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行勝於言

2020-12-16 網易新聞

童世駿

核心觀點

改善客觀環境的最佳途徑是改善我們每個人自己的言語和行動,而改善我們的言行的關鍵,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堅持知行合一、堅持行勝於言

努力做到言行一致是重要前提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貴在堅持知行合一、堅持行勝於言,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工夫,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變為實實在在的東西。

堅持知行合一、堅持行勝於言,實質是把言行一致作為價值倡導的重要前提。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意味著強調我們所要倡導的價值觀是社會主義的,也意味著強調我們是抵制價值虛無主義的。從邏輯上說,抵制價值虛無主義是倡導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必要前提。價值虛無主義有兩種主要形式,一種是無恥,如「我是流氓我怕誰」、「我爸是李剛」之類的;一種是偽善,如魯迅曾經尖銳地批判過的那種「做戲的虛無黨」。相比之下,無論從其實質還是從其克服的難度來說,「偽善」,或者說那種極度的知行分裂和言行矛盾,有時是比那種一眼就能識破的「無恥」更值得我們去警惕、去抵制的社會現象。因為偽善一旦盛行,會降低人們對醜惡現象的警覺,會弱化人們與醜惡現象鬥爭的決心,會使越來越大的人群對醜惡現象無可奈何,甚至習以為常,甚至同流合汙。

真信真懂才能真做真用

那麼,如何努力通過言行一致,而體現知行合一、行勝於言呢?

首先要處理好「言」和「心」的關係,避免「言不由衷」。常言道,「言為心聲」。在價值問題上,我們用言語表達出來的,應該是我們的真心想法,確切些說,是我們關於社會規範和道德原則的真實信念。「言行不一」的出現,往往是「言不由衷」的結果。在孔子的弟子當中,宰我以「言語」見長。宰我對夫子倡導父母死後子女守喪三年感到不滿,而孔子是這樣回答弟子的犀利質問的:生養你的父母死後,你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物質生活嗎?在孔子看來,對於宰我來說,首先要解決的是「心之所安」的問題。同樣,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真信、真懂,才能真用,真去實施。如果還是把它當做口號,虛晃一槍,那麼,言行不一、知行分裂的真相,遲早會暴露於世人眼前。

其次要能處理好「經」和「權」的關係,避免「因權離經」。經權關係大致相當於我們通常所說的「原則性」和「靈活性」的關係。在孟子的時代,「男女授受不親」是「經」,是原則問題,但嫂子溺水,小叔子還是可以援之以手的,這是「權」,是靈活性問題。所以,孟子看似奇怪的那個說法,「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其實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他所說的「惟義所在」。「義」屬於原則的範疇;處理好經權關係,關鍵是處理好「原則」與「規則」和「個案」之間的關係。原則和規則是要用於個案的;究竟如何運用,在原則和規則當中找不到現成答案,而取決於當事人在具體情境中如何權衡和變通。但既然這裡的「權變」是運用原則和規則時的權變,它就不能違反規則,尤其是不能違反原則。而事實上,當下有多少言而無信、言行不一的現象,是借著「原則性加靈活性」的名義而長期存在於我們眼皮底下的!強調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經常抓、長期抓,針對的就是這種現象。

第三要處理好「公」和「私」的關係,避免「因小失大」。在現代社會中,人們通常都兼具公共角色和私人角色;在現代信息技術和傳播手段的作用之下,幾乎每個人的私人生活狀況都可能成為公共事件,因此造成對他人對社會的不小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僅要儘量在公共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而且要儘量在私人生活中做到表裡不二。私人生活與公共生活的密切關聯,在領導幹部、公眾人物和先進模範等等這樣的重點人群那裡,尤其值得重視,因為他們所擁有的社會影響和公共權威,會強化他們的個人行為的社會意義,或者放大他們的個人錯誤的社會後果。

改善客觀環境從改善我們的言行做起

第四要處理好「言」和「說」的關係,避免「以言害事」。在當代社會,說話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行動方式。當我在學校裡表示要好好為師生服務的時候,我是做了一個承諾,而「承諾」就不僅僅是說了一句話,而同時也是做了一件事,所謂「以言行事」;在這裡,「言」就是「行」。如果我們把承諾以及道歉、安慰、責備這樣的「以言行事」的活動叫做「說」的話,「言行一致」的要求就延伸到「言說一致」上來了。如果我在說「我要好好為師生服務」這句話的時候是漫不經心、甚至言不由衷的,如果我平時的行為讓師生覺得我說這句話只是在做表演,而不是在做承諾,我就陷入了一種特定形式的言行不一:我的所言(這句話的語義內容)與我的所說(這句話的語用效果)之間就發生了矛盾。信息化時代、大眾化社會的一個特點,是大量社會活動是用言說活動來進行的,比如廣告、諮詢、表演、商談等等;而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要注意抵制那些通過言說活動而出現的消極現象,比如,公共場合的大聲喧譁,大會小會的冗長空談,網絡世界的造謠傳謠,高校課堂裡的「無軌電車」,等等。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這裡的「世界」既包括客觀世界,也包括主觀世界。馬克思告訴我們,客觀世界的改造和主觀世界的改造,必須放在一起才能真正得到實現;只有通過「革命的實踐」才能建立起「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對每個人來說,別人的活動構成了自己的外部環境,而我自己的活動,包括「以言行事」的言說活動,對別人也是外部環境的組成部分。從這個角度來說,改善客觀環境的最佳途徑是改善我們每個人自己的言語和行動,而改善我們的言行的關鍵,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堅持知行合一、堅持行勝於言。

(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校黨委書記)

本文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行勝於言
    它不僅應該是行動巨人的熔爐,也應該是思想大師的搖籃(北京晚報 2001年4月26日) 行勝於言 清華大學傳播系教授 尹鴻   「行勝於言在清華,記者採訪被教授們拒之門外的事情時有發生;如果學校宣傳部門將學校的成績在媒介上說多了說早了,就會有老先生用「行勝於言」的訓誡提出嚴厲批評;假如有人將清華校園和北大比較,也肯定會發現清華的色彩單調許多,人們穿衣服就像「沒穿衣服」一樣,因為衣服簡單樸素到很少引人注意的程度。   的確,清華人不看重這些虛的、裝飾性的東西,但是卻對實的、工具性的東西很看重。
  • 清華名言「行勝於言」怎麼翻譯?
    在清華管院舜德樓前有塊石頭,上面雕刻「行勝於言」四個字。不少人在給外國訪客翻譯的時候感覺到沒有一個比較滿意的說法。豐田株式會社的董事長和紐約證券交易所CEO參觀校園的時候,翻譯都遇到了這個問題。後來清華的一位老兄來我這裡討個說法。他提供了幾個翻譯的版本。
  • 令行禁止 行勝於言
    嚴格執行和維護黨的紀律,自覺接受黨的紀律約束,令行禁止,行勝於言。
  • 高中英語作文:行勝於言(Line is better than words)
    【編者按】應廣大考生朋友的需求,精品學習網作文頻道為大家收集整理了高中英語作文:行勝於言(Line is better than words),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幫助!
  • 人民日報辣評:保護文物 「行勝於言」
    日晷是1920級學生畢業時獻給母校的重要紀念物,其底座上還鐫刻著清華大學的校風——「行勝於言」。四個大字與醒目的刻痕形成鮮明對比,令人心痛。而更讓人心痛的是,此事未平,同屬清華大學標誌性建築的「二校門」竟然也被人刻字。   類似問題頻頻發生,缺乏社會公德、文明素質低下顯然是主要原因。我國《文物保護法》第六十四條明確規定:故意或者過失損毀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陽明心學三大架構: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此外,知行合一,是指你知道一件事,或者你以為你了解一件事,但是,只有當你去實踐的時候,才能說真正的理解。此種現象生活中比比皆是,通常情況下說一個人眼高手低、自以為是,就是說他不能知行合一。毛主席教導我們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知行合一。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的是什麼?
    王陽明因此,「知行合一」這一概念才被很多人拿來引用或踐行,儘管大多人並不懂得這個概念的真真意思,也就是說,直到我們這個時代,「知行合一」這個概念仍然被濫用或者錯用,因為人們很把容易把它理解成這樣的認識其實已經誤解了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所要表達的真正意義。那麼,在心學之中,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說的是什麼?
  • 《傳習錄》:本心與知行合一
    陽明先生的另外一大主張是:「知行合一」。很多人對「知行合一」的理解是「思想和行動要一致,不要說一套、做一套」。在沒有閱讀先生的大作前,我也抱有同樣的觀念。真正閱讀之後,才發現這是一種誤解。他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又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所成」。現代主流觀念認為「知」指道德、良知,「行」指行為。
  •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
    2009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知行合一」,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黨校網友發表署名程大中的《習近平治國思想中的「知行合一」》文章,「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核心思想,其含義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既倡導學習與立志,又倡導學以致用,崇尚實踐。
  • 知行合一:偉大中的智慧!
    知行合一是我們常聽的一句話,也是一句很重要的話。我們常常把它掛在嘴邊。但在做知行合一時,我們常常卻是知比行多。所以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講道理的人、說教的人、滔滔不絕的人,但許多人不能將這些道理、說教、話語落實到他自己的行為中。
  • 知行合一的本質
    ,知和行是自然順承的關係,中間是不需要進行思考的,如果是知道要孝順父母再去做對應的事情就不叫知行合一了。因此筆者還是引入了科學和心理學的一些知識,用「現代化」的思維模式去探索知行合一。王陽明所說的好看就喜歡、惡臭就討厭與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一個意思,這就是人的本能,本能當然不需要思考,做就可以了,所以第一層的知行合一可以說所有人都做到了。
  • 知行合一,止於至善
    未來的路雖總充溢著迷茫與孤獨,漫長坎坷又布滿荊棘,但若能放下外界的紛紛擾擾與流言蜚語,知行合一,便能獲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徵程。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講,「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即懂得道理;行,即踐行鍛鍊。知道卻不去行動,就是沒有真正明白。
  • 如何解讀知行合一?
    如何解讀知行合一?上一期我們講了格物致知的含義,今天講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是基礎,知道了我們生而為人那些事不能做,那些事可以做。然後就是如何去做達到知行合一。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知道和做到的距離。知是知道,行是行動。讀書有沒有好處?
  • 《知行合一 王陽明》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王陽明》一書,是一部歷史類書籍,介紹的是我喜愛的一位聖人王陽明,此書作者度陰山。有句話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的聖人,或者說完人,兩個指的是孔子和王陽明,另外半個指的是曾國藩。王陽明是明朝一大學者,是心學的創始人,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知行合一」學說的踐行者。聖人理想王陽明很早就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北宋大師張載所說的話,王陽明將其視為人生目標。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
    ,他用自己的一生闡釋了「知行合一」,更為振興中華、祖國統一提供了有力的指導思想。當今中國振興,祖國統一,需要「知行合一」的精神,「知」,中華有魂,「行」,國民安泰;知,萬物所向,行,天地歸心。有知行合一,才有經濟振興,才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才有中華兒女萬眾一心,才有祖國統一。今天,知行合一,祖國統一是兩岸追根溯源共同的血脈、歷史、文化基因的同時,為增強兩岸的文化自信所採取的行動上的合一。提出臺灣跟福建素有五緣: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
  • 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
    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知行合一就是,知道了還不夠,還要去做,去行。實際上佛法的四位大菩薩,文殊師利代表知道,即無上智慧,地藏王大菩薩代表發願,即去做,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而普賢菩薩則代表行。就是執行。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知行合一
  • 究竟什麼是「知行合一」你知道嗎?初解「知行合一」的含義
    其學遠承孟子,近繼象山,自成一派,影響由明代而及當世,風靡一時而傳播中外,其一生的學問可以概括為「知行合一」四字,被稱為當今人生修心、成功學的不二之選。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論,是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的運用,認知與實踐是密不可分的,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觀點。那麼「知行合一」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在這裡初解一下「知行合一」。
  • 知行合一?你懂嗎?
    什麼是知行合一那麼有沒有兩全的辦法,既堅持理想和正義,又能成就大事呢?看不清未來的時候,我們就看看歷史。所以答案是有的,這個工具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 思想由明朝嘉靖年間的王守仁提出,他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遠播海外,特別對日本學術界有很大的影響。
  • 知行合一
    ◇人與人的距離,實質上都是做人知行合一的差距。血濃於水的親情、忠貞不渝的愛情、親密無間的友情,都是千金不換、千載難逢的心照不宣,都是千錘百鍊、千挑萬選的真摯情感。 ◇一個人知行合一的綜合能力決定自己的親和力,直接影響著自己的溝通力、凝聚力。日常生活中的偶遇和不及痛癢的一些攀談,只不過是路人相遇間的一些搭訕,根本植入不了心田。