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高考中考這個題目要出了。
格物致知,簡單說就是掌握事物運行的規律,並且運用他。朱熹,研究物,量變得質變。王守仁陸九淵,心是感應萬物,歸於心,因此心即理。
陽明心學三大架構: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就是要拋開物質世界的變幻,抵達般若的通透智慧,察覺事物運行真正的規律。
良知即般若,良知即真我。肉體上的,今生今世的自我,不過是運載生命的軀殼(汽車)。佛教經書眾多,共同認可的規律包括:因果關係,恆常變化,色空不異。現代量子物理學告訴我們波粒二象性與薛丁格的貓,都是佛教基礎認知。
此外,知行合一,是指你知道一件事,或者你以為你了解一件事,但是,只有當你去實踐的時候,才能說真正的理解。此種現象生活中比比皆是,通常情況下說一個人眼高手低、自以為是,就是說他不能知行合一。毛主席教導我們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知行合一。
言歸正傳,要把格物致知、知行合一運用到生活中,還要人們時刻反觀內心,除去物慾與雜念,放下頭腦中的意志mind,專注於身體、以及身體以外的提升自己的察覺力。
如果你的身心能夠時刻保持敏銳的察覺力,你才能夠說「心即理」,不然心上一層厚厚的貪嗔痴物慾,怎麼會看清規律(理)?
如果你時刻能夠與真我意識建立聯繫,你才能說「致良知」,不體察何為「良知」,談何「致」?致良知的過程,也是破除原生家庭以及業力在你身上導致的習性習氣的一個過程。
知行合一,佛教說的實修,大眾通常說的實踐與踐行,都是告訴我們要行動起來,行動,才有改變一切的可能。
知行合一,才能致良知。良知可以影響周圍一切,可以找到事物運行真正的規律,掌握規律的人,才是自由的,喜悅自在的。當然,你還需要平和、放鬆、清淨,才能提升察覺力,感受生命共同體,增加生命體驗的深度與寬度,幸福與圓滿就會時刻伴你左右。
你找到了真我,就是開悟。你內心世界不僅僅是搭了個梯子,而是開了一扇門,那麼恭喜你,你進出自如,己經自由。
備註內容:
格物致知這個成語家喻戶曉,是中國古代認識論的重要命題,對古代科學發展從思想上有所影響,其基本意思是說:考察事物,獲得知識。 這一詞語最早見於先秦經典《禮記·大學》,是該書所提出的儒者求學八階段的初始兩個階段:「古人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一段話,是儒家學派為實現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階段性行為目標。這一程序性行為綱領的起始就是格物致知。由此可見格物致知在儒家學說中的確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