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想生:當你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你就能活出你的神性

2020-12-09 心想生聖人之學

你說的這些問題不是感覺不好嗎,不讓你洗澡,不讓你陪寶寶玩,你公公婆婆可能一直管著你,然後或者你不想跟他們一塊住,等等,你不是感覺不好嗎?不光是這個感覺不好,你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感覺不好,不管什麼原因,只要感覺不好,只要有情緒,第一時間格物致知。這個也包括你跟你老公之間的,跟你孩子之間的,包括你自己的,包括你跟什麼左鄰右舍的等等親朋好友的,只要是感覺不好,格物致知。

好,格物致知之後怎麼辦?我簡單模擬一下,如果9點,你聽完答疑解惑了,問自己感覺如何?感覺不好,不管什麼原因感覺不好,格物致知。和平了之後,問自己想做什麼?假如說你格物致知到9:30你和平了,馬上知行合一,問自己,此刻當下在我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我做什麼最開心?去做,對結果零期待。

問自己最想做什麼?陪孩子玩。好,陪孩子玩。正陪孩子玩,婆婆不高興了,讓你不跟孩子玩了,這個時候你問自己感覺如何?如果有情緒了,回到房間不跟孩子玩了,格物致知,告訴你,格物致知比陪孩子玩重要1000倍、1萬倍、1億倍。

格物致知和平了,問自己想做什麼?又想陪孩子玩,繼續陪孩子玩,陪孩子玩,婆婆又幹涉了,你又感覺不好了,回到房間繼續格,格完之後和平了,問自己最想做什麼?如果最想出出去吃飯,自己出去吃飯,不帶公公婆婆,那就出去吃飯。如果婆婆不高興了,婆婆說,你自己出去吃飯算怎麼回事?不高興了,好,回房間格,格完之後,再問自己最想做什麼,還想出去吃飯,繼續跟婆婆說我要出去吃飯,然後婆婆又不高興了,問自己感覺如何?如果你感覺沒有情緒,感覺和平,那就不要管婆婆的反應,自己出去吃飯。如果你不敢做,那就繼續格。你明白嗎?這裡面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說,其實為什麼很多人在犧牲、很多人在討好或者很多人不敢做自己想做的,因為我們內在有恐懼,我們怕失去一些東西。您也是內在有恐懼。所以就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就行了。

然後對結果零期待,是什麼?婆婆可以說你或者她可以跟你老公告狀,或者你老公會說你,甚至你老公說離婚,那就離!你有這個底氣,你就能活出來。如果他一拿這個要挾你,我說那不行,我絕對不可以,我好不容易找這麼好的老公,有這麼個生活條件...那你繼續輪迴。這就是說你自己願意過的,你就沒有自己了。

所以當你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你就能活出你的神性。但如果你不行,你做不到,那就沒辦法了,就是不斷的格,讓自己一點一滴的去嘗試知行合一,就會變了。

好吧,你說出去工作逃避他們,這是逃避嗎?這當然是逃避。但如果出去工作是你很享受的、很想做的,你可以去,但不代表說你工作回來之後,他們會改變。不會的,除非你做格物致、知行合一,你的家才會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你不做格物,不做知行合一,你只是出去找個工作,恭喜你工作回來之後,你家裡濤聲依舊,並不會因為你出去工作了,事情就改了。如果工作是你知行合一的結果(那是可以的),好吧?

相關焦點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估計高考中考這個題目要出了。格物致知,簡單說就是掌握事物運行的規律,並且運用他。朱熹,研究物,量變得質變。王守仁陸九淵,心是感應萬物,歸於心,因此心即理。此外,知行合一,是指你知道一件事,或者你以為你了解一件事,但是,只有當你去實踐的時候,才能說真正的理解。此種現象生活中比比皆是,通常情況下說一個人眼高手低、自以為是,就是說他不能知行合一。毛主席教導我們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知行合一。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方是真理
    一次對格物致知產生了懷疑。「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總有個順序,然後才能夠依次發展開來,很少有本末倒置的,那很容易如空中樓閣一般,轟然倒塌。在小範圍內,格物致知自是有道理,但是,物有所不盡,如何格得完?例如宇宙無窮無盡,沒有人敢說已經探索完全了的,甚至於微觀領域,也沒有人敢說已經到了盡頭了。況且,人的生命是有時限的,那勢必致死也無法窮盡這些知識。
  • 《知行合一 王陽明》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王陽明》一書,是一部歷史類書籍,介紹的是我喜愛的一位聖人王陽明,此書作者度陰山。有句話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的聖人,或者說完人,兩個指的是孔子和王陽明,另外半個指的是曾國藩。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本書詳細介紹王陽明從出生到學習、格物致知、科舉、仕途、
  • 如何解讀知行合一?
    如何解讀知行合一?上一期我們講了格物致知的含義,今天講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是基礎,知道了我們生而為人那些事不能做,那些事可以做。然後就是如何去做達到知行合一。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知道和做到的距離。知是知道,行是行動。讀書有沒有好處?
  • 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
    以交易系統和資金管理系統為依託,加上強執行力,Nigel穩紮穩打,他認為,投資交易是長長久久的事情,務必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版權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來源:「期貨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期貨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
  • 明朝王陽明創立心學,知行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
    自從明代出了王陽明之後,一直到清朝滅亡中國幾乎都沒有出來一個非常厲害的聖賢人物。那麼王陽明提出的心學主要內容有哪些呢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就是知行合一。按照我們的理解從字面上說知行合一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那麼這句話按照個人的理解是對的,但是他王陽明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是前面還有三個字叫做致良知。
  • 《天道》丁元英成功的秘訣不在規律,而在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講述了丁元英出世入世的智慧,用出世的方式做事,用入世的方式做人,規律如來不可思議,為什麼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人就能事半功倍,是因為無論條件、要素、因果、趨勢都往既定的方向發展,想要賺到錢,跟著錢跑是賺不到錢的,你得順勢而為。
  • 當你如如不動,這個時候你本自具足、本自清淨(心想生)
    宇宙中的現象都是,你比如說科學家說太陽的壽命是100億年,所以現在太陽已經到了中年了,科學家說太陽有一天會變成一顆暗星星,就是不再發光了,已經燃燒盡了。這個時候太陽就失去太陽的作用了,物極必反,它現在陽光是最充足的時候,可是有一天,它就會不再發光發熱了;你也會,你現在可能是年富力強的時候,覺得身上用不完的勁,可是你一定會衰老的。所以虧盈而益謙,你衰老到一定的程度,就會重新再出生,就是老和少它就有轉化了,就重新又轉世投胎來到地球,你又成了一個少兒。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
    ,他用自己的一生闡釋了「知行合一」,更為振興中華、祖國統一提供了有力的指導思想。陽明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致良知,所謂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而用這個思想作為理論基礎,實際上王陽明把內聖與外王統一,把破山中賊跟破心中賊也統一起來,把立德立功也統一起來,聯繫到我們這次會議的主題,談的是知行合一與祖國統一。 「從文化自信看知行合一與祖國統一」主題對話
  • 心想生:《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道破宇宙核心
    然後呢,心想生講的《心經》,跟您之前聽的《心經》,或許您認為有出入,我們以後再探討。但是在聽的時候,您先去聽,為什麼我這麼來解讀《心經》,應不應您的心。也就是說,按照禪宗六祖慧能的說法是,「以心傳心」,什麼意思呢?——用你的感覺來說話。你聽到之後,你的心有沒有感應。
  • 心學大師王陽明為何反對朱熹的格物致知?知行合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他的思想由兩個重要的理論組成,一是致良知,二是知行合一。由於他的文治武功非常突出,也被稱之為聖人。王陽明最初是程朱理學的忠實信徒,在他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方法,對著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之後,不僅茫然無所知,還生了一場大病。在歷經了九死一生的挫折生涯之後,王陽明在貶謫地貴州的龍場悟道,建立了自己的龐雜博大的心學體系。
  • 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這個哲學意味很濃的命題,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在我國已經有逾千年的歷史。從史料記載來看,這個概念出自《大學》八目。正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對於「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東漢以前卻很少有人解讀。據考證,東漢時期的鄭玄是最早為這個概念做註解的人。一直以來,直到今天,人們對這個概念的理解還是見仁見智紛爭不斷。鄙人不揣淺薄,覺得這個概念的含義應該如紅樓夢所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也就是說,你把什麼事物研究明白了都是學問。
  • 很多人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有誤
    所以,這個時代更需要一個王陽明來提醒我們,人的內心本來是完善的,當我們撥開那些多餘的遮蔽和紛擾,大膽地去偽存真,就能獲得更有質量的生活乃至生命。這或許也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格物致知吧。很多人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有誤文 | 許偉明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讀書,最好去讀最初的文本,否則會帶來費解乃至誤解。
  • 儒家的「格物致知」,到底在說什麼?
    正如莊子所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這就是很傻的行為。另外,中國文化中的道家與佛家,與儒家的人生觀是不一樣的。儒家強調過一種加法的生活,人要努力,要奉獻,要實現個人的價值。而道家和佛家認為,人要過一種減法的生活,要儘量減少欲望,不被外界的萬事萬物所牽絆,所迷惑。
  • 王陽明,心學的創立者,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王陽明,心學的創立者,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如果問明朝最偉大的人是誰,想必答案可以有許多,但是如果問明朝最偉大的思想家是誰想必沒有什麼可以爭議的,那就是王陽明。此外他還接觸到了儒家的格物致知之學,一開始他對這門學問深信不疑,並且興致勃勃,這門學問認為天地萬物皆有至高道理,需要格物才能學到,於是他就選擇了自家院子裡的竹子開始了自己的「格物」嘗試,不得不說他是一個很有毅力的人,他這一試就是七天七夜。但是七天之後他直接把自己累癱了,並且對格物致知也不再相信。
  • 知行合一?你懂嗎?
    我要告訴你的是,「知行合一」的這篇文章或這趟講 座,只能促進你去實踐,因為沒有實踐,你了解了也是白費,知行合一就是要你把這些智慧應用在實踐中,才能真正領悟,否則不叫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思想的創始人王守仁跟其他的聖人、哲學家最大的區別,就是他不是理論派,而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理論加實踐派。他在以後的教育生涯中,大部分時間都是 從事政務和軍事活動。
  • 讀王陽明哲學反思:反求諸己不惑外物,穩當快樂,下功夫知行合一
    花花世界,他們都很熱鬧,而唯獨你還是你,是不是很怪,頂不住了就主動求變,主動迎合,主動去不快樂。不和世人一起熱鬧,看起來怪怪的,會不快樂,和他們一起熱鬧,鬧起來心慌慌,也會不快樂,那怎麼辦。哲學存在的必要可能就是用來解決人類的不快樂,畢竟哲學就是一門連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都能解決的科學。今天讀王陽明哲學得一點淺陋的反思。大概能解決你不快樂的問題。王陽明先生創心學,脫離朱熹先生格物致知,求諸外物,窮究天理的觀念,而是明心見性,提出了致良知,下功夫知行合一的觀點。
  • 信任你自己:真正的安全感,來自你內在的神性
    信任你自己學會信任你的潛能。一旦你信任它,它就會越來越努力,為你做越來越多的事情。如果你一開始不信任它,而去依賴其他的東西,它就會慢慢遠離你,在你需要用它的時候,它也不會再來。這幾乎是接近靈性和神性的話語,也就是要學會信任你自己內心的聲音,傾聽它,這個聲音是最真實的,最適合你的,而且也是真正來自高維度的能量。我每天早上冥想。當我遇到問題或困惑時,我總會帶著這個問題去冥想,在冥想中,自動就會有一些話語從內心裡冒出來,這些湧現出來的話語,經常讓我醍醐灌頂,甚至淚流滿面。
  • 知識力--什麼是格物致知
    什麼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聖賢研究事物道理的一種方式,源於儒家經典《大學》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因為除了《大學》有這段解釋,未有其他經典上有使用過格物致知,造成《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成為儒家思想的難解之謎。
  • 格物致知、埋頭苦讀、知行合一,《論語》中怎麼看待這三個境界?
    既然孔子都已經發現了終日而思無益,那為什麼後來還有「格物致知」的說法?一,我們先來討論一下學習的幾個階段或者是幾個境界。境界一,自己思考。這個學習不僅無益,而且有害。因為如果我們自己思考的話不僅吸收不了新鮮的知識,而且會有一個問題就是自己會「走火入魔」。我曾經也嘗試過這樣的學習方法,自思,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