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知行合一層面,從容面對意外挑戰 | 陽明心學經典解讀
原創 致良知四合院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
疫情拐點已到,局勢日趨穩定。從中,我們學到了什麼?
大體上,面對突如其來的挑戰,人們一般會經歷這樣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慌亂無助。
突發情況來臨,難免手忙腳亂,這是正常的。問題在於,這個階段會持續多長?
第二階段,理性認識。
逐漸理性認識事物的本質,看清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如何趨利避害。有的人兩三天就能理性面對突發局勢,有的人兩三個星期才能轉過彎,有的人兩三個月還沒醒過來。
第三階段,建立希望。
隨著對問題的認知越來越充分,逐漸勾畫出周全的應對之策,轉危為機,建立希望。
有的人能夠較快地調整到第三階段,從容自信地面對這些挑戰;有的人可能從始至終都停留在第一階段,甚至在慌亂恐懼之下做出錯誤決策,導致次生災害。
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
原因在於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上存在差異。
知行合一層面越高,就越有能量與智慧應對意外挑戰。而知行合一的本質是,知難行易。
這與人們的普遍認知大相逕庭。難道不是知易行難嗎?我們一起學習陽明先生的教誨。
陽明先生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有怎樣的知,才有怎樣的行。知的層面有多高,行的層面就有多高。
面對呱呱墜地的兒女,你深知這是自己的骨肉,你深知TA稚嫩的性命就寄托在你手裡,因而你對其體貼入微,無怨無倦無悔。有真誠無私的「知」,自然有真誠無私的「行」。
面對多年合作的客戶,你知道其訂單支持著公司的運營,你也知道你的產品對其生產線的影響,因而你不敢怠慢,盡力而為,但同時,一般而言,你並不會像對待兒女那樣無怨無倦。有盡力而為的「知」,自然有盡力而為的「行」。
然而,面對客戶時,若能將知行合一的層面從「盡力而為」提升至「真誠無私」,企業的文化軟實力,就變成了戰略硬實力。
作為客戶,不信賴這樣的企業,還能信賴誰呢!
如何才能提升知行合一的層面?我們今天來共同學習明朝陽明先生的《答友人問》。
《答友人問》作於陽明先生55歲之時。為何在逝世的前兩年,陽明先生又再提「知行合一」?跟隨《答友人問》原文,尋找答案——
友人問:「自來先儒皆以『學問思辨』屬『知』,而以『篤行』屬『行』,分明是兩截事。今先生獨謂『知行合一』,不能無疑。」
不僅是這位友人,此前也有許多人曾對陽明先生提出這樣的問題。陽明先生如是耐心解答——
1. 若行而不能明察精覺,便是冥行,便是學而不思則罔,所以必須說個「知」。
知而不能真切篤實,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學則殆」,所以必須說個「行」,元來只是一個功夫。
陽明先生認為:如果行動的時候,不能「明察精覺」,這就是「冥行」——糊裡糊塗的行為,屬於「只學習知識卻不深入思考本質所導致的迷茫」,就像在黑夜中行走卻沒有明燈指路。因而,此時必須強調「真知」,有「真知」才不會冥行,有真知才會有真行,才能依道而行,才能明合道妙。
反之,學了很多知識和理論,卻沒有內化於心,沒有轉化為仁愛、智慧、能量和胸懷,沒有行動起來,這樣的「知」便只是妄想。若自己的生命狀態沒有變化,就會把聖賢智慧變成「口耳之學」。
2. 凡古人說知行,皆是就一個功夫上補偏救弊說,不似盡人截然分作兩件事作。某今說知行合一,雖亦是就今時補偏救弊說,然「知行」體段亦本來如是。
陽明先生講「知行合一」,其本質其實是在強調「知行本一」——不能將知行「截然分作兩件事」。
3. 「吾契但著實就身心上體履,當下便自知得。今卻只從言語文義上窺測,所以牽制支離,轉說轉糊塗,正是不能知行合一之弊耳。」
陽明先生指出,理解「知行合一」的真正關鍵所在,即在自己心上體認,而非在文字上辨析穿求。如果只是在文字上打轉轉,就會越說越迷糊,越說越糾纏不清。
所以,陽明先生提出了「心即理」。在自己的心上用功,明心淨心,建設自己的心靈品質。有怎樣的心,就有怎樣的道,就有怎樣的德,最終就會做出怎樣的事情來!
4. 「君子之學,豈有心於同異?惟其是而已。」
接下來,友人轉而問陸九淵(象山先生)、朱熹以及陽明先生這三位聖人學問之間的不同與相同之處。
對此,陽明先生很嚴厲地回答:君子探求聖人之學,是追求大道,並非是為了標新立異。在聖賢所處層面,只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對一件事情進行闡述,或有遺漏之處也再所難免。我們不必為聖賢爭分量、論是非。
如果把注意力放在為聖賢「爭個是非」,反而忽略了在自己心上用功。後世之人,研究和爭論各派之間的差異,並且表態站隊,這純粹出於私心雜念,是心浮氣躁所導致。
了解陽明先生、象山先生、朱熹先生是誰,在歷史上分別有著怎樣的影響,當然有必要。但是,比這更重要的是直接閱讀聖賢原文,與聖賢的高貴靈魂對話,在自己心上實修實證。否則,就會流於黨派之爭,其價值有限。
「為往聖繼絕學」的真正涵義,不是作為一個評論者或研究者來評長論短,而是自己親口「嘗一嘗梨子的滋味」。通過明心淨心,將聖賢思想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使自己的生命狀態發生變化,以生命喚醒生命,這才是中華文化的踐行者、傳播者。
因而,學習聖賢之學,我們要秉承的是「躬身入局」的精神,而非「走馬觀花、紙上談兵、置身事外」。
5.「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功夫,這一個功夫須有著此兩個字,方說得完全無弊病。」
最後,陽明先生再次耐心地告訴這位友人:無論是「知」還是「行」,這兩個字都是在講同一個功夫,也就是致良知的功夫,或者說「心上用功」的功夫。而這一個功夫,必須兼顧這兩面,必須用此兩個字一起描述,才能無偏狹、無弊病。
唯有在自己的心上去除「不明」和「貪慾」,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格局和境界,體證「知行合一」的精髓,從而在面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鬥爭中取得真正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