茫然無所知,還生了一場大病。在歷經了九死一生的挫折生涯之後,王陽明在貶謫地貴州的龍場悟道,建立了自己的龐雜博大的心學體系。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王陽明的核心思想
    修心最難,修成,則知行合一,無事不可達!與君共勉。
  • 很多人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有誤
    這場對儒家經典的跨時空學術之爭延續到今天,至今人們對格物致知的意思依然沒有明確,或者說,也無需明確。但是在今天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裡,我更喜歡王陽明的觀點。我們每天面對著龐雜的信息,它們從各個終端來到我們的眼前,碎片般的漂浮物,如同地球外太空的垃圾,不僅阻礙我們見到真實的世界,還塑造著一種混亂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 找「我」——「我」與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陽明心學的重要主張,也是王陽明先生在對儒家文化傳承的重要貢獻。在陽明先生的主張裡,知是良知,行是實踐,知行合一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所以,如果要對應中國文化找到一個「我「清醒的存在的狀態就是:知行合一。一方面,陽明先生說知和行是一回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良知要通過道德行為展現出來,而道德行為也離不開內在的道德意識。他說:知之不行,未為真知。就是說如果你沒有在行為中呈現出來,那不是真正的良知。
  • 《傳習錄》:來看看王陽明是如何解釋知行合一的
    本月初買了兩本書,《中國哲學簡史》和《傳習錄》,這兩天在看傳習錄,對「知行合一」和「格物致知」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傳習錄》是輯錄王陽明與其門弟子及友人之間的對話,書信而成,集中體現了王陽明本人的思想,「知行合一」是《傳習錄》的重要主題之一,另外還有「心即理」,「致良知」,下面通過原文來看王陽明本人是如何解釋知行合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