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世駿
核心觀點
改善客觀環境的最佳途徑是改善我們每個人自己的言語和行動,而改善我們的言行的關鍵,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堅持知行合一、堅持行勝於言
努力做到言行一致是重要前提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貴在堅持知行合一、堅持行勝於言,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工夫,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變為實實在在的東西。
堅持知行合一、堅持行勝於言,實質是把言行一致作為價值倡導的重要前提。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意味著強調我們所要倡導的價值觀是社會主義的,也意味著強調我們是抵制價值虛無主義的。從邏輯上說,抵制價值虛無主義是倡導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必要前提。價值虛無主義有兩種主要形式,一種是無恥,如「我是流氓我怕誰」、「我爸是李剛」之類的;一種是偽善,如魯迅曾經尖銳地批判過的那種「做戲的虛無黨」。相比之下,無論從其實質還是從其克服的難度來說,「偽善」,或者說那種極度的知行分裂和言行矛盾,有時是比那種一眼就能識破的「無恥」更值得我們去警惕、去抵制的社會現象。因為偽善一旦盛行,會降低人們對醜惡現象的警覺,會弱化人們與醜惡現象鬥爭的決心,會使越來越大的人群對醜惡現象無可奈何,甚至習以為常,甚至同流合汙。
真信真懂才能真做真用
那麼,如何努力通過言行一致,而體現知行合一、行勝於言呢?
首先要處理好「言」和「心」的關係,避免「言不由衷」。常言道,「言為心聲」。在價值問題上,我們用言語表達出來的,應該是我們的真心想法,確切些說,是我們關於社會規範和道德原則的真實信念。「言行不一」的出現,往往是「言不由衷」的結果。在孔子的弟子當中,宰我以「言語」見長。宰我對夫子倡導父母死後子女守喪三年感到不滿,而孔子是這樣回答弟子的犀利質問的:生養你的父母死後,你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物質生活嗎?在孔子看來,對於宰我來說,首先要解決的是「心之所安」的問題。同樣,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真信、真懂,才能真用,真去實施。如果還是把它當做口號,虛晃一槍,那麼,言行不一、知行分裂的真相,遲早會暴露於世人眼前。
其次要能處理好「經」和「權」的關係,避免「因權離經」。經權關係大致相當於我們通常所說的「原則性」和「靈活性」的關係。在孟子的時代,「男女授受不親」是「經」,是原則問題,但嫂子溺水,小叔子還是可以援之以手的,這是「權」,是靈活性問題。所以,孟子看似奇怪的那個說法,「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其實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他所說的「惟義所在」。「義」屬於原則的範疇;處理好經權關係,關鍵是處理好「原則」與「規則」和「個案」之間的關係。原則和規則是要用於個案的;究竟如何運用,在原則和規則當中找不到現成答案,而取決於當事人在具體情境中如何權衡和變通。但既然這裡的「權變」是運用原則和規則時的權變,它就不能違反規則,尤其是不能違反原則。而事實上,當下有多少言而無信、言行不一的現象,是借著「原則性加靈活性」的名義而長期存在於我們眼皮底下的!強調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經常抓、長期抓,針對的就是這種現象。
第三要處理好「公」和「私」的關係,避免「因小失大」。在現代社會中,人們通常都兼具公共角色和私人角色;在現代信息技術和傳播手段的作用之下,幾乎每個人的私人生活狀況都可能成為公共事件,因此造成對他人對社會的不小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僅要儘量在公共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而且要儘量在私人生活中做到表裡不二。私人生活與公共生活的密切關聯,在領導幹部、公眾人物和先進模範等等這樣的重點人群那裡,尤其值得重視,因為他們所擁有的社會影響和公共權威,會強化他們的個人行為的社會意義,或者放大他們的個人錯誤的社會後果。
改善客觀環境從改善我們的言行做起
第四要處理好「言」和「說」的關係,避免「以言害事」。在當代社會,說話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行動方式。當我在學校裡表示要好好為師生服務的時候,我是做了一個承諾,而「承諾」就不僅僅是說了一句話,而同時也是做了一件事,所謂「以言行事」;在這裡,「言」就是「行」。如果我們把承諾以及道歉、安慰、責備這樣的「以言行事」的活動叫做「說」的話,「言行一致」的要求就延伸到「言說一致」上來了。如果我在說「我要好好為師生服務」這句話的時候是漫不經心、甚至言不由衷的,如果我平時的行為讓師生覺得我說這句話只是在做表演,而不是在做承諾,我就陷入了一種特定形式的言行不一:我的所言(這句話的語義內容)與我的所說(這句話的語用效果)之間就發生了矛盾。信息化時代、大眾化社會的一個特點,是大量社會活動是用言說活動來進行的,比如廣告、諮詢、表演、商談等等;而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要注意抵制那些通過言說活動而出現的消極現象,比如,公共場合的大聲喧譁,大會小會的冗長空談,網絡世界的造謠傳謠,高校課堂裡的「無軌電車」,等等。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這裡的「世界」既包括客觀世界,也包括主觀世界。馬克思告訴我們,客觀世界的改造和主觀世界的改造,必須放在一起才能真正得到實現;只有通過「革命的實踐」才能建立起「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對每個人來說,別人的活動構成了自己的外部環境,而我自己的活動,包括「以言行事」的言說活動,對別人也是外部環境的組成部分。從這個角度來說,改善客觀環境的最佳途徑是改善我們每個人自己的言語和行動,而改善我們的言行的關鍵,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堅持知行合一、堅持行勝於言。
(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校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