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知行合一?

2020-12-09 張小道啊

如何解讀知行合一?

上一期我們講了格物致知的含義,今天講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是基礎,知道了我們生而為人那些事不能做,那些事可以做。然後就是如何去做達到知行合一。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知道和做到的距離。知是知道,行是行動。讀書有沒有好處?肯定是有的,大部分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正真行動的人確很少。知道非常簡單,做到非常難,堅持更難,這是知行。

合一我覺得是一種境界,在你知道了,做到了,也堅持了。就達到了因天之序,順勢而為的境界。就可以成為一個德行兼備受人敬仰的人。

傳播正能量信息,宣揚傳統文化。讀書自觀,僅供參考。

下期解讀:什麼是三觀不合?

相關焦點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解讀】 心裡有致良知、止於至善的信念,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樣,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這樣一來自然就心無旁騖了。8. 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得自家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
  • 提升知行合一層面,從容面對意外挑戰 陽明心學經典解讀
    提升知行合一層面,從容面對意外挑戰 | 陽明心學經典解讀 原創 致良知四合院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 逐漸理性認識事物的本質,看清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如何趨利避害。有的人兩三天就能理性面對突發局勢,有的人兩三個星期才能轉過彎,有的人兩三個月還沒醒過來。 第三階段,建立希望。 隨著對問題的認知越來越充分,逐漸勾畫出周全的應對之策,轉危為機,建立希望。
  • 「知行合一」,從《傳習錄》品「工夫」
    就是「工夫」,也就是「知行合一」的真諦。「知行合一」是王明陽心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做人做事學習的地方。知行分開說容易,把兩者合在一起就難說了。只能把知行分開來說,再合在一起說,可能才能說到我的想法。「知行」一共在《傳習錄》出現43次,排61名。「知行」在儒家典籍中表示認識與實行。
  • 浠水曾紅梅:趣解經典,知行合一!由《弟子規》閱讀課引發的思考
    學以致用——做生活中「知行合一」的主人大學專業課上,曾聽老師講王陽明,而今依稀記得他宣揚『知行合一』的觀點,強調躬行實踐的重要。再後來,讀到文化學者餘秋雨對王陽明先生的高度評價——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兩方面都臻於極致的卻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陽明的出現 ,才能讓奇蹟真正產生… 此時,我感悟到了王老先生在獲得「知行合一」這一智慧錦囊前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度陰山在《知行合一,一王陽明》一書中指出,「如果心學是聖賢功夫,那麼知行合一則是俗世智慧。
  • 送2021日曆|每天看一頁,頓悟知行合一
    今年,全新的《2021王陽明心學日曆》重磅回歸,名言、故事、解讀統統換新!保持每天進步一點點的理念,繼續幫你不動聲色,通曉知行合一的人生大智慧!每日一句心學語錄,每月一則心學故事,更配有當代陽明心學領軍人度陰山老師的大白話解讀!利用翻閱日曆的碎片時間學習,就能在日積月累中通曉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
    ,他用自己的一生闡釋了「知行合一」,更為振興中華、祖國統一提供了有力的指導思想。當今中國振興,祖國統一,需要「知行合一」的精神,「知」,中華有魂,「行」,國民安泰;知,萬物所向,行,天地歸心。有知行合一,才有經濟振興,才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才有中華兒女萬眾一心,才有祖國統一。今天,知行合一,祖國統一是兩岸追根溯源共同的血脈、歷史、文化基因的同時,為增強兩岸的文化自信所採取的行動上的合一。提出臺灣跟福建素有五緣: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
  • 《傳習錄》:來看看王陽明是如何解釋知行合一的
    本月初買了兩本書,《中國哲學簡史》和《傳習錄》,這兩天在看傳習錄,對「知行合一」和「格物致知」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傳習錄》是輯錄王陽明與其門弟子及友人之間的對話,書信而成,集中體現了王陽明本人的思想,「知行合一」是《傳習錄》的重要主題之一,另外還有「心即理」,「致良知」,下面通過原文來看王陽明本人是如何解釋知行合一的
  • 王陽明「知行合一」命題的內涵與局限
    (鄭宗義,第10頁)三位學者各執一詞,源於對「知」的解讀各不相同:勞氏解為良知,陳氏解為「詳審精察」,鄭氏又解為知識與求知活動。三種解讀雖各有勝場,然皆終非善解:勞氏之解難合「知行並進」之說,陳氏之解混同「知」「意」,鄭氏之解又略顯夾纏。不過,三位學者的解讀異中有同,他們都注意到了「意」在統合知行中的重要性。筆者嘗試接著他們的思路,以意向為線索,系統闡述「知行合一」命題所蘊含的哲思。
  • 知行合一?你懂嗎?
    什麼是知行合一那麼有沒有兩全的辦法,既堅持理想和正義,又能成就大事呢?看不清未來的時候,我們就看看歷史。所以答案是有的,這個工具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 思想由明朝嘉靖年間的王守仁提出,他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遠播海外,特別對日本學術界有很大的影響。
  • 《知行合一 王陽明》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王陽明》一書,是一部歷史類書籍,介紹的是我喜愛的一位聖人王陽明,此書作者度陰山。有句話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的聖人,或者說完人,兩個指的是孔子和王陽明,另外半個指的是曾國藩。王陽明是明朝一大學者,是心學的創始人,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知行合一」學說的踐行者。聖人理想王陽明很早就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北宋大師張載所說的話,王陽明將其視為人生目標。
  • 王陽明心學日曆來了:每天看一頁,頓悟知行合一
    《王陽明心學日曆》和市面上其他日曆都不一樣的核心之處,就在「知行合一」這四個字上。 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困惑: 年初躊躇滿志,但一到年末,就發現之前制定的目標都還沒完成。 其實這背後的原因,就是沒有做到知行合一。
  •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
    2009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知行合一」,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黨校網友發表署名程大中的《習近平治國思想中的「知行合一」》文章,「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核心思想,其含義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既倡導學習與立志,又倡導學以致用,崇尚實踐。
  • 如何解決知道卻做不到的問題,實現知行合一?
    一、阻礙知行合一的3大因素 1.知道太多不是一件好事。如詢問該如何學好英語,網上會有五花八門的建議:單詞是基礎,要背單詞;語法是關鍵,要學語法;實踐才是王道,大膽去用……
  • 知行合一,止於至善
    未來的路雖總充溢著迷茫與孤獨,漫長坎坷又布滿荊棘,但若能放下外界的紛紛擾擾與流言蜚語,知行合一,便能獲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徵程。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講,「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即懂得道理;行,即踐行鍛鍊。知道卻不去行動,就是沒有真正明白。
  • 做「知行合一」的「人民老師」
    在教育愈發「急功近利」的洪流中,教師一定要守住「道德」這根線,並且身體力行,真正成為學生值得學習的人,成為「知行合一」的人民教師。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師德,可以社會上人人都可以說上幾句,教師一度也是人人詬病的境遇。
  • 超短路上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然而更多的情況是,交易者常常覺得自己對交易的理念是獨到的,對市場的觀察是透徹的,對交易的模式是奠定了理論信仰的,可是常常無法做到知行合一,要麼衝動,要麼慫包,該忍不忍該動不動。成功的超短交易者,至少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對自己的模式有足夠的理解和篤定;二是具備足夠的執行能力,對清晰明辨的信號不會猶疑錯過,對似是而非能夠做到不動如山。
  • 知行合一 行勝於言
    童世駿核心觀點改善客觀環境的最佳途徑是改善我們每個人自己的言語和行動,而改善我們的言行的關鍵,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堅持知行合一、堅持行勝於言努力做到言行一致是重要前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
  • 知行合一
    ◇人與人的距離,實質上都是做人知行合一的差距。血濃於水的親情、忠貞不渝的愛情、親密無間的友情,都是千金不換、千載難逢的心照不宣,都是千錘百鍊、千挑萬選的真摯情感。 ◇一個人知行合一的綜合能力決定自己的親和力,直接影響著自己的溝通力、凝聚力。日常生活中的偶遇和不及痛癢的一些攀談,只不過是路人相遇間的一些搭訕,根本植入不了心田。
  • 關於「知行合一」,我的1700字理解
    關於對知行合一的理解,知乎上的大多數答案可以被總結成兩種:一、「知行合一」是一個「指示性」的「動詞」。「知」意為「真理」或「道理」,「行」意為「行動」。這個詞就意為「要讓我們的行動符合真理」。這自然而然就包含著一條「指示性的建議」:我們要不斷地找尋真理,通過反覆實踐,讓我們的行動符合真理,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二、「知行合一」是一個「說明性」的「名詞」。「知」意為「你的思想」,「行」意為「你的行動」。這個詞意為「你的思想與你的行動總是一致的」。反過來說,你的行動代表了你的真正思想。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陽明心學三大架構: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此外,知行合一,是指你知道一件事,或者你以為你了解一件事,但是,只有當你去實踐的時候,才能說真正的理解。此種現象生活中比比皆是,通常情況下說一個人眼高手低、自以為是,就是說他不能知行合一。毛主席教導我們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