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知行合一層面,從容面對意外挑戰 陽明心學經典解讀

2020-12-20 騰訊網

提升知行合一層面,從容面對意外挑戰 | 陽明心學經典解讀

原創 致良知四合院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

疫情拐點已到,局勢日趨穩定。從中,我們學到了什麼?

大體上,面對突如其來的挑戰,人們一般會經歷這樣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慌亂無助。

突發情況來臨,難免手忙腳亂,這是正常的。問題在於,這個階段會持續多長?

第二階段,理性認識。

逐漸理性認識事物的本質,看清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如何趨利避害。有的人兩三天就能理性面對突發局勢,有的人兩三個星期才能轉過彎,有的人兩三個月還沒醒過來。

第三階段,建立希望。

隨著對問題的認知越來越充分,逐漸勾畫出周全的應對之策,轉危為機,建立希望。

有的人能夠較快地調整到第三階段,從容自信地面對這些挑戰;有的人可能從始至終都停留在第一階段,甚至在慌亂恐懼之下做出錯誤決策,導致次生災害。

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

原因在於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上存在差異。

知行合一層面越高,就越有能量與智慧應對意外挑戰。而知行合一的本質是,知難行易。

這與人們的普遍認知大相逕庭。難道不是知易行難嗎?我們一起學習陽明先生的教誨。

陽明先生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有怎樣的知,才有怎樣的行。知的層面有多高,行的層面就有多高。

面對呱呱墜地的兒女,你深知這是自己的骨肉,你深知TA稚嫩的性命就寄托在你手裡,因而你對其體貼入微,無怨無倦無悔。有真誠無私的「知」,自然有真誠無私的「行」。

面對多年合作的客戶,你知道其訂單支持著公司的運營,你也知道你的產品對其生產線的影響,因而你不敢怠慢,盡力而為,但同時,一般而言,你並不會像對待兒女那樣無怨無倦。有盡力而為的「知」,自然有盡力而為的「行」。

然而,面對客戶時,若能將知行合一的層面從「盡力而為」提升至「真誠無私」,企業的文化軟實力,就變成了戰略硬實力。

作為客戶,不信賴這樣的企業,還能信賴誰呢!

如何才能提升知行合一的層面?我們今天來共同學習明朝陽明先生的《答友人問》。

《答友人問》作於陽明先生55歲之時。為何在逝世的前兩年,陽明先生又再提「知行合一」?跟隨《答友人問》原文,尋找答案——

友人問:「自來先儒皆以『學問思辨』屬『知』,而以『篤行』屬『行』,分明是兩截事。今先生獨謂『知行合一』,不能無疑。」

不僅是這位友人,此前也有許多人曾對陽明先生提出這樣的問題。陽明先生如是耐心解答——

1. 若行而不能明察精覺,便是冥行,便是學而不思則罔,所以必須說個「知」。

知而不能真切篤實,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學則殆」,所以必須說個「行」,元來只是一個功夫。

陽明先生認為:如果行動的時候,不能「明察精覺」,這就是「冥行」——糊裡糊塗的行為,屬於「只學習知識卻不深入思考本質所導致的迷茫」,就像在黑夜中行走卻沒有明燈指路。因而,此時必須強調「真知」,有「真知」才不會冥行,有真知才會有真行,才能依道而行,才能明合道妙。

反之,學了很多知識和理論,卻沒有內化於心,沒有轉化為仁愛、智慧、能量和胸懷,沒有行動起來,這樣的「知」便只是妄想。若自己的生命狀態沒有變化,就會把聖賢智慧變成「口耳之學」。

2. 凡古人說知行,皆是就一個功夫上補偏救弊說,不似盡人截然分作兩件事作。某今說知行合一,雖亦是就今時補偏救弊說,然「知行」體段亦本來如是。

陽明先生講「知行合一」,其本質其實是在強調「知行本一」——不能將知行「截然分作兩件事」。

3. 「吾契但著實就身心上體履,當下便自知得。今卻只從言語文義上窺測,所以牽制支離,轉說轉糊塗,正是不能知行合一之弊耳。」

陽明先生指出,理解「知行合一」的真正關鍵所在,即在自己心上體認,而非在文字上辨析穿求。如果只是在文字上打轉轉,就會越說越迷糊,越說越糾纏不清。

所以,陽明先生提出了「心即理」。在自己的心上用功,明心淨心,建設自己的心靈品質。有怎樣的心,就有怎樣的道,就有怎樣的德,最終就會做出怎樣的事情來!

4. 「君子之學,豈有心於同異?惟其是而已。」

接下來,友人轉而問陸九淵(象山先生)、朱熹以及陽明先生這三位聖人學問之間的不同與相同之處。

對此,陽明先生很嚴厲地回答:君子探求聖人之學,是追求大道,並非是為了標新立異。在聖賢所處層面,只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對一件事情進行闡述,或有遺漏之處也再所難免。我們不必為聖賢爭分量、論是非。

如果把注意力放在為聖賢「爭個是非」,反而忽略了在自己心上用功。後世之人,研究和爭論各派之間的差異,並且表態站隊,這純粹出於私心雜念,是心浮氣躁所導致。

了解陽明先生、象山先生、朱熹先生是誰,在歷史上分別有著怎樣的影響,當然有必要。但是,比這更重要的是直接閱讀聖賢原文,與聖賢的高貴靈魂對話,在自己心上實修實證。否則,就會流於黨派之爭,其價值有限。

「為往聖繼絕學」的真正涵義,不是作為一個評論者或研究者來評長論短,而是自己親口「嘗一嘗梨子的滋味」。通過明心淨心,將聖賢思想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使自己的生命狀態發生變化,以生命喚醒生命,這才是中華文化的踐行者、傳播者。

因而,學習聖賢之學,我們要秉承的是「躬身入局」的精神,而非「走馬觀花、紙上談兵、置身事外」。

5.「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功夫,這一個功夫須有著此兩個字,方說得完全無弊病。」

最後,陽明先生再次耐心地告訴這位友人:無論是「知」還是「行」,這兩個字都是在講同一個功夫,也就是致良知的功夫,或者說「心上用功」的功夫。而這一個功夫,必須兼顧這兩面,必須用此兩個字一起描述,才能無偏狹、無弊病。

唯有在自己的心上去除「不明」和「貪慾」,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格局和境界,體證「知行合一」的精髓,從而在面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鬥爭中取得真正的勝利!

相關焦點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
    許先生強調,平和縣既是陽明先生率兵平寇立功的第一站,也是其偉大思想的傳播地,更是王陽明因地名縣的實踐地。平和縣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亂到治,與陽明先生有著密不可分的歷史淵源,充分彰顯了其「知行合一」學說的民族精神。認為本次首屆海峽兩岸陽明心學峰會,「開兩岸共同研究、弘揚陽明心學的先河,對增強兩岸文化自信、促進國家統一,庇佑兩岸民眾同享中華振興的福祉,具有特殊的意義」。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他的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等。近代日本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得益於明治維新,而明治維新最重要的推手,就是王陽明的陽明心學。就如梁啓超所言「日本維新之治,心學之為用也」。
  • 陽明心學互動問答
    其實,你時時刻刻都處於「知行合一」的狀態。你有什麼樣的「知」,就有什麼樣的「行」。如果你達不到真知真行的境界,起碼你可以深知深行,至少不要淺知淺行。「知行合一」真正的難點不在「行」上,是在「知」上。因此,知難行易。要整體提升「知行合一」的水平,在本質上就是提升你「知」的能量。「知行合一」換個角度來講,叫做「知行本一」。
  • 內心明澈,知行合一,陽明心學的思維方式是什麼
    要說明白這段話,就要先說陽明先生的思想。在陽明先生的心裡無論任何問題,都可以在自己心裡找到答案,這世上所有的事都根源於自己的內心。也就是陽明思想「心即理」,所謂理是什麼?理就是原則,規律,也是道家的道,儒家的至善。他認為萬物的維繫與存在,全是因為理的存在。
  • 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構築了陽明心學的基石是什麼呢?那就是王陽明概括的四句話,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後來人們稱之為陽明心學「四句教」,也是陽明心學的核心,我們就陽明心學四句教深入解讀:1.
  • 解讀陽明心學:主旨可歸結為「良知」,與心、理、物密切相關
    王陽明於龍場悟道,提出「心即理」的思想,這是陽明心學的發端。在平定寧王之變後,王陽明又提出了「致良知」三個字,作為自己學說的要害與主旨。他的所有學說及思想,如心外無理、知行合一等,都歸匯到「致良知」裡,得到了總結、提升和融會貫通。
  • 陽明心學和道學淵源頗深,知行合一也是內聖外王
    王守仁是明代心學的代表人物,他對於理學的貢獻比起宋代朱熹來說也不遑多讓。或許也是因為王守仁的陽明心學,明朝在儒學理學的造詣上能夠和宋代媲美。王守仁是弘治十二年的進士,可他的仕途卻並沒有一帆風順。之前也說過理學是包含了二程和朱熹的理學和陸九淵的心學兩種思想。兩者不同的就是對於理的看法。宋代開始儒學就受到了道教和佛教的影響,其中陰陽五行八卦等等都開始流行,求道和求知也是儒家中的內容了,王守仁吸取了很多道教思想於是對於陸九淵的心學頗為贊同。陽明心學中關於道教,關於天人合一的內容非常多。
  • 王陽明心學日曆來了:每天看一頁,頓悟知行合一
    △王守仁,別號陽明(1472-1529)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 知行合一是種實用的學說,它能讓我們的思維從混亂變清晰,性格從猶豫變果斷,內心從惶惑變安定 但現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很多人無法拿出整塊的時間學習陽明心學;又或者缺乏專業人士帶路,無法掌握心學的精髓。 這時候,這套《2021王陽明心學日曆》就顯示出它的作用了。
  • 中庸之道 | 陽明心學經典解讀
    1515年,陽明先生來到南京,擔任鴻臚寺卿,這段時間主要精力用在教學上。李道夫是陽明先生的弟子,在《寄李道夫》這封書信中,陽明先生指引李道夫在傳播聖學的過程中踐行中庸之道。「此學不講久矣。鄙人之見,自謂於此頗有發明。
  • | 陽明心學課堂
    在一些具體情景下,陽明先生是如何看待問題的,是如何做的,這些都會有一個清清楚楚的答案,就像給我們一面鏡子,讓我們在更高層面照見自己。隨著學習的深入,我們的觀照能力、智慧等等都會大大提升。很多人問,陽明心學課堂的精髓在哪裡?陽明心學的精髓是在真知上下功夫,落實到每天的實踐中,指導我們的行動。陽明心學課堂分為五部分:立志、勤學、改過、責善、人生戰略。
  • 陽明心學之「心」究竟是什麼?
    陽明心學,先要弄清何為心,那麼必須先從概念上來明確為什麼是「心」。心的另一面是意識性,是思維層面,屬於與客觀存在相對應的,能反應客觀在的意識性質,可以用「思維」、「意識」、「思考」「思想」「欲望」「希望」「理智」「智慧」等等表達。「心」的功能「良知」「私慾」等等,均屬於是人對外在事物的各種反應。是心之動,是功夫。
  • 陽明心學——感悟
    知行合一,這個詞大多數人都有所耳聞,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了解其來源、體會其深刻含義。知行合一是偉大思想——心學的精髓。心學的創始人則是流芳千古的王陽明先生。王陽明何許人也,王陽明,字伯安,名守仁,浙江餘姚人。明朝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心學」集大成者。
  • 浙江餘姚:「知行合一」打造陽明文化高地
    在文化軟實力日益彰顯地位的今天,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陽明心學以其「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精髓,對提升城市實力、發展文化旅遊、塑造城市形象的深遠影響不言而喻。  近年來,寧波堅持擦亮王陽明這張「金名片」,在寧波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中正式提出「開展王陽明思想等傳統文化的研究傳承」,將其作為「加快文化強市建設,打造一流的城市軟實力」的重要抓手。
  • 學陽明心學
    最開始看的是酈波老師百家講壇的《五百年來王陽明》,講的太好了,非常推薦大家去看一下,不管你是否對陽明心學有興趣,都非常值得去看一下,你肯定能被酈波老師幽默風趣的表達所吸引,也能對王陽明這個人的一生有個整體的認識。
  • 阿米巴27:追根溯源——陽明心學
    音頻課程大綱:阿米巴27:追根溯源——陽明心學 據很多網上消息,韓國人喜歡把很多優秀的人物或者思想,歸於韓國起源,我們聽起來覺得可笑。 不過,我們卻要把經營哲學的思想,歸於我們中國起源,這可不是意淫,而是客觀事實。
  • 陽明心學的文化源頭
    陽明心學告訴我們性本善,要相,並貫徹自己內心本初想法。陽明心學的思想高度以及對生活的實用性深受後人所尊崇,其中不乏曾國藩這樣的清末名臣。任何一種思想體系都是先傳承再創新的,那陽明心學是傳承自哪裡呢?孟子
  • 【陽明王道】心學初級班開始招生啦(2天1晚小班課)
    陽明先生一生歷經坎坷,但最後卻以短暫的人生成就萬世敬仰之功德,即是因為龍場一悟。正是因了這一悟,才有我們今日所學之陽明心學。陽明心學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事上磨鍊、四句教等義理為核心,系統闡發孔孟之道、思孟學派、宋明理學之宗旨,從萬有到一心,從經典到生活,從理想到現實,包羅萬象,簡易明切。
  • 研究||李敬峰:呂柟對陽明心學的辯難及其思想史意義
    切實而論,黃氏所言並非毫無根底,因為陽明所講的「致良知」本身就包含本體與工夫兩面,「良知」屬於本體層面,而「致良知」則屬工夫層面,呂柟駁斥陽明也主要從工夫入手處切入,但黃氏認為呂柟錯會陽明,乃至聖人,則過於偏激。
  • 度陰山講陽明心學:四句教
    今天繼續學習度陰山解讀陽明心學。整理筆記雖然不是太好玩,但裡面的故事蠻有意思的!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王陽明奉命到廣西去討伐思恩、田州的叛亂。出徵前,有兩個弟子,一個叫錢德洪,一個叫王汝中,討論他的四句教。四句教是什麼呢?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最後我們介紹一下心學的第四大理念:事上磨練。也就是我們一開始講的心學的修行的第二個方面——做事。以上,我們講的更多的是修心的層面,但修心的目的是什麼?不要為修心而修心,修心的目的是為了把人生的事辦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